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奕汝
第一次见到王老师,我仿佛找到了“腹有诗书气自华”在现实中的诠释。一身绿旗袍,手捧课本,款款走上讲台。转身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王诗琴,我定定地看着黑板上的字与台上的人,不由感叹:当真是人如其名,字如其人。
她似从古画中走出的闺秀,举止端庄,气韵清雅;她的字体清新飘逸,隽秀灵动。
王老师的风格不仅体现在她的气度上,更在于她教书育人的方式上。
她常说语文的学习一定要站在审美的高度,只有在考试时再讲点功利。王老师很注重我们对基础的掌握,背诵课文不是简单机械的背诵,而是教给我们许多背诵窍门。讲解到重要考点时,她会用江南女子的温婉的语气反复强调,直到班里每一个同学都将这个知识点根深蒂固地刻在脑子里。若有同学在学习上遇到问题,王老师总能及时发现并找到他,指出他的问题所在并给予解决的建议。而在文学鉴赏课中,她会从一丝不苟的王老师摇身一变成为浪漫可爱的诗琴老师。作为“资深红迷”的诗琴老师为了挖掘我们对《红楼梦》的兴趣成立了一个“青春红楼”研修班,专门讲述《红楼梦》中的故事。她说:“世上每一种人大抵都能在《红楼梦》中找到对应之人,《红楼梦》不仅是讲风花雪月,更是讲世事人情。”在她的课堂里,《红楼梦》中的各个人物都在老师的娓娓道来下变得有血有肉,仿佛纸上密密麻麻的文字都变得鲜活而立体,《红楼梦》也“接地气”起来。诗琴老师在讲《红楼梦》时,从来都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分享己见。她会将红学家的研究与自己的见解结合起来分享给我们,从不判对错、评好坏,她说:“你认为他们是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的,没有好坏,因为这是你的见解。”在她的引导下,“贾薛王史”离我们不再遥远。
鉴赏诗词时亦是如此。诗琴老师教我们要知人论世。每一首诗词的背后,都有一段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亦有一段值得被铭记的境遇。老师讲诗词前往往会查阅各类古籍,找到有关时代背景的记载,再结合自己所了解的在课堂上与我们交流。如在讲到庄子学说时,她会用诙谐的语言讲述庄子与惠子的“斗嘴日常”,让班上同学在笑声连连中也能记下其中知识点;讲《论语》的语言特点时,她会为我们补充上“郑伯克段于鄢”的小故事以辅助理解……通过她的讲述,我也看到了不一样的古代诗坛,那些被推上神坛的诗人如李白、杜甫也有很多面。李白不是只有想仗剑天涯的洒脱,也有想做“帝王师”的鸿鹄之志;苏轼也并非只会“老夫聊发少年狂”,也能写下“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的柔情诗句。正是这样不同的面,才组成了最真实的“诗坛巨星们”。我想,这也是王老师所言“审美高度下的语文”的真谛吧。
此外,王老师的育人之术也同样令人折服。一日课上,有个同学在座位上打闹,老师提醒他后他却将责任推卸给了另外一个同学,只见王老师正色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试问你是何人?”这个同学顿时哑口无言,其他发笑起哄的同学也渐渐安静下来。随后,王老师又道:“我希望在座的都是君子,知错认罚,天经地义,各位都要坦荡些。”她站在讲台上,头高高扬起,身姿挺拔,目光坚定,寥寥数语,掷地有声。
刚开学时,有个同学被琐事困扰,状态持续不佳,是王老师心细如发地发现了她的反常,赠予她汪曾祺的书,望她能好好吃饭,愿她从书中得到慰藉。犹记我初上高一时因为每每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苦恼不已,又接连被多科老师“谈心”,心中不免焦虑。王老师也曾找我,只是她所谈之事并非成绩,而是心态。她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她教会我如何摆正心态,正确认识自己,放下与自己的纠结。她仿佛总能一眼窥见我心中的困扰,用迷津巧渡的话语拨开胸中迷雾,教会我“路要朝前走,人往未来看”。
王老师的身上,充满了她对文学的热爱,对教育的熱情,对学生的殷切希望。她不仅仅是教学之师,更是诲人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