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专业理论课程研究型教学路径探索

2022-12-29 17:42曹秀利
凯里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民族学研究型教学活动

蒲 涛,曹秀利

(1.凯里学院人文学院,贵州凯里 556011;2.凯里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贵州凯里 5560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型教学逐渐在世界各国流行起来,近年来,随着我国本科教学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研究型教学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本科研究型教学也成为教育界与学术界普遍关注的话题。何为本科研究型教学,教育界与学术界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笔者将其宽泛地界定为,在大学本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入研究型的思维,以研究型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强调产出导向为目标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体现了以知识获取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向以探索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转向,研究型教学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可以容纳多种研究型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师在研究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可以形成独具特色的研究型教学模式[1]。

民族学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一般可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两大体系,民族学专业较其他人文社科专业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上有了一些改进,取得了一些突破,然而在理论课的教学上仍相对落后,教学内容陈旧,以“填鸭式”的授课方式为主,考前划范围单纯追求分数等,已经严重限制了本科教育功能的发挥,不能适应民族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笔者从事民族学本科教学已经十年,上过人类学概论、文化人类学、中国人类学史、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文化人类学理论、当代人类学理论、宗教人类学、政治人类学、旅游人类学、民族社会学、社会性别研究、族群理论与区域社会、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等十余门民族学专业理论课程,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与教学实践,对民族学专业理论课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并就民族学专业理论课程研究型教学路径进行了探索,以供同行参考。

一、民族学专业理论课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必要性

(一)实施研究型教学是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要求

新文科建设指的是教育部于2021年3月启动的“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建设事项与建设工作,目的是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交叉融合,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派[2]。新文科建设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传统学科建设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反思的产物,文科教育振兴关乎我国高等教育的振兴,关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新文科建设要求文科学科建设打破学科壁垒,由学科导向转向问题导向,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新形势下高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思路,也对高校文科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民族学是一门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学科,与新文科学科建设思路具有内在的契合性,民族学的研究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与批判思维,与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民族学专业实施研究型教学是新时代新形势下新文科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实施研究型教学是大学本科教学的应有之义

所有的本科大学,无论是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都是按照专业来进行人才培养的,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一门专业,并最终以一篇学位论文取得相应专业的学位,因而大学教育内在具有学术性与研究型的特点,必然要求以学生以研究方式进行学习,也相应地要求教师以研究型的方式教学。此外,中小学教学所面对的知识体量与大学没有可比性,对于中小学教育,研究型教学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然而对于大学本科教学,传统的知识讲授型教学无法满足满足大学教学的需求。

特别是在一些教学型的新建本科院校,从师范类专科院校升级而来,传统教学观念与管理模式根深蒂固,严重弱化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性,最终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型教学的引入与推行,有助于推进本科教学的课堂革命,实现民族学本科教学培养的目的。

(三)实施研究型教学是民族学学科特点的内在要求

著名民族学家杨庭硕认为民族学教学改革应立足于民族学学科特点,他认为民族学是一门超具体的综合性人文科学,民族学本科教育的重点理应突出思维方法的树立,而不应当把具体知识记忆放到培训学生的首位[3],这一认识和要求与研究型教学的理念不谋而合。

此外,民族学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相比具有更强的实践性,更加重注田野调查,田野调查也被认为是民族学者的成年礼,成功的田野调查与合格的调查报告的撰写必然要求学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与严格的学术训练。以凯里学院民族学教学为例,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每一学年都有田野调查课程,多年的实践证明,学生田野调查成果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学术训练的程度。民族学综合性的学科性质与注重实践的学科特点是民族学专业理论课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内在要求。

二、民族学专业理论课程研究型教学路径探索

研究型教学的实施路径需要有相应的教学组织与教学方式配套,教学活动的中心问题是教与学的问题,也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研究型教学路径的探索也要落实到这一问题上来。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与观察,我们发现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就是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关系,明确教师与学生各自不同的地位和作用[4]。

根据研究型教学的理念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关系原则,我们在课堂组织安排上灵活地运用了“对分课堂”的教学策略。大学课堂每次课两节课共90 分钟,在第一个45 分钟,教师进行课程内容的讲授,授课时间为25 分钟,学生提问与教师回应为时间20 分钟;第二个45 分钟,小组学生主题展示时间为25分钟,其余学生对主题展示的评议与教师的总结时间为20分钟,在全程90分钟的课堂中,教师始终要发挥主导作用,而学生则要处于学习的主体位置。

(一)实施研究型教学要坚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适时充当好“讲授者”“学习者”“研究者”的角色,教师既是课堂授课活动的引领者,也是课后教学反思的实践者,还是教学学术的实施者。

1.作为讲授者的教师要做好教学活动的引领者

在研究型教学中,作为讲授者的教师,要处理好课堂教学内容与教材的关系,要将教材中的确定性知识与本学科的前沿研究的不确定性知识结合起来,同时融合教师自身的研究方向制定出教学内容[5]。教师对课程内容整合之后一般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专题,这些教学专题也会随着教师自身研究型教学的积累与推进,或替换专题内的案例与素材,或者在新一轮教学实践中重新制定新的专题,从内容到形式不断更新。研究型教学的课堂讲授并非对教学内容的全面讲授,重点在于分析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对理论的运用。

2.作为学习者的教师要做好教学反思的实践者

在研究型教学中,作为学习者的教师的意思是教师要对自身的教学活动进行持续的反思,反思的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效果在内的全过程,从实践中学习教学经验领悟教学的规律。

教师的教学反思尤为重要,教师不断地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把自己作为终身的学习者,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技能和教学素养,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学反思能够不断累积素材,为教师进行后续的教学学术研究奠定基础。

3.作为研究者的教师要做好教学学术的实施者

教学学术属于一般学术研究的一个种类,是指教师立足于自己的专业,结合教育科学的理论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或身边的教学现象进行研究,最终形成教学研究成果,教学学术一般把如何将知识有效传授给学生作为研究问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习效果最大化[6]。

教学学术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将我们自身的教学活动与身边的教育现象纳入我们的研究范围,转换成研究对象,研究资料容易取得,不同学科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类的教师都可以从各自学科从发研究教育现象,既扩大了教育研究的队伍,也开拓了各自学科的研究领域。对于民族学专业的任课教师来说,可以借鉴教育人类学或民族教育学的理论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研究,既能提升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果说教学反思是对教学活动的一般性的经验总结,那么教学学术则是专业性的理论性的教学研究,两者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反哺研究型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完成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二)实施研究型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研究型教学是一种旨在增强学生能动性与凸显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在研究型教学中,作为教学活动主导的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示范者,学生也由传统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也要适时充当好问题“提出者”、知识“发现者”与课题“研究者”的角色。

1.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提出者”

研究型教学以培养具有学科问题意识的学生为目标。爱因斯坦提出过一个重要观念,认为发现问题可能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问题是所有学科进步的源泉,传统教学模式中也重视问题的作用,师生通过“你问我答”的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但这与研究教学所提倡“问题意识”有很大区别,“问题意识”是通过学科训练培养出的一种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思维习惯与思维模式。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融入以问题为中心的思维训练,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权都交给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让学生提出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老师的讲授,对同学的主题陈述及师生的互动环节提出批判或问题;课后作业与练习,从学生回答问题变为让学生提出问题或制作考试题目;在文献阅读中引导学生以批判性阅读的方式提出问题;在田野调查中,指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社会现象中产生问题凝练问题。总之,尽可能在教学过程中的多种场合引导学生提问,提高学生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研究型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主动提问,以问题引领推动学习,还要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明了知识的生产过程与机制,进而为课题的研究奠定基础。大学本科课堂教学具有学术性,研究型教学中讲授本身就是严谨的学术活动,具有事实性与逻辑性,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需要在课堂学习中将学习的重心从知识的学习转向思维方式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领会教师话语的学理性与逻辑性,重注知识生产过程的学习而非知识本身的学习,了解研究过程,掌握研究方法。

此外,Presentation 的运用,也能有效培养指引学生主动对知识的发现与挖掘。Presentation 指在教师的主导下,事先与学生协商设定“主题”,让学生自主阅读材料,就某一主题在课堂上进行主题陈述,进而开展课堂讨论的教学活动。当然学生的主题陈述与课堂讨论都要紧紧围绕“问题意识”展开,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3.让学生成为课题的“研究者”

研究型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掌握研究技术具有独立研究能力的学生,作为课题研究者的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直接参与到研究活动中完成一个完整的研究项目。

研究型教学是一种产出导向的教学模式,课题研究的实施可以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用写作课程论文替代试卷考试,最终产出一篇课程调查报告或课程论文。对于民族学专业的大三学生来说,按照培养方案和流程,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积累和田野调查的训练,具备了课题研究的基础与条件。具体做法是,在课程主题范围内,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研究课题,教师根据学生的选题,与学生共同协定课程论文题目,通过文献的阅读,学生初拟调查提纲,教师对提纲提出建议,学生利用课余和周末的时间展开田野调查,收集资料,通过一个学期的研究,最后完成课程论文的写作。课程论文的写作使学生通过一门课程经历了一次完整的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研究流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三)实施研究型教学要发挥师生的交往互动作用

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师生之间的交往过程,研究型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推广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师生关系与教学交往模式。列维纳斯他者性哲学观对研究型教学师生交往关系的建构具有重要启发意义。首先,在他者性的教学交往中,他者具有优先性,自我为他者而存在,自我是作为他者的自我,正是教师与学生的他者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为对方负责的信念,重新建构了各自基于他者的主体性,为教学活动中教学关系的双方提供了教与学的意义支撑。其次,在他者性教学交往中,自我与他者是一种不对称的平等关系。因为不对称,教师与学生都要承认自身的特殊性,以及自身之外的他者性,师生关系不以追求一致性为目的,师生得以用批判性的思维来对待知识;因为不对称,他者具有优先性,师生都要致力于为对方负责,而不要求对方回报,只要每个人都为他者负责,平等的师生关系就得以建立[7]。民族学本身就是以异文化与他者性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也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多关于自我与他者关系的认识,为认识师生关系提供更直观的指导,至于如何将民族学的他者观与列维纳斯他者性哲学结合起来,重构研究型教学下的师生交往关系,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三、结语

目前,虽然研究型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具体操作上由于学生层次的差异与教师教学水平差异等因素,影响研究型教学的实际效果,但不能因噎废食,反而提醒我们对研究型教学做更深入的贴合现实的研究,推进民族学专业理论课研究型教学的完善。

猜你喜欢
民族学研究型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关于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小学数学单元研究型整合学习的探究
基于研究型大学视角下数学课程学习初探
中国研究型大学经费筹措及对策研究
新疆少数民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民族学思考
方志学与民族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