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财政、普惠金融促进乡村产业绿色转型的机制研究
——以湖南省X县为例

2022-12-29 12:02:52周天宇
上海商业 2022年10期
关键词:转型绿色发展

周天宇

一、引言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路线图以来,通过产业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迈向共同富裕成为国家“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抓手。当前基层政府、相关企业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均积极探索产业的绿色发展模式,已经在部分地区取得一些基础性的成果,但仍普遍面临绿色发展意识不坚定,绿色转型参与度和动力不足等问题。笔者调研X县时发现资金投入未充分考虑投资产业的“经济性”,故存在绿色转型经营困难、绿色产业体系不健全、绿色技术应用效率不高、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实际上,随着广大内陆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网络经济消费升级,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趋势已经较为明显,绿色产品、绿色服务已经在局部形成较大规模、体系相对完整的市场;国家密集出台了关于扶持原贫困县农产品政府采购的一系列办法,未来绿色农业产品和服务将更加可识别,消费门槛将快速降低。

二、X县的数字金融与基层财政助推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现状分析

X县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澧水中游,生态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古代即因前往四川、贵州等省商人多于此处休憩,逐渐形成了兴旺的商业文化,也正因如此,当地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自然基础,投入专项资金发展柑橘、黄桃、藤梨、土鸡、水产养殖等绿色产业。

当前X县集体经济状况发展迅速。第一产业方面,主要进行黄桃种植(约1.5万亩)、优质稻种植(约24.2万亩)、烟叶种植(约5万亩)、蔬菜种植(约23.8万亩)等,同时也具有生猪养殖、黄牛养殖、中蜂养殖、水产养殖等养殖业;第二产业方面,主要围绕农副产品加工,包含麦酱加工、藤梨加工等。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加深,农民通过积极开办农家乐发展当地文化旅游行业,同时进行电商带货提升产品销量;农村金融方面,当地主要依托X县农商行进行金融资源配置,2016以来,该行累计投放各项贷款超7000亿元,涉农贷款和小微贷款余额分别达300亿、130亿元,支持了“野山王”茶叶、土参土掌等一批本土农业企业、中药材等产业化示范县建设项目、各乡镇农贸市场和农村客运站改造等民生工程。在金融产品维度,开发“三权”抵押贷款,全年投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房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同时根据当地状况,强力推进道德贷、续力贷等产品。

三、X县产业转型的特征

X县按照“重点培育、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要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整合优势资源精心培育绿色产业、不断美化生态环境、深入挖掘人文景观,在引入农村数字金融的助力后,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杠杆作用,调动村支两委、广大村民、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同时积极探索绿色资源禀赋转化为“低碳经济+”的乡村振兴道路。助推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建成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力争在“十四五”时期申报成功十个以上绿色产业建设示范村。采用串点成线、成片创建的方式,打造“家园秀美、人文和谐”的乡村振兴升级版,坚持“一村一品”主题,充分依据地域特色和既有要素,集中优势资源创建具有品牌效应和示范作用的精品村。

四、影响基层财政、普惠金融助推绿色转型的短板与原因

1.规划制定细节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是对怎样在节约高效的前提下,促进绿色发展。如该县在制定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规划时,单纯以项目资金投入计划代替产业建设规划,忽视了发展绿色产业、打造文旅品牌的重要性。二是设计时间周期短、不深入。该县“十四五”规划未充分结合地方实际,一旦遭遇不利因素又缺乏准备预案。三是规划体系步骤较凌乱。缺乏上下衔接和整体统筹,未充分征求原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规划编制的引导,难以形成产业绿色转型规划实施的评估机制。

2.绿色产业管护主体实际缺位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资金投入不断增长,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大幅更新,但产业成长中的后期管护问题越发突出。一是集体组织产业参与人员职责不明确,未建立行之有效的跟踪考评机制。二是后期管护资金不足,部分村居环境维护经费有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需求。

3.集体经济后续保障较为乏力

截至目前,X县绝大多数财政资金均用于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绿色的资金占比仍然不高(2021年数据为26%)。究其原因,在于产业强县、绿色农产品加工项目风险不确定、投资回报期长,社会资本参与初始投资的意愿低,只能将有限资金投向见效快、百姓可快速受益的环境整治及设施配套。

4.金融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较低

在经济快速发展环境下,当地金融基础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缺乏数字技术的引导,难以实现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同时,金融相关机制不健全,缺乏完善的风险评估、信息披露以及权益交易规则等。当地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农村规范的信息披露机制尚未建立,也缺少统一权威的信息平台来展现农民信用信息。因此金融机构需要花费大量成本,从各种渠道收集农民不同层面的生产性和社会性信息。但即便如此,农村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关键信息仍有可能存在缺失。

五、措施与启示

湖南县域的产业绿色化转型,既需要摆脱当前单纯依赖财政涉农资金补助的“输血”,又应该警惕利用农村普惠金融工具进行诈骗的“捷径”。笔者通过分析X县这一“麻雀”,发现以单一性、低附加值农产品加工为全国大多数乡村的主要收入来源。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冷链物流业的蓬勃发展,山区农村的产业发展面临瓶颈期,因此其绿色转型自然成为日益迫切的社会问题。在数字经济日益与农村发展交融的当下,只有充分凭借较为原始的乡村景观、不断健全的基础设施、日益多样的农业产业、规模适度的信贷投放,广大农民才能真正接受产业绿色转型的逻辑,学习绿色转型的技术工具,实现新时代下的乡村振兴。

1.汲取多方意见,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尊重农民群众的自身意愿和首创精神,加强针对村干部、村经济带头人的会计支农培训工作,在传授最新会计实务操作知识的同时,强调只有国家的投入,没有农民的参与,以碳排放权交易为基础的会计支农等财政政策执行必然达不到预期。加快构建绿色产业发展规划联动机制,建议由县人民政府牵头,“三中心一大队”和财政所参与,形成工作合力,凸显X县风格,实现各项专业规划的协调衔接,做到布局合理、设施功能完备、避免大拆大建。

2.引入对口人才,打造美丽村居样板

增强“引智”紧迫感,紧紧围绕“十四五”规划目标,统筹规划吸引本省范围各专业背景人才,以准确掌握项目推进所需要的智力支持。对照转型总体规划,倒排时间表,细化任务单,促进各建设任务与专业人员的紧密连接,做到“一茬一茬接着干”、逐项销号、逐项落实。扭住循环绿色的牛鼻子,把握绿色发展工作重点,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确保绿色发展总体目标实现。打好锱铢必较的铁算盘,紧绷预算资金管理口子,严格执行结余资金回收制度,规范施工合同的内容设置、进度管理,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3.坚持干群共管,开展景观生态运营

按照“谁出资谁受益、谁承包谁养护”的原则,明确村支两委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广大村民各自管护责任,形成一般性、采购限额以下项目村级自管为主,县财政适当奖补,个人承包地块村民自负的运营机制。

4.激发主观能动性,为绿色发展提供动力

一是加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扶持力度。建立可视化、可溯源、自动化经营管理制度,同时制定出台符合实际的促进X县423个村集体经济良性发展的办法,加快激活沉淀资源,促进绿色产业做大做强。二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高附加值农产品加工业。着力推进柑橘、藤梨、碧根果、中药材产业规模化,依托山水交融自然生态,发展农家采摘、民俗旅游等农家乐,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盈利能力。

5.用好大数据平台,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利用云计算搭建农村信用信息共享基座、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利用线上和线下联合展开尽职调查。积极与人社、民政、不动产、司法等部门进行信用信息共享,一方面可以降低线下尽职调查对授信主体的主观臆断性,更精准地甄别客户的偿债能力和担保主体的信用水平,保障授信额度在合理的范围内;另一方面借助数字技术,甄别出符合绿色产业标准的客户。

猜你喜欢
转型绿色发展
绿色低碳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6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海峡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 10:37:10
转型
童话世界(2018年13期)2018-05-10 10:29:31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沣芝转型记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