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健:“北京明白”意味着责任等三则

2022-12-29 12:00
青年文摘(彩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神舟南极明白

 高健“北京明白”意味着责任

神舟十二号

2022年元旦假期,“北京明白到底明白了什么”冲上微博热搜第一,让人瞬间又回到了神舟十二号发射成功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对于自己的走红,高健很意外。最开始是2021年6月17日晚下班路上,同事们见到高健便调侃道:“这不是北京大明白吗?”他还不明所以, 直到朋友、同学、亲戚发来的直播截图挤爆了他的微信,大家都在欢快地询问截图里那个沉稳又英气的年轻人是不是他。

当晚,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直播现场,首次担任北京总调度的高健一次次重复“北京明白”四个字,沉稳又铿锵的语调让观看直播的观众感到莫名的踏实。“能力好强,青年好榜样。”那一晚网络格外热闹,网友们一面倾诉着对神舟十二号成功发射的喜悦与激动,一面表达着对高健的欣赏。

面对走红高健很不适应,直呼“这样不好,太出风头了”。不过当有人问他“ 当时紧张吗”,他不假思索地回答:“不紧张,我们的岗位模拟训练非常充分。”当问起“北京明白”四个字意味着什么时,高健严肃地说:“意味着责任。我个人对总调度岗位的责任,控制中心对航天任务的责任,航天人对祖国科技创新伟大事业的责任。”

神舟十二号发射任务是高健第一次作为主岗担任总调度。发射当天早上4点半左右,高健就来到指挥大厅,准备进入任务程序,这是调度团队多年来传承的习惯,因为这样能“更仔细地确认复杂的地面系统不会出现任何纰漏”。9时22分,火箭正式发射,高健一脸严肃,但每次回答“北京明白”时,语调都有细微不同。尤其当航天员进入空间站的那一刻,他明显调高了声调,口令声更洪亮,也更庄严。高健说:“当时的情绪是抑制不住的。”

意外走红给高健的生活带来小小的浪花,但高健心里明白,大众关心的不是他本人,而是调度岗位和航天事业。

大学毕业后高健到北京参加工作, 前辈对他说: “ 建造中国空间站是多少航天人一生的梦想,现在接力棒到我们手里,要负起时代的责任。”听到这些话,高健感觉到一种属于调度团队的精神传承。

在领导和前辈们的悉心“浇灌”下,高健与调度团队茁壮成长。刚入职时,他天天趴在桌子上写方案、看文件,现在又与团队一起天天在指挥大厅里攻关。2 0 1 9 年之前, 他保持着每周踢球、看球赛的习惯; 2 0 1 9 年之后,他的工作节奏明显变快,很少再有机会娱乐了。因为2020年有火星探测、嫦娥五号,还有长征五号B火箭首飞,三大任务接踵而来,所以准备工作非常繁重。

2020年5月,经过考核,高健作为总调度副岗执行了长征五号B火箭首飞任务。那是他第一次参与国家级的载人航天任务,晚上对着任务方案一直学习到很晚,一度紧张到失眠。第二天执行任务,高健依然很紧张,庞大的工作系统与复杂的技术状态让他没什么信心,总感觉还有哪里没掌握,好在当时有总调度帮他“兜了底”。在那之后,高健不断磨练技术和心理素质,一年之后的2021年6月17日,27岁的他坐在神舟十二号发射任务的总调度台上,已经不再紧张。

在众人津津乐道的“北京明白”背后,除了航天人的默默奉献,还有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保障了他们能全心投入工作中。前些年,身在洛阳的母亲摔伤了腰,但家人一直瞒着高健,他理解父母不想耽误自己的工作,但还是觉得“这么大的事不该瞒着我”。没有及时回家看望母亲,让高健至今仍有愧疚与遗憾。

在高健看来,航天事业意味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他说:“作为祖国的青年航天人,我们必将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为祖国航天事业站好一班又一班岗!”(文/隋坤 周盛楠,摘自环球人物微信公众号,本刊有删节)

冯静 用双脚征服南极

当冯静做出远征南极难抵极(PO I)的决定时,恰好距离人类第一次远征南极110年。2014年,冯静环球旅行南美洲时,发现有游客在抢游轮公司推出的南极旅游观光票。她心动不已,南极洲作为她唯一未抵达过的大洲,对她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在犹豫很久之后,她做出了一个驚人的决定——徒步难抵极。这听起来像天方夜谭,因为她甚至没有任何滑雪基础。

难抵极位于南极点东北方向,距离南极大陆所有海岸线最远,且海拔高出南极点900多米,是名副其实的“难以抵达的地方”,此前全世界仅有9名男性探险者依靠风力以风筝滑雪的方式抵达过。

冯静从零起步,33岁开始学习滑雪,一周6次半程马拉松。每天凌晨1点,她背着10公斤的负重同时拖着轮胎在小区里徒步,做模拟训练。她还远赴挪威、新西兰,实地训练野外生存和冰隙救援技术。

经过几年训练,2017年11月15日,冯静如愿踏上了南极。很快,伤病找上了她,高强度的徒步使得她右脚跟腱状况恶化,撕裂感让她蹲不下去,甚至连上厕所都只能跪在雪地上。历时52天5小时,2018年1月8日,冯静越野滑雪1130公里抵达南极点,成为第一个徒步到南极点的中国女性。

2020年1月25日,历時80天,穿越1800多公里,冯静所在的远征队完成了从海岸线到南极大陆难抵极的徒步远征,这是人类首次依靠双脚到达此地。这一路,暴风雪多次让冯静原地打滑,不得不在平地八字形行进,每走几步就冒汗,眼睛刺痛、视线模糊,甚至经历了脱水。

两年后,冯静再次踏上南极的坚冰。走在海岸线粗粝的砂石上,望着淡蓝色的海冰高高隆起,她久久伫立,心潮澎湃。你我皆凡人,了不起的是这个时代。冯静说:“大自然没有征服者,人类的力量太过渺小,今天取得的任何一点点成就,无不建立在前人孜孜不倦的探索与突破之上。”(文/周叠瑶,摘自《新周刊》2021第21期,本刊有删节)

许长鹏 西安核酸检测地图上线了

一个年轻人,花了70元钱,想帮1300万人节省时间。

2021年12月18日,因新冠肺炎疫情升级,西安的大规模核酸检测成为“刚需”。有限的医院无法应对剧烈膨胀的检测需求,许长鹏在气温降到零度以下的冬夜排队数个小时等待做核酸。有同事告诉他自家楼下新增了一处检测点,他赶过去只排了40个人就做上了。这位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程序员开始思考,能不能做个地图,把全市所有核酸采样点标记上去,一打开就能看清位置,让大家别乱跑,别扎堆,别白等。

要做这个地图,难度最大的是数据收集。许长鹏和两位同事一起,通过当地的各类信息平台,搜集并汇总全市的核酸检测地址,然后设计了一段程序,将这些地点信息变成地图上一个个蓝色的坐标。最后,他花70元注册了一个域名,让这张地图在互联网空间拥有了展示页面。“市里1000多个采样点,10分钟就‘跑完了,事半功倍。”他说,“要是靠人工一个个录入,完成一条都至少要30秒。”

12月21日下午4点,许长鹏的西安核酸检测地图正式上线,当天有2300多人进入。有朋友给他发来信息,说门口的采样点得排几小时的队,看了地图去了另一个采样点,10分钟完成了,“真有用”。网页上线48小时后,浏览量上升到3.6万,“西安市民制作核酸地图小程序”登上微博热搜。

12月23日,距离全国考研还有两天,西安考点的13.5万名考生陷入焦急不安中。“这部分需求也得考虑进去。”许长鹏又紧急召集团队,讨论小程序制作和地图优化问题。第二天,小程序“宜秦宝”上线,地图页面的右下角有一个“考研学子”按钮,点击可以扫码进入“考研互助群”,方便考生尽快做好核酸检测。

许长鹏特意把这个程序做成开源,代码谁都可以用。他说:“我不要做成自己的,也不要商业化。任何城市想做相似的服务、任何人想加入优化设计完善功能,都随时欢迎,这是件有意义的事儿。”

猜你喜欢
神舟南极明白
神舟飞船的“变”与“不变”
航天的神舟
神舟十二号的五个“中国首次”
我终于明白了
我去南极能住哪儿
来到南极要补课
我开始明白我自己
南极大逃亡
难忘的南极之旅
我40岁才想明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