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路径探索

2022-12-30 03:34:39王一博李广艳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基本原理中华马克思主义

王一博,李广艳

(吉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

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如同双生花,互相促进、互相照应,两者相互给予养分,能够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的滋养力量,更加能够让党的奋斗经验在新时代环境下展现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理论、文化和文明维度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的外在呈现形式,是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形成的重要推动力量。新时代环境下,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路径,依然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虽然是全球性普遍真理,但因不同国度历史发展背景不同,经济发展现状不同,相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容会在不同的环境下有所差异,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则是令其在中国更好发展,获得新的生机的唯一路径[1]。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寻找到中国化的路径,能够真正融入文化发展的历史洪流之中,让人们更容易也更加懂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怎样的深刻意涵和思想力量,从而也能够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该原理在中国的发展路径,以及探讨如何与传统文化进一步相结合的凝结思路[2],也是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国情的重要呈现,两者的融合让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互借力,实现更好发展,让马克思主义展新颜,让璀璨的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依然能够延续和传承,而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之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重要组成。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土地上进行广泛传播的必然要求就是要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认可[3],应当搭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列车,在符合中华民族全体人民思想认知的基础上,实现其自身发展。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需要符合中国的现实要求,满足中国的需要程度,并与中国国情相适配。两者相互融合,让马克思主义搭乘文化的翅膀,与人们的思想认知相契合,并通过“写中国字”“说中国话”的方式将普遍的真理传递给每一位中国人。从此方面来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够成为辅助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语言”符号,并成为其流通于全中国的“通行证”[2],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让马克思主义拥有无限生命力,才能让人们更为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之内涵,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动力量,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遍地开花”。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自身现代化的需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余年的发展更迭,经过古代、近代的延续、传承和发展,真正做到了“去其糟粕,取之精华”。进入当代中国新时代发展之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然在推动国家综合国力提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因为中国国情之特殊,也让传统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这对于传统文化之发展既有利又有弊。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持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就需要为其注入“新鲜的血液”,但依然需要保持其亘古不变之精华内核。坚持两者的融合,则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科技的冲击下,依然能够保持屹然不动的文化内核,能够让其璀璨的文化精华反作用科技之发展,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提供指引和指导,同时鼓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坚持本原基础上得以创新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所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需要坚持实践发展的根本理念,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论述思想。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之后,历经时代演变,结合中国国情取得一系列理论成果,获得一整套完整思想理论,成为重要工作指导方针,而这些都能够进一步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来看,马克思主义能够指导于并进一步帮助我们懂得传统文化的璀璨,并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4]。

第二,马克思主义融入文化内涵,其论述了上层建筑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这都为我国传统文化在实践中提供指引的作用,让马克思主义原理运用人们可以理解的方式阐述,让我们能够以深层次视角窥探马克思主义内涵,看到其在中国的发展,感受传统文化的力量,为两者的融合提供可行性。

第三,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指导,引领中国革命成功并走向辉煌,同时关注文化工作的创建,注重民众思想的统一和启迪,这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体现。新时代环境下共产党肩负新的使命和责任,这都更加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让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成为不可动摇的理论根基。

(二)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

第一,文化虚无反对两者的结合,该主义分析传统文化,解析马克思主义,但否定两者的结合,并认为两者存在矛盾,结合是“无稽之谈”,坚持马克思主义,便需要否定传统文化,此种幼稚思想在历史实践发展中被否定。反对文化虚无主义,才能让我们感受马克思主义内涵,理解传统文化精髓,明晰两者关系,才能从辩证视角审视两者结合路径的探索。否定传统最终导致的是国家文化的否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失败。

第二,文化复古主义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更多关注尊孔读经之模式,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古代儒家文化相等同,并未看到中华传统文化在沧海桑田时代发展中的变化,并未真正认识到传统文化内容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并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其中,形成文化大融合之发展历程,同时也去除其中“糟粕”以及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之处,这才有了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之要义。

第三,马克思主义原理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这与我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发展思想一脉相承[5],反对虚无主义,反对文化复古主义,才能真正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推进结合

第一,两者的结合并非随意而为,而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而展开,并非简单思想体系的拼接,亦非单纯理论游戏的组合,其立足于实践,深知中国发展所需要的理论,明晰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也懂得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下所需要进行的发展,这都让马克思主义发展成为新时代中国思想理论。

第二,自共产党建立之初,毛泽东思想根基奠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的影子,其是中国发展各阶段思想理论形成的重要指引,而同时也并非局限于其原本形态,而是注重同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其中展现传统文化的风采。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过程中,更是提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宏伟战略思想,这都让我们看到中国发展之路上既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又需要传统文化的推动,两者的结合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展开。

第三,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文化相结合的相关理论研究已极为深入,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者还是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学者均将二者相结合进行了深入探讨[4],两种学术理论相互交织、相互融合,两种理论文化的研究者更是注重交流的展开和深度推进,马克思主义原理极具深度,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都离不开两者的结合。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路径

(一)理论维度: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一,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起,我们所坚持的便是马克思主义的方向指导,而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并探讨和认识自然规律[6],剖析人类社会的进步,探索人类思维的深度,这都让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发展环境下呈现新的特点,但究其根本内核则并未发生改变,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核自始至终不曾发生变化。因此,马克思主义原理是我们探寻世界规律、改变世界和思想、追求真理的重要指引,没有马克思主义做根基,各项工作则难以得到正确及更好的开展。

第二,科学理论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样离不开本土化的融入,马克思主义属于科学理论认识范畴,同样需要坚持做好该理论中国国情、中国本土化的渗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实践入手探索客观世界,借助马克思主义指导方法孜孜不倦探寻真理,只有让马克思主义更有“中国味”,才能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新时代下得以内容的丰富和形式的多样化、多层次。

第三,当代中国面临世界未有之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具备扎实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具深厚根基,两者融合是时代的互换,也被推到理论新高度。无论从全国思想宣传角度上来说,还是从弘扬传统文化背景上来看,两者结合过程中融入创新理念、探索创新方向都成为两者融合之重要动力源泉。立足历史视角,两者融合过程中核心价值的渗透,注重群众的融合,做好党性修养,才能让两者的融合实现其价值。

(二)文化维度:坚定文化自信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既是历史道德的传承,又是文明成果的精髓,是思想精神的统一。从传统儒家人本思想理念,到中国共产党坚守中华传统文化根脉,到新时代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根深蒂固,也正是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发展基础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得以顺利推进,才让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扎根沃土。

第二,传统文化的发展并非简单融入文化理念,而是将政治、经济等多元素内容纳入其中,这都让中华传统文化与其他领域内容形成有机整体,成为国家发展的基石,影响国家命脉走向。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更加离不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立足传统文化,理解马克思主义,构建体系化纲领、方针和政策,才让中国在历史和世界上不断创造辉煌。

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得以革命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因为马克思主义指导,获得建设成就,中国传统文化反哺马克思主义[7],同时引领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在两者融合背景下,更是激发内心艰苦奋斗的毅力,获得奋发图强的精神鼓励,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中来,我们的新中国才更具雄厚国力。

第四,当前时代更加需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离不开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的支撑,“只有国家的,才是世界的”,没有自我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终将会被其他文化所取代、打败。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丢,传统文化需要继续渗透,结合中国国情,继续秉持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坚持百花齐放的文化氛围营造,坚持创新理念的融合,坚持传统文化之深邃,坚持核心价值理念,才能让中华传统文化绽放璀璨之花,才能让马克思主义原理得以更好滋养。

(三)文明维度: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文明维度来看,借助中国化的新型文明形态,能够更好促使两者融合,带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发展,从而结合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凭空出现的虚无之物,而是经过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在励精图治过程中进行经验的总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情况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本土化发展和广泛传播,并进一步展现其新的面貌和态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带给中国发展以指引。

第二,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在历经多次中华民族富强探索路径的尝试之后,最终选定社会主义道路是立足于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的选择,保持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彰显中华民族的智慧。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追求的是共同富裕,是物质与文明的和谐发展,彰显中国特色,渗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才让中国从贫穷落后逐渐发展成为繁荣富强的国家,才让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中华文明古老而极富活力,其根本原因在坚持人民主体为核心,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坚持“五大文明”的核心推进,这都超越资本主义形态,源于中华传统文明而形成新时代环境下的文明体系,是中国发展的伟大成就,也对世界发展作出贡献,为人类的发展开辟新的路径。文明维度视角下更加需要吸纳传统文化之精华和营养,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仁爱之本,做到古为今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稳定发展。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先贤提出的科学的普适性的方法论,在我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着指导作用,与中国国情结合,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众多科学理论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同大树的根系,稳稳扎于中国肥沃土地之下,向中国源源不断输送营养,滋养中国繁荣昌盛,推动中国向着世界强国稳步迈进,也为马克思主义提供发展条件。两者的结合能够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更加具有生机与活力,并获得更好的发展潜能,同时也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化的传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提供基础。

猜你喜欢
基本原理中华马克思主义
发展经济学基本原理
时代人物(2019年30期)2019-12-16 02:07:44
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电子制作(2019年14期)2019-08-20 05:43:34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
UPS电源的基本原理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