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少年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探究
——基于Cite Space的计量可视化分析

2022-12-30 09:18廖镇宇吴焱军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共青团学者思想

廖镇宇 吴焱军

(江西农业大学 政治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2022 年5 月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听党话、跟党走始终是共青团坚守的政治生命。”共青团本质上是党领导下的政治组织,担负着面向青年政治动员、政治引领、政治教育的政治职责。高校共青团处于培养青年、塑造青年的前沿阵地和关键节点,受到共青团工作者和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建团百年之际,系统梳理高校共青团理论研究成果,对推动高校共青团工作开展有重要意义。

本文利用Cite Space知识图谱分析软件和文献计量法,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涉及“高校共青团”主题的研究文章进行分析,以期通过更加直观、更加客观的方式,展示近年来我国高校共青团研究的主体、热点、发展现状、前沿进展,试图揭示当前高校共青团研究态势和未来发展方向,为高校共青团后续研究提供明晰的路径和创新空间。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Cite Space 计量可视化分析软件是一款科学文献分析工具,可以可视化方式呈现研究发展脉络。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有各研究领域中最前沿、最核心的研究成果,因此,选择将其作为主要数据来源,能够精准把握高校共青团发展方向。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通过主题、篇名、关键词、摘要等检索“高校共青团”相关研究成果,共筛选出2120 篇期刊论文作为研究样本。利用Cite Space中data栏目的“Import/Export”功能,将研究样本转换成Cite Space可识别的内容,形成相应的知识图谱(包括作者、关键词、高引用文章等内容)。

二、高校共青团研究论文统计分析

(一)研究论文产出时间和演进趋势

高校共青团研究论文的成果数量变化明显,1986 年发表了3 篇关于高校共青团的学术论文,当时学者对于高校共青团研究的关注程度相对较低。从临近新世纪开始,有关高校共青团的讨论愈发高涨,研究成果数量呈现递增趋势(2010 年114 篇、2015 年125 篇、2016 年128 篇),并在2018 年(194篇)、2019 年(189 篇)达到了一个相对的高峰。近年来学术界对高校共青团的讨论逐年增多,正是共青团自身建设和高校自我发展内在要求的体现,具体体现如下:

其一,共青团加强自身建设的显现。共青团之所以能够保持生机和活力,正是因为其始终注重团的自身建设、创新团的青年工作,自觉做到与青年同步伐。[1]《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是第一次专门面向青年群体制订出台的发展规划,提出“坚持党管青年原则”,这是共青团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更是高校发挥共青团组织作用的重要体现。

其二,高等院校自我发展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实现过程不仅体现在青年学生理论学习和科研能力培养方面,更体现在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方面。高校共青团是高校群团组织的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促进青年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其三,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了高校共青团实际工作和学术研究方向,促使我国学术界在近6 年时间里对高校共青团的关注度明显提升。例如,2016 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出台《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2017 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8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开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必然促使学者对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研究。

(二)高产出作者和高引用率文章分布情况

根据普赖斯定律分析,发文量2 篇以上的作者是高校共青团研究的核心作者。借助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计量可视化分析这一功能可知,单篇高校共青团研究论文引用次数达到30次以上的作者分别有沈威(74次),陈菊平、姚军(61次),李忠伟、姚远、孙德刚(48 次),李骥(45 次),陈赛金(42次)等,具体情况详见表1。可见,沈威、陈菊平、姚军是发文量较多和论文被引率较高的作者。

表1 高校共青团研究的高产出作者和论文分布情况

续表

论文被引率高说明其认可度高,因此梳理总结上述论文的核心思想和代表性观点是具有较大意义的。

第一,高校共青团在青年学生思想引领方面发挥的作用更加突出。共青团具有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的职责使命。作为政治组织,加强对团员的思想引领是党赋予共青团的根本职责,高校共青团应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为高校建设作出贡献。例如,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陈赛金认为,高校共青团要结合青年学生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引领工作,重要的是发挥思想引领的政治价值和道德价值。[2]团中央办公厅副主任李骥提到,高校共青团要实现思想引领的策略转型,用分层分类一体化工作体系夯实重要基础建设。学者郭超认为,应以“青年意见领袖”为抓手,通过意识形态强化思想引领功能。

第二,新媒体的发展对高校共青团工作产生重要影响。很多学者认为,应该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主动贴近青年学生,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愿意接受的话语体系,努力打造紧跟时代步伐、适应学生特点的“网上共青团”。还有学者提出,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应用给高校共青团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高校应该开辟网路阵地,开展网络主题活动,完善团务管理,打造特色品牌工作网站。除了从宏观角度探求高校共青团对新媒体的运用,学者张卫良还以全国91所高校校级共青团微信公众号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分析的方式探寻高校共青团如何运用微信公众号引领青年、凝聚青年。[3]

第三,有研究者开始关注到青年思想变化特点,并就其现状作了初步探讨。有学者认为“90后”大学生在思想上呈现出“自我实现意识强烈、个性独立”的特点,高校共青团必须围绕这些思想特点创新工作理念,更好地发挥共青团的职能。

三、高校共青团研究热点脉络分析

通过Cite Space计量可视化分析软件能够科学把握高校共青团研究的主题。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和中心性大小进行分析,在2120篇有效论文中,出现频次在15 次及以上的关键词有34 个,主要包括“高校共青团”“新媒体”“思想引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团员青年”等(详见表2)。同时,表2 数据充分显示,除“高校共青团”等本身主体内容出现高频外,目前这一研究领域的热点主要集中在高校共青团改革、第二课堂成绩单、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

表2 研究关键词和中心性的分布情况

通过聚类样式能够清晰地展现研究主题的研究网络聚集关系。通过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可知存在多聚类:新媒体、组织建设、校园文化活动、“三个代表”、共青团、网络时代、素质拓展、思想引领、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大学生、问题、实践育人。可见,图1以“高校共青团”等关键词为中心,向多个方向发散、蔓延,主要涉及高校共青团职能定位、高校共青团面临的挑战、高校共青团薄弱环节以及高校共青团发展路径等内容,具体体现如下:

图1 高校共青团研究的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1.探析高校共青团职能定位。职能定位是我国学者在从事高校共青团研究中重点考虑的问题。高校共青团作为高校群团组织,加强对团员的思想引领是党赋予共青团的根本职责,许多学者认为思想引领要贯穿高校共青团工作各环节,但是不同学者对职能定位有不同侧重。

2.高校共青团发展存在各种挑战。一是团员青年存在主体性挑战。近年来,全国高校团委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在团员青年思想引领方面体现显著作用,但与部分青年的期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当前团员的理论信仰普遍建立,但引导部分青年团员学习理解方面还不成体系,存在“碎片化”的现象,与青年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相比,高校共青团服务青年学生的水平和能力还不够高,青年群众工作的能力有待增强。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还不够强,特别是引领“00 后”青年学生的手段有待丰富。二是校园文化存在竞争性挑战。高校共青团作为高校重要的基层组织,在校园文化育人方面成效显著[4],但对青年大学生思想特点观照不够,思想性不强,存在校园文化特色不鲜明的问题。三是学生会、学生社团、学生志愿者组织存在组织性困境。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学生会、学生社团、学生志愿者组织等都在高校党委领导下,由高校团委进行具体指导。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学生组织建设不断完善,基层团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5],但是仍存在各种问题,例如有学者评价学生会组织服务青年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实效有待提升,桥梁、纽带作用仍须进一步发挥;学生社团发展不均衡,数量众多的学生社团存在发展不平衡、规模不一致的情况。[6]

3.高校共青团工作的薄弱部分。从高校共青团工作实际来看有三个薄弱部分:一是“三会两制一课”相对薄弱,例如在团章学习,团歌、团徽等标志体现上,团员规范管理工作相对薄弱,团员综合素质有待加强;二是创新探索有待加强,团建工作特色、亮点不多,思想引领青年的拳头产品还比较少;三是一些高校共青团专职干部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团干部能力素质有待提高新时期团建工作力度也有待加大。

四、高校共青团研究演进趋势

利用Cite Space 计量可视化分析软件生成我国高校共青团研究关键词时区知识图谱(见图2)。热点词突现是指关键词的使用频次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突然增加,进行热点词突现分析可以探索高校共青团研究前沿动态。结合图2 来看,核心主题研究主要有十大突现词,即“团员青年”“团组织”“高校共青团工作”“素质教育”“共青团工作”“新媒体”“创新创业”“思想引领”“高校共青团”“新时代”等,主要热度年份(区间)分别是1986—2000 年、2001—2012 年、2013—2021 年。综上所述,不难发现,高校共青团研究主题的演进过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并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主要阶段:

图2 高校共青团研究的关键词时区知识图谱

图3 高校共青团研究的突现词分布图

(一)研究的缓慢起步阶段(1979—2000 年)

随着1979 年《共青团在学校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纲要(修改稿)》出台,我国学者开始注意到共青团在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有重要作用,1982 年共青团十一大提出要研究青年运动。这一阶段主要突出两个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团员青年的价值观逐渐出现多元化趋势,高校共青团组织的作用逐渐明晰。例如,学者王悦华认为高校共青团是团结教育青年学生的核心,是党联系青年学生的纽带和桥梁,是教学和后勤管理不可缺少的帮手,是培养锻炼干部的熔炉。另一方面,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为重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高校共青团在提高大学生素质方面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高校共青团是培育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组织,正如学者肖耀根的观点:高校共青团组织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力军,要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提供正确的导向,同时为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氛围。总的来说,这一阶段我国学者开始关注研究高校共青团,但研究视野局限于高校共青团的职能定位,高校共青团研究的学理性较为欠缺,批判性反思欠缺。

(二)研究的迅速发展阶段(2001—2012 年)

进入新世纪,高校共青团研究呈现“体系化为表、专业化为里”的特点。在高校共青团研究体系化方面,共青团中央围绕新世纪高校共青团工作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高校共青团工作内容体系化思想逐渐成熟,各个子内容主题鲜明突出,层次清晰,相互交叉支撑,基本构成了高校共青团研究内容体系。我国学者对高校共青团工作进行辐散研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例如学者高琼探析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高校共青团研究者的范围从高校共青团干部、团校教师、辅导员等逐步扩大到高等教育学研究学者、思想政治教育学者等,研究成果从单一的论文形式逐步拓展为论文、课题、著作、学术会议等多样化形式,但是研究范式仍然趋于单一,学术研究多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学术观点创见少。

(三)研究的繁荣深化阶段(2013 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共青团研究开始出现繁荣发展的局面,我国学者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取得了颇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研究视角多元化。一是高校共青团加强思想引领。共青团作为政治组织,加强对团员的思想引领是党赋予共青团的根本职责。学者李林琳认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对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必须进一步做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新时代高校共青团的工作。在这个阶段,高校共青团研究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找准工作结合点,着力提升思想政治引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7]二是创新创业是高校共青团的重要工作。近年来,高校共青团支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科技活动,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挑战杯”赛深化学术科技和创新创业活动,培养青年学生学术科研兴趣,营造高校校园创新创业“竞技”氛围,学界基于此展开了相应研究。学者贝静红认为,要不断提高供给侧改革的质量和效率,增强服务青年“双创”工作的动力源,处理好改革、转型、服务的关系。三是破解高校共青团当前的困境。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态势下,高校共青团存在政治功能发挥不充分、团员先进性不突出、团组织运行不规范、团学组织协同不够有力等问题,例如周凯等学者发现青年学生与高校共青团之间缺乏畅通的利益表达与代言机制、完善的政治沟通与对话机制、有效的政治引导和吸纳机制等。坚持固本兴团、提升基层团组织规范化建设水平,是高校共青团全面推进从严治团、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是共青团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重要举措,也是切实保持和增强高校共青团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重要工作抓手。总的来说,有关高校共青团的研究成果颇丰,研究体系也日趋完善。稍感遗憾的是,研究成果中鲜见影响深远的大作,大多理论和实证研究囿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范畴,研究逻辑是“先归位再创新”,起点多为高校共青团当前工作。

五、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文以1986 年到2021 年高校共青团研究的国内论文为基础,利用Cite Space 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从研究时间来看,我国高校共青团研究经历了缓慢起步、迅速发展和繁荣深化三个阶段。从1986年第一篇高校共青团研究文章发表至今,高校共青团研究发展趋势迅猛。特别是近6 年来,高校共青团研究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从发文作者来看,沈威、陈菊平、姚军等人既是发文量较多的作者,也是论文被引率较高的作者,高校共青团的研究作者多、发文机构多、整体发文量多,但从近年来中文社会科学类期刊收录比例看,高校共青团研究发文质量仍有待提高,存在“核心文章少、高被引论文少”的情况,论文水平参差不齐,研究深度欠缺。相关研究学者大多是高校共青团干部或辅导员,从实际工作提炼研究,紧跟热点与实际。因此,高校共青团研究呈现鲜明的政策性、时代性,但缺乏深度研究,存在轻理论梳理、重实践指导的情况。3.从关键词来看,“共青团改革”“第二课堂成绩单”“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共青团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高校共青团研究辐射面较广,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4.高校共青团未来研究领域将是思想引领、创新创业以及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工作等领域。

(二)未来展望

1.将理论研究与实践导向相结合,深化研究深度。我国学界关于高校共青团的研究往往以描述事实、解决问题为目的,聚焦素质教育、思想引领、第二课堂等热点主题,而忽视了理论研究,无法形成系统而深入的学理知识。为此,要逐步建立完善高校共青团研究的概念术语体系和理论框架,深入研究其规律,通过提升研究结论的外部效应,概括出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完善理论体系并拓展延伸现有理论,以期通过对高校共青团的理论研究实现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实际指导。

2.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丰富研究视角。当前我国高校共青团工作点多面广,具体包括思想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团组织建设、学生社团等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管理学、心理学、文化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例如,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对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统计学能够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高校共青团研究视野进行拓展;文化学的文化建设对校园文化培育具有现实意义,但在现有研究中,多学科交叉研究相对缺乏。因此,应该加快推进研究机构和研究学者合作交流,并鼓励进行高校共青团跨学科交叉研究,以期创新高校共青团研究内容,使研究向纵深发展。

3.采用田野调查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拓展探究方法。就目前研究成果而言,大部分学者普遍采用实地调研、线下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研究,但遗憾的是,研究方法局限于案例分析或者描述性统计,较少采用计量统计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没有合理利用好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优点。在高校共青团和高校青年学生当中可以采集到较多的样本量,应采取田野调查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广泛收集调研数据,运用更加科学和更加规范的实证研究方式对高校共青团展开多方位阐释,以期通过实证的调查研究,推动高校共青团研究逐步深入。

4.加强高校共青团研究的前瞻性,拓展延伸研究内容。当前高校共青团研究普遍是从高校现实工作实践出发,研究者大多为高校共青团干部,研究者们试图通过研究或者总结具体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段性。长此以往,致使高校共青团研究慢于实践发展,缺乏前瞻性。因此笔者认为,相关研究者应将今后的主要研究精力聚焦从严治团、第二课堂、创新创业等方面,着力提升高校共青团组织力、引领力、服务力,从而发挥高校共青团多元化作用,更好地服务高校青年学生,不断巩固和扩大青年群众基础。

猜你喜欢
共青团学者思想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思想与“剑”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名单(共三百五十七人)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