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诚喜从肺脾肾三脏论治咳血经验

2022-12-29 16:15王诚喜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2年9期
关键词:北沙参熟地津液

龙 旺,王诚喜

(1.湖南中医药大学2020级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衡阳医院呼吸内科,湖南 衡阳 421001)

咳血表现为血液由肺络经气管,到口腔而咳出;多为纯血鲜红,间夹泡沫,或痰中带血,或痰血相兼的症状,亦称为咯血[1]。西医学认为多种疾病都会引起咳血症状出现,尤以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多见,比如支气管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或肺癌等。

王诚喜教授为湖南省名中医,从医30余年,在中西医方面对呼吸系统疾病有其独特的见解及临床经验,尤其在中医治疗咳血上有其独特的临床思维。气为血之帅,肾主先天之精而掌先天之气,脾胃运化水谷精气与肺吸入自然清气而成后天之气。肺脾肾三脏相生相克,协调气机,若三脏失衡,则易使气机上逆,引发咳嗽、咯血之症。王诚喜教授认为肺脾肾不足是长期咳嗽伴咯血,久病缠绵不愈的重要病机,因此常从肺脾肾三脏入手治疗咳血,用药也别具一格。

1 病因病机

肺为娇脏,处脏腑之上源,故为华盖之腑;肺叶娇嫩,通过口鼻与外界直接相通,肺喜润恶燥、喜清恶浊、不耐寒热,易受外邪侵扰。邪气侵肺,肺失清肃之功,肺气上逆,咳嗽作,伤其肺络,血溢于外,故而咳血。然咳血除外邪伤肺外,也有内伤干肺的病因。咳血并不只关乎肺,与人体其他脏腑之间联系也十分密切。

1.1 四时邪气,外侵于肺

《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第十九》中谓“……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六淫邪气中风为六淫之首,百病之长,常兼合它邪伤人。《素问·太阴阳明论》记载“……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若风兼寒邪则为风寒之邪,风兼热邪则为风热之邪,风兼燥邪则为风燥之邪,风兼湿邪则为风湿之邪,如果风遇火则为风火,风邪袭人,终岁常在,肺为娇脏,易受其扰。而外邪所致的咳血中,尤以风寒、风热、风燥、风火之邪多见。又因四时邪气,皆可化火,上灼于肺,肺气上逆,肃降失司,肺络受损,血溢脉外,或见痰中带血,或见口吐鲜红血液。

1.2 内伤于肺,阴液亏损

唐容川《血证论·咳嗽》道:“血者,火化之阴汁;津者,气化之水液……水不济火,则血伤;血不养气,则水竭。水竭则津不泽肺……致咳嗽。”唐容川也明确提到:“肺主气……故咳血属之于肺。”人一身之气与呼吸之气皆为肺之所主,肺体喜润,故肺叶丰腴,肺体常有津液,如若肺内津液不足,伤其阴分,血属阴,阴血内耗,阴虚则火盛,火邪内生,火性炎上,热迫血妄行,伴咳而出则咳血[2]。肺为娇脏,若肺肃降失司,则金不制木,肝火上炎,出现木火刑金,灼伤肺叶,亦作咳血状。又肺虽主气,但气根于肾,若肾偏虚,化气无源,纳气无根,则易气短而喘,金水相生,此时必肺肾两虚,若一脏津液亏或阴虚火旺,则易热燔肺络而咳血。从经络走向而言,肺起于中焦,但中焦为脾胃所在,叶天士曾云“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脾胃乃气机升降枢纽,若升降失司,则上关乎肺,上逆作咳。若脾气亏虚,气不统血,血不归经,亦可成血证[3]。而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灯红酒绿、夜夜笙歌、暴饮暴食的生活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种主流,在无形中一点点侵蚀着我们正常的身体机能,故笔者随王诚喜教授侍诊过程中,多见于因脾胃内伤,升降失司,肾气不固,肺失清肃,气机上逆而发的咳血之症。

2 治则治法

2.1 祛邪宜肃降,不宜宣散

咳血多由风、寒、燥、火等外邪引动,肺失肃降而发。纵古搏今,众医家认为邪不去则血不宁,宣散为动,肃降为静。但过用宣散之品会使出血加重,肃降之药才可止血宁血。民国张简斋先生在他所记载的医案中,治疗肺病除辨寒热、虚实外,尤其注重肺之气机,在用药上也可看出肃降之法贯穿始终[4]。所以临床治疗咳血时,祛邪应以肃降为主,不可过用宣散之品,散其正气,适得其反。

2.2 止血宜清润,不宜温燥

咳血之症临床上热多寒少,因热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易伤津耗气,灼伤脉络,血溢于外而发为咳血。而清润之品用之,就如炎炎酷暑那清风拂面,可使热慢慢褪去而血宁。但也不可过用苦寒,以防伤中而加重咳血[5]。在叶天士治疗咳血的医案中,即使对于寒邪侵肺,但热象明显的病人,也多采用清凉解表法,使邪气徐徐除之,方药中多用桑叶、苏梗清热解表,杏仁、浙贝宣肺止咳,玉竹、北沙参润肺生津,从其用药中不难发现对于咳血病的治疗,在辨证基础上,不可太过用温燥之品,因温燥之品易灼伤肺之津液,所以,咳血患者宜清润,不宜温燥,以防燥邪伤阴,使咳血加剧[6]。

2.3 治痰宜运化,不宜收敛

津血同源,痰为津液病理状态。咳血多表现为痰中带血或痰血相兼,故痰与血的关系为津液与血液的关系。而唐容川《血证论·咳血》中也提出“夫咳血之证,未有不与痰为缘者”。有言道:生痰助咳血。若肺中有痰饮实热,痰饮壅塞气道,肺气失宣,气郁于内,郁而化热,肺气上逆,火热燔灼肺络,则出现乃至加重咳血之症。又有言道:咳血催痰生。肺处上焦,若肺中咳血,上焦阴不制阳,血虚而火盛,火旺则炼结肺之津液,凝为痰饮之邪。同样,肺虚而作的咳血,无法正常将津液布泽全身,输至下焦,金水相生失调,肾气无法蒸化水液,津液滞于体内,久郁成火,火沸为痰。所以有“失血之人,阴虚火旺,燥气生痰”之说[7]。若痰热胶着,清热化痰便为治血第一要义,切勿收敛,以防邪留于内,痰壅于肺,从而加重咳血。

2.4 消瘀宜和养,不宜攻伐

《血证论·吐血》中提及“经隧之中,既有瘀血踞住,则新血不能安行……故以去瘀为治血要法。”此外,《血证论》中还指出“瘀血……必亟为清除,以免后来诸患。”由此可见,血止后,经脉中已动之血,不能回于脉内正常运行,则成血瘀,治当以消瘀。旧血不去,新血不生,雍塞气道,阻滞气机,久而成瘀,而消瘀之药宜用和营止血之法,当选当归、生地和熟地之品,切不可过于攻伐,伤其正气。

2.5 固本宜兼顾,不宜独取

咳血经化痰、攻邪及消瘀后,正气易受其害;再则,大量或反复出血后,必然易引起气血两虚。但是,补虚之法,不可独取其一。《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中有云:“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因此,在咳血日久后,其正气亏虚,应注重肺脾肾三脏,益肾精,健中州,润肺金,辨证立法。根据王诚喜教授多年临床经验,固本多以脾为主,脾胃为后天之本,重视脾胃功能,咳血造成失血,久而气随血虚,气虚后脾不统血,又会加重咳血,如此循环往复,必成大肉渐消状。《理虚元鉴·论劳嗽吐血能治不能治大旨》提到“血症……以大肉不消者,其病轻;大肉渐消者,其病重;若大肉脱尽者,万无生理。”又道“既消而脾胃犹强,药食滋补,大肉渐长起,则犹可治。”清代叶天士治疗多用凉润之法,但在他医案中也记录了治疗肺痨咳血日久症的扁豆散,方中多用白术、人参、白扁豆、生姜滋养脾胃之功,辅以半夏、枇杷叶宣肺化瘀,槟榔调理气机,白茅根敛肺止血[8]。由此可见,补脾利肺在众医家治疗法则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而王诚喜教授临床治则,也多以治脾为本,增强脾胃运化之功,再加补肾润肺之药,肺脾肾三脏同治,从而达到固本祛邪之效。

3 验案举隅

彭某,女,68岁,2020年11月23日初诊。反复咳血10年,再发5天。患者缘于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伴痰中带血、色淡红,每次咳血量约2mL,1天约2~3次,自行口服克咳片及云南白药后咳血缓解,遂未行进一步系统治疗。但症状仍易反复,5天前因受寒后咳嗽症状加重,伴咳吐鲜红色血色痰,每次咳血量约3mL,一天约10次左右,休息及口服克咳片及云南白药后未见明显好转。查肺部CT提示双肺多样性病变(以右肺上叶为主),性质待定(肺TB?其他);右肺下叶部分病变内小囊状透亮影,考虑轻度支扩可能。咳血约3mL、色鲜红,伴头晕、面色潮红,精神欠佳,神疲乏力,纳寐差。既往无肺结核、下肢静脉血栓、肝炎病史,无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病史。子女及配偶体健,无家族遗传病史。生活作息规律,无烟酒史。查胸廓对称无畸形,肋间隙正常,双肺呼吸动度均等,右肺叩诊成浊音,听诊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舌质红有齿痕、苔薄而少,脉细弱。中医诊断为咳血。证属脾气亏虚,阴虚肺热。治以健脾益气,滋阴润肺,宁络止血。方用百合宁血汤加减。百合30g,北沙参15g,党参20g,白术15g,生地黄20g,熟地黄20g,浙贝母10g,当归15g,甘草5g,白芍15g,白及20g,白茅根20g,三七粉10g,法半夏10g,陈皮10g,黄芩10g。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二诊,咳嗽较前明显好转,偶有咳痰,咳白稀痰,痰中带血较前改善,每次约2mL,1天3~4次,现偶有痰中带血,精神好转,纳食增加。效不更方,在原方上加茯苓20g健脾利湿,继服14剂。三诊,基本不咳,未诉咯血,精神可,偶有头晕乏力之症,纳可,夜寐欠安,二便调。原方去白及、白茅根、三七粉,加黄芪30g、阿胶10g补气养血。服药后诸症明显改善,随诊1年症状控制良好。

按:患者以咳血为主症,结合病史及辅助检查,西医诊断考虑为支气管扩张症,归属中医“血证之咳血”范畴。王诚喜教授认为本病反复发作,病程日久,伤其气之根本,病位在肺,土(脾)为金(肺)之母,水(肾)为金(肺)之子,肺病日久易涉及脾、肾两脏。再则患者为老年女性,天癸已竭,脾胃虚弱,肺本受邪,土不生金,肺脾两虚,营卫之气不足,易受外邪所侵,从而使病情反复,且患者年老体衰,肾精损,母(肺)病及子(肾),致使肾阴无力上滋肺阴,虚火独旺,上燔肺络,迫血妄行,溢于脉外,而发咳血。故辨为脾气亏虚,阴虚肺热之证。方用自拟方百合宁血汤加减,方中生、熟地同用滋补肺肾之阴,百合、北沙参滋润肺阴,浙贝清热化痰止咳,当归、白芍补血敛肺止咳,党参、白术补脾益气,白茅根、白及、三七粉止血,黄芩清降虚火,法夏、陈皮理气燥湿化痰,佐以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健脾益气,滋阴润肺,宁络止血之功。在王诚喜教授用药中,多用北沙参,因北沙参较南沙参而言,其甘淡性凉,清养肺胃之功较强,对肺胃阴虚有热患者较为适用,此方中生地黄与熟地黄同用,生地黄用以截断之功,因出血后血容量不足,生地黄可以滋阴止血,迅速补足津液,维持血容量,防治疾病转入厥阴;而熟地黄味厚性温,为阴中之阳药,入肝肾而功专养血滋阴,王诚喜教授用熟地治疗咳血,乃采用金水相生之理,用熟地补肾益精,益肾纳气,熟地又有养血之功,可配合生地快速调整人体机能,当然,方中也加了陈皮以防治熟地碍胃,健脾理气,入肺脾二经,引药直达病所。而三七粉和当归的运用合理的解释了止血不留瘀的治疗原则。故恩师王诚喜教授在用药上步步为营,整体兼顾,取得较好疗效。

猜你喜欢
北沙参熟地津液
北沙参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中药材北沙参及其伪品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本草园:熟地
补肾中药熟地治疗卵巢早衰的研究进展
柳红芳教授治疗痛风性肾病临床经验撷要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北沙参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辨证录》中熟地的应用规律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