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气候学研究生课程设置及思政实践探索

2022-12-30 08:27孙跃武孟庆涛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49期
关键词:古气候海洋思政

孙跃武,史 骁,孟庆涛

(1.吉林大学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6;2.吉林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61)

引言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在较长的时期(几十年到几千、几万、几百万、几千万或上亿年尺度)内各种气象要素(如降水量、气温、水温等)的综合表现,而古气候是研究过去地质时代地球上的气候条件及变化,及其在某个地区或世界范围的变化原因。古气候研究与“全球变化”研究关系密切,是当今地球科学的热门课题之一,成为发展最迅速的一门边缘学科。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指出:“近年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表明了中国政府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视,古气候学研究可以为未来气候变化的方向提供依据,为解决气候恶化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了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古气候学课程教学团队在课程中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确定了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专业扎实、追求真理、勇于创新为主要课程目标。

一、古气候学课程概况

古气候学是吉林大学专门针对地质学专业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硕士生、博士生设置的专业选修课。课程通过对古气候学相关知识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古气候研究的技术方法,培养研究生分析和解决地球系统科学中有关古气候问题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见表1)。

表1 古气候学教学内容、课程思政目标

二、古气候学课程思政切入点探索

古气候学课程思政的目标为努力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入课程中,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古气候研究方法,认识古气候变化发展规律,同时,要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地球科学工作者和接班人。课程从以下四个方面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古气候学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及其内在规律,通过关键地质历史时期古气候重建可以使学生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来理解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史实,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古气候重建过程,就是用现今的科学理论来反演推断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过程,也就是“将今论古”,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范畴。比如,现今看到的喜马拉雅山是新特提斯洋消亡后,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的碰撞导致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形成,影响着东亚大气环流而形成东亚季风气候,依据植被变化等可以将东亚季风的历史追溯到新生代中新世以前。同理,把地球置于宇宙中,找寻45亿年以来的古气候变化规律,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此外,通过古气候的研究,来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探寻人类对策。

(二)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与气候关系密切,二者相互影响。授课过程中,教师以我国陕北的毛乌素沙漠为例,讲述人类对抗气候变化,改造环境的过程[1]。当然,近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事实,成为活生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2]。

古气候学课程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进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方向和探寻人类的应对策略。通过古气候学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的最新科研动态,培养学生敬畏自然、关注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影响、珍惜资源和能源的意识,树立保护地球环境、勤俭节约资源和能源从我做起的良好社会风尚,培养学生在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用宏观思维和多学科交叉手段去分析自然环境变化、复杂的生命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的互动响应问题。

(三)建设海洋强国

建设海洋强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十四五”规划建议中也提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研究海洋古气候变化是古气候学课程中的重要篇章,学生只有正确的认识海洋、研究海洋,未来才能够成为建设海洋强国的主力军。占地球表面积70%的现代海洋,在大气圈水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3]。近年来,我国自主设计的“蛟龙号”海底载人探测器在我国南海等海域取得了许多惊人的发现,对传统地质学中有关海相沉积和海生生物的生活环境等都有了重要的补充和修正[4]。地质历史中,有关海洋古气候和古环境的变化实例,为未来地球可能出现的温室气候灾害,提供了预警实例。

(四)勇于创新

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古气候学课程是从全球的角度来探讨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所取得的每一点突破都是对全人类的贡献,更是应对全球面临的“碳中和”“碳达峰”和气候变暖等挑战的科技创新实践中发挥“以史为鉴”作用。让学生了解我国古气候研究的现状和在国际上的地位[5],激发学生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古气候学课程思政载体探索

(一)渗透式教学

渗透式教学是一种非常适用的教学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6],在潜移默化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海洋强国理念融入课程体系中,契合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大规律”的育人方式[7]。利用专业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凭借专业知识的传授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课程团队在授课过程中,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切入点为抓手,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融入古气候学知识的各章节和教学各环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在讲述《海洋古气候与生物》章节部分时,授课教师会讲述我国海洋科学考察到的新事物、新现象,对现代海洋古气候学的贡献,使学生坚定我国海洋强国信念,对祖国海洋事业发展充满自豪感,推动海洋科研事业发展的决心;在讲授《大陆古气候与陆生生物》章节时,着重探讨海洋对大陆气候和陆生生物的影响,从系统论的角度去阐述大陆两极冰盖的变化、北半球热浪与热带海洋气旋及洋流等之间的成因联系,以及对陆生动植物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热爱自然、保护大自然和绿色家园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案例教学

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基本维度。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和现实问题,推动两个维度协同发展的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8]。在教学过程中,课程团队向学生介绍我国的关键仪器设备,突破发达国家“卡脖子”的案例,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意识,以及踏实创新、补足短板的决心。

案例教学始终贯穿各教学章节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案例不胜枚举。从老一辈的科学家“共和国的脊梁”到新一代“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从“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时代楷模黄大年到我国自主建设和运行的“国之重器”全天候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这些案例都围绕我国的科技创新,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这些案例拨出了时代最强音,激励着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奋发图强,在古气候学教学过程中领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自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三)实践教学

除理论教学之外,课程还有大量的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能唤起学生的真情实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实践教学部分,教学团队充分利用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古生物实验室的全球气候系统模拟,让学生深刻理解地球当前面临的气候问题,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教学环节中,教学团队引入长白山—辉南玛珥湖野外实习路线,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获得第一手的科研数据、得出自己的科研结论,亲切感受玛珥湖记录的全球气候变化,更好地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此外,还设置了研讨课,将理论教学与学生的自主研究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辨及自我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结语

古气候学研究生课程中融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宜居地球生态文明建设、建设海洋强国和创新思维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实践和探索。考核环节中,教学团队在课程结束时使用问卷星调查系统来获得古气候学课程思政效果的反馈。教学效果调查表明,古气候学课程思政内容和载体的统一,对研究生的全面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古气候海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日本南海海槽IODP C0004C岩芯样品热释光信号特征及其对古气候变化的响应
南日群岛东部海域岩芯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和δ13CTOC值的变化特征及古气候环境意义
中全新世以来杭州湾古气候、环境变迁及对良渚文化的可能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