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三全育人”视角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对策

2022-12-29 23:39张婷
成长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红色育人

张婷

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湖南省益阳市 413000)

“三全育人”是当前思政教育理念的指导思想,是实施高校课程的教学理念。红色文化在开展高校课程思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载体,是落实高校课程综合素养培养的教学内容。红色文化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特色和精神内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时代特征。

1 红色文化的概念和思政教育意义

1.1 红色文化的概念

红色文化特指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产生的历史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由中国的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广大群众创造的革命精神和文化内涵,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1]。

红色文化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第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红色文化以红色精神文化为主要的内容,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文化,将我国的革命历史文化与新时代的本事要求相融合,实现红色基因的传递和培育,并对传统的红色文化进行精神概括。红色文化以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幸福发展为历史夙愿,将中国实际建设情况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红色文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将历史文化应用于时代发展需求中,促进中华民族的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第二,符合时代的发展规律。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种类,有着多元化、育人性的突出特点,是具有鲜明民族性的文化传承。红色文化与高校课程思政的融合,符合时代对文化继承和发展的文化需求。其中,红色文化的物质文化资源包括名人故居、红色纪念馆和历史革命遗迹,非物质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相关的制度文化。红色文化的育人性,体现在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思政影响。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岁月静好的和平年代,红色文化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在历史革命中的伟大,能够有效塑造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具有多种维度的价值意义。红色文化不仅能够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道德情感。在高校课程思政中,以红色文化为导向,促使大学生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引导大学生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积极投身于奉献国家的社会实践中。此外,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优秀人格,促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艰苦奋斗,勤劳肯干。红色文化以“三全育人”为视角,积极融入高校的课程思政中,推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发挥重要的教化作用和引导作用[2]。

1.2 红色文化的思政教育意义

红色文化以“三全育人”为视角,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具有深厚的思政教育意义。红色文化以革命经验和思想情操为主要倡导精神,传播优秀的革命文化理念,彰显深厚的革命文化情怀,创设高效的思政传播和建设,培养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情怀[3]。一方面,红色文化是建设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是思政建设的有效载体。红色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于本地的革命遗迹和纪念馆的历史文物中,是高校课程实施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传播了革命先烈们的崇高理想和爱国情操,用生动、立体化的历史丰富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感知革命家的伟大付出基础上,培养学生对国家的爱,从而树立学生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确学生的人生目标,并坚定大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理想信念。红色文化丰富着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是革命历史的新舞台,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另一方面,红色文化的形式多样,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高校课程思政。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以“三全育人”为视角,兴起红色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大学生向往美好的事物,敬仰历史革命中不畏牺牲的共产党员。在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学生在了解中国革命历史的基础上,热爱红色文化,培育红色基因,树立伟大的理想信念。红色文化不仅仅与本地的民族风俗相融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国的优秀文化,还能够体验华夏民族的历史风情,在历史革命者的负重前行中,珍惜今天的岁月静好,从而自主探究红色文化的内涵和思政教育,将高校课程与红色文化相融合,实现思政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并引导大学生掌握革命历史知识和传统,传播优秀的革命精神,培养出高道德素养的新一代大学生。

2 “三全育人”视角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对策

2.1 发挥全员育人的教育合力,强化红色文化的育人理念

红色文化与高校课程思政的融合,应与“三全育人”为视角,以红色文化的内涵为核心,强化红色文化的育人理念,并积极探索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全员育人路径,发挥全员育人的教育合力,从而构建红色文化为指导的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在高校从事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负责思政教育的教师和学校的党务工作者,应加强专业性的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并组织家长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播和发扬,积极搭建完整的红色文化教育平台,并强化全员育人的队伍建设。此外,为鼓励教师与家长深入贯彻红色语文理念的实施,应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激励政策,积极促进教师的政治素养[4]。

第一,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红色文化培训。例如,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组织教师参观各地的红色景点,在红色旅游中感受红色文化的内涵,从而提升教师的红色文化素养。学校还可以采取激励制度,组织教师参加红色文化比赛,并将红色文化与高校课程思政的融合程度,与教师的考核制度相结合,为实现全员育人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家长应重视对学生的红色文化传播。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有着终身性的影响,在“三全育人”视角下,教师应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鼓励家长树立自身的思想政治观念,以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提升高校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例如,家长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本地的红色文化基地,并鼓励学生自主参加本地的红色文化传播活动,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选择空间和物质帮助。第三,政府与社会应重视挖掘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无论是物质红色文化资源还是精神红色文化资源,为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空间。例如,政府积极探寻本地的历史伟绩和英雄人物,并根据人物故事,以物品展现和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传播红色文化。社会力量可以组织多元化的红色文化传播活动,开设红色文化社团或少年宫,组建各种形式的红色文化基地,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红色文化的全员育人中。

因此,在“三全育人”视角下,应以全员育人为基础,发挥高校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家长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全员力量,积极搭建全方位的红色文化传播平台,采取有效的措施和育人策略,提升全员育人的队伍建设,实现全员育人的教育合力,强化红色文化的育人理念,将红色文化有效的融入到高校课程思政中,培养大学生的红色基因,传承我国优秀的红色文化。

2.2 充实红色文化中的全过程育人,满足大学生的思政发展需求

“三全育人”中的全过程育人不仅仅是指在大学课程中的全过程,还包括学生的整个人生发展历程。在高校的课程思政教学中,学生利用不同专业课的学科内容,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树立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三观,形成完善、健全的人格,培养出高质量的社会发展型人才。将红色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的全过程发展中,不仅仅能够促进学生在大学期间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还能够满足大学生的思政发展需求,使得大学生获得过硬的本领,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从而促进高校课程思政的“全过程育人”。作为高校课程开展的教育者,应根据大学生的思政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需求,制定合理的思政教学目标,并采取可实施的发展路径,将红色文化充实到高校课程思政的全过程中,深刻体验红色文化的内涵和本质[5]。

一方面,将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高校课程思政应以大学生的思政发展需求为出发点,积极开发红色文化的育人课程,并创新红色文化的育人方法。在建设红色文化的思政课程中,教师应在讲授红色文化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可和认同,并组织学生参加红色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将红色文化贯彻到思政教育的全过程,实现有效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衔接。例如,教师在讲解红军长征时,应向学生讲授红军长征的起点和过程,并将爬雪山、过草地、吃树根等突出的事例展开详细的讲授。在理论讲解完毕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红军长征的模拟活动,创设情景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亲身体验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并激发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认同感。另一方面,应采取多元化的红色文化全过程育人措施,将红色文化中的人物角色、故事和精神,以多种形式进行传播和讲授,从而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红色文化内涵的主观能动性,提升高校课程思政的有效性。在讲解红色文化的故事脉络时,教师可以将理论讲授法与榜样示范法、实践锻炼法、自我教育法等多种形式的思政教育方法相结合。例如,在讲解雷锋日记的课程中,教师应实现红色文化在高校课程中的全过程育人,采取理论讲授法,向学生讲解雷锋这一人物角色的背景和性格,并将雷锋树立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以雷锋精神进行自我教育,并在实际生活中积极的帮助他人、助人为乐,从而突破自身的思政局限性,实现思政教育的全过程发展。

因此,高校课程思政与红色文化的融合,应以“三全育人”为视角,充实红色文化中的全过程育人,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红色文化的融合形式,采取多元化的高校课程思政措施,以满足大学生的思政发展需求。

2.3 夯实红色文化的思政阵地,促进全方位育人

在高校的专业课程中,应积极拓展红色文化的思政教育阵地,实现全方位的育人,以实现“三全育人”的新课程思政目标。红色文化的思政阵地应以课程教学的培养阵地为基础。课程思政以课程为前提,因此,思政阵地以课程为主要的阵地,教师以高校课程为主要的红色文化传播阵地,培养学生的思政素养和红色基因。校风校训是传播红色文化的校园真毒,学校通过文化宣传和组织功能,利用宣传活动和学校广播等,营造传播红色文化的教育氛围。网络媒体充斥着学生的大学生活和学习,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教师应营造和谐的网络媒体环境,打造健康、安全的网络媒体阵地,从而有效渗透红色文化在高校课程思政中的有效融合。因此,教师应夯实课程教育阵地、校园文化阵地和网络媒体阵地的思政教育基础,促进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全方位育人[6]。

首先,教师应夯实课程教育阵地。随着新课程教育体系的改革,红色文化积极融入到高校课程的思政教育中,应积极发挥各个专业课和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衔接,实现三者在红色文化思政教育中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例如,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教师应坚守课程教育的主阵地,在专业课中积极渗透思政教育,以红色文化为媒介,建设具有时代特色的红色教育学习角,在讲授基础的红色文化理论基础上,提升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思政素养。其次,学校应夯实校园文化阵地。校园文化的建设以校风校训为基础,学校应利用宣传栏和活动比赛的形式,宣传本地红色文化中的故事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营造红色文化的传播氛围,并在红色文化的造势中渗透思政教育内容。例如,学校组织红色文化的讲故事大赛,加强红色文化的传播趣味性和对抗性,以红色文化感染学生的精神世界,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红色文化的实践活动中,受到沁入心灵的思政教育。最后,社会应夯实网络媒体阵地。随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网络媒体中的拜金主义、形式主义侵蚀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对高校课程思政的贯彻实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政府与社会应肃清网络媒体环境,占据高校课程思政的网络教育主阵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红色文化的渗透,并通过校园红色文化的主流传播,营造和谐的网络媒体主阵地。例如,社会应为高校课程思政提供技术支持和物质保证,鼓励学校建设具有个性化特征的红色专题网站,激发高校课程的公众号,通过网络媒体的新形势,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和思政教育的“热搜”,从而挖掘网络媒体的潜力,发挥思政教育在网络媒体中的积极作用。此外,学校还应组建高技术、高质量的网络媒体队伍,创设信息化、立体化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促使网络思政教育的持续性发力。

因此,在“三全育人”视角下,应从教师、学校、社会角度出发,夯实红色文化的课堂教学思政阵地、校园文化思政建设阵地、网络媒体阵地,在实现全员育人的基础上,促进红色文化在高校课程思政中的全方位育人。

3 结束语

在高校课程思政中,红色文化是我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思想财富,不仅能够丰富课程思政的教育内容,还能够有效拓展高校课程思政的教育格局,塑造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养,为大学生的未来工作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中,红色文化从“三全育人”视角出发,与课程思政相互融合,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效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加强高校的“大思政”建设。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红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