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与融合:美育和劳动教育关系及构建

2022-12-29 09:50李晓华
关键词:美育劳动美的

李晓华,张 琼

(1.青海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青海 西宁 810016;2.青海师范大学 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青海 西宁 810016)

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却又现实的问题。自古以来,美育和劳动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互为基础,相互促进。新时代,美育和劳动教育平衡与融合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命题。《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所表现的是田地间的和谐;礼所表现的是田地间的秩序。因为和谐,万物能化育生长;由于秩序,万物能显现差别。古代哲学家、教育家墨子说到,“故圣人作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食者国之宝也”“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在其看来,民不可无食,食必须通过劳动获得,体现出我国先哲对美与劳动的重视。新时代,我国更应重视美育与劳动教育和谐发展,科学审视美与劳动的关系。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目的,明确增加劳动教育,体现出新时代教育的新思路和新要求。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的价值,提升美育在全面育人教育体系中的地位。[1]当前,国家对于劳动教育和美育工作的重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在高度重视的同时,如何厘清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关系,解决“重视一个就增加一项”的教育叠加现象,使二者相辅而行,真正发挥整体育人的功能,必定成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话题。

一、呼吁与应对:新型的美育和劳动教育关系是新时代的必然

凡是值得思考的都不是没有被人思考过的,我们要做的,只是重新加以思考而已。[2]新时代,美育和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受到了人们广泛的重视。但是,由于受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以及教育教学环境的影响,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发展水平未能完全同步,劳动教育与美育在学校教育中呈现出发展不平衡、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等问题,不利于学生素养的整体提升。为此,构建新型的美育与劳动教育关系对促进五育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发展要求重新审视美育与劳动教育的关系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产业结构深刻变动,对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每一个人提出了更为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一方面,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主观世界。信息化社会的全面形成,提高了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同时也极大地丰富着人类的精神世界,不断地改变着个体自身的主观世界,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作为推进人全面发展的劳动教育和美育,是人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不可或缺,又必须平衡协调。劳动教育和美育在改造学生主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需要统一,二者彼此渗透、协调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科技迅猛发展,更加强调可持续发展。社会、自然的不平衡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不全面、不协调发展的反映。如果不从自身找到发展的方式和路径,人类的发展将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现如今,国家高度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正是重视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的表现,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重新审视美育和劳动教育之间的关系符合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也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构建劳动教育和美育的新型关系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学校课程建设需要全面思考美育与劳动教育的关系

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性经验,是在学校场域中存在和生成的有助于学生积极健康发展的教育性文本和实践过程,是学校教育的“心脏”,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具有直接的基础性作用。学校课程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需要各育之间平衡发力、融合推进。“劳动教育”是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3]劳动教育和美育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在学校总体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较低,而二者之间美育类课程占比显著高于劳动教育类课程。这种课程建设的失衡直接导致对劳动教育与美育的认知度下降,加剧劳动教育与美育的分离。劳动教育与美育作为学校全面育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从全面育人的高度思考学校中美育与劳动教育的关系,平衡劳动教育与美育课程的联系,促进劳动教育与美育课程的有效融合,形成二者课程整体性、融合性育人机制,进而带动其他各门的课程建设与发展。为此,必须全面思考劳动教育与美育的内在联系性,构建二者更为平衡、更加融合的全面发展的课程培育体系。

(三)家庭教育完善亟待合理处理美育与劳动教育的关系

家庭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在全面育人教育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在具有较强自在属性的家庭教育过程中,由于对劳动教育与美育尚不明晰的认知,部分家长将劳动教育简单归纳为日常家务劳动,美育就是培养孩子艺术方面的一技之长,将二者割裂开来对待,轻视劳动教育在全面育人中的价值,更愿意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花费在孩子艺术技能的培养上。家庭教育中劳动教育与美育的失衡与割裂导致学校教育合理平衡二者关系屡屡受挫,违背了新时代社会发展培养新型高质量人才的初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家庭教育的完善需要每一位家长重视劳动教育与美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独特价值,在家庭生活中平衡劳动教育与美育的关系,以劳育美、以美促劳,通过和谐的美育与劳动教育关系,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做好补充与延伸,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联系与分离:美育与劳动教育的现实关系

教育产生的基础条件是劳动,教育发展的一切可能也是劳动。[4]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使学生获得劳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通过个体对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等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其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的教育。劳动教育与美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基础教育阶段,都对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劳动教育与美育之间的关系却很少有人提及。因此,正确认识并处理两者的关系可以使其相互协助、协同发展,助力构建融合育人的教育体系。

(一)美育与劳动教育的联系

在全面发展教育系统中,劳动教育和美育有着天然的联系。“美,作为教育手段,它所起作用的大小,要看是否恰到好处地发挥劳动这一教育手段的作用”[5],二者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教育评价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教育目标相辅相成

“劳动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培养美感的活动。劳动教育同时也是审美教育,劳动的人才是真正美的,一个正在思考如何去进行创造的少女,比起一个激情度日的少女要瑰丽得多,深刻得多。游手好闲是美之大敌。”[6]劳动教育与美育的教育目标是相辅相成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创造了美”[7],劳动、创造和美之间是密不可分的。美育以培养学生的完美人格为核心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能力为旨归。劳动教育既要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劳动技能,更要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劳动素养。劳动教育既是美育的载体,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摇篮。在劳动教育中,劳动技能的获得需要不断地练习,需要严格按照操作章程执行,使劳动过程能够有条不紊、井然有序,从而产生一种美的节奏感,与此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无论是在学校、社会还是家庭生活中,劳动教育要求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不易,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正确地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而美育作为情感教育能够在劳动素养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出学生的情感智慧,学生在此过程中也认识到劳动教育与美育的辩证关系,达成美育教育应有的目标。显然,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美育与劳动教育目标的本质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都是服务于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实现,二者在教育目标上是相辅相成的。

2.教育内容相互补充

劳动创造美,劳动、创造和美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8]劳动具有美学意蕴,劳动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其内容相互补充。首先,美育与劳动教育的内容价值互通。美育的过程就是劳动的过程,劳动教育的过程也是美育过程的深化。良好的劳动素养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结合不同的劳动内容、方式、工具,发掘美育的价值,也正是劳动教育设计和实施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次,美育与劳动教育的内容素材互含。劳动教育和美育所涉及的教育范畴经常是重合的,教育内容的素材可以互用。美育要求学生所进行的相关艺术技能的训练,需要学生进行不断的练习,而这个技能练习也成为了学生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的过程性素材;再次,美育与劳动教育的内容途径互用。美育不是空洞的说教和灌输,而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美的意识、美的想象、美的表现方式,劳动教育要求学生具备娴熟的劳动技能、规律性的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也正是开展美育的有效途径。同时,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既可获得劳动成果也可感受到劳动成果的“美”之所在。显然,美的内容是触发“从劳起步”的动力源泉,劳的内容是传送“美之力量”的重要素材,美育和劳动教育在教育内容上是互相补充、共同育人的。

3.教育评价相互促进

劳动创造美的同时,美也可以不断地美化劳动,使劳动活动更加丰富多彩。首先,在美育与劳动教育的评价标准上,注重发挥评价功能的育人导向。虽然各自评价的切入点有异,但都以育人为最高宗旨。如劳动教育评价学生劳动技能获得的前提是学生良好劳动素养的生成,这与美育评价注重学生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的生成不谋而合;其次,在美育与劳动教育的评价主体上,评价主体多元、互为依托。劳动教育主要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层面出发,全面评价学生个人的劳动能力对社会、学校、家庭的贡献。而美育注重学生自身的能力发展状况的评估,从学生自身出发充分利用社会、学校的要求,评价学生个人审美能力的发展。二者的评价切入不同,但都充分考虑主体的多元;再次,在美育与劳动教育的评价过程上,评价过程共通,过程中相互达成教育效果。对于学生劳动能力的评价过程也体现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状况,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向学生传递美的理念,使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寻找美,在劳动的成果中发现美,通过劳动教育来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愉悦感受,从而养成热爱劳动的态度和积极劳动的习惯。而美育评价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情感世界的丰富与发展的过程,有助于劳动教育评价的多维发展。

(二)美育与劳动教育的分离

劳动教育和美育在形式上存在着天然边界,加之人们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现实教育活动中,劳动教育与美育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甚至分离的样态,导致了美育与劳动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弊端与危害。

1.目标侧重点各有不同造成的分离

劳动教育是生产活动与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实践形式。劳动教育存在于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劳动教育强调学生获得生存发展的相应劳动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美育更多强调对个体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等能力的培养,使其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显然,劳动教育凸显的是相应实践技能的获得以及劳动理念、劳动精神、劳动习惯等的形成,而美育凸显精神层面对于美的追求,更为注重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在中小学教育中,对于美育与劳动教育目标的不同解读,造成了美育与劳动教育在目标设定上的差异,造成了美育与劳动教育目标的片面分离。美育与劳动教育目标的分离,使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无法将美育与劳动教育课程合理互融,目标的分离进一步推进了教师在教育内容选择上的差异以及在教育评价上对于美育与劳动教育的割裂。这种情况严重违背了全面育人教育体系构建的初衷,制约了充分自由和谐的人的发展。

2.教育内容选择的差异化造成的分离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和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活动。”[9]而美育则是通过对美的研究,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思考力、批判性的判断力、独立的研究能力和创造力。增强学生对美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美育强调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在教育内容上,通过选择有意义的艺术素材使学生掌握相关的艺术技能,并且能够娴熟地操作,体悟其中的情感表达,注重学生自身情感能力的自主性发挥。而劳动教育更多的是通过系统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掌握基础的劳动技能、操作原理,并通过实践课程,使学生熟练掌握相应的劳动技能;而对于劳动素养的养成,更多的是依靠课堂讲授,依托相关案例,使学生进行反思与学习。美育与劳动教育在教育内容选择上具有不同倾向,美育更加侧重于选择具象、个性化的课程内容,而劳动教育更加注重具体知识、实用化的课程内容。这使美育与劳动教育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各行其道、越走越远,导致了美育与劳动教育内容选择上的分离。显然,简单而表层化的教育内容致使劳动教育与美育分离,这不仅不利于美育与劳动教育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学校课程无法实现真正融合,教育的统合性下降、各育功能锐减、育人质量下降,全面育人的教育体系无法真正构建。

3.教育评价各行其道造成的分离

在进行教育评价过程中,往往将美育与劳动教育割裂开来,各自以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将美育与劳动教育看作是各自独立的教育部分,缺乏整体化、系统性的关照,没有从全面育人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来进行评价。美育的评价强调学生个体审美素养的评定,而劳动教育则更加关注社会对于合格劳动者标准的评定。美育与劳动教育作为全面育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都应该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但在教育现实中,劳动教育与美育的统整性评价不够,在评价标准上各行其道,无法在全面育人教育体系中真正发挥各自的作用。美育作为一种以发展个体审美能力为主要任务的感性教育,其评价标准更加侧重学生审美能力的获得以及艺术素养的提升,评价标准较为单一。而劳动教育的评价标准受多方面的影响,需要社会和家庭的积极配合才可以发挥出最大的功效,但劳动教育的评价标准缺乏多维,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不够。显然,各自评价标准的关注点不同,评价标准弹性较大,加剧了美育与劳动教育的分离程度,二者各自在其轨道上无法融合,一个侧重学生内在审美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心”的发展;另一个则注重学生具体劳动技能的培养,强调学生“身”的发展。二者的身心分离不利于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无法真正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当今,中小学美育和劳动教育存在必然的联系,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存在着一定的分离,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二者的分离并非本质上的分离,二者在本质上是辩证统一的。厘清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关系,是构建融合育人的教育体系的基础。

三、平衡与融合:新时代美育和劳动教育关系构建

世界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关系亟待用整体的观点来探讨。整体性的教育体系是相关要素平衡与融合的结果,要素之间彼此不可或缺。新时代教育体系需要在平衡美育和劳动教育关系的基础上,促进二者的融合,这也是融合育人教育体系构建的必然要求。劳动教育和美育之间在表现形式上有差异性,但在教育旨趣上又有高度一致性。新时代劳动教育与美育的平衡与融合在教育实践中已初见端倪,二者的平衡与融合既符合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又有助于个体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

(一)平衡的美育与劳动教育关系

美育与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在育人过程中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从本质上看,二者都是为了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全面育人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部分。“平衡”的关系就是二者在数量上相等或抵消,是哲学意义上矛盾的暂时、相对的统一。平衡美育与劳动教育的关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课程数量上的平衡。美育与劳动教育在课程数量上存在失衡,甚至部分中小学依然没有设置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学校应做到美育与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比例相当,平衡美育与劳动教育的教育教学时间,使美育与劳动教育课程进度能够同步,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应的技能,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第二,课程形式上的平衡。社会与家庭对于劳动教育与美育的不清晰认知,导致中小学美育与劳动教育形式单一。劳动技术课程主要针对的就是劳动技能和相应劳动知识的传授,课程更加强调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美育主要是通过音体美课程来实现,通过系统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掌握基础的艺术知识和相应的艺术技能,课程资源的选择较为单一。因此,在课程形式上要注重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采用多样化的授课形式,平衡系统知识的讲授与实践活动之间的比例,尽可能使美育与劳动教育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第三,师资配备上的平衡。美育与劳动教育的师资配备存在不均衡问题,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师资力量稍为薄弱,劳动课教师多为其他课程的兼任教师。针对这些现实问题,为平衡美育与劳动教育的关系,要合理配备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并进行定期专业考核与培训,检验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素养,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培训,使劳动课程教师具备与美育课程教师相同水平的专业素养,通过教师的均衡发展铸牢均衡的美育与劳动教育基础。第四,教育评价中的平衡。美育与劳动教育的评价要保持平衡,这要求美育与劳动教育在评价过程中,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同时,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摒弃单一、低层次的技能评价标准,以综合育人功能为导向,拔高对于学生审美素养与劳动素养提升的评价标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美育以劳动教育为基础,学生在劳动中得到的与审美体验密切相关的特殊感受,是学生发展理解美和创造美的基础,而劳动教育又能有效地促进美育的发展。要培养学生敏锐的审美感受力,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领会和体验现象世界生命运动的特有模式,这能够促进学生审美感受力的发展。只有美育与劳动教育之间达到了平衡,二者的融合才能合理实现。

(二)融合的美育与劳动教育关系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美与劳动、劳动者、劳动关系联系在一起。美源自劳动,劳动创造美,美育与劳动教育应然结合。合理地将美育和劳动教育融合起来既符合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又迎合教育发展的应然规律,使教育效果达到最优化。“融合”就是几种不同的事物经化解、渗透结合为一个整体。美育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育内容的融合。美育和劳动教育是对人的本身进行塑造,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二者本身既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又是一种美的感受。因此,要将劳动教育内容与美育内容结合起来,在劳动中渗透美的因素,在美中体现劳动的要求与创造,形成欢乐、高雅的劳动和探索、创新的美的内容结合,促进人的体力、智力和心理结构中各项要素的充分发挥和运用,进而实现高质量育人。第二,育人功能的融合。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劳动教育与美育在育人功能上的融合,将审美教育适时融入劳动教育中,用美的理念重塑劳动教育,美化劳动的主体、环境、过程、形式和工具等,增强劳动的愉悦体验和美的感受,减轻劳动负担,激发参与劳动的学生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促进其与劳动过程的协调发展,从而达到有益的育人效果。第三,教育方式的融合。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学校美育课程也越来越多样化,丰富多彩的美育课程需要学生掌握相应的劳动技巧,而劳动教育又能够为美育提供技术支持,达到教育方式的融合。第四,教育评价的融合。美育和劳动教育的评价主体与评价内容要合理融合,学校、社会、家庭应共同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去,促进评价主体多元化。通过建立多主体、多内容的劳动教育-美育融合评价体系,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培养新时代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平衡是融合的前提,融合是两者平衡的表现形式,美育与劳动教育共同服务于融合育人的教育体系。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应该充分、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平衡与融合的教育体系,使融合的美育和劳动教育成为实现全面育人教育体系的载体,联系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纽带,既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教育的基本规律,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猜你喜欢
美育劳动美的
论公民美育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