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女性主义浪潮的视角看待迪士尼公主电影发展观
——迪士尼公主电影发展的三个时期

2022-12-30 03:34:39田雨卉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浪潮迪士尼女性主义

田雨卉

(青岛黄海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从19世纪30年代第一部迪士尼公主电影上映到现在,迪士尼的公主形象也随女性社会地位的改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迪士尼通过公主电影反映了不同时期女性主义浪潮下的女性形象。本文将在女性主义浪潮的背景下,分析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迪士尼公主电影,从而构建20世纪至21世纪迪士尼公主形象的变迁,以探索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

一、从女性主义浪潮到迪士尼公主电影

1923年,华特·迪士尼创立了华特迪士尼公司并开始制作第一部无声电影[1]。从1937年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开始至今,迪士尼已经制作了120多部电影。在发展过程中,迪士尼影业先后收购了米拉麦克斯、皮克斯、漫威、卢卡斯影业等动画巨头,由此巩固了其作为顶级电影公司的地位[1]。迪士尼电影几乎皆由成年人所创作,其反映出来的心理需求和思维模式,也均是成熟的思维和价值判断。但迪士尼电影一直在追求全年龄段的观众需求,努力回避“青少年电影“的标签。他们的动画作品力求表现出丰富的内涵,能够适应大众普遍的社会观念[2]。为此迪士尼影片中的性别刻画将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人们对社会中女性地位的看法。

白雪公主的成功,让公主从此成为迪士尼电影中的重要标签。在传统形象中,公主往往出身名门、优雅端庄,但迪士尼公主却并非如此。早期的迪士尼公主都被描绘成爱上王子或与家庭纽带密不可分的形象,如“白雪公主”和“灰姑娘”;后来出现了敢于主动出击的女性角色,如《魔发奇缘》中的乐佩和《阿拉丁》中的茉莉;时至今日,迪士尼公主们展现出了更加独立和勇敢的一面,比如《勇敢传说》中敢于与传统作斗争的梅里达和《寻龙传说》中拯救整个世界的拉雅[3]。

不可否认的是,电影是社会的缩影。作为世界领先的电影公司之一,迪士尼自成立以来制作了大量反映性别问题的电影,许多学者对迪士尼电影中的女性角色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它们反映了社会变化,同时也代表了女性主义文化的想象力[4]。因此,探索迪士尼电影中女性转型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因素是女性主义运动。这一运动的阶段性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迪士尼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从1937年至今,迪士尼电影工作室已经出品了14部公主电影。本文将迪士尼公主电影如何表现女性角色分为三个时期进行探讨研究:转型前期、过渡期和发展期。这三个时期与三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平行,展示了迪士尼从接受性别规范的社会规则到重新定义性别规范的进展。

二、迪士尼转型前的公主——女性主义的第一次浪潮

1937年至1959年是迪士尼的转型前期。丹麦南部大学文化研究中心的助理教授夏洛特·克罗克(Charlotte·Krolokke)将这一时期定义为“女性主义的第一次浪潮”[5]。在19世纪初,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浮出水面,旨在争取妇女的投票权,迪士尼也在这一时期创造出了三位公主:白雪公主、灰姑娘和爱洛公主。但并没有以任何方式描述女性为争取投票权而进行的斗争。在这一时期结束前,美国只有约39%的女性参与了社会工作[5]。女性依旧被局限于家庭主妇的刻板印象当中,而公主们的行为也暗合了这一现象。这表明,迪士尼在一段时间内都遵循了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规则。

从早期的迪士尼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女性的表现总在性别偏见的框架内。刻画善良无辜是当时的重点,比如最具标志性的白雪公主。女性角色来自不同的背景和家庭,其共同特点是她们的纯真和美貌。而正是这些,帮助她们克服困难,实现了自己的幸福。同时,男性凝视也体现在转型前期的迪士尼电影中,把男性描绘成英雄。由于他们拯救和改造女性的强大能力,他们在电影的最后得到了他们的爱人。也就是说,早期迪士尼电影中的女性都处于绝对脆弱的地位,她们唯一获救的机会就是得到王子的帮助。在《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中,白雪公主被描述成天真的形象,她依靠着七个小矮人和王子而生存。一个年轻女孩个人探索的故事变成了女性真实家庭生活的写照:白雪公主为了生存要打扫七个男人的家,未经他们的允许私自接受陌生人的礼物会惨丢生命,并设定她必须获得白马王子的真爱之吻来恢复健康。同样的,《灰姑娘》和《睡美人》的情节也十分令人喟叹——都需要王子的英雄主义来获得救赎。

对这三位公主来说,嫁给王子才是她们真正的解放,这促进了当时的性别刻板印象,而并没有推动女性走向平等和独立。这种女性形象的呈现,无意识地表现出了当时社会盛行的父权制,其中男性的形象总是被视为救世主,而女性则需要被男性拯救。这些视角也证实了当时的社会是如何评价女性与男性的,以及呈现女性角色时普遍存在的限制和要求。总体而言,在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期间,公主电影反映了社会中的“好女人”的传统标准和刻板印象。

三、迪士尼过渡期的公主——女性主义的第二次浪潮

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始于1960年,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的主要关注点是“记录私人和公共生活中的性别歧视,并对社会化的性别模式提出批评”[5]。这些性别模式在迪士尼过渡期的前三部电影中最为明显,迪士尼的主要角色从无助被动的公主转变为带有一丝叛逆的成熟女性,电影都是围绕着一位女性角色尝试摆脱社会束缚。然而最终,她们回归到了社会期许那样,成为温顺的公主或是顺从的妻子。

过渡期的第一部电影《小美人鱼》以十六岁的美人鱼公主爱丽儿为中心,她对海洋王国之外的世界充满新奇。爱丽儿好奇的天性和对冒险的渴望代表了迪士尼在独立女性角色方面的进步,但影片最终还是回归到了在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中十分熟悉的公主需要王子的情节。在1991年,《美女与野兽》因为同样的原因而失败:故事的英雄依旧是王子,而不是公主。虽然贝拉作为一个睿智、机敏、勇敢的女性摆脱了常规,但她却依然落入了依赖男性的俗套。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阿拉丁》《公主和青蛙》和《魔发奇缘》中,所有这些女主角都曾试图打破性别束缚,走自己的道路。在《阿拉丁》中,茉莉试图反抗阿拉伯的女性传统,希望嫁给自己所爱的人,但如果没有阿拉丁和精灵的帮助,她依旧无法达成心愿。《公主和青蛙》围绕着蒂安娜的故事展开。她作为一个坚强的女性,梦想拥有独属于自己的餐厅,然而她的计划和梦想也依赖与王子的婚姻,而不是她个人的力量。

过渡期的最后一部电影《魔发奇缘》讲述了长发公主乐佩的故事。乐佩是一个活泼的少女,她不想被囚禁在塔楼里,并渴望去冒险。塔楼可以说是突破性别障碍、女性追求自我意识觉醒的暗示。虽然她的思想令人钦佩,但她依旧需要依靠弗林的力量带领她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前进。然而,这部电影也有着与前七部电影不同的地方。在影片的结尾,乐佩用泪水的魔力拯救了弗林,这一次,公主变成了“拯救者”。虽然在观众心中,真正的“拯救者”仍是弗林。

这一时期的迪士尼电影刻画了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阶层的女孩,她们不再是美丽被动的公主,而有鲜明的个人特征,展现了公主的个性化和多样化[6]。这与该时期的女性主义运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多地考虑了女性的个性和差异性。同时,她们都表现出更强的自我意识,力图打破传统规则,掌控自己的生活。在此时期,迪士尼试图摆脱早期对女性角色描绘的桎梏,即被动、软弱和依赖,希望能够呈现出适应时代变化的新公主模式。受女性主义影响,角色刻画脱离传统形象,最重要的是强烈暗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但遗憾的是公主的结局依旧逃不过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期许[7]。不可否认的是,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对改变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自我认知仍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此,迪士尼电影展现出了具有不同活力和特质的形象。

四、迪士尼发展期的公主——女性主义的第三次浪潮

第三次女性主义浪潮加入了批判性理论、生态女性主义和新女性主义理论。除了关于性别压迫和较为含蓄的“微观政治”外,第三次女性主义浪潮也批判了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对于女性好与坏的定义[5]。尽管第三次女性主义浪潮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但迪士尼直到2012年6月上映的《勇敢传说》才真正地打破了王子拯救公主的模式。进入21世纪以来,迪士尼改变了叙事方式,赋予了电影更深的意义。与20世纪相比,迪士尼电影中对女性的描绘发生了显著变化,女性角色更加具有性别意识,表现出独立和个性。近年来,女性角色几乎被证明比男性更重要,男性凝视逐渐被女性叙事视角所取代。在《魔发奇缘》上映两年后,《勇敢传说》开创了新版本的女主角,打破了公主依靠男性过上幸福生活的传统模式。像梅莉达和莫阿娜这样的现代公主,代表着平衡的体貌、性格和英雄属性,这也呼应了第三次女性主义浪潮。与古典公主不同,现代公主展示了个性、勇敢和权力的特质。她们拯救世界,并不依赖任何男性。

梅莉达是一个聪慧、独立的女孩,她拒绝被世俗所束缚。在《勇敢传说》中,改变自己的命运、帮助母亲摆脱魔法的是梅莉达自己,同样,在危急关头保护梅莉达和众人的是她的母亲。在影片中,男性的形象被弱化,女性成为坚强的存在,这正如电影标题所暗示的——“勇敢”[8]。迪士尼将梅莉达创作为真正的女性英雄,这也意味着迪士尼开始了它发展中的转折点。《冰雪奇缘》打破了以往所有的限制,融合了两位强大的女性角色安娜公主和艾莎女王。《冰雪奇缘》以家庭和亲情为中心,跟随安娜寻找姐姐的冒险经历,成了迪士尼历史上最成功的公主电影。在冒险的过程中,安娜与克里斯托夫、雪宝和汉斯三位男性一起旅行,但她并不依赖他们,而是选择用自己的力量唤醒姐姐艾莎,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保护姐姐免受汉斯的伤害。最终,亲情拯救了她们,安娜也成为了迪士尼当之无愧的女英雄。

在《海洋奇缘》中,有三位女性角色贯穿始终:海洋女神特菲提、温柔睿智的祖母,以及独立勇敢守护家园的莫阿娜。这一次,莫阿娜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公主的形象,重新定义了“美”的概念,她皮肤黝黑、身材微胖、塌鼻阔嘴,以及天然的“爆炸卷”让她和其他公主相比大相径庭。然而,她的自信、勇敢和坚韧,让她富有独特的个人魅力。同时,莫阿娜也不再是一位纠结于爱情的公主,而是对未知世界有着强烈求知欲和探索欲的冒险者,她多次直面困难,并成功拯救了自己的族人。最后,当所有危机解除,她选择继承酋长之位,带领族人继续将祖先的航海探险精神发扬光大。这一举动打破了迪士尼公主的固有结局,也意味着电影中的女性主义精神在历经近80年后终于击败了父权统治,开始了新的篇章。

在21世纪,女性在很大程度上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这是一个新的女性主义时代的开始。这一时期的女性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不再看重如何获得男性的认同,独立意识变得坚定而清晰。与此同时,21世纪迪士尼电影中的公主们也展现出了更加独立自主的能力,不仅远离了传统大团圆结局,甚至逐渐放弃了爱情这一元素[9]。公主是电影中能力的象征,对自我成长的审视与探索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

这一时期的女性除了寻求多样性和差异性之外,还更关注于构建自我。这在《寻龙传说》中尤为明显。《寻龙传说》突出塑造了两个反常规的公主:拉雅和纳马丽。在外形上,拉雅披着斗篷,戴着斗笠,颇有几分中国武侠小说中女侠客的风范。她武艺高强,处事果断,深棕色的肌肤展现出十足的野性。纳马丽留着帅气的阴阳头,细眉尖眼,紧实的肌肉,扎实的武功充满了攻击性和力量感。两位公主的形象一反传统,开始了女性从“缺位”向“反凝视”的转变。两位公主的出现再一次印证了第三次女性主义运动的核心——聚焦于差异化、多元化的女性力量。

五、结语

迪士尼电影的发展,反映了女性地位的提升和自我意识的完善。第一次女性主义运动在社会承认女性地位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导致了该时期的电影制作聚焦于女性角色,但仍被社会观念所束缚。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后的电影对于社会如何看待女性影响深远。与转型前期相比,女性角色的“宿命”得到解放。第三次女性主义运动对于表现独立、反叛和自由的女性精神具有深远影响,这帮助迪士尼展示了来自不同背景下的女性个人故事,从而提高了对女性的包容性。与几个世纪前相比,妇女的权利和社会地位由于三次女性主义运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在当今社会,女性主义仍在蓬勃发展,关于女性平权的争论也依旧十分激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女性主义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与影响。虽然迪士尼开始尝试改变传统女性角色,但打破过去所形成的刻板印象也绝非易事。如今,第四次女性主义浪潮仍在进行中,其致力于推翻社会中的性别规范问题,替女性发声,同时替所有女性争取平等的工作机会,并且强调“同工同酬”。在未来,新的思想变化能够带来新的文化冲击,新一次女性主义浪潮也能为迪士尼在女性角色的塑造上提供全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浪潮迪士尼女性主义
华特·迪士尼——制造快乐的梦想家
如果迪士尼的公主们真实存在……
中外文摘(2020年24期)2020-12-30 11:22:56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 08:12:42
新色彩浪潮
Coco薇(2017年5期)2017-06-05 08:41:37
迪士尼与Netflix如何相杀?
玩具世界(2017年8期)2017-02-06 03:01:43
迪士尼开业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09
浅析女性主义翻译
人间(2015年18期)2015-12-30 03:42:11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语文知识(2014年7期)2014-02-28 22:00:18
积极应对慕课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