朱艳萍,杨春华,姜文国,徐玉雪,米 佳
(滨州医学院 药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素养高等人才的一项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从狭义上理解,创新创业教育是帮助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新的工作岗位的教育实践活动,也是鼓励当代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活动提高主动就业、灵活就业能力的一项教育教学改革活动[1-2]。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和高校“双创”教育改革的重要项目之一,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山东省于2019年首次设立了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立项计划项目,积极探索“双创”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大学生“双创”素质水平。相较于其他专业,医学类大学毕业生创业受到所学专业特殊性的局限,与专业相关的创业领域仅占医学类毕业生创业领域的三分之一,医学类高等院校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现状及创业前景均不容乐观,因而迫切需要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的教育及培养,激发大学生对“双创”活动的参与兴趣,强化大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这对于促进医学理论及技术创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医学类人才,推进新医改及医疗领域的革新与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3]。如何培养“双创”型医学类高等院校大学生,仍然是当前医学院校本科生培养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本文以滨州医学院大学生“双创”培养教学现状为例,提出了培养“双创”型医学类人才的几点思考。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的实施,目的在于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理念,加快高校“双创”教育改革,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双创”背景下,为全面深入贯彻国家关于“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的部署,各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把课堂和实践相结合,积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医学类院校大学生“双创”教育有其特殊性,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很多医学院校大学生认为医生的主要职责是救死扶伤、服务临床,创新创业只有科学家、企业家才会去做,毕业后做一名医生,社会地位和待遇都比较高。受这种固有思维的影响,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定位比较固定和明确,毕业后创业的想法比较少。另外由于医学教育的特殊性,部分大学生被动地接受各种临床理论知识及实验操作技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欠缺;再加之医学生繁重的课业压力,使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创新创业的实践学习中,虽然对创新创业教育有一定的认知,但兴趣及参与程度并不高,无法真正成为“双创”教育活动的主体,有的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类的项目仅仅是为了拿学分[4]。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低年级医学类大学生理论课程较多,高年级医学类大学生则面临着临床规培实习的压力,课外实践创业的时间有限,一些项目的实施也存在虎头蛇尾、完成质量不高的情况。医学类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创业的领域很多与所学的专业不相关,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在医学相关专业领域创新创业的方法学指导及创业思路的规划,提升医学类大学生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能力。
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面对的群体是人的健康和生命,所以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会受到各种限制和制约[5]。医学类创新创业项目也主要是围绕着医学基础科学领域开展的基础研究和科学探索,项目执行周期相对较长,与市场接轨的程度不高,创业前景不乐观。对于医学科研类的创新创业项目竞争又比较激烈,低年级大学生的参与机会相对较少,也存在为了参赛而参赛的问题,“双创”实践项目好似变成了一种任务,为了完成任务而实践,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并无益处,并且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在科研能力的培养方面比较欠缺,项目的完成度和质量不高,对于后续项目的延续性和推广性较差[6]。这些问题需要国家,学校及相关部门加强引导,增加与医学相关领域的创新创业项目的设置,找到医学教育与服务健康中国的对接点,促进医学类“双创”人才的培养质量。
教师队伍是关乎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双创”教师队伍建设,在我国存在起步晚、导师队伍的“双创”理论水平和创业实践水平普遍不高等问题,与国外的“双创”教育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目前大部分医学类院校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但学历高并不代表创新创业教育能力高,尤其是对于刚步入工作岗位的博士教师,仍旧存在科研业务能力较强但是教学经验及“双创”教育经验严重不足的情况,加之目前高校的科研考核压力较大,缺乏“双创”相关考核激励机制,教师对“双创”教育的兴趣和投入热情不高[7]。另外,医学类院校教师大多没有在企业工作或是创业实践的经历,不能给予大学生全面专业的创新创业理论及实践指导。目前“双创”型导师数量严重不足制约了医学类院校“双创”教育质量的提升。医学类院校应立足学校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特色,加大对导师队伍继续教育的投入,制定激励政策提高导师参与“双创”教育的热情,搭建校企交流合作平台,为教师挂职企业工作提供机会,使教师丰富实践经验,从而能够更好地引导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及实践活动的开展[8]。
2017年4月,滨州医学院响应国家和山东省的号召,举办了首期“双创”讲坛活动。学校为了强化学风建设,着力打造了“三个讲坛”——“双创”讲坛、校友讲坛、学长讲坛,每期讲坛通过邀请行业专家、优秀毕业生校友及优秀在校生进行专题讲座,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树立专业信心,确定奋斗目标,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努力奋斗、扎实学习。截至目前,我校已成功举办了五期“双创讲坛”,讲坛主题涉及创业经历分享、创新能力培养、学习能力提升、大学生职业规划等多个方面。例如2021年第五期题为“创业——一场没有终点的修行”,创业者陈晓光结合自己的创业经验,从“创业特点”“创业需要什么”“创业可以收获什么”三个方面阐述对创业的认识,鼓励同学们学会将各种资源组合利用,不拘泥于形式条件的限制,勇敢尝试,把握机会,创造价值。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及山东省推进“双创”教育的政策精神,我校进一步加大了对“双创”课程建设工作的投入,使“双创”教育成为面向全体大学生的通识类课程。目前主要设立了四类选修课程,包括“双创”通识类、思创融合类、专创融合类、“双创”实践类,立足“双创”通识学习,加强政治和思想引领,探索学科专业与创新创业的切入点,并进行有效的创业实践锻炼,力求通过“双创”课程培养一批具有“双创”精神、掌握“双创”实践方法和具备“双创”素养的新医科应用型人才。
实践是增强大学生“双创”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与各类医药企业合作,搭建校企联合“双创”基地,使大学生通过校外实践将理论转化为产品及社会服务。例如我校在2018年与烟台市政府,康佳创投企业联合建立了首个大学生“双创”基地,并签订了三方战略合作协议书,旨在推动政府、企业和学校在“产、学、研”等各个方面与市场接轨。在该项目中,企业为“滨州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提供场地及其他公共配套设施,并设立“滨州医学院创新创业扶持资金”,定期筹办烟台医药健康产业创新创业大赛,并从资金上扶持滨州医学院创业导师团队入园进行创业活动。
我校每年通过线上通知和线下宣传的方式向大学生普及创新创业活动要求及申报节点,鼓励大学生积极踊跃报名参加。另外,我校也制定了《滨州医学院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组织管理办法(试行)》(滨医行发〔2017〕105号)和《滨州医学院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试行)》(滨医行发〔2018〕103号),同时对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立项项目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和鼓励。2017—2020年,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由2017年的190项增加到2020年的388项(见表1),大学生对于“双创”项目的兴趣和参与度也明显提高。为了监督和提高大学生“双创”项目的完成质量,我校组织国家级和省级立项“双创”项目结题答辩会,总结并展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成果,例如我校同学负责的“口腔卫生宣教对在校医学本科生口腔保健意识及行为的影响”项目,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口腔保健意识的宣传并开展问卷调查,获得数据进行分析,撰写报告,且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创业项目“基于大互联网时代C2C模式下的高校闲置物品够闲微信O2O交易平台建设”,通过搭建微信交易平台,融合了技能服务、生活服务、女装、男装、美妆、数码装备、饰品七个子板块的产品纳入线上平台,全方位运营,共完成交易订单150多笔,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立项、实施及结题工作,提高了学生的“双创”实践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双创”思维,对提高医学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表1 滨州医学院2017—2020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情况
目前,大多数医学类高等院校尚未设置引导和监督“双创”教育的专门部门,“双创”课程教育也不成系统。多数情况还是由学校的教务处、学生处及学院等多部门共同管理,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这方面仍需要加强改革,整合各部门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相关课程培训、实践培训及项目转化等相关事宜,建立“双创”教育独立部门监管各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9]。在课程体系建立方面,采用必修及选修课相结合、线上线下授课方式多样化等手段进行,举办各种“双创”相关讲座、论坛及专题报告,多方位多角度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及“双创”思维[10]。尤其在创业方面,涉及的专业领域比较广,要充分考虑课程涵盖的内容,建议针对不同领域开设课程,如项目设计、营销策略、财务统计等课程,根据开课内容选择具有相关领域专业知识背景的导师进行授课,并通过对相关专业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成功案例经验进行分析,将“双创”理念融入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改革课程考核制度,将“双创”项目演练、“双创”培训证书、“双创”大赛获奖、“双创”项目实践成果等纳入学分评定系统[11]。针对“双创”教学经验,鼓励教师编写创新创业教材,通过研讨会及教育活动总结等方式,将成功的教育经验进行宣传和分享[12]。
医学类院校首先要健全制度,重视对“双创”教师的培养,要充分认识并理解“双创”教育对于医学类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重视教师在“双创”教育教学中的关键地位,有意识分步骤地对“双创”教师进行培训和培养。医学院校应该将“双创”教师培养工作作为教师培训的常规项目,选拔培养对象,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给予足够的经费支持,帮助教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及教学思路,从而保障“双创”教育的顺利开展。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培养水平,尤其是医学类院校因其专业的特殊性,对教师能力的要求更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巨大推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在“双创”实践中起着积极作用。创新创业大赛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载体,我们应该采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培训体系,为学生提供实验室、设备、场地等硬件设施条件,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配备有利的硬件平台[13]。制定相关政策,将大学生参与“双创”大赛纳入学分评定系统及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激发师生参与“双创”大赛的热情。加大宣讲力度,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校企融合培养项目、大学生学科竞赛等项目[14-16],详细讲解项目时间节点、参赛要求、申请书撰写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大学生积极参赛,构建“学习—竞争—提高”的学习氛围,对优秀项目给予适当的奖励,从而树立榜样典范,激发低年级同学参与竞赛的竞争意识和荣誉感。在“双创”大赛中,学生组建团队,积极配合,分析解决项目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学校教学课堂而言的各种实践活动课堂,是不局限于学校之内而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应用实践活动[17]。第二课堂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在“双创”背景下发挥了育人的优越性。大学生通过参与第二课堂,以自身的特长及兴趣爱好为内部动机,在导师的指导下,更好地将课堂理论转化为创新想法及实践经验,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18]。通过第二课堂实践组成的各种类型的师生团队也有助于“双创”的开展和实施。目前第二课堂的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是高校与地方企业联合构建的与市场接轨的创业孵化基地,在大学生“双创”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医学类院校“双创”教育以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为目标,高素质医学人才是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人民健康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如何加强医学类院校大学生“双创”教育,在培养医学人才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双创”教育、“新医改”背景下,提出了深化医学类高等院校大学生“双创”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为医学类高等院校大学生培养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