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奇
“美化嗓音,轻松讲课”是一门通过学习歌唱,达到保护嗓音、科学发声、美化音色、轻松讲课的国家级教学精品慕课。这门教学慕课通俗易懂,内容涉及歌唱发声方法、声乐教学方法、嗓音保护保健。它不仅适应于声乐专业工作者、爱好者,而且对于广大以嗓音工作为主的从业人员以及饱受声音困扰的人群也有预防嗓音嘶哑、声音缺乏共鸣、发声不得要领等保健和指导作用。所以,从声乐专业工作者到广大非专业人士,都是受众群体。笔者作为一名声乐教育工作者,仅从师者风范和与之相应的声乐教学角度来分析这门“美化嗓音,轻松讲课”在线学习累计达到6万人次的教学慕课。
执教本慕课的歌唱家林立君现为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歌剧实践中心艺术指导,福建师范大学学生歌唱协会艺术指导。她是福建省三八红旗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福建省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福建省音乐家协会会员、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声乐委员会会员、福建省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她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我国声乐教育一代宗师——沈湘教授,崇尚从大自然和生活中寻找教学灵感,加之她早年在医学家庭环境下的熏陶,使她不仅注重声乐教学效果,而且钻研嗓音医学保健。她所培养的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生5人10次在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获奖,其中包括男女五个声部、三种唱法。另有42位本院学生在省级声乐比赛中分获一、二等奖。
观看林立君教授的教学慕课,可以感受到她数十年如一日,在精益求精的教学实践中,潜心钻研、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师者匠心、师者仁心以及师者真心。匠心,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是一种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精神;仁心,是以学生为本,通过声乐教学,指导学生学会做人;真心,不仅是以真情投入演唱,从而打动自己、他人,更是以真情投入教学、回报社会,体现爱学生、爱事业、爱百姓、爱国家的情怀。
保有“匠心”,是教育学生在声乐学习中要勤于动脑、精益求精。尤其重要的是,在声乐练习中,要遵循自然规律,从生活中学习,以简驭繁。
内心听觉规律,即强调以“内心”(内在)的感知听得自我所发出歌声的真实与外界听众的感受合拍的音质效果,亦即以“化于内”的感知,领悟“成于外”的功效[1]。这里既有对“内耳听觉”中音色稍暗、音量稍小、位置稍远(越是高音,听着越遥远)的特点的悉知,还有在录音或演出中,遇到自己无法听到内耳听觉特殊情况下的“内心感觉”。这样才能在内耳的监管下,获得“松”“空”“通”的发声感受,达到像给声音穿上一件裘皮大衣,毛茸茸地按摩嗓音的保健功效,而传递给观众外耳的音质却是明亮、圆润、饱满的声音。
在今天,几乎每个学习声乐或者从事声乐工作的歌者都已经听说过“内心听觉”这个词的时候,对这个大家司空见惯、耳熟能详的词,再提它似乎已经没有了新意。其实不然,林立君教授所讲授的“内心听觉”有她自己的特点——将名词转化为动词,即将“内心听觉”这个名词转化为具有行动标准和评判标准功能的动词,是一套可以操作的行动指标。“内心听觉”赋予耳朵以“监督员”的角色,而耳朵的监督作用可以帮助歌者形成内在的另一套“稍暗、稍闷、稍远”的声音评判标准,和外在听觉声音效果相对应、相匹配。由此带来的成果使歌者可以自学声乐,可以在离开教师的课堂后,独立练习、自我指导。所以,内心听觉是“授人予渔”的关键所在。
林立君教授在教学中处处遵循射箭必先拉弓,向上跳必先向下蹲,声音往上送、字就往下说,高音听着遥远、低音说得清楚……的反向规律。在教学中,她透过表面现象,总结现象背后的反向规律,所以教学策略精准到位,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被学生理解并获得最大化的教学效果。例如,在高音难唱这个问题上,她强调“高音加气息,不加喉肌力”,因为气息是向下的,所以自然又形成了一对反向力。
林立君教授自幼学习体操,在学校是一名田径队队员,而且她以芭蕾舞专业考入大学。因此,她善于“以动辅唱”,往往一个动作就可以解决学生学习声乐中的很多问题。如,对于低音发虚的问题,林立君教授让学生通过模仿“牛叫”“熊叫”的动作,可以很好地解决胸腔共鸣的问题;对于歌唱中向外喊的问题,她用密封的鼓和鼓槌的演示,很好地诠释了身体的绷紧状态和歌词元音的关系,此外,自言自语的动作也是帮助学生体会把身体唱响、不向外喊的另一个教学手段;对于花腔难唱的问题,她带领学生通过下台阶、咯咯笑的方式轻松解决;对于高音字加重、加宽的问题,她利用舞动丝绸和吹蒲公英的动作来引导学生;对于身体用不上力量的学生,她让学生搬重物来体会……这些动作使教学通俗易懂、方法好学好用。
从镜头里,可以看到在课堂下,她和学生们是非常亲密的朋友关系,如一起爬山,呼吸新鲜空气,在家包饺子……也正是在这样的师生互动中,引发她更多的动作灵感,让她的日常生活成为拓展课堂教学的理想场所。如,在山中下台阶的一路小跑,让学生体会到花腔唱法中轻巧快速、颗粒感强以及气息向下的感觉。她教学生每天早上醒来,躺在床上偷着乐,这样既不吵别人,还可以自然而然地调动全身各个发声器官,比单调的练声曲更有效。她就是这样以动辅教、以动辅唱,使抽象的发声技巧在既形象又有趣的日常动作中迎刃而解。动作的源泉来自生活,生活就是林立君教授科学发声、以动辅唱教学的灵感来源。
林立君教授在多年的教学中,摸索出许多独特的小窍门。其中一个窍门是帮助节奏感不好的学生暗中打节拍。她教学生将双手放于胸前,这是人们歌唱中经常会有的姿势。玄机在于上下交叠的手,里面手的大拇指可以在另一只手的掌心里暗中轻轻敲击节拍。第二个窍门是巧妙地扬长避短。如果碰到学生表情不太好、不会笑着唱歌的情况,老师会选比较悲哀的歌曲,正好适合其表情。有的学生善于表演,她会为其选择能够彰显其表情的作品。有的考生低声区不好,她就选择一开始就能够亮出学生嗓子的、起声在高音区的歌曲;反之,高声区不好的学生,她也会相应地做出调整。她认为教师要有一肚子的曲目,才可以灵活而有针对性地提供给不同的学生。
细节决定成败。每个作品在林立君教授眼里似乎都是需要深挖细抠、精雕细琢的雕塑。从宏观上,她不仅要求学生歌唱要有画面感,体现歌词的故事性和歌曲的深层意境;在细节上,她对于每一个音符都要求表演得当,甚至是一个细小的节奏、一不小心出现的滑音她都不放过,充分体现了她对音乐作品中各种要素的更加细致、全面的把握。她认为,作品抠得细一点,学生的成绩就能够再多一点。没法参加比赛的学生都是因为在一点一滴的失误中而错失良机。
在她的慕课中,除了对歌词、歌谱的精准表达外,她对面部表情也非常注重。这是很多声乐教育工作者容易忽略的问题。她强调不能因为找高位置而把眉毛也跟着抬起来,这样影响美观,进而导致学生无法上电视,因为电视会把任何细节都成倍扩大。所以,她认为唱歌时和说话时的表情应该是一致的,绝对不能因为找发声方法的感觉而破坏了脸部表情的自然状态。表情扭曲是因为面部也在跟着使劲,她认为,脸上的力量远不如身体给力量来得更有效。所以,她在这一细节上,强调把脸部力量放下来,这样才能够做到“好看”。
林立君教授的慕课传递出一个课程理念——不可以带着错误的发声问题下课。尽管每个学生的程度不一致,但是在下课前,她都会把学生正确的发声状态引导出来,不会让学生在没有掌握教师所教内容的情况下草草结课。这也是她教学高效的一个体现。她把学生的很多歌唱弊病和表演问题都总结出来,如:高音挤撑、低音摇晃、换声卡壳、气息不足、鼻音堵声、羊声烦心、遥声老化、读字包声、声表不一、声似警报、喉音堵声、白声炸耳、漏气吃力、沙哑声音、漏气花腔、微声难唱、点头晃声、喉结不稳、结尾不妥、怯场失意、节奏不稳、节奏离情、滑音离谱、跑调难忍、动作不符、服装不符、化妆不符、台风失度、声区混乱、录音慌乱[2],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这些内容不仅在她的慕课小视频中逐一讲解,在课后小资料中也附有许多文本,供学员查阅。
在声乐教学中,通常人们认为科学发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好声音是建立在良好、扎实的发声功底之上的,而这个功底需要慢慢打磨、逐渐建立,一节课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毕竟,歌唱天才少之又少。然而,林立君教授认为及时纠错可以避免学生少走弯路、误入迷宫,甚至丧失学习声乐的兴趣。所以,她通常通过用最通俗的语言,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问题解决的原理、方法,对比正确与错误的发声音效,让学生完全理解之后,凭自己的耳朵监督、检查声音的对错,从而达到当堂课的问题当堂课解决,不留后遗症的教学效果。
林立君教授的声乐教学和做人智慧、处世哲学相结合,她把声乐技巧课升华到了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哲学境界。即不仅是经师,更为人师。所谓: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她声乐课中体现出的思想观点有很多,例举几点:第一,演唱要真诚,用真情感动自己、他人;第二,要有德行。如,演出从上场到离场,用心里默默的语言“唱的不好,请多指教”“感谢大家听我的演唱”……指导学生的表演台风,让他们在举手投足间体现大方、谦虚、谨慎、勤奋、尊重他人的态度;第三,要有主见,依靠自己的头脑思考、评判。内耳听觉就是一个独立思考的例子,学生要在发声前独立思考正确的方法,然后才练习,让内耳成为监督员,声音永远不吵自己的耳朵;第四,要懂得未雨绸缪,有的学生高音上不去,她教学生在每一个高音的前一个音就提前做好高音位置的准备,而不是够着去唱高音;声音的意念总是早于实际的发声;第五,做学生的榜样。她从不间断学习,尤其是向恩师沈湘、李晋玮夫妇学习,使学生们从她的身体力行中懂得常怀感恩之心、业精于勤。
从60多节的小视频教学中,可以看出林立君教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用真情教育学生,用真情对待事业,用真情回报社会,举办公益讲座,普及科学发声方法,所以,她被亲切地称为“百姓教授”。艺术需要真情,做人也是诚外无物。
先“演”后“唱”的意思是先启动人体发动机,即激情、真情,然后再演唱。很多人学习声乐,首先注意的是方法,甚至在演唱时仍然不停地想方法。由此带来的外在表现就是表情凝重而变形,影响美观。而林立君教授的教学,首先让学生注意表演,尤其是面部表情中眼神的传递,而演唱中对方法的考虑最多只占十分之一。由于表演到位后,情感自然流露,声音反而会更加松弛,表情也因此变得自然好看。即使是枯燥的练声曲,林立君教授也要求学生像演唱作品一样充满快乐、激情地练习。只要学生投入真情表演,声音就会水到渠成,圆润而流畅。用林立君教授最通俗易懂的话讲就是:好看、好听。“真”是解决很多发声、表演问题的灵丹妙药,也是她教学的终极追求。
林立君教授积极参与各种关于科学发声的公益普及活动,很多人因此受益匪浅,其中不乏有的学员甚至面临无法登台或者继续教学的嗓音困扰,在实地观看她的教学或者网络学习她的慕课后,经过练习,得到了有效地改善。被称为“百姓教授”的她,以最真的情,投入到她所热爱的教学和公益事业中,不断地用自己多年来积累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回报社会。她在努力让更多的人通过歌唱获得快乐,美化嗓音,轻松讲课,增进健康。
注释:
[1]林立君.“内耳听觉”与声乐艺术[J].人民音乐,2001(07):44—46.
[2]林立君.声乐教学艺术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16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