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梅
(凯里学院人文学院,贵州凯里 556011)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符号。人们借助语言文字保存、传递文明成果。中国有56个民族,除通用的汉语文外,少数民族使用的语言在130种以上,少数民族文字达60多种[1],民族语言文字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对民族地方院校来说,做好民族语言文字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民族地方院校根据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开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课程,可以促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传播、研究及发展。然而,在一些民族地方院校中,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民族语言文字课程教学状况却不尽如人意。笔者以凯里学院为例,谈一谈民族地方院校的民族语言文字教学的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语言文字不仅是人们的交际工具,而且是文化的载体,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了回族、满族现在使用汉语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用民族语言文字记载了一代代族人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语言“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晶,保存着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2]。语言文字是维系民族内部关系的纽带,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在双语甚至多语环境中生存的少数民族,他们对别人是否尊重自己的语言文字是敏感的。因此,民族语言文字对调节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流、加强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具有特殊的作用。
语言与民族的生存有着密切联系,它有一个与之共生的文化环境。语言失调会造成文化的失调,文化的失调会造成社会的失调,社会失调就会造成社会不稳定,这就是“母语危机”[2]。我们读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总免不了被文中洋溢的爱国情怀感动得泪流满面:离开了法国,再也不能学法语。他们爱法国,爱法语,因此,韩麦尔先生恋恋不舍,小弗郎士无比难过和懊恼,镇上的人们伤心至极。为什么语言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因为语言是民族的标志,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消亡,就意味着民族文化的消亡,而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文化的消亡也就意味着民族的消亡。因此,加强民族语文教育,便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民族语文教育,发展民族民众智力,提升民族内聚力,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民族地方院校开展民族语言教学是少数民族享有的基本权利。对于一个民族而言,能否真正享有平等权,表现在该民族是否拥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和自由。学习、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赋予少数民族公民的基本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的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3]。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蕴藏和积存了丰富的文化现象,这就是语言文字的文化意义。人类世世代代所创造和积累的知识和经验,都保存在人类的语言和文字里,并依赖语言文字超越时间和空间传播。当今,随着世界一体化趋势的增强,语言文字的生存环境发生着大的改变:强势语言文字强烈冲击弱势语言文字,弱势语言文字使用人数在减少,使用范围在变窄,使用功能在下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4]
以贵州省凯里学院为例,凯里学院是一所综合性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黔东南是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16 个县市。凯里学院依托地方文化,打造民族文化办学特色,其办学定位为“三性三型”:地方性、民族性、示范性;多科型、教学型、开放型。因此,凯里学院因地制宜开设多门民族文化课程,对于传承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现实意义。自贵州省2002 年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以来,凯里学院积极探索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方法,承办民族文化传承班,招收黔东南籍少数民族初中毕业生,按专业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授课,课程内容为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进行民族特色教学,具体课程如刺绣教学、传统编织工艺教学、芦笙教学、侗歌苗歌教学、反排木鼓舞、蜡染、泥塑、苗侗歌舞等。同时,凯里学院根据专业需求,设置有苗侗文化概论、苗族民间文学、侗族民间文学、苗语、侗语等校本课程,突出了苗侗文化特色,2014年被评为“贵州省特色文化学校”。
民族地方院校办学特色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办学质量,甚至关系到学校的未来生存和健康发展。实践证明,结合民族地方传统文化办有特色的民族教育,是民族地方院校教育中的核心问题,只有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才能获得进一步发展空间。[5]民族地方院校要充分利用时空优势、地理环境优势,依托地民族文化,形成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
民汉双语预科班是民族预科教育的一种形式,凯里学院民汉双语预科班每年招收文、理两个班,共120 人左右,开设苗语文和侗语文课程。招收的学生全部为少数民族,且必须参加贵州省的少数民族口语测试,测试语种为苗语、布依语、侗语、彝语、水语、瑶语等语种,考生可选择其中一种。测试分值为总100分:词汇40分,句子30分,段落30分。口语测试达到合格线上的考生才能取得民汉双语预科生报考资格,可填报民汉双语预科志愿;招生院校录取时根据考生高考文化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6]贵州省双语预科民族口语测试合格线要求较高,2019年为98分,2020 年为96.93 分,2021 年为96.67 分。民汉双语预科从报考阶段就把民族语言置于重要的地位,只招收真正懂得本民族语言、对本民族文化有一定了解的民族学生。凯里学院作为民族地方本科院校,肩负培养民族人才、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民汉双语预科班开设民族语文教学课程,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招收双语预科班就是为了培养掌握民族语言、精通民族文化的民族人才。然而,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学校的民族语文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短板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凯里学院民汉双语预科班开设的民族语文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主要由任课老师自行制定课程目标,学校对任课教师没有做统一要求。民族语文课程具体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也没有具体的规定,教师基本上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组织教学和考核,随意性比较大。另一方面,由于预科只有一年的学习时间,受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影响,开设课程较多,民族语言文字课程由最初的72个课时压缩为36个课时,课时少,授课周期短。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授课时只能以民族语文的基础知识为主,并没有针对双语预科生专门进行提高民族语文素养的深入教学。
学习积极性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具有的认真与勤奋、主动与顽强的能动的心理状态。而能动的心理状态是基于对事物有深刻认识而产生的认真的态度、积极的情绪、顽强的毅力和主动进取精神。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是有原因的。就凯里学院开设的民族语文课程来看,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学习目标不明确。学生根据高考文理分科,通过民语考试和高考,考进了双语预科文理班。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读预科就等同于复读,不同的是少了升学的压力。学校没有对预科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很多学生没有去考虑将来的事情。有些学生甚至因为刚刚离开高度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突然走进大学,没有升学压力、没有大堆作业,也没有老师和家长的催促,一下子松懈得无所适从,没有了学习的目标,也就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2)教学未能匹配。这里主要讲的是教与学的匹配问题。因材施教,指的是针对学生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凯里学院的苗语、侗语课程,是按行政班级进行授课的。班级中既有苗族学生,也有侗族学生,还有布依族、水族、瑶族等民族学生。以苗语课为例,任课老师要完成班级的苗语授课任务,由于课时少,只能安排语音认读为主的授课内容。这样的基础内容,对于通过了苗语口试的苗族学生来说,内容实在是太简单了。然而,对于非苗族学生来说,这么少的课时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一部分学生觉得内容太简单,另一部分学生觉得进度太快,教与学难能匹配,因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3)功利性原因。语言文字是交际工具,其本身带有功利性特点。在这个多语并存的环境里,很多人对学习语言有这样的认识:学好民族语言,走遍本民族地区;学好汉语,走遍中国;学好英语,走遍世界。不少学生对学习民族语言感到种种困惑,曾经有学生问笔者:我以后不考苗语专业研究生,不做苗族研究,也不做与苗语相关的工作,为什么要学习苗语苗文?当前,汉语已成为各民族沟通和交际的族际语,从功利性的角度来看,汉语比民族语更有发展空间,从个人发展来看,民族语言几乎没有什么用。正是这样的文化选择背景,影响着学生学习民族语文的积极性。
教学资源不足表现在很多方面,就凯里学院的民族语文教学而言,最主要和影响最大的是以下两个方面:
1.师资力量不足
从目前的师资来看,凯里学院民族语文任课教师主要是由本校教职工中相近专业且会民族语言文字的教师来担任,客观的情况是,这些担任民族语文教学的老师甚至连网上培训或者短期培训都没有参加过。这就导致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担任民族语文教学的老师虽然精通民族语言文字,但毕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民族语言文字教育培训,在教学过程中难以遵循专业规律;第二,因为课程的非专业化设置,开课单位根据培养目标改动课程学时,与专业课的稳定性相比,民族语言课程变动频繁,民族语文任课教师被动承担课程,被动根据课程变动改动授课内容,民族语文任课教师未把全部精力投入其中,未必去考虑课程内容、教学教法等问题,这对课程建设和教师的成长都是不利因素。
2.教材资源缺乏
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它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媒介,教师依据教材进行教学,学生以教材为学习内容。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传统的特殊性,民族语文教材需要符合民族特点。民族语文教材要反映本民族文化并与时俱进,并与生活息息相关,要体现时代性和科学性。目前民族语文教材的情况是可供选择的教材较少,且编写上存在许多问题,如教材结构单一、教材知识不灵活、层次划分不清晰、时代性不强等。
要提高民族语言教学效果,这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笔者认为,民族地方院校要做好民族语文教学,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1世纪,受多元文化的冲击,民族地区原有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民族语言的社会使用功能正在弱化,民族文化的传承情况很是严峻,特别是在某些人“文化越先进,经济越发展”的观念引导下,许多人盲目崇拜主流文化,轻视甚至放弃本民族文化。如前所述,由于功利性原因,许多学生认为民族语言没有用,因此不注重民族语言的学习,甚至从心理上对学习民族语言产生抵触。在这样的环境下,民族语文教学,必须要从思想根源去做工作。通过普及民族历史、传统文化、习俗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民族文化,正确认识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自信,引发学生学习民族语文的自觉。
语言文字的学习是比较枯燥的,对于非专业而言,尤其如此。因此,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在具体教学中,要灵活实施策略,创设学习情境、设计课堂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笔者的苗语文课堂中,每个班五六十人,有苗、侗、水、布依等少数民族。苗族同学占三分之一。笔者把苗族同学分成10 个组,并任命组长和副组长,再把三分之二的非苗族同学编入10个组里,帮带结对,成立苗语文学习小组,苗族同学帮助非苗族同学学习苗语,并组织和带领本组成员参加课堂活动。
师资队伍是民族语文教学的重要保证。会说少数民族语言的人并不意味着能上好民族语文课,优秀的民族语文老师不仅需要具备相应的民汉双语运用能力,更需要具备相应的语言文化知识及语言教学素质。加强民族语文师资队伍建设,选拔合格教师是第一要素。所谓合格,首先要具备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有责任感和工作热情。其次,能较为熟练地运用民汉双语,特别是民族语言的能力达到较高标准。如发音清晰标准,运用自如地道等。苗族是一个支系较为复杂的民族,其语言也较为复杂,分为中部、东部和西部三大方言,而每个方言中有分次方言和土语。苗族中部方言人数较多,次方言和土语情况也较为复杂,而凯里市三棵树街道的养蒿村的苗语被定为中部方言苗语标准音。作为苗语中部方言老师,不能满足于自己自如运用自己的次方言或土语,要掌握中部方言标准音,要了解次方言或土语中语言变化的规律和特点。第三,要掌握语言的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掌握语言教学法知识和技能。教师要具备科学的教学理念,并把科学的教学理念运用于具体教学实践中。
学校是民族语言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民族地方院校应该从民族语言教学的意义出发,从长远考虑,做好民族语言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培养一支有较高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的师资队伍。
就没有开设民语专业的民族地方院校而言,其所开设的民族语言文字课程只是一种“点缀”,如凯里学院的苗语和侗语课程,只在民汉双语预科班开设,既不是专业课,也不是公共课,成绩并未计入预科升本科成绩,地位非常边缘。在学校重视公共课,分院狠抓专业课的情况下,民族语言课程如同没有爹疼没有娘爱的孩子,无人关注,疏于管理。
笔者认为,民族语言课程的开设对民族地方院校而言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学校应该重视其发展,要像公共课和专业课一样加强管理。同时,要根据语言学习具体情况,打乱行政班进行分班教学,以达到因材施教,在课程评价方面,要进行分类评价。
民族语文教育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方院校可以依托地方民族文化,加强民族语文教育,突显学校办学特色。
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语言文字的教育应该受到重视。有学者指出,民族语言文字教育应重视师资培养、学习氛围的营造、学科教学的发展、语言规律的探索、双向文化的交流。诚然,针对民族语言文字教育的问题,民族地方院校要从学校管理层面和教师课堂教学组织方面同时努力,积极开展民族语言文字教育,这样才能有利于民族多元文化的传承、交融,共同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