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研究

2022-12-30 03:34:39万小燕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互动式攻坚教学方式

万小燕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罗定 527200)

青年大学生作为祖国栋梁之才的核心群体,他们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而大学教育最重要的还是把握思想航线,引导大学生上正轨、走正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而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积极围绕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培养方法等根本问题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脱贫攻坚的感人故事以及脱贫攻坚精神是创新思政课教学最鲜活的素材之一,我们应积极讲好脱贫攻坚故事,把脱贫攻坚伟大精神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精神支撑,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青年大学生理想和斗志,同时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人才支撑。本文拟通过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方式两个大类探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背景下思政课教学的创新。

一、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创新

根据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等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2]。以下教学目标与任务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维度。

(一)须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历史意义

大学生群体对脱贫攻坚成果及其意义若不经过一定的学习和实践体验,那么他们对脱贫攻坚的认识和感悟是不深入的,因为他们大部分既不是直接参与扶贫的干部或工作人员,也不是被扶贫的对象。我们在脱贫攻坚战中所取得的历史功绩并不是虚无的,而是实实在在的人间壮举。脱贫攻坚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也是全球反贫困事业的一道靓丽风景,打赢脱贫攻坚战对整个人类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这些意义有无限延伸及延续性,需要后来者不断发力以巩固成果并把脱贫攻坚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二)须引导大学生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说教说理收效甚微,因为他们通常只相信“有图有真相”“所见即所得”。他们常常会发出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哪里?为什么要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如果说我们连贫困人口问题都没能解决好,说什么优越性都是很苍白无力的。但是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给了我们莫大的底气,至少可以说我们的道路、我们的制度在解决贫困问题上是世界上其他任何道路、任何制度所不能比拟的。我们在很短的时间让上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华夏5 000多年文明的发展历程中,首次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这是让所有炎黄子孙尤其是当代热血青年感到特别自豪特别有底气的伟大成就。

(三)须引导大学生学习优秀品质,激发他们干事热情与斗志

自2013年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数以万计的扶贫干部扎根基层,致力于脱贫攻坚,山河锦绣、山乡巨变的时代画卷离不开广大扶贫干部的无私奉献,他们啃最难啃的骨头、碰最硬的钉子,日夜奋战在扶贫一线,用奋斗与担当打通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秦彦军、黄文秀、黄诗燕等1 800多名扶贫干部甚至牺牲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们的名字应当被铭记,他们的品质应当被传扬。青年大学生必须学习他们不忘初心、信念坚定的政治本色,不辱使命、敢于担当的优良作风,不畏艰辛、奋勇拼搏的精神风貌,不负韶华、甘于奉献的家国情怀。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而当代大学生正是享福的一代,但所有的幸福都不是从天而降的,应一茬接着一茬地干才能取得持续的胜利和最后的成功。

(四)须引导大学生矢志不渝坚持党的领导

大扶贫格局下形成的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法宝之一,事实充分证明,脱贫攻坚取得伟大胜利,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和最大优势。引导青年大学生始终不渝坚持党的领导,就一定能够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勇毅前行,在新的起点上奋力谱写新篇章。

(五)须引导大学生增强担当意识,接续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奋力实现民族复兴、助力世界减贫事业的责任担当。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时代造就英雄,使命呼唤担当,青年大学生理应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勇担时代使命,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教学方式的创新

(一)数据式教学

中国共产党当初建党时只有数十名党员,经过一百年的发展,到今天已经拥有近亿名党员。是什么力量让无数仁人志士追随着党忠诚于党,这当中无数跌宕起伏可歌可泣的故事必定能吸引每一个人关注之、了解之、着迷之。

在思政课教学中,用一串串具体而惊人的数据给学生介绍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是首选的教学方式。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这24个字的脱贫攻坚精神字字千钧,不仅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与中国人民的意志品质,更彰显出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要义[3]。思政课教学中,首先可以用大量突出的数据让学生“秒懂”脱贫攻坚精神。例如,我们集中精锐力量投向脱贫攻坚主战场,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脱贫攻坚以来,1 800多名党员、干部为减贫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3],这些数据充分体现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的脱贫攻坚精神。

除了脱贫攻坚精神,在介绍脱贫攻坚伟大成就的时候,以下这些数据是极具说服力的:全国贫困县数量从2012年的832个到2020年底全部摘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6 079元增长到2020年的12 588元;2020年贫困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8%;2013年以来,累计改造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10.8万所;99.9%以上的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000多万贫困患者得到分类救治;2013年以来,累计2568万贫困人口告别破旧泥草房、土胚房等危房,均住上了安全住房;截至2020年底,全国贫困地区新改建公路110万公里、新增铁路里程3.5万公里;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2012年以来,共举办130余期国际减贫培训班,来自116个国家(组织)的官员参加培训……当青年学生们看到一个个气势磅礴的数据事实[4],哪怕教师不作任何分析,他们在内心深处已然升起无比的自豪与骄傲。

通过一连串数字,把我们党和国家所创造的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直观而直接地、简单而明了地展现出来,越是复杂的事件越是需要简明的表达,学生在通俗易懂的数据和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地、乐意地认识脱贫攻坚,熟知党和国家的伟大历史成就并发自内心为之振奋,岂不妙哉。

(二)故事式教学

一个故事胜于一打道理,脱贫攻坚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为思政课提供了丰沛的源头活水。在用心用情的讲述和描述中,将那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气吞山河的伟大征程,细细讲与学生听,从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到各地各部门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好办法、新举措,再到扶贫干部的典型事迹和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感人故事,展现脱贫攻坚的宏大视野,聚焦见人见事的微观镜头[5],讲出爱国之心、青春之志,这一个个先进事迹,书写的是一个个扶贫干部的不凡一生,彰显的是共产党人坚持为人民谋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让青年大学生们在动人的故事中了解这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明白这非凡壮举的深远意义,激发青年一代的情感共鸣,引导青年学生拥抱新时代,奋进新时代。

(三)互动式教学

在长久以来的思政课教学中,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课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占据着绝大部分课堂。诚然,讲授法相对于其他教学方式是相对更简捷、更高效、内容更丰富以及更能系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学生欠缺学习的主动性、无法面向全体学生而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难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不利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等。所以,尽管我们不缺乏优秀的思政课教师,但教学效果始终不能提到一个新高度。

互动式教学强调共同参与、共同思考、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充分体现以教为促、以学为本的人性化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帮助解决讲授式教学带来的问题,尤其是针对于学习脱贫攻坚相关内容的课堂。脱贫攻坚其内容是活泼生动的、感人肺腑的、成就凸显的,若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中能更了解脱贫攻坚、更清晰认识党和国家的伟大成就,并且有机会与教师和同学们共同探讨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选择互动式教学是非常理想的。

第一,思政课教学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教师可与青年学生共同讨论以下问题:为什么要打脱贫攻坚、我们是怎么打赢的、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是如何做出来的、整个过程是怎么逐步完善的、当中进行了哪些调整、脱贫攻坚凝聚了我们党和国家哪些方面的智慧、脱贫攻坚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有什么样的经验和启示、脱贫攻坚有什么样的时代价值、脱贫攻坚打赢后还存在什么样的挑战、下一步该怎么走、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个人该如何做等问题。激发青年学生对脱贫攻坚的无限思考,更能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与斗志。

第二,思政课教学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教师还可引导青年学生谈谈个人对脱贫攻坚故事和脱贫攻坚成果的认识和体会。在信息化时代,大家都能从网络、报刊、电视等资源中及时获得最新资讯,我们在脱贫攻坚中所取得的伟大历史性成就也是一样能及时听得到、看得到、感受得到的。甚至个别学生极有可能自身就是来自那832个原贫困县,他们切身感受着原贫困地区实实在在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自己的同学亲口说出他们心中的感受以及对党和国家的感恩和支持,很多时候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效果自然更好。

(四)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通过以“体验”为核心的一种学习方式,能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古人说:我听,我忘记;我看,我记得;我做,我学到。体验式教学就是把“听到—看到—做到”的逻辑思维与学生的具体行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变换角色,积极而主动地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他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和明白到学习本是一件极有趣的事情。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现代孩子的通病,既不参加劳动,也不能辨别五谷,严重脱离生产劳动。其重要原因是现代教学相对注重理论学习,而忽略了实践体验。脱贫攻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能只靠单一的讲授,哪怕是数据式、案例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具有再多的优点,也远不及在真正实践与体验中悟出的真知来得珍贵。所以,应积极推动学校课堂与课外体验课堂有机融合,既能提升一线教师调研业务能力,也能增强课堂感染力,关键能让青年大学生对脱贫攻坚伟大实践包括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有直观感受,能提升学生的领悟力和认同感。诚然,大部分高校是不具备现成的让学生能随时随地实践体验的条件,但我们也应该甚至必须探索出一条富有育人成效的加强体验式教学的路子出来。

(五)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一般是由教师指导,以学生作为第一主角,由学生自主展开探索研究,认识、理解并掌握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研究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内部关联,总结规律,得到对事物认识的概念,构建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认知模式。探究式教学是继互动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后更进一步加强学生主体地位、主动能力、获得能力的教学方式。

“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2]学习通常是学生的自主行为而不是被动行为,学习是否有成效基本取决于学生的主动学而不是教师的被动教。所以,思政课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进行脱贫攻坚相关内容教授,教师应合理择取合适资源创造有利条件以供学生尽量多地参与探索研究的过程,务必让学生变得主动起来,引导他们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自主进行全过程的发现问题、调查问题、分析问题,多学习多探索,多交流多表达,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在一步步的探索中,互动式教与学课堂里所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将能一点点呈现。而且随着探究的深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素养将能逐步提升。

数据式、故事式、互动式、体验式、探究式五种思政课创新的教学方式,存在着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对于历史性大事变尤其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若要让学生学得好、懂得透、理得明、悟得深,这五种教学方式尤显重要,是能实现青年大学生在学习中知道到认识、感动到感悟、量变到质变、被动变主动的创新性教学方式。

三、结语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各高校必须将教育教学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提质量、做增量。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创新教学方式,要善用脱贫攻坚成果讲好思政课,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教育性和针对性,切实完成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青年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坚定四个自信、树立为民情怀、勇担时代使命,让脱贫攻坚成果透过年青一代转化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源泉,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强有力的人才基础。

猜你喜欢
互动式攻坚教学方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5:14
摭谈初中英语课堂互动式教学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24期)2020-04-13 08:24:44
准确理解脱贫攻坚的“辩证关系”
当代陕西(2019年22期)2019-12-18 05:32:02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11-17 03:17:16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当代陕西(2019年14期)2019-08-26 09:42:14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中国卫生(2016年8期)2016-11-12 13:27:00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0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16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学习月刊(2015年21期)2015-07-11 01:51:44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习月刊(2015年20期)2015-07-09 03: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