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2022-12-30 03:34:39甘慕仪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思政思想大学生

甘慕仪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300)

新媒体开放性与虚拟性特质,加快了各类信息的流转与流通速率,也由此对信息接收者的认知与思想成长带来干扰。各类信息与资讯在传输与接收的过程中,因新媒体独特的特质而产生诸多的不确定性,不利于大学生思想健康成长和正确价值观形成。为此,高校要在新媒体时代下形成新的工作思想与主张,自觉地对思政教育工作进行科学与深层次创新。

一、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优越性

第一,易于纵深化发展。新媒体时代下,社会大众在信息交流与数据共享方面不会受渠道阻隔,并推动现代信息技术的创新与进步,主要表现在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的精准与集约。而新媒体时代下的革命展现的贡献与成果,主要体现在数据共享的技术化,可将各类信息精准触达对象,不受时空限制地获取各类信息与资讯。而高校在实际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若利用好这一时代特质与特征,更易于实现纵深化发展。

第二,教育空间开放化。新媒体技术与平台,已然成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工具,并在推动学生健康和全面发展方面注入强劲动力。以新媒体为媒介,将线下实践与虚拟空间有机结合,进而形成更加开放的教育空间,不再局限传统的线下渠道,可在线上虚拟环境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托网络技术和移动智能设备,大学生可从不同平台与账号获取感兴趣的信息与资讯,在网络话题下进行即时评论与转发。而新媒体平台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介入,可实现教育信息的即时性传播,促使师生深度参与到数据交换与互动中。教育空间的开放化,有助于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并能对国内外经济与政治发展局势进行跟踪和了解。

第三,可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性。相较于以往以封闭课堂为主体的教育信息单向输出,新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交互性更强。教师可依托新媒体平台与大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且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如利用微博和QQ等进行资料的发送与接收。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介入,极大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性。而教育信息在传播与接收的过程中,师生可对其进行精细加工与改造,而后在线上和线下等渠道进行交互与传播。师生间产生更多交流与互动后,易于先进理念与观点的传播与渗透,并由此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与影响力[1]。

二、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弊端

第一,信息输出通道与大学生接受端口不匹配。依托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平台,师生可围绕教育内容展开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目前,这仅是理想的目标与预期状态,实践操作中并未真正实现信息的精准触达。这里所提及的信息触达,不仅指教育内容的精准与快速传送,还包括内容是否发挥教育功能与作用。具体来说,部分教师对学生思想成长问题与过程缺乏了解,会依赖自身的认知与经验设计工作内容与流程。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以及教师认为有用的知识内容,尚未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输出,在新媒体技术与平台的驱动下可快速触达对象,但所传播的内容本身并未对学生思想成长产生积极影响。学生接收到信息后,未对其进行加工、改造、升华,大多是初步的认知,未能进行高质量的知识转移与内化吸收。从这个维度来看,新媒体时代下的思政教育工作仍存在较为明显的弊端,即信息输出通道与大学生接收端口并不匹配,教育内容本身并未能升华学生思想,也无法推动大学生自觉践行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受开放网络中负面信息与言论影响,大学生过于强调自由与自我个性彰显,继而会漠视制度与规定,且不能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与规则意识。甚至部分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的发言过于随意,是未经过深度思考与分辨后的观点表述,是受网络意见领袖影响与干扰的错误表达。这样的言论过多时,势必会对年轻群体思想成长与正确价值观树立产生消极影响。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出现较为明显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不能深刻认识到错误发言与网络攻击给其他生命个体带来的巨大影响,甚至未曾意识到这是一种违法和违反道德的行为。

第三,施教者的新媒体思维不够开放。手机、杂志、电视、电脑等,可作为信息传播载体与媒介,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的效果。但在实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施教者才是重要的信息传播载体,承载着规范化和系统化讲解理论知识的目的与目标。目前,部分施教者受传统工作理念与思想观念影响,尚未及时形成开放的新媒体思维,对新媒体功能与线上网络教育缺乏更高层次的认识,无法真正体现开放教育空间的优势,更不能利用新媒体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从技术层面来看,在各种先进技术的加持与支持下,教师更易于依托开放教育空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操作环节时因施教者新媒体思维不够开放,继而无法生成契合学生习惯与思想特质的教育内容。

第四,教育模式不适应大学生多元价值观。我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已然积累丰富的经验,形成较为完善且丰富的理论体系,在对大学生思想引领与教育工作上有着独特的一套方法。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与成果来看,并未整体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与水平,暴露当前的教育模式不能适应大学生多元价值这一弊端,进而无法达到高效与精准思想引领的效果。在开放和多元的互联网空间中,学生会对中国梦实现,以及国内外紧张的政治局势产生自我意识与认知,由此会对教师传达的观点产生疑问或质疑。大学生对自我价值产生更强的认同感后,不易于快速接受源于教师的观点。而高校若不能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创新,将很难对思想多元的大学生进行科学引领与思想教育[2]。

三、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的有效策略

第一,着力于大学生认知架构搭建智慧化思政教育工作平台。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应自觉和科学抢占网络舆论高地,根据大学生行为特征与思想成长特点,即时对外发布权威信息,通过引导正面舆论,进一步优化与完善复杂的网络生态系统,为大学生上网与社交提供相对健康的环境。高校需在虚拟开放空间构建智慧化的思政教育工作平台,实现系统化、高效化、碎片化的信息传递与触达。教师需观察学生在线上和线下社交特点,以及在观点表达与输出方面的特点及问题,根据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架构设计精品网络课程和实践训练活动。教师要在线上和线下协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易于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与思想升华的知识内容传输给大学生,促使他们在愉悦和开放的学习空间完成知识转移与内化吸收。学生成长与思想问题,需成为工作内容与流程设计的着力点,智慧化的思政教育工作平台,需作为精准传递信息的重要通道,最终要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高校应即时掌握舆情热点,在大学生参与舆论混战过程中,快速和精准地发布权威信息,并对大学生思想与观念进行科学引领,对安全问题进行全面关注与告诫提醒。

第二,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O2O模式。虚拟开放的互联网空间,是大学生极为关注的交互与社交场域,高校需在线上和线下同时干预大学生的消极思想与偏激言行。高校应科学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O2O模式,进而将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连接互联网,根据学生思想成长与发展动态,及时与科学地调整工作方案与行动计划。高校要根据大学生在虚拟网络的行为表现与认知特点,设计线下传统课堂的呈现方式,在实践环节进一步诊断学生思想问题,继而了解与掌握建立健全人格的主要维度和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须在线上与线下形成强大合力,不仅要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标准与规范,还要通过多样的实践活动强化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教师要了解大学生关注的公众号特点与性质,根据文章内容和话题发酵情况,分析与判断大学生可能存在的思想问题与网络道德失范程度,由此设计层次性和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令学生形成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与信息甄别能力,不再受网络负面信息影响与干扰。

第三,打造思维开放的教师队伍。高校需根据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弊端,打造思维更加开放的教师队伍,促使施教者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新媒体思维、大数据思维,能多视角审视学生思想成长问题,由此科学和有效地设计思政教育工作内容与方法。高校需要制订科学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计划,在日常加强教师意识形态教育与能力教育,确保他们形成契合时代的先进思想与高层次认知,从而将新媒体技术恰当与巧妙地应用到各个工作环节。而教师作为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自身的思想素养与能力素养等都会对学生成长质量产生重要影响,为此高校需提升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确保教师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信息素养、能力素质,在开放的教育空间下逐渐形成更强的岗位胜任力。而教育工作者面对具有丰富信息量和思维开放的大学生,不能墨守成规,需针对传统的工作内容与方法进行科学创新。而高校要根据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与问题,充分认识到思政教师与辅导员的能力短板,为此科学制定教育培训方案与行动计划,由此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工作人员的思想素养和能力素养等可直接影响思政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若传递知识的媒介和载体发生问题,将无法保证学生获得正确的思想引领。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必须培养具有开放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师,确保所有人员都具备极强的网络教学能力和实践活动组织能力[3]。

第四,以学生学习体验为核心优化思政教育工作环境。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在实际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以学生学习体验为核心优化工作环境。当大学生可在现实生活与虚拟空间自由获取不同信息与数据时,促使他们知识层次与能力结构获得极大的优化。教师必须要充分满足学生学习的各种需求与诉求,在开放和愉悦的教育空间下,提升他们的学习满意度与体验性。只有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感受与体验,才能更加深入和积极地参与到各种思政教育工作中。教师需充分了解学生性格特质与特点,他们受新媒体时代影响而产生多元思想时,必须要不断优化与丰富思政教育工作环境。教师可将学生感兴趣的新文化与新思潮等嵌入线上和线下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对世界发展与政治局势建立深刻的认识。思政教育工作环境要与社会背景紧密对接,讲授先进理论和政治思想的同时,要定期组织学生进入社会实习,或是参与不同主题和规模的公益活动。教师要将所有益于学生思想成长的元素巧妙地嵌入思政教育工作中,利用线下的实践活动丰富教育内容与形式,并以此达到优化思政教育工作环境的目的。而新时代下的大学生,信息量极为丰富,对科技、文化、文学、政治等各个领域已经产生认知,只是不能对相关领域的文化和技术进行深入的学习与探究。而教师所需做的就是提炼知识重点与要点,将不同领域的先进文化与技术科学融入思政教育工作内容中。教师可利用中国画和数字动画等呈现知识内容,学生可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了解与内化吸收各种知识。在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不同时期,教师必须始终以学生学习体验为核心动态优化思政教育工作环境。而无论是多样的网络视听资源,还是各种新闻事件与社会现象等,都要成为优化思政教育工作环境的重要因素,不要完全局限于统一教材,需在学生生活中提炼教学素材与资源。而新媒体时代下的思政教育工作创新,教师既要懂得丰富教育内容,还要能利用有趣元素丰富与美化教育环境,为趣味化和高效化地落实思政教育工作创造有利条件[4]。

第五,通过前置理论教学扩充实践教育空间。不同时期和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特征与行为方式等都有所不同。在开放和多元的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放,也具备思想多元的特质与特点。而教师要根据教育对象的性格特征与思想品格,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政教育工作模式和方法的创新。学生在追求个性与独立的过程中,会自觉和不自觉地批判传统,对我国优良传统和深刻文化内涵缺乏良好的认同感。为此,高校必须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科学融入思政教育工作中,并能通过前置理论教学扩充实践教育空间。高校可将传统的工作流程进行翻转,即在正式授课前就将重要的理论知识传递给学生,即将理论教学环节前置。具体来讲,高校可构建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依托在线公共教育平台开展异步教学活动。教师与学生在不同的空间下,也可围绕理论教学课件进行交流与沟通。而教师需提前将理论知识制作成视频或微课程,组织学生在开放的互联网空间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理论,以此有效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政治素养、信息素养。而当学生扎实掌握理论知识后,教师要在线下组织有趣的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编排红色舞台剧,以此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政教育,而不是灌输式和填鸭式地进行理论讲解。学生编排与表演红色舞台剧的过程中,可对中国历史发展及共产党建立的缘由等产生深刻的认识。教师要将党史学习教育巧妙融入思政教育工作,以党史为核心编排相应的红色舞台剧。教师要在虚拟网络开展理论教学,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与互动时,尽量以实践活动为抓手进行思想教育与价值观塑造,确保大学生将理论知识活学活用,在实践环节积极践行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

四、结语

高校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与价值,即将其科学地嵌入学生学习与思想成长的重要阶段与环节,通过精准传达与触达教育信息,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并能对复杂资讯与信息理性分析与甄别。高校要在线上和线下协同开展工作,在思想、价值观、情感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引领。

猜你喜欢
思政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