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章史学思想研究
——以历史教科书为中心

2022-12-29 16:00于汭生
新乡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吴玉章革命历史

于汭生

(青岛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

吴玉章(1878—1966),原名吴永珊,字树人,四川荣县人。 吴玉章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和语言文字学家,是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开拓者。 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吴玉章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一面从事历史教学工作,一面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研究中国历史问题, 撰写了多部历史教科书。

在苏联教学期间, 吴玉章就曾经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了《中国历史教程》和《中国历史大纲》两部教科书①。 解放战争时期,吴玉章出任华北大学校长,讲授中国革命史,编写了《中国最近五十年民族与民主革命运动简史》讲义。 1949年1月,他将《中国最近五十年民族与民主革命运动简史》讲义油印出版,作为教科书使用。 吴玉章以所编写的历史教科书为依据,向学员讲授中国历史课程。 他一方面普及历史知识,开阔了学员的眼界,另一方面以课程为载体传播马克思主义, 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目前, 关于吴玉章史学思想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例如:有人针对吴玉章在史学界的地位开展研究, 指出吴玉章在中国近代革命史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方面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②。 还有人对吴玉章的历史观进行研究, 指出吴玉章史学思想的显著特点是实事求是、注重经世致用③。 虽然研究者从多个角度对吴玉章的史学思想进行了研究,但是很少有人从吴玉章编写的历史教科书入手对其史学思想进行研究。故而笔者拟从历史教科书入手,探究吴玉章的史学思想。

一、吴玉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开展历史研究

1931年前后, 吴玉章在编写他的第一部历史教科书时就提出:“只有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来研究中国历史才是唯一正确的立场与方法。 ”[1]12在后来的历史研究中,他始终坚持了这一原则。

(一)在历史研究中坚持人民立场

1.肯定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以后积极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 在探索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抗日战争时期,要想打败日本侵略者,就必须放手发动人民群众,因此,吴玉章运用唯物史观对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研究。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然而,有些人认为历史是英雄创造的,在他们看来,“下等人”被“上等人”剥削压迫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吴玉章对这种观点进行了驳斥。 他指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如果英雄人物不顾社会条件胡作非为, 以历史的创造者自居, 那么他们会变成滑稽可笑、一钱不值的倒霉人物[1]24。 吴玉章提出,中国人民和人民军队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人民在觉悟了的工人阶级的领导下,英勇地站起来,为自由和生存而战斗,这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大变化。谁放弃人民、奴役人民,谁就必定会失败。 慈禧太后卖国,袁世凯倒行逆施复辟帝制,汪精卫想做日本帝国主义的小卒,蒋介石派系想做美帝国主义反苏反共的前哨,不出意外,他们全部失败了[2]108。吴玉章在中国史学会成立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 中国史学界必须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他说,革命之前最为首要的就是承认劳动人民的作用,发动劳动人民的力量,我们应当认识到劳动人民是历史的主人, 研究历史就是研究劳动人民自己发展的过程[3]1。

2.肯定阶级斗争的必要性

唯物史观认为, 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社会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4]809。吴玉章指出,就中国社会而言,当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阶级斗争,而且是彻底不妥协的阶级斗争,只有开展阶级斗争,中国才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可能。吴玉章举了两个例子说明开展阶级斗争是有必要的。 第一个例子是辛亥革命的失败。吴玉章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然而它并没有取得完全的胜利,中华民国成立仅仅数月,政权就到了反革命的袁世凯手里,之所以如此,是孙中山没有把阶级斗争贯彻到底。第二个例子是大革命的失败。吴玉章说,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中国共产党没有坚持自己的立场,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一段时间以后,党内的机会主义者大叫“工农运动过火了”,主张压制工农运动,取消土地革命,这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1]19-20。

吴玉章在总结历史研究中的教训时说:“不应该掩饰阶级社会的矛盾而应该揭发与暴露这些矛盾,不应该淹没阶级斗争。 ”[1]19-20他说,中国自秦朝建立封建王朝以后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重视阶级斗争就是重视农民对封建地主阶级的反抗斗争,重视人民群众对外来侵略势力的誓死抵抗。 应当使全体国人明白,“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5]。 吴玉章指出,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主线,只有把握住这条主线,才能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 律[3]1。

(二)注重考察社会物质基础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知道了一个时代的经济基础是怎样的, 才能进而分析这个时代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道德法律等。 吴玉章指出,“一个时代的变革, 我们必须拿物质生活的矛盾来解释,而不能拿意识来判断这个变革”[6]12。

1.重视研究土地问题和农民战争

吴玉章十分重视对社会物质条件进行分析,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古代中国土地问题的研究上。

吴玉章指出,在古代中国,长期的战乱对社会生产造成严重的破坏,大批农民背井离乡或战死沙场。在这种情况下, 就出现了很多没有主的耕地和很多没有耕地的农民,围绕土地的争夺战也就开始了。历代统治者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曾作出种种努力, 自商鞅变法允许土地买卖开始,到后来实行井田制、均田制、计人授田法、租庸调制、两税法等各种制度,都没有能够解决土地问题。 在历史上,每过二三百年,当农民与地主的矛盾趋于尖锐时, 就必然会发生一次农民大暴动。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西汉赤眉起义、东汉黄巾起义、唐朝黄巢起义、元朝白莲教起义、明朝李自成和张献忠起义、清朝太平天国运动,这些农民大暴动“好像有一定周期似的”[6]31。

吴玉章提出,任何政治、文化上的变动都可以在土地、农民当中找到原因,学习古代史的时候应当高度重视土地农民问题,因为“土地农民问题对每个朝代都是极严重的问题”[4]830。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民贵君轻”“与民休息”等思想,古人提出这些思想就是考虑到一旦百姓流离失所,封建政权就不会稳固。吴玉章提出要重视土地农民问题, 他的这一主张既符合唯物史观的要求,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2.重视研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唯物史观认为,“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7]。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延续的基础, 生产力是最活跃、 最具革命性的力量;一定的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进而决定一定的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

吴玉章在教科书中对于历朝历代生产力发展的情况都作了详细分析。 吴玉章在《中国历史大纲》中指出, 在原始社会, 人们主要是打制石器以及使用火,而到了商朝,人们在农业上使用铁犁牛耕,农业种植由此盛行,铁器在开山、修路、筑渠时被广泛使用。 当人们的生产工具由石器、陶器发展为铁器、铜器之后,生产力就有了显著的进步。 在《中国历史大纲》的上古史(商到周朝末期)部分,吴玉章在“这一时期技术发展的情形” 之下介绍了社会生产的变化情况。 在中古史(秦汉、三国时期)部分,吴玉章介绍了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的变化情况。 吴玉章说,在这一时期,耕耘器具广泛使用,农业技术比较发达,穿渭渠、白渠、导河等水利工程大兴,冶铁铸铜有了极大的进步。 吴玉章特别提到,“有井干楼,积叠百层,高五十丈,形若井干,或四角,或八角,备具匠心”。在中古史(两晋南北朝隋唐及五代时期)部分,吴玉章指出,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国家经济中心由北部转移到东南部[4]828。

吴玉章指出, 以往人们在撰写史书时往往忽视社会经济,“这是研究中国历史的一大缺陷”[1]48。 吴玉章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在教科书中用较大的篇幅介绍中国古代社会的整体社会经济条件, 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情况。不仅如此,他还告诫当时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开展历史研究。 1941年,范文澜的著作《中国通史简编》完稿,吴玉章在看了《中国通史简编》第一册之后,提出了四条意见。 他的第二条意见为,研究每一个时代都必定要先考察清楚它的经济发展情况,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 然后逐渐上升到对它的文物制度等上层建 筑的考察[8]。

二、吴玉章注重发挥历史研究经世致用的作用

在抗战时期, 发挥历史研究经世致用的作用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以术业有专攻为基础,以民族主义为价值取向进行自身领域内的研究; 二是开展历史教育,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发扬民族精神[9]。 吴玉章在历史教科书中一方面强调要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开展研究,另一方面强调要开展历史教育,普及历史知识。 以下围绕这两点作具体分析。

(一)主张围绕现实问题开展学术研究

吴玉章的治史原则是为革命而研究历史、 为现实而研究历史,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他驳斥托派分子和阐述革命前途方面。

1.驳斥中国无封建社会的观点

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 中国共产党深刻反思大革命的教训,思考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社会性质问题受到各方的关注。托派分子提出,在中国古代,土地是可以买卖的,因此中国没有封建社会。 这种观点对在苏联留学的中国共产党人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 在中国国内也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鉴于此,吴玉章在《中国历史教程》一书中运用唯物史观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制度、 农民与地主的关系、城市手工业等问题进行了考察,得出了中国古代社会是封建社会的结论。吴玉章提出,从阶级对立的角度来看,农民耕种地主的土地,在收获之后自己仅留下少量的农产品维持生计。 农民为国家服劳役、徭役,为地主无偿地劳动,这些导致了农民与地主的对立。 城市里的商人赚取钱财之后并没有把这些钱财投入再生产, 或者只拿出很少一部分投入再生产,而将大部分钱财用于在农村购买土地。商人低价买入土地之后,招募农民耕种,这样一来,他们就成为地主[6]60。吴玉章还提出,从封建制度本身来看,因为土地可以买卖,所以富商、地主、官吏就凭借财力和武力大量兼并土地,然后将土地租给无田或少田的农民耕种,从中收取十分之五的田租,这也就是所谓“耕其田者见税十五”[6]30-31。官府减少田赋,而地主却增加田租, 地主的这一做法使农民受到残酷的剥削。允许土地买卖之后,不但没有使资本主义发展起来,而且使地主阶级的统治得到加强。吴玉章据此提出,“中国当时是一个封建社会, 各方面都证明了这一点”[6]60。 吴玉章还指出, 中国当时还是一种“特殊的封建形式”[10]。吴玉章说,土地买卖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独有的特征, 托派分子是想借土地制度问题否认中国当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4]824。

2.指出中国的革命斗争必将取得胜利

吴玉章在 《中国最近五十年民族与民主革命运动简史》一书中指出,最近五十年是帝国主义由形成到充分发展再到接近死亡的时期, 帝国主义是一种“垂死的资本主义”,它越是凶恶就越会失败[2]106。 吴玉章说,梳理中国近代史可以看出,自鸦片战争开始到现在④有一百年的时间,结果是英国失败了,日本侵略者自甲午战争以来想变相灭亡中国,但是,刚刚满五十年的时候便失败了, 时间更短, 失败得也更惨,美国想吞并中国作为它的殖民地,而且让中国人来对付中国人, 仅三年就遭到中国人民的严厉打击[2]108。吴玉章提出,历史发展的规律不可抗拒,帝国主义必将灭亡,资本主义必将灭亡,代之而兴的必然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4]109。

吴玉章还指出,无论是英国的鸦片军舰,还是日本帝国主义的飞机坦克, 抑或是美国的金钱加原子弹, 都不能打败中国人民。 中国人民只要团结起来,“以全国统一精诚团结抗战到底之精神,竭尽其能力为国家民族之生存而战”, 就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11]。吴玉章说,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正确认识中国的社会条件, 将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从中国的社会物质基础出发,提出要革命就必须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使中国人民来一个大解放。 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所提出的不同阶段的重点任务,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也是适合中国人民需要的[1]41。

(二)倡导开展历史教育以培育民族自尊心

1.强调历史研究应当为政治服务

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与此类似,我国传统的历史研究也强调经世致用[12]。史学家钱穆曾经说过,历史是有着“生命”的,是“一股活的精神和力量”[13],它可以使国人了解先民对于国家和民族尽到的责任, 从而发挥以古鉴今作用, 使国人生出对于国家“奋发爱惜保护之挚意”[14]。

吴玉章一直都非常重视历史研究对于革命的指导作用,他在《中国历史教程绪论》和《中国历史大纲》中都指出了研究中国历史的意义。吴玉章说,“历史科学是为民族革命和社会革命而斗争的有力工具”[1]1[7]809。就整个人类历史而言,除了原始社会以外都是有阶级的历史,有阶级就有斗争。 吴玉章提出,知道劳动者被奴役和争取解放的历史, 就知道了从哪里来,也就知道了到哪里去,这将“百倍地坚强我们奋斗的信心和给我们以获得胜利必需条件的知识”[1]1。1963年,《历史文集》一书出版。吴玉章在该书的序言中指出, 研究历史可以坚定我们对革命胜利的信心。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在很短的时间内,中国将近半壁河山都落入日寇手中。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 中国的许多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都提出要将历史研究与激发国人的爱国心、争取抗战胜利联系起来。吕思勉称自己写作《中国通史》是“欲求中国人于现状之所由来,多所了解”[15]。白寿彝提出,历史知识是“增长智慧,培养历史感、时代感、民族自豪感, 提高对祖国前途和人类前途的认识及信心的重要武器”。他说,在这个时代,不仅要学习历史,还要把历史知识教给更多的人, 这是“历史工作者的光荣职责”[16]。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指出,开启民族前途的钥匙应当在民族的历史中寻找。 他说:“我们要了解中华民族的前途, 我们必须了解中华民族过去的历史。”[17]吴玉章也提出,要想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实现民族的解放,就必须研究我们的历史,激发全民族的爱国精神,“结成牢不可破的钢铁一般的民族统一战线”[1]11。 吴玉章还郑重地告诫广大同仁,必须培养自己的历史学家, 必须贯彻学术为政治服务的原则[18]。

2.主张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在历史上,中华民族的文化成就举世瞩目,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化没有中断过的国家, 中国的四大发明为世界科技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吴玉章在《中国历史教程绪论》中指出,中国人民拥有世界上最为辉煌的文化,“有不少伟大的思想家、卓越的军事家及出色的发明家,有异常丰富的典籍文艺,实为东亚文化的中心基础,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1]8。

正因为中国曾经拥有其他国家不曾拥有的辉煌历史,在历史上又曾经多次打败入侵之敌,中国人民在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时, 同样会与之进行坚决的斗争,直至取得斗争的胜利。 吴玉章说,研究历史的意义, 就是坚定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必然胜利、新民主主义在全中国必然胜利的信心[2]110。史学家傅斯年也表示,面对日寇的侵略,我们不用无限地悲观,因为许多忧国忧民的人坚信“中华民族之复兴正繁于此”[19]。

三、吴玉章提出了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主张对历史进行分期

有研究者指出,在编写中国通史教材时,有必要对历史进行分期, 因为这样做可以帮助人们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了解每个历史阶段的特点[20]。

吴玉章在《中国历史大纲》中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分为上古史、中古史、近古史、近代史。根据吴玉章的意见,上古史从太古时期开始直到秦统一中国,中古史从秦统一中国开始直到北宋平定中国, 近古史从宋平定中国开始直到鸦片战争, 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开始直到当下,其中,近代史又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4]811-812。

吴玉章在 《中国最近五十年民族与民主革命运动简史》 一书中对中国的近代史作出更为细致的划分。 他将从1840年到1949年的百年历史以1894年甲午战争为界分为两个时期。他指出,前一个时期是资本主义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反抗外敌侵略的时期,后一个时期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之后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争得解放的时期[2]104。他又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 将1894年到1949年的历史分为两个时期。 他指出,在前一个时期,国际上资本主义发展为帝国主义并充分发展, 中国国内资产阶级领导旧民主主义革命,在后一个时期,国际上德、意、日等法西斯主义国家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它们疯狂进攻和战败灭亡, 中国国内无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2]105。

吴玉章指出, 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分别是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及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2]112。吴玉章对历史阶段的划分与当前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历史阶段的划分十分接近,这反映出吴玉章在历史研究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他对于一些问题的看法切中要害, 他的史学思想对历史研究影响深远[21]。

(二)提出要抓住中国革命的关键性问题

吴玉章在 《中国最近五十年民族与民主革命运动简史》中提出,研究中国最近五十年的革命历史,必须抓住革命的主要问题和基本问题。 以下从四个方面分析他的观点。

第一,革命的理论问题。 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22]。 革命运动必须以先进的理论作为指导,否则便会失败。 吴玉章提出,在近代中国, 毛泽东同志不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他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相结合,对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性质等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从而解决了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使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第二,革命的政党问题。 吴玉章提出,革命是十分严肃、危险的事情,所以必须做到组织严密。 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然而,它的组织紊乱,组织内部思想离散,因而未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吴玉章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遵循马克思、 列宁提出的革命理论建立的,是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因此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第三,社会经济问题。吴玉章指出,任何政治上的变动都可以在社会经济中找到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要想摧毁上层建筑就必须先摧毁其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 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也是从经济侵略开始的, 它们通过与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的贸易和交通,垄断中国的金融,利用中国的原材料和劳动力制造商品再将其销售。 第四,国家政权问题。革命就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统治, 夺取国家政权,建立起自己的统治。列宁指出,要认识到“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23]。 吴玉章提出,中国的革命就是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即从统治阶级手里夺取政权,使政权掌握在人民的手里,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4]119。

(三)主张坚持历史主义评判原则

吴玉章提出, 评价历史人物时不能只看一个人做了多少好事,也不能只看一个人做了多少坏事,必须结合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对他进行评价。在《中国历史教程绪论》一书中,吴玉章在谈及历史研究的意义时引用了章太炎的几段话。 章太炎是清末民初的思想家、著名学者,精通古文经学。 章太炎是清末民族主义的代表人物, 在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中站在革命派一方并且冲锋在前。然而,章太炎的思想也有顽固守旧的一面, 尤其是他的民族主义思想带有狭隘的大汉族主义特征, 他的民族主义思想和无产阶级的民族解放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1]3。 章太炎的思想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吴玉章并没有因为自己与章太炎观点不同就对章太炎进行批判。吴玉章在解释为什么要在教科书中引用章太炎的话时说:“只是为了他(指章太炎——笔者)说人类社会必须有详实的历史记载, 后人必须知道前人如何发展与奋斗的事迹……只是在这一点意义上, 才把他写在这上面。 ”[1]4

吴玉章还提出, 评价历史事件必须结合事件发生的背景。 身为共产党员的吴玉章是不同意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但是,他也并没有因此对戊戌变法运动进行批评。非但如此,他还对戊戌变法运动的进步意义予以肯定。 吴玉章说:“戊戌变法运动代表着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富有进步的意义。”[24]在中国近代化的背景下, 戊戌变法是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运动,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主张废八股、办学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确具有进步意义。

四、结语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吴玉章一面从事教学工作,一面研究中国历史问题,他的史学思想从他编撰的历史教科书中可窥一斑。 吴玉章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肯定了阶级斗争的必要性,重视研究土地问题和农民战争,重视研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问题; 他坚决地驳斥了中国无封建社会的观点, 指出中国的革命斗争必将取得胜利,强调历史研究的意义和作用,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他主张对历史进行分期,提出要抓住中国革命的关键性问题, 主张坚持历史主义评判原则。吴玉章以笔为枪,在普及历史知识的同时着力激发国人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吴玉章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中国的历史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对中国抗战的前途充满了信心。 在民族危亡之际,他呼吁发挥历史研究经世致用的作用,积极谋求以历史研究激励国人英勇战斗直至取得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

注释:

①起初,吴玉章编写讲义用于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他对讲义进行了完善。最后,他将经过修改的讲义付梓。为了叙述方便,笔者将吴玉章所编写的讲义以及后来出版的历史教科书统称为教科书。

②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张剑平的《略论吴玉章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中的地位》(登载于《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第4期,104-110页),裴彦梅、赵国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吴玉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研究》(登载于《延边党校学报》,2016年第3期,19-21页),车桂林的《吴玉章历史研究的特点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史学上的地位》(登载于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56-62页)。

③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徐学初、郭生春的《论民主革命时期吴玉章的历史观》(登载于《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年第4期,35-37页), 刘海军的 《吴玉章史学思想的特色》(登载于《文史杂志》,1999年第2期,48-51页),吴达德的《论吴玉章的历史观与史学思想》(登载于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21-27页)。

④指吴玉章写作《中国最近五十年民族与民主革命运动简史》的时间,即1948年8月至1949年10月之间。

猜你喜欢
吴玉章革命历史
吴玉章:“我是不动摇的,决不会二三其德”
吴玉章的爱国故事
吴玉章中国语言文字研究所简介
中国的出行革命
新历史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学金图解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