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医院消化内科 张竹
在我国,每一分钟就会有一名患者被确诊为结直肠癌,不到两分钟就会有一名结直肠癌患者去世。据统计,2022 年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超过胃癌跃居到第二名,仅次于肺癌,死亡率也排在第五位。
有的医生喜欢把胃癌称作穷癌,肠癌称作富癌。肠癌发病率逐渐超过胃癌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不良饮食习惯。高脂饮食、高糖饮食,以及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的减少,都是结肠癌发病率增高的重要原因。
一般来说,结肠癌的发生分为两个途径,一个是从腺瘤癌变的途径,另外一个叫做原发途径。通俗点讲,第一个是有一个恶变的过程,另外一种长出来就是癌。肠癌还有一个别称叫做“笨癌”,这也是因为从腺瘤变成癌,需要经历5~10 年这么长的时间,而且癌变的机会和息肉的大小、形态及病理类型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大部分的结肠癌是起源于腺瘤性结肠息肉的,从小息肉(小于8 毫米)进展为大息肉(不低于8 毫米),然后进展到异型增生和癌。男性和女性的腺瘤性息肉发生率分别约为30%和20%。结肠息肉必须取活检确定病理类型,因为单凭肉眼无法可靠区分腺瘤性息肉与增生性息肉,而后者通常不是癌前病变。
一般情况下,从腺瘤进展为癌至少需要平均10 年。同时长期便秘或腹泻的患者、吸烟人群,更加需要警惕有无肠道器质性疾病。如果出现黑便、便血、腹胀等症状,不要轻易诊断为内痔出血、消化不良或者肠易激综合征等。
如果可以做到定期筛查,还处于腺瘤样息肉的阶段,可以直接把病变处理掉,它就失去了癌变的机会。甚至早期结直肠癌,处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者黏膜内癌阶段,也可以通过内镜方式进行治疗,其根治率可以达到95%以上。经过内镜下微创手术处理后,结肠癌将发生的转移、造瘘、部分肠道切除手术以及后续化疗,可能直接就规避了,这将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期以及生活质量。所以,肠癌的定期筛查非常重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变化,结直肠肿瘤发病率总体也呈现上升趋势,成为我国消化系统发病率第二位、患病率第一位的恶性肿瘤。肠癌早期没有非常明显的症状,如果早期不进行筛查,等到发现问题时,很可能已经是中晚期。我国之前没有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85%~90%的患者查出时已经是中晚期,发生远处转移的Ⅳ期结直肠癌5 年相对生存率仅为14%。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是我国首部关于结直肠癌筛查的指南,对一般人的筛查年龄提出建议,推荐一般人群从40岁起,接受结直肠癌风险评估;推荐评估为中低风险的人群在50~75 岁,接受结直肠癌筛查;推荐评估结果为高风险的人群在40~75 岁,接受结直肠癌筛查。如1 个及以上一级亲属罹患结直肠癌,推荐接受结直肠癌筛查的起始年龄为40 岁或比一级亲属中最年轻患者提前10 岁。如果肠内没有息肉,推荐每5~10 年进行一次高质量结肠镜检查。
指南指出,结肠镜是结直肠癌筛查的金标准,推荐每5~10 年进行1 次高质量结肠镜检查;粪便隐血检查(FIT)适用于结直肠癌筛查,其对结直肠癌诊断灵敏度较高,但对癌前病变灵敏度有限,推荐每年进行1 次粪便隐血检查。乙状结肠镜可用于结直肠癌筛查,其对远端结直肠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均较高。结肠CT 成像技术在特定条件下可用于结直肠癌筛查,对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具有一定的筛检能力,推荐每5 年进行1 次结肠CT 成像技术检查。多靶点粪便FIT-DNA 检测在特定条件下可用于结直肠癌筛查,其对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具有一定的筛检能力,推荐每3 年进行1 次多靶点粪便FIT-DNA 检测。
结肠癌比较典型的症状为便血、体重减轻,腹部包块等,肿瘤标记物包括癌胚抗原、糖类抗原CA199 等,敏感性高,但特异性不强,尤其对于息肉患者、长期吸烟人群、慢性炎症状态,经常会出现肿瘤标记物异常情况。对于40 岁以上便血的患者,必须进行结肠镜检查,不应盲目诊断为“痔疮”,有时痔疮、结肠息肉或者结肠癌可以同时存在。
真正的早期结肠癌可能没有任何症状,筛查才是唯一的有力武器,规范筛查是降低整体人群发病率,挽救患者生命的最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