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适应性:内涵、困境与发展理路
——基于同步激励理论的分析

2022-12-30 16:11王保华谷俊明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适应性职教薪酬

王保华 谷俊明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一、问题提出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中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离不开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这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已成为当下的重要任务。在一定意义上,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职校汽修男生获160 万元的高层次人才奖励” “职校学生人手2 到4 个offer” 等新闻体现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成果。然而,职业教育的发展也面临严峻的现实,“超六成职业院校学生不愿当 ‘蓝领’” “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去工厂” 等引起社会讨论较多的话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职业教育还存在吸引力不足、社会认可度不高的问题,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那么,何为职业教育适应性?如何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这构成了本研究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二、文献综述

新发展格局下,职业教育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服务地方经济。同时,还要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主体作用,优化职业教育生态,建立有效的制度保障,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1]当前,学界关于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研究,主要有如下两条路径。

第一条是从职业教育自身出发研究其如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涉及制度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职业技能、产教融合等方面。如李政从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内涵出发,建议重点从制度建设和体系建设上着力。[2]赵晶晶等人从产业需求出发,分析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不相适应之处,提出协同治理、深化产教融合。[3]陈丽等人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提出在培养职校生过程中要实现岗位、课程、竞赛、证书和项目之间的融通,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4]徐兰通过分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系统,将企业纳入研究范围,阐述企业作为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优势与路径。[5]

第二条是从职业教育的外部环境研究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张晋从职业教育生态学出发,指出教育生态系统中政府的宏观管理和企业主体行为是职业教育的能量来源。[6]蒋春洋通过制度分析,指出市场包含就业岗位、薪酬待遇等要素,影响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选择。[7]徐国庆从经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认为职业教育发展困境在于企业和从业者都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8]张雅慧等提出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等外部因素影响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9]李政等人认为,我国职业教育治理结构转型的挑战在于政府统筹和市场参与的内容与形式亟待明确。[10]

综上,影响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因素十分复杂,既有职业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即适应能力不足;又有政府、市场、社会等其他因素的重要干预。目前,在针对职业教育外部环境的研究中,大多是从宏观层面分析政府、市场等主体行为对职业教育的影响,较少从微观层面探究具体的实践措施,这为本研究留下了较多的思考空间。

三、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内涵与分析框架

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指职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内在能力与外部因素匹配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能力。其中,内在能力强调职业教育本身的适应性,包括发展理念、专业设置、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等。外部因素匹配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能力则包括政府的引导力、市场的选择力等。政府的引导力主要指政府的投入、对企业与学校关系的引导、对产教融合的推进等;市场的选择力则指对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薪酬待遇等。

鉴于此,要解决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问题,仅从教育自身是无法解决的,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目前大多数人仍然认为职业教育认可度不高是职业教育本身没有办好所致,这虽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合理性,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职业教育是在中国教育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类型教育,与整体环境密不可分。如果不从生态学视角思考解决适应性问题,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探索之路就会愈加漫长。

本研究从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内部能力与外部因素匹配能力出发,以同步激励理论构建分析框架,从职业教育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分析当前职业教育适应性不足的现实表征,并探究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各种因素。同步激励理论由俞文钊教授在20 世纪末提出,强调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并重,二者要综合、统一运用才能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推进行业发展。[11]其中,精神激励包括传统观念、传播效果等;物质激励涵盖薪酬待遇体系、社会地位(职业技能的匹配性所诱发的职业吸引力)等。这为解决职业教育适应性问题提供了一个分析窗口,即将薪酬改革作为政府统筹、市场调节的具体路径,从而改善职业教育的外部环境,促进其高质量发展。

为此,本研究构建了职业教育适应性分析框架(见图1),从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内涵出发,强调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双向作用、互为支撑。职业教育的内在适应能力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外部匹配能力是促生动力,外部促生动力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程度。目前,从政府引导和政策制定层面看,我国职业教育虽然已被高度重视,但囿于就业市场固有的“隐形偏见”,如薪酬偏低、社会认可度不高等,往往沦为人们的无奈之选。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而言,仅仅从精神层面激励职业教育的发展远远不够,还需要加大物质层面的激励,从而使两者相得益彰,达到1+1>2 的效果。

图1 职业教育适应性分析框架

四、职业教育适应性不强的内外部表征

根据同步激励理论原理,结合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内部能力、外部因素匹配能力,本研究对影响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内外部因素和表征进行深入剖析,以寻找职业教育适应性不强的原因。

(一)职业教育适应性不强的内部表征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在制造业发展中应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十三五” 期间,职业教育院校在教育经费投入、实践教学、双师型师资、产教融合、职业资格认证等方面存在不足,制约了技能人才的供给。[12]

1.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匹配不充分

一方面,我国部分职业教育院校人才供给滞后于产业结构,职业教育毕业生以从事中低级技工岗位为主,难以匹配高端制造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我国技术技能人才总量不足,还不能完全满足劳动力市场的用工需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21 年数据显示,就业市场为技术技能人才提供的岗位数是求职者的两倍。[13]在2022 年第一季度全国“最缺工” 的100 个职业排行中,有60 个 “最缺工” 的岗位分别属于 “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 和 “专业技术人员” 两大类。[14]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企业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预计到2025 年,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将产生约3000 万人的劳动力需求缺口。[15]

2.办学经费投入不足

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与其他类型教育相比,在全国教育总经费投入中占比较低,办学条件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16 年至2020年,职业教育经费大约占教育总经费投入的10%(见表1);2020 年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为5630 亿元,占全国教育总经费53 014 亿元的10.6%。[16]

表1 2016—2020 年教育部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3.产教融合不充分

一方面,我国部分职业教育院校专业群建设与产业需求不匹配。例如,四川省2020 的三大产业结构分布为14.1∶36.3∶49.6,但在2020 年该省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中,面向第一产业的专业占比为4.7%;面向第三产业的专业占比为73.8%。[17]另一方面,产教融合尚未满足技能人才等级培养的需求。教育部发布的 《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 年)》 中,在自动化类下增加“工业互联网应用” 专业,该行业更新迭代速度快,不同岗位技能人才的要求不同,职教院校以往的技能培养同质化严重,无法满足企业岗位的需求。[18]

4.“双师型”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都强调要建设 “双师型” 教师队伍。2021 年全国职业院校专任教师达129 万人,其中“双师型” 教师占比过半。[19]“双师型” 师资的数量虽已达到一定规模,但职业教育师资的“职业化” 素养和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满足职业教育 “类型化” 发展的需求。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发展的背景下,职业教育需要以产教融合为基础,按照“技术+教育” “高校+企业” 模式来建设“职业化” 的师资队伍。[20]

5.实践教学落实不充分

我国职业教育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 “重理论、轻实践” 的现象。“双师型” 师资不足、实习实训设备不足以及产教融合不充分,都影响实践教学的落实和质量。以山东省为例,全省高等职业院校2019—2020 学年开设的实践课程以及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数量已约占总课程的83%,但其2020 年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仅为0.65 个,[21]实训设备的不足限制了职业院校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和提升。

6.“1+X” 证书制度仍需完善

“1+X” 证书制度的不完善主要体现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不统一。在我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授予单位较为分散,国家机构、职业院校、社会组织等经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备案的单位均可颁发。与此同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方式大多由评价单位制定,培训内容和评价标准存在差异。这些因素影响了职教生在有限学制内选择和考取适用的等级证书。

(二)职业教育适应性不强的深层次外部表征

1.精神激励层面

(1)传统观念:职业教育地位不高

长期以来,“学而优则仕” 的传统观念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尽管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但通过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教育获取社会认可的学历仍然是普通人在社会立足的基本途径。在大多数人眼里,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在流水线上进行重复劳动的人。[22]

此外,“普高热” 的历史问题造成 “普主职辅” 的社会印象。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以来,“双一流” 学科建设持续开展,就业市场对学历的要求不断提升,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普通教育。在我国,“普高热” 是长期存在的,上普通高中(普高)考普通本科(普本)是社会的主流意愿,“普主职辅” 的社会印象影响着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

(2)媒体传播:职业教育报道不足,缺乏回应

本研究重点选取以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报》 为代表的5 家主流媒体和以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在线、微言教育、新浪教育为代表的4 家教育类媒体发布的官方微博报道及其网友评论,分析职业教育相关内容的传播情况。以 “职业教育”为关键词检索了这些媒体在2021 年1 月1 日至2022 年10 月31 日发布的微博,并对提及 “职业教育” 的微博进行了爬取,共爬取到微博592条(见表2)。其中主流媒体微博100 条,教育类媒体微博492 条。经分析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表2 职业教育媒体报道数量与影响力

在传播影响力方面:5 家主流媒体对职业教育的报道数量明显不足,而4 家教育类媒体的影响力有限。例如,《人民日报》 官方微博在2021年1 月至2022 年10 月期间仅有2 条微博提及“职业教育”,《央视新闻》 官方微博也仅有7 条。和4 家教育类媒体相比,这5 家主流媒体在报道数量上明显不足。此外,按照 “转发+评论+点赞” 进行影响力排序,排在头部位置的仍然是主流媒体,《人民日报》 仅1 条微博的影响力就远大于 《中国教育报》 百余条微博的影响力,这说明我国教育类媒体虽然报道量大,但影响力不佳,难以形成良好的传播效果。

在媒体报道内容方面,本研究对收集到的两类媒体的微博(共计592 条)进行词云图绘制,发现这5 家主流媒体和4 家教育类媒体均侧重于对国家政策进行报道与解读(见图2)。

图2a 主流媒体报道词云图

图2b 教育类媒体报道词云图

在媒体对网民的回应方面,通过对5 家主流媒体提及职业教育且热度较高的微博评论进行分析发现,网民更加关注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之间的学历差距、职业教育的前景与社会地位以及职教生毕业后的工作待遇(见图3),但媒体对于网民所关心问题的回应和意见引导较少。

图3 网友评论词云图

2.物质激励层面

在我国,不同类型教育的毕业生以及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从业者存在薪酬差异。职教毕业生、蓝领群体普遍存在待遇差、地位低的问题。

(1)“职普” 比较:职教生平均薪酬低于普本生

职业教育毕业生的起薪和平均月薪均大幅低于普通教育本科及硕士毕业生。据智联招聘平台数据显示,2020 届大专毕业生第一份工作的平均起薪为4562 元/月,显著低于本科及以上毕业生的平均起薪。[23]即便在云计算等偏重技术的领域,职教生的实践能力虽受认可,但 “同岗不同酬” “学历定薪酬” 的现象仍然存在。[24]在平均月薪方面,据中国薪酬指数研究机构数据显示,2021 年我国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薪酬指数TOP100 的平均薪酬为7157—10 992 元/月,高职院校毕业生薪酬指数TOP30 的平均薪酬为5728—7242 元/月,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平均月薪显著低于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25]

(2)群体对比:国内蓝领与白领薪酬差距大

据赶集网招聘平台数据显示,接受过职业教育的蓝领群体约占整体的56%。蓝领和白领群体的薪酬待遇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职教生薪酬待遇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白领相比,我国蓝领薪酬相对较低。据智联招聘对全国38个主要城市调查发现,2021 年春季白领的平均薪酬为9059 元/月,平均年薪超过10 万。[26]据中智咨询数据显示,制造业蓝领普工年薪为7万,技能蓝领年薪超过10 万;不同学历的蓝领人员薪酬也存在差距,蓝领人员主动离职的原因排位第一的是薪资水平。[27]

(3)福利较差:职教生的就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体系架构、薪酬福利及制度保障相较我国更为完善。德国2019年颁布的 《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了职教毕业生的最低报酬标准。[28]英国等国家都制定了不同行业技能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标准。[29]此外,发达国家还十分注重福利保障问题。2019 年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nufacturers)的一份研究报告提到,来自凯撒家庭基金会(Kaiser Family Foundation)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92%的美国制造业员工都拥有了获得健康保险福利的资格。[30]

然而,我国职教生的就业保障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在一些省份,毕业生政策补贴仅面向普通高校毕业生发放;部分地区虽然为专科学生发放补贴,但将学历限定为大专及以上,中职院校等其他职业院校的毕业生难以获得相应的补贴。此外,新兴服务业吸纳的大量职教生,如快递员、外卖员、电子商务营销员等,大多缺乏五险一金、住房公积金等福利。

五、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发展理路

根据同步激励理论和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内涵,从上述分析可知:影响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因素复杂多元,既有职业教育自身能力不足的问题,又有外部因素匹配不够的问题,致使政府引导与市场行为出现了明显的不一致性。要解决此类问题亟须创新路径,提出新的应对策略。

(一)职业教育自身要锻造职业的适应性:打铁还需自身硬

办好教育的关键在于强化使命感,增强自身的适应性。从政府引导来看,已经从法律和制度层面给予了职业教育相当的关注。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加强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建设是解决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关键和本源。中职、高职教育都要提高办学经费投入产出比、师资队伍中的 “双师型” 比例,增强职业教育教学的实践性,拓宽产教融合的深度以及“1+X” 证书制度的广度。尤其是通过上述工作的努力,使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数量、结构、规格等适应社会整体的发展水平,使职业教育真正 “硬” 起来,使职业教育人才成为社会的 “抢手” 人才,从而改变职业教育 “低人一等” 的社会价值观。

(二)职业教育外部要强化匹配能力:着力薪酬体系建设

当前就业状况和薪酬水平仍是社会上衡量教育成效的主要标准,也是教育经济价值转化的最终落脚点。职教毕业生社会认可度低、薪酬水平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媒体传播、办学主体、就业市场等相关利益方的行为错位,使得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发展趋向复杂。因此,要以薪酬激励作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主要抓手,促进教育供给和产业创新的有效衔接,通过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共同驱动经济发展。

如何实现以薪酬激励带动职业教育变革?首先,在价值观层面,坚持 “从差异走向平等,从平等走向吸引” 为宗旨,缩小职教毕业生与普通教育毕业生的平均薪酬差距,完善职教生就业保障体系。其次,在实践层面,通过就业端的薪酬激励,扭转职业教育 “上热下冷” 的局面;在认知层面,推动职业教育从 “层次教育” 向 “类型教育”、培养定位从 “技工” 向“人才” 的观念转变,改善职业教育外部因素的匹配能力。最后,通过外部环境因素的调整和改善,促进职业教育内部各要素的高质量发展,从而实现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目标,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1.薪酬激励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关键抓手

提高职业教育毕业生的薪酬水平,可以在社会不同层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就业市场层面,可以增强某些行业中岗位的吸引力,改善人才流向不均的状况,从而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破除学历歧视。在人才培养层面,可以有效缓解职业教育院校的招生困境,倒逼职业教育院校开展学科专业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在观念层面,有助于媒体转变报道倾向,营造尊重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增强民众对职业教育的文化认同。

2.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要坚持 “双轮驱动”的原则

在我国现阶段乃至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仍然需要坚持 “双轮驱动” 原则,以薪酬激励作为 “破冰点”,促进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结合的“双循环”,从而带动社会对职业教育认知的全面改观,实现职业教育向 “工匠教育” 迈进,最终达到技术型工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双轮驱动” 在 “同步激励” 的基础上叠加了动力学视角。以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结合的 “双轮驱动” 作为我国职教高质量发展的改革原则,充分考虑了职教生薪资待遇不占优势的社会阻力,在驱动系统中给予物质激励一定优先级,以提高薪资待遇作为牵引力的能量,克服职教发展中的重重困难,从而带动精神激励系统的运转。二者相互借力又相互给力,最终达成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双系统的惯性良好运行。

3.推进 “薪酬激励” 变革要分类实施、配套进行

完善薪酬激励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个层面,如劳动、人事等,因而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决心与耐心,要分步推进、配套实施。短期目标是提高基本工资,长期目标是完善企业福利。有效的薪酬激励制度需要基础性激励和长期性激励并重,但短期仍以提高基本工资为主,然后在切实提高工资的基础上完善配套的福利待遇。

(1)起步解决 “最后一公里”:引导认知,营造氛围

在以薪酬激励带动职业教育适应性发展的过程中,媒体作为 “社会的瞭望者” 和 “社会关系的协调者”,是改革措施顺利落实的重要一环。

一方面,我国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报道。在报道和解读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政策的同时,还要对国内先进职业院校、国内外职教典型案例进行报道,为职教改革提供经验借鉴。另一方面,媒体应以薪酬为重点,关注并回应民众所关心的问题。根据图3,职教生毕业后的工资待遇与社会认可是网民普遍关心的问题。因此,在完善基本工资、福利待遇等制度方面,媒体作为 “社会有机体” 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的功能,关注蓝领阶层的薪资待遇,监督各项工资福利改革措施的实施,向民众传达职业教育不仅有前途,同样有 “钱” 途,以此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2)短期目标是 “夯实地基”:缩小差距,实现同酬

提高整个蓝领群体的基本工资,缩小与其他从业者的薪酬差异是首要任务。通过提高蓝领的最低工资标准和年固定收入,激励其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同时,企业应当保障职业教育毕业生与普通教育毕业生同工同酬。在体系建设基础上,借鉴新加坡渐进式薪资模式,设定基础工资,引导雇主根据技能人才的技术水平、职业技能等级,合理设定不同薪酬之间的差异。

在基本工资的基础上,企业要设立弹性工资制度,灵活设定可变薪酬。不同于固定薪酬,可变薪酬可以包括奖金、绩效调薪、技能薪酬、佣金、股票期权、员工持股计划等。[31]通过工资制度的完善,企业可以持续激发蓝领的工作积极性和劳动创造力。

(3)理想目标是 “锦上添花”:完善福利,构建体系

在保障了基本薪酬的基础之上,需要进一步通过各方面配套措施的完善来为薪酬激励制度 “锦上添花”。通过长期性的薪酬制度补偿机制和福利政策的完善,全方位提高蓝领群体的薪酬待遇,让他们“愿意来”,也“留得下”。

首先,建立补充薪酬制度,完善配套福利保障。我国应重视技术人才群体的薪酬福利保障制度,一方面提供基本的工伤补偿、失业补偿和医疗福利。蓝领群体因工作的特殊性,工伤和失业是其常见困境,因此要加大这一方面的保障力度。企业可购买保险或者通过企业自有保险的方式,为职教毕业生提供福利。另一方面适当延长带薪休假时长,提高退休金金额以及加大教育培训费用的占比,提供优质的入职技能培训。

其次,实现多手段精神激励,提高技能人才积极性。职业教育相关部门、学会、院校及企业要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大赛,通过竞赛激励学生提高自身专业能力,还能够让他们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32]2021 年,人社部等部委联合组织的全国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涉及224个职业。[33]教育部主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连续开展13 届,2021 年全国参赛选手达7600余人。[34]职教生在比赛中展示出了良好的精神面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社会对职教生的偏见。

同时,相关主体应建立技能人才表彰制度。人社部2020 年组织实施的人才服务专项行动强调,要加强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健全技能人才激励制度。[35]对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社会被动地位的职教生群体来说,接受表彰对提高其荣誉感和认同感有重要的作用。人社部2021 年1 月发布的 《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 完善了职校毕业生的职级发展通道,使得技能人才通过工作能力获得薪酬激励。

最后,完善评价体系。国外职教生工作通常有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可以通过参加考核升级的方式不断实现自身价值的提高。如五星级酒店门童行业,国外有一套专门的评价体系,能坚持到最后并且考核过关的人,就会获得金钥匙标志,之后便会接到全世界五星级酒店的邀请,而且薪水也很高。[36]完善技术工人技能等级,健全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让职教生感到有奔头,从而产生内驱力,这是精神激励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职业教育内部能力与外部环境匹配能力的协调发展

根据同步激励理论,职业教育的内部适应能力与外部匹配能力是相互影响和双向制约的关系,加强职业教育自身建设是内因,强化外部建设是外因。但是在一定条件下,特别是在中国当前的制度环境下,在以 “薪酬改革” 为抓手的具体路径下,职业教育外部环境得到改善,会促进职业教育内部要素的高质量发展。

首先,高技能人才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的提升,可以促进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提升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发展的积极性。职业院校集中优质资源进行社会急需技能人才的专业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间接提升 “双师型” 教师的待遇。企业会进一步加强和职业院校合作培养人才的预期和愿望,双向互动促进校企联合进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其次,技能人才薪酬改革可以提升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吸纳优质生源。通过市场和政府同步激励 “双轮驱动” 的努力,技能人才的薪酬和职业发展被社会关注和认可,会带动更多的家庭和青年人加入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吸纳和储备更多的新生力量。

猜你喜欢
适应性职教薪酬
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卷评析及备考建议
江苏职教助力国家扶贫攻坚
差异化薪酬管理和员工激励探讨
依法推进河南职教工作再上新台阶
舵叶选型及适应性参数优化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VBA在薪酬个税筹划上的应用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