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视角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2022-12-30 00:13王思杰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产学应用型校企

■王思杰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一、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意义及现状

(一)产学合作的意义

产学合作由来已久,最早产生于美国,美国的校企合作模式一直堪称典范。产学合作的实质是在政府的指导下,高校与企业合作,为社会培养出较强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达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目的。高校与企业的产学合作模式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因为在产学合作中融入了企业的文化、实践和教育,所以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校内外实践创新、师资队伍提升有着重大意义。产学合作为高校大学生提供完备的教育资源和群体规范的社会价值取向。在产学合作模式下,高校与企业虽然所实现的目标不同,采用的方式与实现途径有所差别,但是具体实现目标的途径是一样的。通过产学合作,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机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优化课程设置、强化高质量就业工作,全面提升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协同育人的要素

在高校与企业协同育人机制中,必须确保其具备三大要素。首先,确保高校的主导性,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与传统观念不同,高校应主动寻找合作企业,而不是固步自封,将企业拒之门外,甚至将合作企业“门槛”定得过高,制定条条框框限制与中小企业合作,而是应依托校企合作政策,放眼创新型企业,甚至是与小微企业合作,为保障协同育人的质量打下坚实基础。其次,高校和企业协同育人达到共建共享目标,必须满足于“1+1”原则。第一个“1”指高校和企业资源融合,确保高校和企业的沟通畅通,以高效的信息交互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培养;第二个“1”指高校和企业协同管理,发挥出学校和企业对学生的双重身份监管效力,确保协同育人具有现实意义。

(三)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现状

近年来,在现代化经济建设背景之下,政府出台诸多政策鼓励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将企业的技术需求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从而实现双赢。但是从高校和企业合作来看,校企之间的产学融合出现了单项问题,学校单方面努力,与企业未能达成共识,导致组合后呈现出来的是松散关系,合作关系难以持久,加上可以合作的范围有限,无法真正地融合到一起,导致合作只是维持在较浅的层面。

一方面,从高校角度来说,“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教育宗旨,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不仅仅是专业技术人才,更是具备高素质的全面性人才。部分高校存在“职业化”认识倾向,从高校教育体制来说,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很难达到改革效果。另一方面,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在传统模式下,没有转变教学理念,教学理念固化思维严重。学生以考试成绩为唯一目的,不愿意转变思想,改革创新,教学模式老旧,与市场脱节严重,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无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改革。虽然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培养模式不可或缺,与高校合作的企业多为技术实用型企业,而高校因为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无法满足企业需求。

二、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视角下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方案单一

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是针对不同的教学培养目标制定出能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具有创新思维的专门技术型人才。但在部分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依然存在着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思想,导致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存在不能设计出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和生产需求的教学目标。当今社会处于信息化时代,在实际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被充分体现,基于大数据融媒体的思路、方案无法融入各个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之中,继而使各个阶段的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大打折扣。当前的教学和培养模式依然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缺乏培养渠道,创新思路不明确。应用型人才要求掌握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通过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具备拓展性的思维,而高校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必须要有创新和改革,建立以产学合作为主的联合培养体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全方位素质培养为本位。

(二)课程设置陈旧

1.偏向理论课程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教学仍偏向理论知识,导致学生对与实际应用紧密相关的设计重视不够或者有意回避;教师在课程讲授上缺乏专业技能,教学内容大部分是固有的理论知识。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措施往往就在教学之中,转变传统理论教学方式,在理论的基础之中挖掘专业的技能学习,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技术教学转型。以往纯理论知识的讲授已经不能适用于新时代的市场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

虽然学生从大一入学接受了院系、专业的介绍,但是没有随着年级增长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课程的知识体系过于陈旧,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目标的制定。导致学生在就业时没有信心,没有意识到实践经验的重要,没有认识到培养职业能力的重要作用,从而导致今天毕业明天失业的就业困境,更何谈服务社会、爱国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勇担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3.课程内容单一

教师讲授知识点形式单一,无法调动学生兴趣,学生不想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讲授的课程内容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这就导致课程内容和社会生产之间的脱节,教学内容没有与产业需求和实际应用相融合,没能发挥企业在技术应用、生产实践方面的优势。

(三)专业型师资力量薄弱

各个高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缺乏,难以满足高校对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对于某些专业技术较强的专业,晦涩的理论知识占据大半,而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师,个人实践能力与行业、社会发展不同步,无疑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部分高校教师长期从事理论教学,存在着实践能力达不到实际需求的问题,再加上高校在聘任教师时往往是引进高学历人才,很少从企业引入员工进行教学授课,存在了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产学合作的教学效果成效甚微。再加上高校和企业本就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个体,特别是近几年以来受到疫情影响,各个高校采取校园管控,采用线上教学,教师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实习实训,应用能力明显达不到技能教学的实际需求。

(四)缺乏实践实训基地

高校与企业合作之初,签约时往往忽略了企业可以提供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忽略了学生寒假和暑假可以到企业实践的机会,由于实践实训基地的缺失,无法真正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高校没有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实训导致高校和企业协同育人的目标难以长时间维继,与深入落实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仍然有着极大的差距。

(五)创新创业教育有待提高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六稳六保”重要指示,高校和企业应在疫情状态下,支持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等建设,加强双方合作,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发展空间,促进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但是在疫情状态下,很多企业纷纷裁员,对于刚毕业毫无竞争力的大学生来说,提高自身创新创业能力迫在眉睫。

三、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一)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产学合作重构课程体系

1.产学合作重构课程体系,从教学授课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反馈、授课过程优化、课后师生互动和线上作业辅导等方面进行改进,总结出“视-听-文-图结合”“微信平台+师生互动”“思政育人+点评鼓励”“推演+反馈+育人”的多种线上教学模式,为重构课程体系提供参考。“视听文图”:“视”——视频广告、“听”——语音授课、“文”——文字提示、“图”——教学过程截图等,以点带面让所有同学都能加入这场视听盛宴。“五常、五创、五精、五严”的教学设计原则,利用微信课程群结合智慧树课程建设资源,为同学们继续奉献了教学手段多样、课群氛围活跃的专业课程。

2.发挥企业的示范引领和传帮带作用,以“实践带理论、校企共同发展”为目标,通过课程教学典型经验交流,共促线上教学能力提升。企业员工和高校教师形成教学团队,采用“捆绑式齐学习”“任务式共提升”“指导式促发展”的形式,按照任务形式完成各项工作,使教学工作落到实处,教师的业务能力得以提升,与企业共同研讨,指导帮助高校教师在教科研工作中不断提升,促进校企共同发展。

3.课程设计新颖有特色,“两多、两少、一必须”,即多结合图文、多结合教材,少说教、少念白,必须会讲案例故事。这样的课堂,有理论、有案例、有视频、有截图、有互动,并与教材有机融合。课程在教学中灵动起来,不仅气氛活跃,更有利于课堂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并将OBE导向法、对分课堂法、情景模拟法、链条回归法、翻转课堂教学法,综合运用在每一节课堂。

4.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增强师生互动环节,科学、有序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所有课程都要开展课程思政。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同学们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学生伦理教育,培养学生大国工匠精神。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共享红色故事,共话课堂知识要点。调动学生们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将知识在讨论中消化、理解。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增进教学效果,积累课堂教学经验,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二)以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为依托,共建产学实习实践基地

首先,高校应该利用自身优质教育资源优势,参与到政府、企业的重大课题研究中;企业应该以项目为依托,为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师等提供业务管理及专业素质提升培训服务;企业深入高校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校培育和发展适合企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为开展的各类竞赛、活动提供支持。

其次,企业为合作高校学科教学改革提供实验实践基地,组织课题研究,委托高校合作专业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高校可以聘请企业专家作为高校教育的顾问和专家团成员。高校和企业建立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架构,将深化高校和企业的教育合作,推动当地教育人才智力优势资源发展,推进高校美育改革发展,促进高校充分利用地方基础教育资源和条件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教育事业提供优良服务,作出贡献,实现多方共赢。

最后,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利用线上优势资源开展实习实训。激发学习热情,把学生日常理论课的知识进行深入讲解,培育学生就业能力,在线上实践课程中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学校、企业双方老师同时上线回答学生问题,有效引导学生思路,锻炼学生用课堂所学的理论及方法解决企业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利用模拟实践教学方式有效训练学生创新思维与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业的精神,更好地开展学生就业工作。信息化互动,增添实习实训乐趣,运用微信线上语音讲解、语音直播、企业辅导、答疑解惑等多种方式组织学生学习,做到灵活应变;积极使用翻转课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共享课件信息等信息化互动工具,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交流讨论,为实习实训增添了许多乐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初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以产出为导向,构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新模式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不断增强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紧密结合企业行业需要,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学融合,推动协同育人,强化产学对接、平台对接、行业对接、校企对接,构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新模式。打造定制培养作为高校产学合作的特色之一,认真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积极促进教育供给侧改革,集合政府、高校、企业,成立文化产业校企联盟,实现校企供需对接。为更好地解决学生就业,为企业输送人才,高校应该将行业、企业专家请进学校,共同研讨“基于专业岗位群的定制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依据行业、企业对岗位的需要,调整项目教学内容,明确岗位能力培养目标,企业专家及一线技术人员走进课堂,为学生解决实际操作的难题。企业在授课过程中点对点地选择实用与适用人才,学生也能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专业岗位。整个教与学的过程大大缩短了学生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的周期,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无缝对接。定制培养育人模式,依据企业岗位用人需求定制式为企业输送一线人才,为学生择业及企业用人双向需求搭建有效平台,充分体现了“为就业提供教育”的办学宗旨,真正实现了校企双赢局面,为社会输送栋梁之才。

基于“项目教学包”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围绕对学生的需求,企业专家参与教育教学环节,在校生到企业实习实践,毕业生到企业的重点领域就业。关键行业建功立业的支持引导,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校企融合、共育人才的工作特色。校企合作潜力比较大,在人才输送、产学研等方面深化合作,共赢发展。依托学校优质的人才供给,帮助企业实现了飞速发展。推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精准对接,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和满意度,为推进校企合作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以多元主体为核心,构建“三进一融”育人新格局

辅导员进工作室,企业家进毕业班,专业教师进社团,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相融合,创新探索“三进一融”,构建育人新模式、新格局。辅导员参与学生各类实践活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大学生。企业家作为“双创”导师,将对学生专业能力及职业规划进行系统指导,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及就业创业能力。每个社团邀请2名专业教师进社团进行专业指导,使社团发展更加专业化,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三进一融”育人模式主要在“进”字上下功夫,让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发挥立德树人作用。在“融”字上看成效,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当前时代高校的人才培养必然依托高校、企业的共同努力,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办学模式,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形式、师资力量、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创业等多方面着手,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才能切实达到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视角下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猜你喜欢
产学应用型校企
戎子酒庄 搭起产学平台
基于产学协同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的“产学”融合教育模式探究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产学”结合模式探讨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