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来
我是一条鱼,出生在鱼类研究中心,并在这里长大。为了做实验,养育我的科学家没让我见过蚯蚓和鱼虫之类的蠕虫状食物,直到有一天,他们把我放进了一个特别准备的鱼缸里,里面散落着两种塑料:一些是碎片状的,另一些是蠕虫状的。
不知什么原因,当我一见到那些蠕虫状塑料就感觉特别兴奋,虽然它们是静止不动的,但确实长得很符合我的口味,我禁不住围着它们转悠,并且反复用嘴去尝试、咬食。而那些碎片状塑料可不像食物,我看了两眼,便匆忙跑开了。
既然我从小到大都未曾见过蠕虫,为什么会觉得无色无味的蠕虫状塑料比碎片状塑料更像食物呢?科学家初步认为,这是因为我身体里拥有喜欢这些蠕虫状东西的基因。这基因到底在哪里?我想,大概就在眼睛里吧。因为我的眼睛是很特別的圆球形晶状体,通常没有眼睑,也不能闭合,而且我看东西时调节视线的主要方式是靠晶状体位置的前后移动,而不是改变晶状体的凸度,这造成了我眼睛的一个缺陷——极端近视,同时带给我一个优点——视角超大,这些使得有些东西在我看来是不同寻常的。
有人模仿我的鱼眼,制造出了“鱼眼镜头”,视角可以达到180~230度,为摄影爱好者近距离拍摄大范围景物创造了条件。但是正如我们看东西一样,“鱼眼镜头”下的图像变形得很厉害,透视汇聚感相当强烈。“鱼眼镜头”区别于超广角镜头的一大特征就是,它故意保留了影像的桶形畸变,从而取得夸张变形的效果。怎么,不相信?你可以买个“鱼眼镜头”亲自感受一下,或者自己动手做一个鱼眼装置。方法很简单:找一个不要的镜头盖,在上面镂个孔,再找一个常见的装在门上的“猫眼”,把这个“猫眼”固定在镜头盖里,然后将此镜头盖盖在一只标头上,就可以产生“鱼眼镜头”的效果了。
一旦你明白了鱼眼看世界的原理,就能明白我喜欢吃蚯蚓的原因了。其实,我压根不认识蚯蚓。蚯蚓需要空气,生活在泥土里,靠皮肤呼吸,如果不是大雨将它们冲入河流,或者垂钓者将它们扔进水中,蚯蚓不会成为我的盘中餐。蚯蚓落水后会痛苦地挣扎扭动,它们那种细长条形、凹凸不平、具有沟壑的外表就会被我的“鱼眼镜头”汇聚和改变成食物的图像,刺激我的神经。这就是当我看到蠕虫状的东西时会感觉异常兴奋的原因——它们看起来就是成堆的食物啊!
爸爸妈妈曾经传授给我某一个生存的智慧:只要形状对,就可能是食物,大胆吃吧!爸爸妈妈的教导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正确的,只可惜后来有人发现了我们取食的秘密,为了欺骗我们上钩,制作出了塑料蠕虫鱼饵,里面还可以加入各种调味剂。这种新型鱼饵很美味,也很诱人,可以被反复使用,那些人居然给这种钓鱼方法取了个名字,叫“路亚钓法”,也叫“仿生鱼钓法”。唉, 为了填饱肚子,为了活下去,我们怎能抗拒这样的诱饵呢!也许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也会吃到鱼钩,那就是我生而为鱼的命,只能自己多加小心啦!
古月//摘自《知识窗》202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