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本刊记者 林红英 孙春梅 赵洪甲
高空俯瞰,瀚海穿行,一首“凝聚民族团结之魂、集聚民族团结之力,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时代赞歌,在海西州这块高大陆上动人传唱。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西州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以维护团结稳定和实现各民族共同进步、共同繁荣为主线,借助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产生的巨大推力,海西州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两次捧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率先在全国“三区三州”实现整体脱贫摘帽……一个个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成果的转化“掷地有声”,化作老百姓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一个个暖心的故事,润物细无声地汇聚成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无论是抗震救灾、疫情防控还是重点项目建设,一次次的大战大考,都让我们看到了40多万海西人的团结与力量。借助这股看似无形却又无处不在的精神力量,海西各族儿女始终紧紧凝聚在一起,以理想、信念、意识的高度统一,在瀚海莽原点亮经久不息的民族团结进步之火。
大道至简,行胜于言。2018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巩固提升工作启动以来,海西探索建立“1811基础工程”推进机制,实施“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行动,推进创建“十一进”活动,推动创建工作标准化建设、融合式发展。深入开展“四史”“五观”“五个认同”教育,用有形、有感、有效的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引领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能感受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迸发的思想引领、示范带动、全民共创之力,处处都能感触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和谐氛围,彰显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浓厚基础和光明前景。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视察时强调,要立足高原特有资源禀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产业强不强,关乎我省高质量发展之路走得稳不稳。一年来,青海儿女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嘱托,建设“四地”,打造“高地”,开创了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对于中国这个人口大国而言,粮食生产不仅关系到人民的温饱,还深刻影响到国家安全。青海盐湖生产的作为农业三大基础肥料之一的钾肥,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几代盐湖人接续奋斗,自主研发的光卤石水采船、反浮选冷结晶、固体钾矿溶解转化、尾盐热溶结晶等一系列技术创新使钾肥产量一路突破至今天的500万吨以上,稳居中国第一、世界第四。
这不仅代表了察尔汗盐湖在钾肥界的“重量”,更证明了察尔汗盐湖对钾肥这一资源的贡献。当然,盐湖的贡献不止于此,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下,青海盐湖着眼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从强链、延链、补链入手,提高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高质量发展潮涌拍岸,面对在数百公里盐湖铺陈开来的新时代“考卷”,青海盐湖工业“而今迈步从头越”,奋力追逐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潮汐。
盐湖产业发展突破不断:高纯氧化镁晶体材料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率先实现盐湖提锂排放母液镁、锂综合回收利用,率先实现国内IBC电池工业化量产,成功突破高纯氯化锂制备过程除硼关键技术,碳酸镁示范线建成投运,碳酸锂产业稳步发展。实施金昆仑公司二期1000吨金属锂、中信国安2万吨电池级碳酸锂等23个重点建设项目,盐湖资源产业链不断壮大。2021年,全省盐湖产业产值达331亿元,同比增长46.2%。
继往开来,青海将继续全面提高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建设现代化盐湖产业体系,实现强链、延链、补链,推动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向精细化、高质化、规模化发展。
俯瞰柴达木盆地,在苍茫瀚海之间,城市如翡翠般熠熠生辉,在城市的附近,村庄和谐幸福。在这片瀚海戈壁,一条条玉带如同生命线将城市和乡村紧紧连接在一起,唱响乡村振兴的交响乐。
“十三五”以来,海西州农村公路建设计划项目共331个,累计投入农村公路建设资金25.6亿元,新建和改建农村公路5336余公里,新建桥梁86座4838.1延米,其中,涉及交通扶贫兜底目标任务的项目有2类97项,即建制村通畅工程93项、贫困村道路“回头看”整治工程4项。其中,建制村通畅工程93项涉及109个建制村,建设里程2342.27公里,总投资5.415亿元;贫困村道路“回头看”整治工程4项涉及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整治里程24.903公里,总投资454.342万元,截至目前已全部建设完工。通过五年的农村公路建设,全州295个行政村村村道路通畅,为打赢脱贫攻坚和“四好农村公路”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极大改善了我州农牧区人居环境。
伴随着“进军号”的声声急,“先行军”加快了行军步伐,一幅奋力推进交通服务乡村振兴新跨越的壮丽画卷,正在瀚海大地徐徐展开。
农村公路不仅要建好,更要管理好。海西州全面推行路长制,把“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责任体系落到实处,建立农村公路路长管理制度,督促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工作全面开展,进一步改善了公路综合环境,提升了公路服务能力,促进了经济社会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以实施补短板、促发展、助增收、提服务、强管养、重示范、夯基础、保安全“八大工程”为重点,编制了《海西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交通先行方案(2019-2020年)》;在农村公路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农牧民需求,在原有道路上增桥设涵。近年来,经过实地调研,为农村公路修建配套桥梁85座6787.97延米,投资近2亿元;加强县、乡、村道安防工程建设,补齐交通短板,确保群众安全出行。投入96万元为格尔木市、德令哈市、乌兰县部分农村公路建设超限设施,投入611万元为全州各市县行委19条道路配套安防设施;认真开展全省建制村通畅工程“回头看”整治工作,督促各地切实落实好主体责任,做好“畅返不畅”整治工作,坚决防止出现新的“畅返不畅”建制村,海西州共排查出3个地区(德令哈市、都兰县、天峻县)9条“油返砂”道路,进行了改造,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加强路域环境整治。聚焦全州农牧区村内道路随意堆放垃圾、整治路容和路貌提升重点领域,集中整治行动,把农牧区人居环境及“畅、安、舒、美”的农村公路路域环境综合整治、精准脱贫巩固提升等有机结合起来,全州农牧区村内道路及人居环境整体得到改善。海西州格尔木市成功创建“四好农村公路”省级示范县(市)。
交通建设铺就的乡村振兴之路在四通八达中延展,这得益于各项政策措施的“保驾”,更因了资金保障的“护航”,才在“要风得风、要雨行雨”中产生“奇效”。
“十三五”时期,海西州累计实施水利项目309项,落实资金70.4亿元,完成投资70.71亿元,同比“十二五”时期增长20.97%。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老虎口水库、诺木洪水库相继开工建设,蓄集峡水利枢纽成功下闸蓄水,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工程大坝基础处理工作顺利完成,诺木洪水库顺利实现导截流,老虎口水库、哇沿水库已进入收尾阶段。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推进,改善农田灌溉面积29346公顷(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9240公顷),草场面积5986公顷。经过五年的发展,海西州水利工程体系不断健全,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初步形成,水利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生态环境安全的能力持续增强,水利改革发展实现新突破。
“十三五”时期民生水利项目全面完成。全力推进行业扶贫工作,累计投入4.07亿元,实施农牧区饮水巩固提升项目67项,巩固提升饮水安全,巩固了11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4575名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良好的饮水安全保障。累计实施了91项(包括企业自筹及其他项目)节水灌溉续建配套项目,完成投资12.70亿元。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十二五”末的0.465提高到0.480,不仅促进了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也为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支撑。
“十三五”时期水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海西州洪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河湖景象初步显现。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遥感监管全覆盖,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8.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由原来的64.18%下降为50.1%。
“十三五”时期行业监管扎实有效。“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全部在省定范围内。机构改革全部完成。河湖管理、节约用水、运行管理、水旱灾害防御、水行政监督、水土保持等方面的职责更加清晰,顺应了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需要,为今后水利行业强监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三五”时期水利改革不断推进。全面完成德令哈灌区、格尔木农场灌区、诺木洪灌区、尕海灌区、察苏和香加灌区等农业水价改革任务,实现监测灌溉面积27373公顷。全面完成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基层水管单位服务功能明显增强,管护效果明显提升。
“十三五”时期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完善。针对防洪薄弱环节,加快推进防洪工程建设,完成投资10.57亿元,新增治理河道(沟道)长度40.65公里,修建防洪堤80.55公里,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进一步完善,海西州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为改善群众生活、生产条件、提高收入水平提供了坚实的水利保障。
海西州作为青海省产业“四地”建设主阵地,在奋力推进“四地”建设、深度践行“四州战略”的前进路上,切实肩负起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青海省见行动、海西州真落实的政治自觉。
海西州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管党治党的重要指示要求为根本遵循,以党建引领“四地”建设为基本路径,推进“组织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找问题、补短板、促提升”专项行动,聚焦大抓基层、夯实基础,持续深化“产业链”“合作社”等党建工作,推动各领域1680个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以组织建设“原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结构优化,实现盐湖资源综合开发钾、钠、镁、锂、硼“五子登科”,清洁能源突破1000万千瓦,推出15条生态旅游线路,认证绿色、有机食品企业85家、产品388个,以“17855”党建工作体系,推动各领域融合发展,助力重点任务落细落实。
海西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部署要求,狠抓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结合海西州实际制定抓党建促振兴100条措施,以村级换届为契机,大力实施村干部“建队提能”工程,推动实现村“两委”干部队伍学历较上届提升11%,“一肩挑”比例达94.3%。深化常态排查、动态清零软弱涣散党组织工作机制,先后整顿提升村级党组织11个。聚焦行政村总量少、产业资源独特等优势,深入实施集体经济空壳村“清零工程”“百村示范、整乡推进、整县提升”三级联创活动,村集体总收益连续三年均增长10%以上,村均突破20万元,实现以组织振兴助力乡村振兴蹄疾步稳。
海西州聚焦推动党建、治理、服务融通融合,以464个“全科网格”为基石,以“点单服务”“接诉即办”提升网格治理效能。推行社区党组织领导的“三治融合”机制,完善“1+N”组织体系,建立“书山有我”“四融四心”等红色物业党建品牌5个,搭建“有事好商量”“居民议事厅”等民主议事平台79个,多元参与治理的体系不断完善。深化“契约化”党建共建联盟,推动行业部门、驻区单位党组织主动融入治理需求和党建工作,以打造党建“同心圆”,形成城市治理“一盘棋”。连续16年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州”荣誉称号,连续两次夺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