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贵州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思考*

2022-12-30 07:43师娅芳李德钰
地震科学进展 2022年11期
关键词:防震减灾贵州省

师娅芳 李 鹏 王 琳 李德钰 刘 宇

1) 贵州省地震局,贵州贵阳 550018

2) 鞍山地震监测中心站,辽宁鞍山 115101

3) 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辽宁大连 116621

引言

持续不断地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有效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和应对能力,增强大众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民众需求的不断变化,有必要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新型媒介,制作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产品,创新宣传方式、方法,提高公众接受科普知识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倡导 “以防为先” 的应急管理思路,以最经济有效的方式减轻自然灾害影响。

1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重要性

1.1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概念

防震减灾是指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科普即科学普及,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公众接受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科学普及是一种社会教育,具有社会性、群众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当然,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就是指用最简单易懂的方式方法把地震基本概念、地震避险、抗震设防、自救互救等知识传授给公众并指导他们开展自救互救的行为。持续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让地震知识深入人心,提高民众科学素质,在危难面前沉着冷静、科学应对,有效降低地震灾害损失,弘扬 “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 理念,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新格局的根本要求[1-2]。

1.2 贵州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科学普及对人民群众破除迷信保守观念、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树立科学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科学普及工作,增强公众科学素质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对提升国家竞争力,构建社会主义新格局起着重要的作用。

2000—2020年,贵州地震台共记录省内2.0级以上地震431次,其中3.0—3.9级地震50次,4.0—4.9级地震13次,5.0级以上地震1次,其中2015年剑河5.5级地震是建国以来贵州省内发生的最大地震。2019年6月14日贵阳2.3级有感地震引发了广大市民的关注和议论。2019年以来,贵州省内每年均有4.0级以上地震发生:2019年10月2日铜仁市沿河县4.9级地震,2020年7月2日毕节市赫章县4.5级地震,9月18日六盘水六枝特区4.0级地震,2021年8月21日毕节市七星关区4.5级地震,2021年11月24日贵阳市修文县4.6级地震。这几次地震均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损失并引起广泛的线上线下热议。

事实上,贵州地处南北地震带南段东侧,西部部分地区已然跨入南北地震带,有记录以来,贵州历史上曾发生过3次6.0级左右地震,地震的频度和强度处于全国中等水平,大多属于浅源地震,存在小震致灾,小震大灾的可能,同时可能遭受次生灾害以及邻近地区地震灾害的波及和影响。如2010年1月17日贵州关岭、镇宁、贞丰三县交界的3.4级地震,引起的岩石崩塌造成6人死亡,9人受伤;2012年9月7日滇黔交界的5.7级地震,贵州省毕节市2县16乡镇数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近2亿元;2015年贵州剑河5.5级地震造成剑河县2 000多户10 000多人受灾,其中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万元。所以说,贵州并非传说中没有地震、不会地震的省区。

伴随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和发展,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为社会服务,带领公众走出 “贵州没有地震” “贵州不会发生地震” 这样的认识误区,让百姓正确看待地震现象、科学应对地震事件、增强自救互救能力、促进提前预防、实现有效减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满足人民生活出行需求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地迫在眉睫。

2 贵州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现状

2.1 贵州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载体

贵州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载体以传统产品为主,主要有书籍、手册、折页、彩页、挂图等纸制品,展牌展板,光盘(视频资料),横幅条幅,及其他有印制的购物袋、毛巾、文具等。传统载体优势是公众易于接受,方便取用,分发携带方便;缺点是内容单一,更新较慢,未能较好地和地方民风民俗民情相结合。

近年来随着网络、自媒体的普遍运用,增加了网站、电视、微博、微信、抖音、公交等宣传载体。

2.2 贵州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内容

贵州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内容主要包括地震基本概念,地震灾害的特点,全球、我国、贵州省及周边历史地震活动概况,全球典型震例资料,地震及次生灾害特点,应急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城市和乡村避震要点,农村民房自建房抗震要求,地震烈度,地震区划,地震安全性评价,防震减灾法和地震科技工作及其进展等方面。

目前存在科普宣传产品模式单一,难以形成常态化统一平台,宣传影响力不足,公众体验感较弱、参与度不高等问题。

2.3 贵州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形式和特点

2.3.1 摆摊式宣传

摆摊式宣传是贵州防震减灾宣传的主要形式之一,一般会在 “5·12” 防灾减灾宣传周、科技活动周、 “7·28” 唐山大地震纪念日、 “10·13” 国际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传统重点时段采取进学校、进单位、进社区、进农村等方式,在广场、公园大门口、大型商超、街道、社区、乡镇赶场集中地等位置开展大型摆摊式科普宣传[2-4]。

摆摊宣传的常见做法是摆放展板、宣传挂图,向民众发放印有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手册、图片、折页、日用品、小礼品;现场架设地震计展示震动波形记录及体验;现场播放震例及地震知识视频录像;开展现场知识问答、专家答疑等。

摆摊式宣传的优点是:简便易行、习以为常、成本易控。缺点是: ① 受众范围窄,多为中老年人及幼儿; ② 宣传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诸多单位同时开展宣传,无法突显防震减灾宣传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以致于大多数受众在现场领取一大堆宣传品拿回家后随手一摆,不闻不看,难以真正起到宣传效果; ③ 受众思想不集中,难以真正触动内心形成记忆; ④ 可能出现重领取礼品、轻学习教育的问题,民众排长队领礼品或争抢小礼品的现象几乎在每次现场宣传活动中都能看到。

2.3.2 网站宣传

目前贵州省地震局网站常态化科普宣传设在其官网 “地震频道—科技科普” 栏目,也可通过友情链接进入 “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 专题,或中国地震局直属各研究所、其他省地震局网站科普板块。

贵州省网站宣传因建设时间较晚、经验不足等原因,存在内容单一,表现形式(专题、视频、图片、文字、受众群体等)未细分,导览查找不方便,紧跟地震形势热点不足,省情民情灾情结合不够,代入式体验不强,更新较慢,浏览数量较少等问题。

2.3.3 专家科普讲座

主要由省地震局、市州县应急管理局主导开展的专家科普讲座通常在防灾减灾月等特殊时段集中开展,主要以进学校、进单位、进社区等方式进行。优点是讲座图文并茂、语言生动,加上现场互动交流,配合模拟演练,易于听众理解,做到防震减灾知识入脑入心、印象深刻;缺点是场次、受众有限,未形成常态化、广泛化宣传模式。

2.3.4 大型演练活动

大型演练活动一般在重点时段开展,活动场地主要选择学校、广场、社区,参与人员以学生、消防、部队和附近居民为主。优点是参演涉及行业广、现场代入感强、实操体验性强、容易形成深刻记忆、宣传范围广、效果佳;缺点是调动人力物力广、经济投入高、组织时间长。

2.3.5 其他方式

(1)防震减灾科普馆。贵州省目前没有建立专门的防震减灾科普馆,仅在遵义市科技馆内建有约100 m2的防震减灾专题展区。和科技馆或其他展馆共建共管共运营,既可以节约经费场地,又能达到多学科同时宣传的目的,是密切联系贵州实际、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有效途径之一[4]。

(2)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按照《贵州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认定管理办法》《贵州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认定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采取建设单位自主建设、自主申报的方式运行,由贵州省地震局进行评审。国家级的按照《国家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认定管理办法》《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认定管理办法》的要求由省地震局推荐至中国地震局统一评审。目前贵州省共有黔西南州兴义市木贾街道办事处东贡小学、六盘水市盘州市第十二中学、六盘水市盘州市新民镇马坪地小学、六盘水市水城区第六小学4所 “国家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 ,1个 “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即鹰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省级科普基地数个,示范学校数十所。这些单位极大地推动了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并通过家庭带动影响了一大批群众了解和掌握地震知识和应对技能。

(3)竞赛。竞赛有两种形式: ① 贵州省中学生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大赛,从2018年起,每年举办一次,一等奖获得者可代表贵州省参加全国大赛。从准备、学习、实践到参加竞赛,总能够在学校里掀起一股热潮,带动中学生增强防震减灾知识和技能; ② 全国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始于2017年,同样带动了大批企业、学校、社会以及业内人员学习防震知识、参与科普宣传,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4)电视、公交、地铁、楼道滚动广告屏等方式。此类宣传形式一般为不定期开展。优点是充分利用公众碎片化时间,以文字短小、内容精炼、图画生动的形式展示防震减灾知识,容易记忆;缺点是数字电视中的部分内容需购买节目包才能收看,其他公共场所广告屏需防震减灾主管部门投入大量资金,难以长期坚持。

3 贵州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思考

(1)在重点、特殊时段继续发扬传统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方式,在保留经典的前提下,结合地方实际及受众划分,多设计制作一些群众接受认可度高的宣传产品和载体。

(2)依托网络力量,强化网络宣传,加强网站、公众号、微信、微博、抖音号等的建设和运营。需加强: ① 站点的推广; ② 页面菜单设计的改进; ③ 搜索导航功能的优化; ④ 版块、栏目、内容和受众的细分; ⑤ 强化互动体验及产品更新[3]。

(3)结合行业发展、国家重点项目、民生工程和地方特色制作一些短小精悍、内容精炼的视频产品在网络投放,做到既宣传行业又传播知识的目的。

(4)针对政府、学校、企业、部队、社区、农村等不同受众群体,制作标准化宣传课件,打造专业化宣传队伍,以 “六进” 为抓手,深入市县乡镇、社区、学校、单位等,常态化开展公益宣传。

(5)融入省情震情、地理地貌、民族民居元素,设计制作以故事情节为主线,代入体验感强的游戏平台或游戏产品,植入游戏通关奖励,让公众在娱乐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掌握地震科普知识[5]。

(6)通过调研培训指导,掌握需求,联合市县地震工作管理部门,加强省内高烈度区、重点防御区在避震逃生、自救互救、农村自建房抗震、次生灾害等方面知识的宣传与普及。

(7)在特殊时段通过知名网站、应急系统、地震系统网站开展线上知识竞赛、有奖问答等活动,激发公众学习和参与防震减灾的行动和热情。

(8)加强与地方科技馆等场馆合作,采用共同建设,委托管理方式运营防震减灾科普展区。

(9)联合应急系统其他单位共同开展综合性防灾减灾救灾科普宣传。

猜你喜欢
防震减灾贵州省
防震减灾 科普先行
山东玉米主要逆境及抗逆减灾技术
防震演练
中国“防灾减灾日”问答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一种新型折页式防震锤
贵州省博物馆大悬挑超限结构设计
基于语义分割和空间上下文信息的防震锤识别
2019年贵州省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
首尔七成房子不防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