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阈下传统文化的多维建构与交流范式
——以《戏码头》为例

2022-12-29 03:37:16刘冰冰
新闻传播 2022年2期
关键词:码头戏曲受众

刘冰冰 柴 攀

(长江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湖北 武汉 434023)

欧阳宏生教授对电视批评的理解是:以对电视节目的欣赏为基础,以相关理论为指导,以各种具体的电视节目、电视现象、电视理念、电视传播者等为对象的旨在进行价值判断的一种研究活动。在融媒体时代,媒体人和受众的界限不断淡化和消失,融媒体呈现出时效性、碎片化、互动性的特点。从电视批评的类型出发,进行纵横分析,建构不同维度,对《戏码头》进行阐释是笔者找到的切入点,从而以《戏码头》来细观文化类节目释放出的时代信号。品味文化,传承经典,思考文明文化的建构模式,为美丽中国找准文化根基。

一、节目创作中横向传递的高质量内容

(一)融合历史与戏曲释放文化特色

中国,是一个历史丰厚的文明古国,历史文化以其悠久和深远而著称。在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有属于它自己的历史故事。中国不仅历史文化悠久深远,戏曲文化也有上千年的历史,其种类十分繁多。京剧是我国传统戏曲代表,也是我国传统戏曲的瑰宝。除此之外,还有淮剧、昆曲、汉剧、黄梅戏等等,也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散发出自己独特的魅力。

人们不仅仅将历史截面用看、听、说的方式演绎出来,还将历史融入到舞台艺术上,以形传神、形神兼备。《戏码头》就诉诸于这样的目的表达,在题材与主题上,将历史与戏曲结合起来,带有浓厚的荆楚文化气息,释放出了独特的文化信号。

《戏码头》取其历史真实和生活真实,融入艺术真实,将先进的电视科学技术与舞台艺术相结合,穿越了横向的地域与纵向的时空,让受众通过视听艺术感知到了戏曲的美轮美奂,内容的高质量和文化的多重价值输出,使《戏码头》真正的做到了文化节目的内涵:传承与创新。

(二)增加细节设计呈现视觉效果

《戏码头》在节目的叙事手法中,从细节出发,向受众阐述故事,通过情节演绎的方式增加了受众的视觉效果。

在内容与表达上,讲述故事的环节穿插小话剧,从多维度情景式表演呈现故事,使得故事呈现不呆板;在舞台设计上,节目将技术建构的真实体验作为特定的参与方式,实现“真实”。搭建逼真的戏曲舞台,主体采用楚国宫殿的布局,搭配剧种不同的道具设计,演出人员着装巧妙经典;在节目第十九期—忠义杨家将主题中,节目选用了《辕门斩子·见娘》、《四郎探母·坐宫》、《杨门女将·一句话》、《穆桂英挂帅》四个经典的选段来衬托主题,不仅从视觉上让观众看到了巾帼英雄的历史形象,也唤起了观众内心深处对文化认同的归属感。

通过各种细腻的细节设计,《戏码头》不仅仅填充了节目的内容,还让受众深刻地感知到了戏曲世界里独有的文化内涵。以刻画人物细节为依托,以特有的唱腔为表现形式,呈现独特的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来引发观众共鸣。

(三)慢节奏下受众的多元化需求

在结构形态设计上,《戏码头》一期仅有三到四段表演和故事,节目时长设置90分钟,容量相对较小,遵从了一定的逻辑顺序。采用娓娓道来的方式让受众找到了精神上的满足感,感受到了慢节奏的艺术感。现阶段,因为盲目堆砌情节设计的真人秀节目使许多受众产生了审美疲劳,《戏码头》的出现很好地缓解了这些受众内心的疲劳,满足了受众多种观看的需求。

首先,《戏码头》满足了受众渴望解压的心理需求。在这个高压的生活环境下,例如《戏码头》等这样一些节奏和缓的节目凭借其新鲜格调进入受众眼球,如此慢节奏的节目与快节奏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受众短暂的回归到了生活本真的乐趣。

其次,满足了受众渴望创新的心理需求。在当今众多“换汤不换药”的节目背后,《戏码头》凭其创新性和继承性屹立于长江之畔。它,选用历史截面,结合当地荆楚特色,立足于传统,独领风骚,打破了传统文化节目的“象牙塔”,凭借其历史性、文化性及原创性让受众眼前一亮,实现了戏曲本体与本土的完美融合。

最后,满足了受众认知和审美上的心理需求。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戏码头》结合当地历史底蕴,让受众产生了文化认同感,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认知。

时代的发展使受众的需求也不断多元化,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戏码头》以其独特的慢节奏,凭借知识底蕴和文化特色,节目呈现出唯一性和观赏性,满足了受众多种观看的需求。

(四)主持人个人特色与节目定位相契合

《戏码头》的主持人是白燕升,白燕升个人特色十分鲜明,一生与戏曲结缘。他首次露相于中央电视台戏曲音乐频道,从而进入观众视野,此后,一直在各大戏曲平台主持多种节目。

《戏码头》是他带给受众印象最深的节目。在节目中,他常常以一身带有中国风的长袍出现在观众面前。长袍,风靡了中国的一整个时代,代表着那个年代的审美特征,是民国时期,男性所呈现出来的一种体态美与服饰美,白燕升在每一期节目中的不同风格的长袍都与当期节目主题相呼应,宏观上异中求同,微观上求同存异。

他在节目中还常常加入自己对每一段戏曲的见解,常常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向观众介绍各位戏曲家的经历,但当他讲到一方水土孕育一方艺术时,又透露出了他对戏曲家的敬佩之情。

在节目中,白燕升的形象造型,既呼应了节目主题,与栏目定位相契合,也很好地将中国服饰与个人特色相结合,从而形成鲜明的人格特色,将其融于节目中,向受众传递出了身份定位与节目特征。

二、受众满足与否纵向反映媒介责任观

(一)节目中所展现的传媒责任观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教授杨宝军将我国的传媒责任观概括为:“求实为本的科学精神;正义之上的人文精神;和谐为美的自由精神”。

传媒责任观在《戏码头》中的体现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史实出发,以传承历史为基点,通过故事演绎、历史解读、情景再现等方式在舞台上生动展露,显现了和谐为美的自由精神。

另一方面,在其舞台上,不仅有资深的戏曲家,也有爱好戏曲的文艺青年。从某个角度来说,《戏码头》的受众选择相对自由,一定程度上诠释了受众的审美情趣。

电视戏曲节目曾风靡一时,电视节目作为媒介的一分子,环环相扣,生生不息。电视戏曲节目必须接受主流价值观的引导,进行自身改良和创新,才会重焕生机!

(二)节目中对受众“选择性接触”的意义建构

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了选择性接触行为的概念:选择性接触是指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活动之际,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媒介和内容,而是更倾向于接触与自己的既有立场,观点,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媒介或内容加以接触,而有意无意地回避那些与自己既有倾向相左的媒介或内容。

《戏码头》的受众群体定位于青少年和老年群体。首先,这些受众群体基于自己的选择,对戏曲文化进行选择性认知,感知那些与自己的既有兴趣、习惯、需求大体一致的部分,强化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从而进行选择性接触。在特定时间观看《戏码头》,在接触信息后,受众对节目中所传达出的与自己既有兴趣、需求、立场一致的内容或观点得到强化,进行选择性记忆。

通过选择性认知,选择性接触,选择性记忆,受众从而深化自己对戏曲的坚持和选择,节目形成固定收视群体,促进戏曲电视节目的良性发展。

在选择性行为理论的运用上,电视节目既要基于受众的立场、兴趣,也要考虑自己的品牌建设,保质保量的传播中华文化,增强自身影响力。

三、纵横相融中以戏曲文化为艺术载体

电视节目作为媒介平台之一,肩负着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使命和责任,电视节目,不仅仅是宣传者的身份,更重要的是传承者的身份。它不仅向受众展示了戏曲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还营造了一种拟态环境,扮演了把关人的角色。

拟态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通过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而把关人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过滤,让适合的信息进入受众视野。

《戏码头》从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中进行检索、筛选、整合,最终选择了上千年的戏曲文化为对象,又对其进行检索、筛选、整合,营造出戏曲艺术中特有的拟态环境。从而解读、传播信息,帮助观众接收信息,落实传承文化的重任。

在节目制作的过程中,《戏码头》既承担了文化载体的重任,也扮演了把关人的角色。它让受众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感知中国的传统戏曲文化,细嗅艺术之花的芳香。

四、《戏码头》引发的思考与展望

(一)保持节目质量,强调“内容为王”,创造“文化样态”

《戏码头》凭借其高质量的内容和文化底蕴进入受众视野,在节目制作中,发挥内容优势,加强原创,避免同质化出现。它自带地域浓厚的荆楚文化,对于文化的择取,大的方面应该考虑与频道、栏目是否贴合。小的方面还要综合考虑它的节目价值、市场价值、需求价值、操作价值。

在内容上,要尽可能地尊重原创,与时俱进,将时代元素与文化元素融入节目中,在共性中寻找个性,在个性中回归共性。

(二)扩大传播范围,找准受众群体

传播学家施拉姆认为:人际传播是指两个人(或两个以上)基于共同兴趣而聚集在一起的信息共享行为。

《戏码头》的传播群体主要是老年群体,要想它能够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就应找准自己的受众定位,扩大传播范围。让戏曲文化不仅仅在老年群体中得以传承,在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中也能发光发彩。

《戏码头》既然已经有了一定的人际传播基础,那么就应该继续发挥其优势,寻找落脚点,增加受众群体。

(三)加强多维宣传,进行战略合作

《戏码头》是湖北卫视推出的一档文化类节目,观众了解和观看的渠道还局限于湖北卫视的定档播出和爱奇艺平台。对于广大受众来说,渠道受限、参与受限的节目很容易就被忽视。

可以加强宣传,进行多维传播,形成全面联动营销战略,拓展受众观看和参与的渠道。创建短视频或网站平台,加强内容输出,提高互动参与。做到对准传播,有效传播,使受众更加立体化,使传统播放渠道与互联网媒体渠道同时并存。

(四)进行品牌合作,在文化效益中提升经济效益

根据近几年的数据显示,文化类节目虽然大火,但是对比娱乐类节目的收视率,文化类节目明显占据下风。观众叫好但不卖座,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去深思文化类节目的经济效益。

《戏码头》作为文化类节目之一,它的品牌合作商主要是黄鹤楼酒。从好的层面来看,合作商立足于荆楚文化,契合了节目的定位,但从坏的层面来看,合作商过于狭窄,需要寻求更多的合作者形成连锁效应。

《戏码头》应立足于荆楚文化的传承点,尽可能多的寻找品牌合作商,同时对品牌商进行把关,注意与节目的契合问题。从文化效益中提升经济效益,既能叫好,也能卖座。

结语

电视文化批评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各大学者对于它的理解各不相同,从不同的维度进行建构,思考电视节目的艺术性与商品性,科学性与人文性,是传媒学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从不同的维度去思考,我们才能立足于这项庞大复杂的“工程”,共同构建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建设美丽中国文明文化。

《戏码头》不仅体现出了它身为节目本身的价值,也体现出了它身为商品的价值,是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的融合。希望《戏码头》可以继续发挥其优势,让艺术之花芬芳远播,永远活在荆楚人民的心中。各大文化类节目应“三省吾身”,让原创节目可以扬帆起航,驶向更加宽广的大海。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准,将时代与文化相契合,用心抒写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达到百花齐放的效果,实现艺术的价值。

当今正处于百年来中国戏曲第二次转型时期,正面临媒体转型、迭代升级的重任,中国戏曲历史悠远,在这个全新时代,需要我们不断思考:戏曲,如何融入时代特色?如何构建品牌精准定位市场?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融媒体时代,大众对于精神食粮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传统媒介面临的压力不容小视,传统媒介可以审视自身的功能和角色,抓住契机谋求发展;各大融合媒介平台也应紧跟时代潮流,担负传播文化的重任,加强创新性研究,引导人们树立文化自信。媒介平台可以进行跨平台合作或扩张,引入高质量的短视频或数字化的APP,结合当地特色,讨论交流范式,提高文化软实力。■

猜你喜欢
码头戏曲受众
全自动化码头来了
环球时报(2022-07-29)2022-07-29 20:11:23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海峡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 01:42:44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研究(2017年3期)2018-01-23 02:50:39
前往码头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人民音乐(2016年1期)2016-11-07 10:02:41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