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类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有机融入*
——以《环境地质学》为例

2022-12-30 02:10胡荣庭陈余道夏源陈盟
智库时代 2022年43期
关键词:思政环境课程

胡荣庭 陈余道 夏源 陈盟

(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引言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思想政治要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课程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2014年上海市率先开启了课程思政改革工作,先后推出一批“中国系列”课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2018年以来,课程思政进入了快速推广阶段,学术界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研究[1]。课程思政的研究热点和趋势主要集中于四个区域,分别为基本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实现路径和模式、专业课程的开发研究和改进研究[2]。然而,在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突显出来,包括教师教育理念未及时更新、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和课程思政融入生硬等。

课程思政的实施要靠教师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厘清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只授业而不传道”的问题[2]。教师应充分地挖缺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元素,有机地融入到知识传授中,进而达到传道受业的目标。另外,在教学方法中存在“为思政而思政”的问题,教学方法上陈旧单一,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4]。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的融入生硬,存在思想理论和专业知识“两张皮”的情况。据调查统计,65%以上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紧密结合,而有9%的学生认为完全没有结合[5]。因此,新时期的课程思政有必要针对突出问题,继续深入地普及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完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手段,落实好课程思政这项国家战略。

工学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易出现“两张皮”和融入生硬的问题。为此,本文选择桂林理工大学工程教育认证的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其中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环境地质学》作为实例,思考和分析该课程中教学目标的设计、思政元素的挖掘、课程思政的融入等。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等方面探讨如何实现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入,以期能为工学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融入提供参考。

二、课程简介

《环境地质学》课程开设于1994年,2013年获教学名师项目资助,建设了网络教学平台资源,2018年成为桂林理工大学首届优质示范课程,2020年成为广西高校一流本科课程。该课程现为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的专业核心课,也作为桂林理工的特色课程在多个专业进行开设。该课程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支撑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要求中的“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和“继续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复杂环境地质问题的综合能力,实现知识、能力和价值的有机融合。课程目标具体内容包括:知识,涵盖了环境地质学基础、自然灾害、资源与环境和社会与环境等内容;能力,判别地质作用和人为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调查、分析和评价环境地质灾害,应对、处置和预警典型环境灾变;价值,领悟人类活动与环境地质问题的响应关系,识别社会发展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生态文明观,增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该课程在培养目标和教学方面的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培养目标具有高阶性,有机融合了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面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利用地质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的应用能力,树立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生态绿色理念。另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建设丰富的网络教学平台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了条件。目前,网络教学平台包括教学材料455个,具体为电子教材、教学视频、微视频、专题动画(英文)和中英文测试题。问题答疑等材料。总之,该课程注重增强立德树人和基本素养教育,将科研成果与实践经历融入课堂,实现科教协同。尤其在“十八大”以来,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和生态文明观教育。

三、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环境地质学课程共包括环境地质学基础、地质作用与自然灾害、资源与环境和社会与环境4个篇章,具体分为15章内容,包括基本原理概念、地质作用、地震、洪水、水污染处理和全球气候变化等。该课程包涵的内容较多,易于课程思政素材的收集和融入。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可以将思政素材进行分类。思政内容可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治、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等。表1中列出了课程中的主要思政资源及其融入的章节。思政资源主要包括4类内容,分别融入7个章节。

表1 《环境地质学》课程思政教学整体设计

在讲授课程的研究(或工作)对象的发展历史时,融入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理论和实践,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在讲授地质环境系统的基本概念、演化原理和地质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等内容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对环境地质的认知[6]。例如:通过对传统风水学中人—地和谐的科学诠释,使学生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讲授地质环境演化规律时引入三峡工程,使学生理解系统观的层次关系,增强对于我国水利水电开发宏伟工程的自豪感。在讲授环境地质具体问题时,融入具体思政元素,如:地震章节中将汶川大地震作为案例,融入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国家政策和社会互助[7]。全球变化与人类生存之间的关系,增强专业学习的时代使命感。最后,教师大都具有较高的学历,经历过努力的奋斗过程,知晓许多古今名人故事,可供挖缺的思政元素有很多。这些元素经过精心的加工整理,有机地融入到知识内容中去,进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四、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入

工学类专业课程在融入课程思政内容时,首先要全面梳理教学内容,然后结合课程的特点,考虑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以期能够自然地融入教学内容中,最终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适合理工类课程融入思政内容的方法包括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说服教育法、问题导向法、研究性教学法和实践锻炼法[8]。其中,问题导向法、研究性教学法和实践锻炼法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性,也更容易实现思政内容进课堂进头脑。因此,这三种方法应该多用于课程思政的融入。同时,这些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应尽可能结合信息技术手段,进而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

《环境地质学》在课堂上和课外均结合了现代信息教学手段。在课外,建有网络教学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条件。自2013年以来,通过不断的补充和完善教学资源,网络教学平台含有455个教学材料,15章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课件,25个教学视频,50个专题动画,26个专题视频,289道测试题,以及问题答疑材料等。这些资源材料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思政元素,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也会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方面的教育。另外,课程资源及时更新了国际前沿内容,学生能够及时跟踪学科前沿知识,依托网络平台进行过程考核,注重学生的过程考核。期末考试实现了无纸化,一人一卷,并含有一定数量英文测试题,提高了课程学习的挑战度。

在课堂上,采用了“雨课堂”教学软件,通过设计含有思政元素的问题,并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和回答,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性。实际情况表明,这种方式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并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9]。课堂上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拓展国际视野。针对课程中涉及的思政元素设计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讨论结果采用“雨课堂”软件进行提交,教师对结果进行评分和统计。考察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领悟程度,评价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程度。

(二)研究性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学生探究式报告(DO it yourself,DIY)模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DIY做出一份具有思政特色“私人订制”成果,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学习和个性化发展。DIY主要流程包括:教师布置含有思政元素的任务和学习目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堂汇报,最后教师组织一起总结和分析,并将汇报情况以平时成绩方式计入课程考核成绩。在布置学习任务时,充分考虑思政元素的融入,如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国家重点工程和家乡等方面的典型环境地质问题。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能够应用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环境地质工程实践问题,领悟到国家、社会和家乡发展中的人类与自然关系,强化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在此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分工合作、收集整理资料和展现个性等方面的能力,进而有利于学生自学知识、锻炼能力和塑造价值观方面的有机结合培养。

(三)实践中的学习锻炼

在实践教学方面,该课程包括邀请校外同行讲授案例、实地参观思政教育基地和指导学生参加相关科技实践活动。首先聘请了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校外同行作为兼职教师,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案例方面的授课。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地下水、土壤污染方面的调查、评价和治理等方面的内容,由兼职教师结合具体工程实践进行讲解,并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较为浓厚的兴趣,并能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相联系,提高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9]。通过兼职教师对工程实践案例的讲授,使得学生体会到了“学有所用”,强化了学生对本专业就业前景的信心,进一步明确了职业理想,也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最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本课程含有8个学时的实践,其中包括现场参观思政教育基地湘江战役纪念园。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第一场重大战役,参观内容的主题为“英雄史诗不朽丰碑”,内容包括了共产党苏区创建、湘江战役历史、遵义会议、长征会师,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通过参观使得学生全面了解湘江战役的历史意义,感悟革命先烈们为共产主义理想而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另外,课程团队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相关科技活动竞赛,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互联网+项目、大学生水利类科技竞赛和“水工环”科技竞赛等活动。近年来,课程团队成员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50余项,参加学生已有200余人。学生通过各类科技实践活动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锤炼了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提高了创新创业能力。

五、结语

《环境地质学》授课过程中注重寻找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触点”,在培养学生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基础上,还要具有家国情怀的价值观,以及未来发展的职业素养。为此,针对不同的思政元素进行分类挖掘,以期能够达成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全面塑造。主要通过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包括问题导向法、研究性教学法和实践锻炼法,结合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知识体系中,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通过这些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提升学生工程伦理方面的认知水平,激发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理解国家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明白将来所从事工作要承担的责任,让他们能从一个合格的水文地质工作者的角色出发,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模范实践者和积极传播者。

猜你喜欢
思政环境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