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赫今
当下,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和教学进入了“新时代、新文科、大外语”的历史发展阶段,为国家战略培养和储备“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新时代外语人才,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面临的迫切目标和严峻挑战。[1]近年来,大学英语课程为适应新时代要求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打破旧有的教学关系,建立新型课堂生态系统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学习共同体理论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建立新型课堂生态关系提供了思路。学习共同体源于滕尼斯(TONNIES F)最早提出的“共同体”(community)一词,博耶尔(BOYER E L)首次将其应用于教育领域,并提出有效的学校教育就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2]大学英语课堂学习共同体就是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个体之间,基于教学信息交流和学习资源分享而形成内部信息的积极、有效流动,在统一的教学目标指引下,各教学因素相互影响、良性互动,实现不同学生个体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传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着知识单向传递、学生学习路径单一、师生互动手段匮乏、课堂情境单调等现实问题,如何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打造良好的课堂生态,成为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师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从教育生态学视角阐释大学英语课堂中的问题并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其应用于教育领域,就形成了教育生态学。教育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领域内的现象和规律,即依据生态学理论,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3]30而课堂生态就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介和环境等基本教学要素组合成的一个完整的教学生态系统,系统内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具有蓬勃生命力。大学英语课堂生态不仅包括课堂内活动的教师和学生群体,还包含联结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教学内容、教育媒介和教学环境。教师与学生既可以在系统中得到充分发展,又是推动系统向前发展的重要主体和动力。
从教育生态学视角来看,大学英语课堂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介和教学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有机生态整体,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动态发展以达到教学生态平衡。
1.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主体
教师和学生是大学英语课堂中“教”的主体和“学”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即教师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促成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这两大主体的平衡在于明确各自的角色和相互关系,真正成为课堂生态系统中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扮演信息传递者、课堂组织者、学习促进者、效果评价者等多重身份;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承担学习责任,激发主观能动性,发挥自主和合作意识,在与教师和同伴的互动中进行有效学习。
2.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教与学的联结
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联结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教学内容源于教材,但不应限于教材,它为教师和学生创造语言学习和应用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据此设计出更为契合学生学情和社会需求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学媒介也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传统教具,现代的智慧教室提供了丰富的可以跨越物理空间的多种选择。联结教与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可以平衡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
3.物理课堂和线上课堂:教与学的环境支持
教师和学生互动行为的发生需要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环境支持,其中学习氛围的营造和学习文化的积淀是促成师生互动和学生有效学习的关键。随着信息化对教育变革的影响,物理空间的课堂不再是唯一的教与学的环境,基于网络或移动设备的虚拟线上课堂也成为教与学的重要环境支持。生态课堂的建设,需要平衡线上和线下,以及课内外和校内外的环境,全方位、立体化地促成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以及他们之间的有效互动。
1.教师单向知识传递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习惯了讲授教材中的语言知识,这导致学生英语语言实践时间少、学习被动。这种单向的知识传递,不利于及时暴露学生语言学习中的问题,学习方式机械,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来看,课堂中的两个要素活跃程度不均衡,会导致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系统活力不足,缺乏持续发展动力。
2.学生自我定位不准确
大学英语教师和教材在课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中,学生往往对教师和教材产生依赖心理,即“老师讲什么我就学什么”“教材上有什么我就看什么”,把自我放在课堂中被动接收者的位置,失去了在课堂生态系统中应有的活力。这种错误的自我定位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从而造成了学生能力发展的不平衡,课堂活力不足。
3.课堂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实践应用情境
教学内容是联结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载体。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教学内容较关注教学语篇中的语言知识信息,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语言应用情境结合不足,脱离了社会实践应用的情境,不能满足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语言的需求。
4.教学媒介单一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教学媒介较为单一,黑板、粉笔、挂图、PPT 等较为常见。但随着教育信息化革命,教学媒介发展为现代的智慧教室,跨越物理空间的现场学习、虚拟的线上学习、MOOC、SPOC、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等形式也应成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选择。
5.教学环境封闭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课堂是主要的教与学的环境,教师和学生在物理空间的课堂内进行互动。但在信息化社会,学生学习资源获取的途径已经多样化,教师、教材、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由此,封闭的课堂教学环境与信息化的虚拟线上学习空间产生了不平衡。
在教育生态学视角下,构建大学英语课堂学习共同体,需要激活教师、学生及其课堂环境中各个要素的活力,实现各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教师和学生群体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之间要基于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的联结,并在课堂教学环境中进行积极互动,以实现达成教学目标的“共同愿景”。基于对大学英语课堂中教与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联结(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教与学的支持(物理课堂和线上课堂)等课堂生态要素的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大学英语课堂学习共同体。
共同愿景是学习共同体建设的首要目标。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追寻的“愿景”,这个愿景的实现是基于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并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实现的。在课堂生态中,教师处于教与学主体中的先导地位,为了激发学生主体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采取适当的情感策略增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责任感。当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中教与学的双主体,有效联结了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并基于课堂教学环境的多维支持,师生的共同愿景就容易达成了。
在课堂生态中,师生互动的实现是基于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展开的。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行为的发生一定是基于具体的学习内容,并借助了教学媒介或手段,以此保障有效的学习互动。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为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提供了学习情境,教师应选择符合时代要求和学生学情的教学材料,使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媒介展开教学,以此促成师生互动,达成学习共同体愿景。
课堂环境以及课堂环境中生成的课堂学习文化是师生共同学习的支持。在课堂生态中,课堂环境包括物理课堂和虚拟的线上课堂。教育生态学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学习共同体建设的课堂环境要开放、立体,不能拘泥于传统的物理空间课堂。在信息化革命影响下,基于线上的MOOC、SPOC、微课、翻转课堂等,拓展了传统课堂的空间,能更好地支持师生互动学习。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者是具备了一定思想文化的青年人,课堂学习文化的营造是课堂生态环境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生机勃勃的课堂生态环境与课堂文化相互促进,是课堂学习共同体持续发展的动力。
大学英语课堂学习共同体中的教师不能局限于传统课堂中作为“知识源”的教师角色,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发挥活动组织者、学习促进者和评价者的多重角色功能,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提升学生在课堂中学习责任感和主动性,促成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通过互动实现学习共同体的“共同愿景”,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学习共同体中要承担起学习者的责任,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启发式教学,在学习过程中激发自主和合作学习的意识,锻炼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学习共同体要求学生与其中的各个要素,即学生与教师、同伴、教学内容、教学媒介,以及课堂环境之间都要实现良性互动。
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是学习共同体“愿景”达成的必要条件。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是实现课堂互动的保障。基于教学内容并深入挖掘和超越,联系学生生活情境和语言应用的真实情境,在丰富的教学媒介和教学手段的帮助下,实现课堂中师生的有效互动,包括“资源共享、观点交流、同伴互助,参与个体在实践中逐步实现知识结构的建构和改良”[4]。
信息化革命的大学英语课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物理课堂,它拓展了虚拟的线上教学空间。在互联网络和移动支持的课堂环境中,师生可以基于MOOC、SPOC、微课、翻转课堂等多维课堂环境和形式进行高效学习。这将师生的教与学同实际生活情境紧密联结,形成了“协作学习的实践情境”[5],而协同课堂各教学要素促进师生高效学习是支持学习共同体愿景达成的重要一环。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学习共同体注重其中“人”的发展环境与文化,即支持教师和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情境。在这个过程中,构建学习共同体中各要素的互动方式和师生主体性的发挥至关重要。师生之间、学生与同伴、教学内容、教学媒介和学习环境等要素交互,共同愿景、互动联结、学习支持等共同有机存在于学习共同体中,合力促成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实现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育。总之,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探索大学英语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原则及具体行动策略,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和实践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