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峭峰
我有一个习惯,路过沿街的学校,会观察里面篮球架上的篮筐,是否装有篮网。
打过篮球的人都明白,篮筐上没有篮网,对打球的乐趣破坏很大。进球刹那,篮球摩擦球网的脆响,以及篮球被网线瞬间紧握后的降速,都会给投篮命中者带来美妙的快感和完整感。一个篮球运动员,可以把重大比赛中,自己每一个成功投掷进网的瞬间感受,永留心头。
而无网的秃篮筐,每一次投篮,都会听见类似有人踢了一脚破铁门的声响,并逐渐被孩子们习以为常。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在这样的篮架下得到的暗示是:将就是合理的,感受是空泛的,完整是多余的,凡事混一混是正当的。无网的篮筐,在引诱年轻人接受残缺、粗鄙、低标准的谋事态度。
还有更不堪的现象,那些学校沿街的篮架上,可以看见篮筐上的崭新篮网,而被教学楼挡住的视线后面,还有若干个篮球场,那里的篮筐常年无网。对外,是簇新篮网,接受观摩;对内,是秃篮筐,爱谁谁。此类弄虚,学生们是看得懂的。
有朋友说,还有很多落后的地方,顾不过来这样的小事。我想,在满足温饱的前提下,教育工作有小事吗?长期以来,有种不健康的教化带偏了不少人,以为精致、完整和美感,不属于正常劳动者。其实,它们与个人的秉性、感受力和行为标准有关,并不一定与人群、阶层直接紧密牵连。
李青鸞//摘自2022年3月14日《新民晚报》,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