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北部生态发展区生态经济研究
——以韶关市为例

2022-12-30 00:13廖钢青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韶关广东绿色

■ 廖钢青,王 丽

(1.韶关武江区委,广东 韶关 512026;2.韶关学院英东食品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党的十八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系统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2020年3月,习近平在浙江考察时强调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把生态效益更好地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广东北部生态资源丰富,生态地位举足轻重,被定位为北部生态发展区,但由于历史、政策、市场等原因,广东北部属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资源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亟需发展生态经济,解决自身发展不充分、区域发展不协调、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问题,实现生态兴区、绿色崛起,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全国样板。

一、发展生态经济的现实需求

生态经济是人类为了维持生态、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基于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基础上,采取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行为,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良好的生态是韶关最突出、最响亮的品牌,保护好生态环境既是韶关服务全省发展大局的责任担当,是对‘双区’建设的最大支持,更是韶关把资源资产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的重要基础”[1]。发展生态经济,是韶关等广东北部地区实现绿色崛起的生态禀赋之选,功能定位之需,跨越发展之策。

(一)生态禀赋之选

广东北部地区包括韶关、河源、梅州、清远和云浮等5个地级市,地形地貌主要为丘陵山地,属于南岭山脉,处于粤桂湘赣闽等省份交界地区的南岭走廊核心区域,是长江地区向珠江流域过渡的生态通道,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区域总面积约7.7万平方千米,占广东陆地面积的42.7%;常住人口约1630万人,占广东省人口的12.9%。其中,韶关作为粤湘赣三省通衢之地,处于北江、东江流域上游,生态地位尤为突出,国土面积为1.84万平方公里,居广东省第二位,85%的国土面积列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点生态区。同时,韶关作为粤北生态屏障和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生态腹地和水源涵养地,矿产、水、土地、森林等生态资源丰富,可用于生态资源价值化的空间巨大。尤其是省委、省政府规划设立南岭国家公园(位于广东北部地区,其中韶关范围内面积达114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从系统、区域的角度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因此,韶关等广东北部地区具有发展生态经济的区域优势和禀赋资源,可有效保障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并为“双区”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和良好的生态支撑。

(二)功能定位之需

国家、广东省将广东北部地区定位为生态发展功能区,实现生态保护基础上的高质量发展。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强化生态屏障作用,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更是将韶关列入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重点生态保护区。因此,实现生态保护修复、发展生态经济成为韶关等北部地区的功能定位之需。受生态功能区的产业发展负面清单和生态环保制约,广东北部地区在资源消耗、产业准入、能耗强度、环保指数等方面比粤港澳大湾区标准更高。发展绿色、循环、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生态产业,在高水平生态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广东北部地区功能定位的必然选择。从自身的总体发展目标来看,北部五市均选择“生态”这篇大文章,着眼“绿色”的发展主题:韶关锚定了打造绿色发展韶关样板、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目标;清远致力于打造生态发展新标杆、“双区”魅力后花园;梅州立足生态发展区定位,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河源着力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云浮则倾力打造粤北生态建设发展新高地。

(三)跨越发展之策

“与江浙等沿海发达省份相比,广东区域不平衡程度依然较高。2018年,广东前三位地市人均GDP的平均值与后三位地市人均GDP的平均值的比值为5.69,远高于浙江的1.97和江苏的2.65”[2]。据统计,2019年,广东北部地区GDP占全省GDP比重仅5.8%,而国土面积占广东省国土面积42.9%,人口占比约为13%。可见,广东北部地区经济发展与国土面积、人口总量极不相称,区域发展不平衡亟需解决,发展不充分依然是广东北部地区面临的首要问题。以韶关为例,从占比看,韶关GDP占广东省GDP的比例自改革开放以来呈下降趋势,1978年占比5.14%,“十一五”末占1.36%,“十二五”末占1.32%,“十三五”末占1.24%。从增速看,2020年全国GDP总量是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的313.8倍,平均增速9%左右;广东省是669.4倍,平均增速高于12%;韶关是162.5倍,平均增速不到8%。经济发展不快不足的背后却是生态资源的优势,广东北部地区生态持续改善,环境指数屡创新高。2019年,韶关环境质量改善幅度位居全国前列,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成为全国获得该项激励的五个城市之一。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今后一段时期广东北部地区跨越发展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通过发展生态经济建立新赛道,最大程度实现生态价值,释放生态红利,从而实现生态发展、绿色崛起。

二、发展生态经济的实践形式

广东北部地区利用生态资源禀赋优势,在大数据、新能源、新基建等生态产业方面进行了初步发展,对生物医药、文旅康养、有机农业等生态产品开展了有效探索。近年来,韶关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尤其是大数据产业初具规模,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等部委批准设立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枢纽韶关数据中心集群,投资500多亿元,构建辐射华南乃至全国的实时性算力中心。新能源产业大有作为,利用风、光等丰富资源,已整体开展新能源规划开发,并纳入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国家试点。但对标生态发展区的定位和要求,仍存在一些差距和短板,主要是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等传统产业占比大,生态保护机制不够健全,生态优势红利释放不够。

因此,韶关需探索生态经济产业到生态经济带到生态经济区的不断提升,与大湾区优势互补、产业共建,与广东北部地区协同发展。通过生态经济区建设,采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南岭国家公园建设等举措,实现人口、资源、生态和发展之间的协调。推动传统的线性思维转向系统的生态思维,将资源、环境从外部的刚性约束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能,将跨越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一)以新兴能源引导全社会生态经济的新改革

新能源作为生态产业化的内生动力,在源头防控、清洁生产、末端减碳到循环利用、再资源化等生态经济的全生命周期中起到关键一环的作用。“新能源经济为生态经济带来了新的能源形态和产业体系,使得建立在新能源基础上的生态经济,能够有效规避工业经济带来的生态环境等外部性问题……直接将生态环境等要素内化为生产动力”[3]。2019年,韶关总发电量177亿千瓦时,其中火电发电量占比高达80%,水电、生物质发电、风光发电等新能源占比偏低。全社会用电量144亿千瓦时,工业用电占比约七成。韶关光伏、风电新能源储藏丰富,探明可装机容量约1100万千瓦,但目前开发仅约14%。因此,需以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再生资源取代传统的矿石资源,推动资源枯竭性城市向生态经济互促型城市发展。要以新能源开发利用为突破口和内生动力,研究制定新能源产业规划,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并为大数据、先进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提供清洁能源,实现新能源经济产值1000亿元以上。近年来,韶关着力推动实现新能源产业破局,设立了碳中和研究院、碳中和产业基金,启动了碳中和交易平台、碳中和智库,规划了碳中和装备产业园,并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力促生态经济内生发展。

(二)以生态工业引领生态产业化发展的新赛道

20世纪50年代末,韶关被国家定位为华南重工业基地和广东“小三线建设”地区,建成了一大批骨干重工业企业,成为广东重要的“工业城市”。但改革开放以来,韶关未能把握住市场经济、国企改革、产业转型等机遇,仍以钢铁、金属、水泥、电力等传统产业为主,新型产业未有效培育发展。韶关工业能耗以钢铁、有色金属、发电、水泥、造纸等高耗能行业用能为主,超过规上工业企业能耗的80%,燃煤型传统产业特征明显。因而,需开展传统产业工艺革新和节能改造,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升级,推进能源资源梯级利用、废物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置,提高传统产业的生态价值和“含绿量”。同时,建立以生态工业园区为承接平台和主体,推进“园区生态化”“生产低碳化”“产业绿色化”提升,大力发展先进装备、生物医药、现代轻工业、电子信息、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实现园区由末端治理向绿色循环转变,产业结构由传统能耗型向生态低碳型迈进。

(三)以生态农业对接“双区”生态农产品的新需求

“1994年开始,中国建设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5年中,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投入60多亿元资金,实践出物质多层利用、生物互利共生、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治理、观光旅游型四种类型370多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37亿元”[4]。韶关光能、温度、降水适宜,海拔、地貌变化多样,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大有可为。但目前韶关农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业技术有限,土地流转不足,农业产出偏低。如韶关农作物播种面积约2400平方千米,农村从业人数过100万,但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不到300亿元,附加值、产出率较低。林业用地面积14500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78.8%,但林业总产值仅27.3亿元,与丰富的生态资源极不相称。因此,韶关可利用多山地、多海拔、多气候的生态资源,面向大湾区的广阔市场优势,发展有机优质、高附加值农业,实现小、散、乱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为大湾区提供优质的生态农产品,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大力推进绿色生态的林业经济,推广优质水果、有机茶叶、特色油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加工,发展仿生态中药、菇类等林下经济,不断打响韶关生态林业产业品牌,提升林业资源的生态价值。同时,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设施农业、工厂农业、农业园区,建设多元化的农业体验基地。

(四)以生态旅游激活绿水青山的新价值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态,已经逐渐成为世界旅游业的热点,倡导人们接触自然,了解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5]。随着旅游的日益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观光式旅游已向深层次的体验式旅游转变,森林氧吧、温泉康养、文化体验等生态旅游产品逐渐受到游客青睐。“韶关是广东旅游资源、红色资源最丰富的地市之一,全市有旅游资源单体903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30个,境内有红色革命遗迹、遗址502处,发展生态旅游、康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1]。韶关要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依靠森林、温泉、河流、文化民俗等旅游资源,依托丹霞山、南岭、云门山、南华寺等重点景区,围绕打造“双区”的“后花园”“康养地”“体验场”,深度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向度假型、沉浸式转变,提高文旅项目的生态化、体验感。可着力于健康+旅游,发展康养度假、康养农业、康养服务等大健康产业,建立康养度假区,推进生态康养产业发展。针对不同季节、不同人群,提供定制型、沉浸式、生态化旅游产品,增强互动性和体验感。加快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研学旅游、亲子旅游和“生态+”“康养+”等文旅融合新业态,打造数条精品旅游线路,挖掘多项历史文化遗产,建设一批生态旅游景区,打造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旅游体闲区和世界级生态旅游目的地。2019年,韶关全年接待游客53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12亿元。而“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服务,有时可能比提供的产品更有价值”[6],韶关等北部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潜力巨大,价值实现需不断拓展。

三、发展生态经济的政策措施

(一)党委政府的主导性作用

近年来,国家明确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提出“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打造生态经济模式,倡导低碳绿色生活,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扶持政策,形成良好的导向作用。如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广东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等。政策从园区提升、工业升级、绿色产业、流通领域、消费体系、创新科研等多个方面,明确倡导支持生态经济发展。同时,针对生态保护硬性要求与经济发展刚性之间的矛盾问题,要在政府层面主导建立合理、可量化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帮助生态发展区发挥自身优势,激发内动动力。纵向:广东北部地区可向国家、省争取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设立生态保护和自然修复基金,出台生态功能区生态产业指导名录和鼓励政策。横向:构建与粤港澳大湾区补偿机制,建立流域、区域补偿体系和错位发展、协同发展格局,构建全省流域保护和治理的生态保护补偿长效机制。

(二)市场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建立科学化、可量化的生态价值评估体系,开展生态产品交易探索,让市场在生态资源配置和价值实现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大力发展碳普惠项目,明确森林碳汇交易核算方式,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平台,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生态保护的经济效益。广东北部地区可建立跨区域的生态产品交易平台,以区域性森林、河流、空气等生态产品,供应大湾区市场,实现生态资源的价值化。探索设置生态绿色银行,设立“两山银行”“生态银行”,成立绿色发展基金,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和金融杠杆作用,投向生态产业、生态旅游、生态基建等方面。

(三)社会参与的基础性作用

生态经济的发展,全体社会参与是基础。2020年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提出,要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从绿色发展中寻找发展的机遇和动力。要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认同、参与政府部署的绿色发展计划,在工业化和生态化中平衡生产、资源、环境和企业利润之间的关系,主动进行生产设备的绿色提升、生产过程的循环利用、工业产品的低碳生态。还要积极培育生态消费市场,引导全社会支持绿色生产,购买生态产品,认同生态价值,从而激发企业生态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鼓励绿色出行,推行垃圾分类,使用清洁能源,共筑生态家园,形成保护环境和生态的良好风尚,合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猜你喜欢
韶关广东绿色
Gardening is popular in schools
绿色低碳
广东韶关曲江区总工会“夏送清凉”慰问13000余名职工
韶关札记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福彩公益金 传递温暖情 韶关福彩: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广东舆情
韶关有个青年创业培训班
我们都是卑微者(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