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聪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陕西 西安 710062)
作业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作业既能够促进学生巩固知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够诊断和改进教学,还起着诊断和矫正课程标准、促进学校和家庭的联系等作用[1]4。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意见要求通过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及科学利用课余时间等措施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2],从而进一步规范从作业设计到指导到评价的全过程。“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强化作业管理、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指明了方向。教师作为作业管理和学生减负工作的重要主体,扮演着作业设计者、指导者和评价者的重要角色,但在实际过程中出现教师角色异化现象。通过分析背后的原因,有利于消弭教师角色异化,有效改善学生作业状况,积极推进学生减负。
角色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与工作中所处的地位及其所履行的行为规范[3]129-133。教师的工作包括班级管理、课堂教学、作业管理等环节,在每个环节中都具备特殊的社会职责及应该履行的行为规范,并通过扮演独特的角色表现出来,因此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多重的、有序的、丰富的。作为作业的设计者、指导者与评价者,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角色规范对学生作业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介入,发挥作业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功能。然而在实际过程中却出现作业设计超载化、作业指导转移化以及作业评价形式化等教师角色异化现象。作业逐渐失去对学生知识掌握、对教师学情反馈的功能,演变为学生的枷锁、教师的任务以及家长的难题。
“双减”政策提出,作业的设计应兼顾数量与质量,利用合理的作业数量与有效的作业质量共同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作业设计是学生作业过程中具有根本性意义的初始环节,决定作业的指导形式与评价方式,体现教师的作业观、教学观与学生观,关系作业能否发挥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实际效用。“在作业设计中,要注重知识掌握与学习能力提升并行、任务的丰富性与背景的单一性相统一、学生的自主性与资源的支持性相联系以及表现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等原则”[4]1-11。教师在该过程中承担着设计者的角色,应该以“如何为学生布置作业”为中心,兼具形式的多样性与内容的针对性,通过设计多种作业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同时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因材施教,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但是在学生作业中却出现设计超载化的教师角色异化。作业设计超载化指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不顾学生特点及知识掌握情况,布置过多无效作业,只注重数量而不注重质量的现象。目前作业仍是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的主要来源,学生每天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完成学校所布置的作业。据调查数据分析,学生花费在书面作业的时间较多以及作业形式的单一现象较为严重[5]41-46。此外机械性、无效性、重复性的作业仍然存在,创造性、探究性、科学性的作业依旧缺乏。作业超载反映出部分教师教育观念陈旧,他们认为大量的作业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并因而提升自己的教学业绩,单一形式的作业也便于作业的指导与评价。归根结底是急功近利观念的驱使和大工业时期“流水线”生产模式思想的影响。教师需要摈弃固有观念,充分认识作业设计超载化的弊端和严重后果,合理设计作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
“双减”政策表明,教师要充分运用课堂教学时间和课后服务时间加强学生作业辅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时间管理能力。作业指导是学生作业完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指导能够有效掌握学生学习的薄弱之处,根据学生的作业反馈反思作业设计的缺陷,在作业指导中与学生共同学习,发掘新的知识增长点。学生通过教师的作业指导能巩固知识获得,增进师生关系。教师作为学生作业的指导者,应该以“如何发挥作业的作用”为中心,对学生的作业完成过程给予全过程指导,将教师的指导与作业的完成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
然而作业的指导很容易被忽略,甚至出现转移化。作业指导转移化即教师要求家长肩负起学生作业指导者的角色,全方位为学生作业负责的现象。有的家长囿于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及教师要求,让校外辅导机构或家庭教师参与学生作业指导。由兼职教师完成作业的指导与学校教师设计作业的初衷相违背,无论是校外辅导机构还是家庭教师更多倾向于学生的有求必应,无法起到“脚手架”的作用,无法发挥作业的功能。教师对学生作业指导的缺失本质上是其社会责任的转移。教师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扮演着独特的社会角色,其社会职责不可替代。但是这种指导者的角色异化在现实中因倡导家校合作和学生自主学习等很容易被忽视,成为作业指导转移的借口。教师只有担负起指导学生作业的责任,才是对家校合作的践行,才能够引导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发挥作业的实际效用。
“双减”政策明确要求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反馈,认真分析学情,严禁学生自批自改作业。作业的评价是学生作业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作业评价具有督促、反馈与反思的功能。通过作业评价,教师能够把握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反思后续教学如何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对学生而言,作业评价具备元认知的意义,教师的专业性评价能够帮助学生对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寻求更好的学习策略。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作业评价中起主导作用,应该以“如何有效给予学生作业的反馈”为中心,对学生作业进行有效评价,并通过针对性的反馈为学生提供帮助,使学生了解自身的薄弱之处及未来的努力方向。此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提升作业评价的效能[6]1-8,因此教师要促使多主体参与作业评价:鼓励家长参与作业评价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鼓励同伴参与作业评价促进知识创生,鼓励学生自己参与作业评价反思学习不足。
但是实际上作业评价日益突显形式化。作业评价形式化指教师在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时多采用终结性评价的方式,只限于表层的评价,并不能对作业进行深层分析发现学生的问题。评价逐渐成为一项机械式的任务而没有主观能动性的参与。教师没有对作业进行精心设计,也没有对作业完成进行悉心指导,在作业评价中自然会从作业完成的正误来判断作业完成情况。此外教师的评价者角色更多时候是由学生或家长承担的,家长批改签字、学生自批自改在很长一段时间被认为是理所当然。教师评价者的角色反而被淡化,这也加速了角色的异化。教师应该对学生作业进行专业评价,将作业评价作为教育质量的抓手,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谋求学生的全面发展,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角色冲突是指个体在扮演社会角色时所产生的内心或情感上的矛盾与冲突[7]31-34。教师在作业过程中的角色冲突包括角色内冲突、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外冲突。三种冲突共同作用导致教师在作业管理中的角色异化,使作业未能发挥实际效用,造成学生巨大学业压力。
角色内冲突指发生在角色扮演者所扮演的同一个角色内部的矛盾。这种冲突是由角色本身包含的内在矛盾所造成的[8]44。作业中的教师角色内冲突主要是指教师在扮演作业的设计者、指导者和评价者的角色时产生的内在矛盾,包括理想角色与现实角色间存在的差距,在规定角色与开放角色中寻求平衡而产生的冲突。就理想角色与现实角色而言,教师承载着社会所赋予的众多理想期望,在作业方面,应科学设计、全程指导并给予专业评价。但是,这种理想角色对于教师而言难以企及。教师对理想角色能领悟多少,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即便能领悟到,在实践过程中又会因面临的冲突进一步降低标准、放低要求,拉大理想角色与现实角色的差距。教师在理想角色与现实角色之间的困境与徘徊导致教师在对期望角色的履行过程中失去应有的标准,逐渐偏离原有的方向。
就规定角色与开放角色而言,教师既要设计结构性的作业帮助学生夯实基础,也需要创新作业的类型与方式,训练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既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加强学生作业指导,也需要将作业作为联系学校与家庭的纽带,促使家长积极参与学生作业的完成过程;既要认真批改反馈作业,对学生的作业做出合理的诊断与分析,也需要引导学生参与作业评价,鼓励学生间的反思交流,将作业评价构建为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创生知识”[9]74-79的过程。由此可见,规定角色与开放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均衡。教师若不能将两种角色统一起来,而只看见两者的对立,其角色履职将更倾向轻松稳定、结构性强的方面,忽视创新突破、开放发展的方面,导致教师角色失去应有的水准,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
角色间冲突指发生在同一主体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之间的冲突[8]46。个体因多重角色承载多种社会期望,当不同角色的义务无法同时履行时就会造成角色间冲突。教师在作业中承担的多重角色对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体现出不同的社会期望:学校希望教师通过作业的科学设计提升教学质量,家长希望教师对作业全程指导督促学生学习,学生希望通过教师的专业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但是一个人的时间与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教师的工作也不止于学生作业,履行一种角色的要求,就可能影响其它角色的履行,在多重角色间转换容易顾此失彼,当角色之间产生冲突时总是面临弃车保帅的抉择,不得不放弃或转移角色责任,引发角色失衡。
此外,如何妥善处理好作业的设计者、指导者与评价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十分困难,作业的设计、指导与评价之间孰轻孰重困扰着教师的角色认知。其中作业的设计因为有硬性的指标衡量且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所以部分教师认为只要作业设计合理,指导与评价完全可以交给家长或学生。作业的设计固然重要,但指导与评价也不容教师忽视,作业的设计、指导与评价应该是一体化的,不能出现分割或断裂的现象。教师亦不能只履行作业设计者的责任,而对作业指导者与评价者的责任随意转移,让其他主体完全承担。
角色外冲突是指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角色扮演者之间的冲突[8]48。在作业的场域中,教师与学生、家长两大群体的联系最为密切,也最有可能产生冲突。作业中师生的冲突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对作业的态度差异。教师作为发出者,希望作业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进一步融会贯通,促进知识的迁移。同时教师也渴望学生能自觉地、认真地、热情地完成作业。学生作为接受者,却并不能深刻理解作业的意义。学生完成作业的类型可以分为自主型、被动型与取巧型:自主型的学生以高度的热情与自觉认真完成作业,被动型的学生将作业当作一种机械性的任务,取巧型的学生甚至抄袭同伴的作业。无论是哪一类的学生,他们都具备一个共识:没有完成作业将会受到教师的责问与惩罚。所以大部分学生对作业的理解仅限于是否完成、是否提交,并未理解作业的深层次意义。这种对于作业的认识不同而引起的师生之间的态度差异便是冲突。师生间的冲突是教师角色异化的“催化剂”。事实上,教师很难扭转作业在学生心中的不良印象,很难让所有学生都能独立自主地完成作业,这需要扎实的教育知识与丰富的教学经验。当教师致力于解决师生之间关于作业的冲突时,受到功利化的教育环境与不堪重负的工作压力的影响,易产生疲惫感、无力感与低成就感。这种不良情绪对教师角色产生消极的影响,易导致教师迷失角色定位、缺失角色情感,造成教师角色的失调。
与师生间的冲突不同,教师与家长的冲突由双方对自身所承担的责任之间存在认识的差异引起。在作业管理中,即使教师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作为设计者、指导者与评价者的角色责任,但受到家校合作的裹挟及教学负担的重压等因素的影响,有的教师认为自己只要能够设计好作业,指导与评价的工作可以全然交付家长,促使家长参与学生的作业完成;而有的家长参与意识淡薄,合作能力不足,他们会把教育的责任过多地让渡到学校和教师身上,认为家庭只是承担规训与抚养的责任,作业作为一项知识性任务,从设计到指导到评价都应由教师承担,即使是学校硬性要求家长的参与,部分家长也只是敷衍了事或将责任移交家庭教师,反而认为学校教师在“偷懒”,是失职的表现。总的来说,教师与家长的冲突核心在于家庭和学校在家校合作的责任划分上不明确,大多数人对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分工的认识还很模糊,导致承担责任角色的混乱,易发生责任的推卸[10]1-3。这种不明确的权责划分为教师在作业管理中出现指导转移化与评价形式化的角色异化提供了可乘之机。教师将属于自身的责任向外转移,过分依赖家长的作用,将家长变为自己的“助教”,这种不良的家校合作造成教师角色的失调。
鉴于教师在学生作业中的角色异化的表征及背后的主要原因,只有正视问题,有效疏解教师角色冲突,重构教师在作业中扮演的角色,加强角色认同,才能发挥教师对学生作业管理的作用。
作为作业的设计者,教师应该以知识巩固、技能提升为落脚点,以学生的个性特质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着力点设计作业。首先,作业的设计应保证数量和质量并重,尽量减少机械性、重复性的作业,作业要既能反映课堂教学的核心知识,也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提升学生问题解决、社会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良好习惯;其次,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学习规律,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精心设计适合每一位学生的作业,通过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等多种形式的作业彰显因材施教的教学宗旨,以此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促进每一位同学的个性发展;最后,教师设计的作业在形式上要多种多样,既包括书面作业、网络电子作业、形体作业等外显性作业,也包括观察、欣赏、感知等形式的家庭作业;可以是个人单独完成的家庭作业,也可以是小组活动、社团活动的家庭作业[11]3-5,通过科学设计研究型作业和实践型作业,探索跨学科的综合性作业,突显对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体现教学改革的新方向。
教师作为作业指导者的角色冲突主要来源于与家长的冲突,为了缓解这种冲突,必须明确教师作为作业指导者的角色是固有的、不可转移的。教师应肩负起指导学生完成作业的责任,通过指导更为深刻地发现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据此教师能够调动自身的专业知识予以专业的解决方案,这既是对学生负责,也能够在指导过程中增进对学生的了解并反思自身的教学过程与作业布置,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诚然,家校合作的倡议具有巨大作用,通过在家庭与学校之间建立良性联动机制,让家庭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让父母能够了解学生从而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与获得感,同时家校合作也是缓解教师压力的重要举措。但是家校合作并不是教师指导者角色转移的借口,要明确家校合作中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权责划分。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参与是家校合作最理想的状态,学生的作业完成既需要教师的指导,也需要家长的陪伴。此外教师与家长需要加强沟通,除了讲求真诚之外,还须讲究一定的方式和策略,可以通过多途径、多时段、多主体的参与,教师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家长也能够向教师寻求更专业的帮助。通过密切的沟通交流实现家校合作的有机生成,形成教育合力,营造健康和谐的家校合作氛围。
教师作为作业评价者的角色同样不可放弃或转移。教师在作业评价过程中应注重评价的专业性、针对性与激励性。首先,教师作为作业的设计者,如何评价作业是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就应该详尽考虑并制定完善的标准。作为专业人员,教师能够给予作业专业的反馈,能够精准地掌握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薄弱之处,从而给予专业的补偿措施,这是教师作为作业评价者不可替代的责任;其次,教师作为评价者,在批改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地适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反馈,尤其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扶。这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将尊重学生、尊重差异的教育理念贯彻于作业管理之中;最后,在作业批改的过程中要正确规范、评语恰当,尤其不能单纯地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结果终结性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应该注重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分析是何原因导致的,此外更不能将作业的完成简单量化为分数,而应采用激励性的语言、赏识性的眼光及关怀性的方式,将作业的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闪光点,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升学生在作业完成方面的自我效能感。
教师角色与教育工作、学生学习息息相关,体现教师工作所承担的责任。教师角色的随意放弃会导致各种消极情绪进而影响到学生。教师应该找准角色定位、培养角色情感、加强角色认同,以此有效化解教师作为作业设计者、指导者与评价者之间存在的冲突。就角色定位而言,教师应清晰地认识到所扮演的角色承担着怎样的责任,明确角色之间的主次,不断反思自身的行为是否违反了相关角色的行为准则,找准角色之间的平衡点,在不侵害学生利益的基础之上可以理性地对自身的角色进行取舍;就角色情感而言,教师应该学会正确对待紧张和焦虑,学会控制情绪,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12]82-83,培养积极情绪,有效调节自身的压力,面对这么多的角色以及可能会带来的角色冲突,积极主动适应比消极抱怨更重要;就角色认同而言,教师应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意义,能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增强职业荣誉感、使命感与成就感,不可将自身所扮演的角色进行随意地转移。对于自身角色的认同感是教师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角色认同促使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