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与理论探析

2022-12-30 12:23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大学政治思想

向 婷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沙 410205)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括对青年的意识形态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党和国家所需人才,也包括管理、组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等。这些核心工作的开展情况,直接关乎高校教育的阶级属性,高校教育的社会功能发挥,以及质量保障等。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起,就受到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重视。毛泽东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创、探索,不仅成功打造了一条服务于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战线,也形成了我党最早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一、毛泽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历程

(一)建党初期,创办无产阶级性质的湖南自修大学

中共一大召开后,毛泽东在湖南创办自修大学。这所大学,从毛泽东当时拟定的《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第十三条招生条件(中等以上学校毕业学生,或与之相等之学科根柢者,经自修大学证明认可,都可以入学)来看,[1]52算不上是一所完全现代意义的大学。但《组织大纲》的第十六条罗列了随时敕令退学的情事,可见其已经具备现代大学严格的办学规定。在办学宗旨上,明显具有反封建的色彩。首先,受蔡元培“完全人格教育”思想的影响,毛泽东起草《创立宣言》时提出“养成健全的人格”。其次,毛泽东在求学、工作及参与建党的过程中,批判继承了自己早年所接受的思想,完成了对其的改造。因此在自修大学的《入学须知》中又提出:“我们求学的目的在于改造现实社会,不愿意我们的同学中又一个‘少爷’或‘小姐’。”[2]82自修大学在反封建的同时,也提倡并践行了对先进思想,尤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追求。自修大学的教员大多为共产党员,课程多结合马克思主义进行教学,学生除了追随教师,也自学、研讨马克思主义的各种问题,阅读进步报刊杂志。[1]53-54自修大学存在时间虽短,但培养了夏明翰、易礼容、毛泽民、毛泽覃等大批早期党的领军人物,为湖南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和轰轰烈烈农民运动的兴起,输送了骨干。因此,毛泽东早期成立的湖南自修大学,被誉为实际意义上的“革命策源地”“党校”,开启了为无产阶级革命培养人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河。

(二)土地革命时期,完善苏区革命教育制度体系

土地革命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以革命为主题展开。从1931年起,随着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建立起全国性的苏维埃政权,毛泽东被推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主席,由政府统一领导、组织的革命教育应运而生。苏区时期成立的高校数量较多,仅瑞金一地,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创办的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等干部学校就有十几所。为了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使其更好地为革命这一中心服务,苏维埃政权出台了比较完备的教育法案和教育总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目标、内容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和保障。1931年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首先应在青年劳动群众中施行并保障青年劳动群众的一切权利,积极地引导他们参加政治和文化的革命生活,以发展新的社会力量。”[3]1933年,负责文化教育工作的文化部改为教育部,下设高等教育局实行专门管理,且在《组织法(草案)》《组织纲要》中明确规定:“提高群众的阶级觉悟、文化水平与政治水平”,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建立教育巡视和报告制度督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4]1934年,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毛泽东总结苏维埃政府两年来的教育工作经验,确定了无产阶级性质的教育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与此同时,还提出了无产阶级性质教育的目标和方向“是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是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是努力扫除文盲,是创造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1)中国现代史资料编辑委员会:《苏维埃中国》,中国现代史资料编辑委员翻印,1957年,第285页。苏区时期,毛泽东领导的苏维埃政权为我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体制上打造了一个较完备的模型。

(三)全面抗战时期,担任抗大政治委员,制定抗战教育方针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革命根据地受到严重损失,但这时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因此受到削弱,反而更受到以毛泽东为首的领导人的重视和发展。1937年1月,为了迎接长期抗战,培养更多的抗日骨干,红军大学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以下简称“抗大”),校址迁往延安。毛泽东亲自担任抗大的教育委员会主任兼政治委员,对抗大提出:“教育为长期抗战服务,为边区生产建设服务”的任务,将“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1939 年改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定为抗大教育方针之首。[5]为支援抗大,陕北公学(1941年改为延安大学)于1937年11月成立,其教育方针则明确定为:“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坚持统一战线,实行国防教育,培养抗战干部。”[6]为革命战争服务和培养人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继续得到坚持和加强。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侵略军与国民党军队妄图摧毁根据地军民生存条件,分别实行了野蛮的“三光”政策和经济封锁。边区政府面对巨大的生存压力,号召根据地军民进行大生产运动,对学校也提出了要求。在毛泽东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一边生产的号召下,延安广大师生成为大生产运动的主要力量,为抗日根据地渡过艰难的相持阶段,并积蓄力量向反攻阶段迈进奠定了基础。1941年延安整风,毛泽东批判了理论与实际脱离的学风,号召理论学习与中国实践相统一。1945年11月,抗日战争基本结束,在争取更多的解放区问题上,毛泽东仍重视对高校青年教育的社会功能,因此在为延安大学毕业生送行,为鲁迅艺术文学院、自然科学院迁往东北送行时强调:“你们去东北的任务是:争取青年,办大学。”[1]237

(四)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为新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培养人才

1948年,华北大学适时提出培养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人才,又为新一轮的文化建设起到了铺垫、筹备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审时度势,指出当前高等教育工作存在着:“现在文化教育领域中的进步力量还小,马列主义的力量比起资本主义的力量来要小得多”等问题,提出“旧式学校是资本主义的,我们的新式学校要办成社会主义的”。[7]这实际上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社会主义性质转变的问题。社会主义建设年代,为了进一步明晰这一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8]在如何培养人这一问题上,毛泽东强调以“德”为先,并解释所谓德育,就是学点马克思主义,学点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9]2261964年2月,毛泽东又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书要读,读了要消化。读多了,又不能消化,也可能走向反面,成为书呆子,成为教条主义者、修正主义者。”[10]

二、毛泽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观的演进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观的萌芽

毛泽东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意识到文化思想改造的重要性,人生观改造的重要性。因此他创办湖南自修大学,在《创立宣言》《入学须知》提出了不同于以往大学的教育主张和思想,就是希望达到革新学员思想,使学员与封建社会的思想割裂,塑造具备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的个体,从而达到在社会角色、地位上与旧的社会关系脱离,最终改造社会的目的。实际上,湖南自修大学确实起到了在反封建主义的同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作用,并起到了策动工农运动,革新社会的作用。因此湖南自修大学可以算是一所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大学,而创办自修大学、起草《创立宣言》《入学须知》可以说是毛泽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端,“革新青年思想达到革新社会”正是其高校思想政治观的萌芽。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观的形成与发展

苏区时期是毛泽东高校思想政治观初步形成时期。首先,毛泽东在这一时期解决了“为谁培养人”的问题。1933年,蒋介石对中央苏区一方面准备发起第五次军事“围剿”,一方面采取经济封锁。在面对双重压力时,毛泽东批判了只重视军事斗争的思想,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的报告中不仅阐明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更是极具战略眼光地指明了:“用文化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政治和文化水平,这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同样有极大的重要性。”[11]可见,这一时期毛泽东特别重视文化思想教育对经济发展、政权建设的重要影响,其实归根到底也是重视文化思想教育对革命的重要影响。也正因为此,在苏区经济紧张的情况下,毛泽东力排将文化教育经费拿来放到战争上去的错误主张,指出这一时期的教育本身就是“为着革命战争的胜利,为着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发展,为着动员民众一切力量,加入于伟大的革命斗争,为着创造革命的新时代”,(2)中国现代史资料编辑委员会:《苏维埃中国》,中国现代史资料编辑委员翻印,1957年,第282页。科学阐明了教育与革命的关系,也说清楚了文化思想教育为谁服务,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其次是明确了“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苏区时期的高校门类齐全,培养目标具体。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有培养训练有素干部为目的的综合性大学,如苏维埃大学、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红军大学等,也有培养专门技术人才的专科学校,如培养根据地农业建设人才的中央农业学校,培养苏维埃文艺工作干部的高尔基戏剧学校,培养红军医务人才的中央红色医务学校,还有培养适应苏维埃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技术学校等。这些高校对各行业、各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当时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再次,落实了“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苏区高校已普遍开设政治科,政治课,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等同志亲自做政治报告或讲演,对提高广大群众思想,提高广大战士战斗力、干部水平、党的领导水平,稳固根据地,起到了保障作用。最后,苏区教育拥有中央政权到地方政权的各级高校,也自上而下建立和健全了教育行政管理系统。这些体系的构建和制度的完善,从顶层设计层面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保障作用。从上述各方面综合来看,这一时期,毛泽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些核心问题上,已经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也在此基础上得以全面形成。

全面抗战爆发之后,国家政治形势变化,民族矛盾激化,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革命队伍的生死存亡,关系到革命战争的成败,更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因此,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提出当前要“实行抗战教育政策,使教育为长期战争服务”,并强调:“为着战胜日本侵略者,于充分注意军事、政治、经济之外,还要注重文教工作。”[1]150这一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在革命性方面更加凸显,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求能学习、能战斗、能生产,懂政治、懂军事、懂群众工作,目标更为具体。对如何培养则有了更深刻、理性的认知,因此更贴合抗日战争的人才需求。毛泽东的高校思想政治观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观的成熟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12]随后,在通过的《共同纲领》中规定“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法西斯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13]这实际上也提出了在发展新民主主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应该逐步向社会主义性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变。在这一基础上,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有步骤地、谨慎地对旧有学校、旧有文化进行改革,并适时提出了办社会主义性质的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性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新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培养人才。在“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上的转变,也相应带来了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些问题上的转变。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上突出对思想的改造,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对专业建设人才的培养;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上强调社会制度大变动时期,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批判地学习外国的东西,总结自己的经验。1961年9月,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工作会议,通过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工作条例(草案)》。这一工作条例(草案)系统总结了建国以来高等教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为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详细指明了培养方针、任务、方法原则,也代表着毛泽东高校思想政治观由新民主主义性质完全过渡到了社会主义性质,走向成熟。

三、毛泽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启示

(一)坚持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

党成立之初,湖南的自修大学就是由毛泽东等共产党员领导,无产阶级创办的自修大学。土地革命时期,在苏维埃政府的主持下,苏区广大人民群众享有了受教育权利,很多高校也开始兴办起来。通过在高校先后开设、开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建设、苏维埃的建设、工人运动、社会发展史、党的历史、俄国十月革命、中国各地苏维埃运动、毛泽东的建军原则等科目或内容,并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党政军领导到校讲课、作报告,培养了更多具有革命意识、革命纪律、革命战斗力的红军指挥员和红军战士,为苏区建设提供了保障。抗日战争时期,中央直接领导成立了抗大、陕公、鲁艺等高校,为抗日战争、民族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仍十分重视,提出争取广大知识分子,争取青年,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设工作储备人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在《普通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学校政治思想教育,每省要有一位宣传部长、一位教育厅长亲自抓这项工作。”[8]247正是因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有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和直接领导,才能使得我们的教育能真正做到为革命建设服务。新时代,我们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环境仍不容乐观,一方面面临着国外各种敌对势力、思潮的入侵和渗透,另一方面也面临着非主流价值观的冲击,我们要继续坚持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人才。

(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确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毛泽东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不同的时期,提出的主要内容有所区别,但都是围绕着不同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展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围绕这一任务,一大确定了领导工人运动,但建党初期,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欠缺,也缺乏领导工人运动的党团干部。因此自修大学研究讨论马克思主义,举行马克思学说讲演大会,培养了早期具备马克思主义素养的党团干部。土地革命时期,我们在工农武装割据中,摸索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围绕着这条道路,提出了苏维埃教育的政治方向:“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3)中国现代史资料编辑委员会:《苏维埃中国》,中国现代史资料编辑委员翻印,1957年,第285页。抗日战争时期,要求抗大等高校必须具备民族革命的意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14]30将这一时期教育性质定性为抗战教育,要求教育为抗战服务,“应该用全力来应付抗战,用教育来支持抗战。目前的抗战是决定一切的东西,我们的教育也要听抗战的命令,这就叫做抗战教育”。[14]137解放战争、建国初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都围绕着新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展开。1956年后,高校不再处于革命环境,社会主义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因此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提上了日程。围绕着党的中心任务展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实是充分发挥了文化思想建设对政治、经济的促进作用,保障党在各阶段目标的实现。现阶段,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还要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这也需要我们围绕这一任务确定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更好地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

(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从1913年到1921年,毛泽东先后有8个年头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和工作。在这里,毛泽东受到许多开明教师的教育观影响,因此在创办自修大学时就反对旧式的注入式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如提倡“取自动的方法,研究各种学术”“学习方法以自由研究,共同讨论为主”,[1]53即自己看书,自己思考,共同讨论、共同研究。此外,《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本大学学友为破除文弱之习惯,图脑力与体力之平均发展,并求知识与劳力两阶级之接近,应注意劳动。本大学为达劳动之目的,应有相当之设备,如艺园、印刷铁工等,”[2]262创造性地提出了学习与劳动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这些学习方式远区别于旧式学校,具备无产阶级教育的性质,后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都被广为采用。不仅帮助高校在革命艰苦时期、经济封锁时期能靠着自力更生依然存在,且通过跟工农群众的密切结合,使得革命青年更了解中国的革命问题,建设问题,为其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团结广大群众奠定了基础。此外,毛泽东还提倡讨论式教学,提倡调查研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等,这些为“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校训的形成,为争取更多的青年,为培养更多革命和建设的实用性人才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媒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更需要我们总结好各历史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正如习近平在建党一百周年时所讲到的,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才能在新的征程上把握时代特征,进行时代创新,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猜你喜欢
大学政治思想
“留白”是个大学问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大学》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