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黔西北红色文化资源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2-12-30 03:34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西北红色思政

李 静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毕节 551700)

在现行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环境下,高校以学生正向发展为基本,归集相关教育资源,并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为学生营造更加立体、系统、有序、可靠的思政教育环境,以满足学生多元、丰富、个性的发展需求,以进一步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深化发展。其中,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我党精神意志的集合体,能引导学生的发展不偏航、不走样。尤其在高校合规、有效融入措施下,还能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课程思政>n”[1]。据此,探究基于黔西北红色文化资源的高校课程思政具有现实而积极的意义。

一、“红色文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一)营造良好课程思政教育环境

由于课程思政以每节课为着力点,要求教师要结合知识技能应用实际,渗透相关联的思政元素,以助力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正向的职业价值观念等。由于部分课程具有一定特色性,若强行添加相关思政教育内容,可能会引起学生的疑惑,继而影响其知识和素养的同步发展。而红色文化资源本身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在教师合规、有效操作下,能在提升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向学生渗透奋斗、革命、复兴、使命等意识,为学生营造更好、更立体的学习环境。如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角色地位,并浸润学生的心灵、精神,助力学生改正错误的价值观念,使其形成正向的观念意识[2]。

(二)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

在现行更加复杂的课程思政教育环境下,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较复杂,其价值观需要更加有力、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才能形成正确的观念意识,才能让其以较好的状态面向学习和生活。而红色文化资源不仅题材多,内容也较丰富,能满足学生不同角度、层次的精神发展需求,如怎样鉴别不良思潮,或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终生学习理念,或如何利用自身所学正确地展示自身价值,或如何挖掘自身潜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等[3]。

(三)实现红色文化基因的再传承、再发扬

红色文化资源是我党各种艰苦环境下奋斗的结晶,因此是宝贵的,是需要传承与发扬的[4]。同时,红色文化也是我党发展的剪影,其所形成的基因已经融入民族血脉中,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而当代高校课程思政作为一个桥梁,嫁接红色文化资源,培养能担大任、有责任意识的现代社会建设接班人,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红色文化,让学生身揣本领,心怀国家、民族。此外,高校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与红色文化资源本质拥有较高的契合度,能够提升高校打造更大范围的教育“场域”,继而为学生继承红色文化基因奠定良好基础。

二、课程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教育的建设思路分析

目前,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标准、任务、目标表明,要想提升红色文化资源与课程思政融入的有效性、针对性、可靠性,优化课程思政表现,打造更加鲜明的教育体系,相关高校要围绕自身教育资源,以教书育人为基点,把控两者融合思路:一是要结合高校学生课程思政表现、发展趋势等要素,不断调整红色文化资源融合计划、方向。基于此思想,高校应立足“发展”要素,围绕学生平时表现、考核结果等要素,动态优化红色文化资源融合计划,或红色文化资源挖掘方式,体现模式等,以为高校学生课程思政持续教育、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二是要结合学生内在希望,打造其所期望的红色文化+课程思政教育环境。众所周知,尽管高校学生思想、逻辑思维等已经趋于成熟,但其内心仍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一定期望,如渴望教师能够从不同角度、层面为学生展示相关知识、经验,或创新教学过程,或探索内容内涵丰富。在此基础上,高校应以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深层次的发展需求,并结合调查结果,优化、完善乃至重构课程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教育融合方式。三是要有分层融入思路。受到思维、认知、学习经验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可能无法理解其知识内涵,这将会影响内化相关思想、意识,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价值观、社会观等。据此,为了增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的效果,高校应引导教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研究分层目标、分层教学内容、分层评价标准等,以保障所有学生均能有所发展。四是要有不断提升教师技能素养的思想。由于课程思政与红色文化融合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且其涉及元素较多,需要教师全面梳理学生、教学技术、教学理念、课程思政、红色资源、专业技术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并设计有益于提升学生的教学计划。据此,高校要动态培养教师的技能素养,并利用各种奖励措施,引导教师主动发展、积极学习。

三、黔西北红色文化资源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一)梳理黔西北红色文化资源

第一,梳理黔西北红色文化源头,并挖掘其蕴含的教育价值。黔西北红色文化是红色文化的承载者,黔西北有着厚重的红色文化历史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地处黔西北的毕节就是革命老区,革命时期林青、缪正元、秦天真等先进青年在毕节山城成立了毕节第一个地下党支部,在黔西北的土地上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他们创建了“草原艺术研究社”,通过话剧、歌舞表演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马列主义、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毕节的抗日救亡运动走向高潮。其中所蕴含的精神主要包括在艰苦条件下,我党开拓者、传递者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可以结合此背景,为学生展示黔西北红色文化因何而来,其所代表的意义与价值等。

第二,梳理黔西北红色文化与民同苦、同乐的痕迹,为学生树立良好、正向的形象观念。如黔西北转战战略计划中,基于党的领导方针,红二、六军团围绕人民群众中心,打击地方恶势力,在解放人民群众同时,不断拉近了百姓与我党的距离,如群众自发、主动参与送粮、送药、做衣服等。在地方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毕节青壮年主动加入革命队伍人数超过5 000人,成为整个地区人数扩张最多的队伍。而在人民群众的支持、党的可靠引导下,红二与红六军团成功突出敌人的包围圈,为后期革命胜利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三,梳理黔西北红色文化需继承的精神,为学生树立学习“标杆”。例如,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改革开放新时期,黔西北大地上的天渠精神、“三线建设”精神、文朝荣精神、毕节试验区、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等。

(二)编制可行的校内融合措施

第一,加强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红色文化要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离不开学校在思想意识层面的高度重视。地方高校从现代教育内涵和本质需求出发,以教育教学深化为基点,主动加深对课程思政融合黔西北红色文化的认识,并在整合自身教育资源基础上,从资金、政策、体制等角度出发,精准定位融合点,创新融合方法,以营造更加良性的发展环境。一是要编制融合评价体系,即以评优方式鼓励教师主动融入;二是为提升黔西北红色文化利用效率和质量,相关高校应从学生思想教育、学生行为纠正、课程思政丰富等顶层角度出发,以教育研究挖掘的方式,挖掘其教育价值、亟待传承的基因等;三是要从课程思政教育内在需求、学生个性发展等顶层设计角度出发,打造特色的红色文化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以提升两者结合效果;四是要结合梳理的黔西北红色文化资源结果,利用院校队伍,以校园资源为中心,学生思想意识发展导向为基点,编制各专业相关校本课程,以进一步拉近黔西北红色文化与课程思政的距离,进一步挖掘该教育资源的价值。

第二,激发教师队伍的主体活力和创新动力。黔西北红色文化有效融入课程,要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作用,培养一批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善于驾驭红色基因传承的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团,使教师深刻认识到融入的价值和意义,提升融入的意愿和动力,增强融入的能力和水平。教师要带头将黔西北红色文化学深学透[5],熟悉其发展脉络、关键人物、重大事件、红色精神,领会其中的精神实质,为红色文化走进课堂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教师还需要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为了进一步保证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成立专门的红色课程教学和科研团队,专业课程教师根据各自课程特点,充分发挥专业课隐性教育的功能,提升红色密码的解读功夫,思政元素的挖掘功夫,找准融入的切入点,将红色文化中的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传授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育形式,加强创新实践力度,善于总结经验和借鉴学习,将先进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融入授课活动之中,不断创新授课模式,全方位提升授课实效[5],推动课程思政在专业课堂上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真正做到课程育人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学生心里走。

第三,打造一批红色文化与专业课程高度结合的优秀课程。地方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精准定位各个专业同红色文化资源的契合点,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不同的育人目标,以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渗透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精神等。

例如,对于计算机专业,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以红色文化资源为基点,收集相关资源,制作主题鲜明的网页、电子漫画、微信小视频、小游戏等,以在提升学生参与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创造力。再如,对于艺术专业学生,教师可结合专业特色,引导学生以红色信仰、精神为中心,创新艺术表现形式,如红色绘画主题活动、红色故事专题舞蹈会、特色红歌比一比舞台等。再如,对于旅游专业学生而言,教师可围绕红色足迹,为学生设计红色革命旅游路径,让学生在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革命先辈的事迹,从而主动改进自身思想不足和缺陷等。同时,依托革命旧址,如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大方将军山战斗遗址、黔西大关鸭池河渡口景区、金沙后山钱壮飞烈士纪念馆、纳雍枪杆岩景区、赫章哲庄坝战斗遗址、百里杜鹃管理区黄家坝战斗遗址、盘县会议旧址、中国工农红军渡北盘江纪念馆等开展现场教学,用最生动的教育基地改变往日单一的教学模式,在“授业解惑”的基础上更加强调“铸魂育人”,让学生把专业学习与红色文化、红色资源相连接,将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与莘莘学子的飞扬青春相融合,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牢固树立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提高教学环节的育人功能,做到与思政工作同向同行。

第四,利用黔西北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校园文化。为建设更加立体、系统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在显性和隐性的教育环境中,有所长、有所悟、有所得。相关高校以黔西北红色文化为基点,分析校园文化同其具体结合方式:一是可在校园校训中融入黔西北红色文化,以在规范学生行为、意识的同时,将有益于学生成长的基因注入学生精神血脉;二是要在院系文化、班级文化中融入黔西北红色文化,以在提升黔西北红色文化同学生接触面的同时,为课程思政结合红色文化奠定良好基础,如降低学生情感、理念、精神理解难度等;三是要建设具有奠定代表的红色资源硬件环境,如标语、雕塑、红色故事墙,以打造更加鲜明的发展环境,同时这一场景还能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从中感受红色文化的力量,从而实现大思政环境。

第五,融合新媒体和新技术,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及宣传黔西北红色文化。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高校学生知识获取方式丰富,来源广泛。在此基础上,若仍采用传统教育模式,必然会降低教育效果。据此,高校应结合学生知识发展实际需求,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打造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教育体系,并从丰富的网络资源中挖掘教育元素,以为学生打造更加现代的教育课堂和更加可靠的红色文化传播平台。如利用微信公众号传递红色正能量。再如,可建立网上展馆;将黔西北红色文化舞台剧、话剧、诗朗诵通过新媒体直播或录播进行宣传;打造黔西北红色文化主题线上公选大课;创建红色黔西北微信公众号;同时联合地处黔西北的地方高校共同打造“红色文化开放课堂”等。教育实践证明,利用现代技术精准定位红色文化与高校教育资源的结合,不仅能创造更加现代的知识体系,还能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让其拥有更强的感染力、吸引力。据此,高校教师在设计课堂思政教育内容时,应紧紧围绕学生发展实际,以红色文化资源教育本质为着力点,以其精神渗透、内涵为基点,联动现代技术,为学生营造更加鲜明的学习、发展环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环境下,高校应重视课程思政的教育方式,资源利用模式,并立足学生发展需求、趋势等要素,不断强化课程教育措施,打造更加现代、科学的教学体系,以为学生的良性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同时,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一种教育元素,能丰富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资源,因此相关高校应重视两者融合措施。

猜你喜欢
西北红色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一座西北小城
红色在哪里?
缠海鞭杆—西北棍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黔西北行吟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