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发展策略

2022-12-29 04:20:28谢超颖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2年1期
关键词:金融业务信托信贷

谢超颖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近年来,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对国家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也愈发深远。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20年全球风险报告》指出,在过去十年中,人们对环境风险的担忧程度一直在上升,未来十年全世界面临的环境风险将会受到更多关注。在《2020年全球风险报告》的《未来十年风险展望》部分,按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排序,排在第一位的为极端天气风险,同时排在前五位的风险均与环境、气候相关;按风险影响力排名,排在第一位的风险为气候问题应对失败,其影响力甚至超过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在此背景之下,世界各国均意识到资源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共识。世界各国都在加强国际合作,绿色金融发展已成为最重要的趋势。

绿色金融的发展对引导企业发展,促进本国经济发展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在绿色金融的引导下,企业会更加注重自身生产与发展的环保性。在绿色金融背景下,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将难以获得商业银行的资金支持,企业必须寻求更加节能环保的发展道路,不断更新技术,生产出高绿色附加值的产品,提升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认可度。企业在降低能耗、节约资源的同时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但新能源、新技术的开发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很多环保项目、新能源企业都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绿色金融的发展拓宽了新能源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能有效促进新能源企业的发展,同时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3060”双碳目标下,国内商业银行需制定围绕国家低碳转型政策发展的绿色金融战略,抓住“绿色”发展转型的黄金时期。

1 国内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现状

1.1 绿色信贷

绿色信贷是指环保部、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为了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联合提出的一项全新的信贷政策,将通过金融杠杆实现环保调控;其本质在于正确处理金融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增强金融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体来说,绿色信贷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在银行信贷领域增设环境准入门槛,绿色信贷的目标之一是促使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不仅关注自身经济利益,更要关注社会环境效益,避免走上以往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其二,调整金融行业陈旧的发展模式,既要关注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也要关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将金融行业以往只关注有“眼前利益”的产业转变为同时注重“无眼前利益”产业的发展,比如环保产业、生态产业等[1]。

2008年,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率先发放了额度为2561.65亿元的绿色信贷,此后,各大商业银行及政策性银行陆续开始发放绿色信贷。根据我国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情况统计,2020年末贷款额度已突破12万亿元,居世界第一。绿色信贷近5年不良贷款率均在0.7%以下,整体资产质量良好,远低于同期全国银行不良贷款的整体水平。

1.2 绿色债券

根据最新定义,绿色债券是指将募集资金专门用于支持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产业、绿色项目或绿色经济活动,依照法定程序发行并按约定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2]。我国绿色债券起步较晚,直至2015年才发行第一只绿色债券。

近年来,我国绿色债券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0年末,已达1.2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商业银行在绿色债券的发行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中国建设银行承销发行了国内首批碳中和绿色债券;交通银行累计承销绿色债券规模达928亿元;同时,国内多家银行也都在探索发行“碳中和”绿色金融债券等。

1.3 绿色信托

绿色信托指信托公司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等经济活动,通过绿色信托贷款、绿色股权投资、绿色债券投资、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产业基金、绿色公益(慈善)信托等方式提供的信托产品及受托服务。

相比于绿色信贷,我国的绿色信托近几年才逐渐兴起,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据统计,2019年我国绿色信托存续项目数量为832个,同比增长101.45%;绿色信托存续资产规模为3 354.6亿元,同比增长152.94%。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我国绿色信托的发展速度十分迅速。同时,我国在2019年发布了《绿色信托指引》,标志着我国在绿色信托标准化建设方面迈进了关键的一步。

在绿色信托领域,国内各商业银行也在积极参与,例如中国建设银行子公司建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结合自身业务转型,积极探索ESG理念在信托行业的落地实践,支持了一批绿色金融项目的落地。

1.4 绿色基金

绿色基金是指专门针对节能减排战略、低碳经济发展、环境优化改造项目而建立的专项投资基金。目前,中国基金业协会备案的绿色基金数量已超过700只,总设立规模已达数千亿元。

商业银行在绿色基金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中国银行在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募资和设立过程中,发挥综合经营优势,推动基金顺利落地;中国建设银行也以创始股东身份积极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

2 国内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各大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产品较为单一

笔者查看了近几年各大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报告发现,目前商业银行开展的绿色金融业务仍以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为主。商业银行想要实现自身的转型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创新开展多种多样的绿色金融业务,设计不同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而不是仅依靠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实现。

2.2 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业务方面风险控制难度较大

一方面,国内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起步较晚,相关的管理体系、制度还不够完善,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没有专门的绿色金融部门,绿色信贷和普通信贷混为一体,缺乏专人审核,可能会导致在开展业务过程中出现标准混淆等问题,不利于绿色信贷业务的系统性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一直以来我国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里没有要求披露环境信息,因此银行难以获取正式的企业环境信息,这也给银行绿色信贷的审核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影响银行的信贷决策。

2.3 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不足,市场参与度较低

就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而言,其目标客户主要是企业,而针对普通民众的绿色金融产品少之又少。同时,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的宣传力度不够,普通民众更是对其知之甚少,这也导致普通大众对绿色金融的参与愿望不强[3]。尽管后续有兴业银行、光大银行、江苏银行等创新推出“绿色信用卡”,但相对于普通信用卡的发卡量来说,“绿色信用卡”的市场份额较小。

此外,绿色环保类企业较一般企业而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对产品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就绿色信贷而言,目前绝大多数银行推出的绿色信贷产品都是在传统的信贷产品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借鉴与再创造,对于绿色环保类企业而言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往往不能满足其信贷需求,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

2.4 绿色金融业务主要集中在大中型银行

目前,我国大大小小的商业银行有上千家,遍布全国各地。但多年来,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银行主要集中在中国工商银行等21家大中型银行。要实现“3060”双碳目标,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光靠21家大中型银行的支持远远不够,许多“两剩一高”企业在大中型银行得不到资金支持转而会向中小型银行寻求信贷支持,这就无法从根本上促使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应带动中小型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把绿色金融打造成一种氛围,促使企业在绿色金融的氛围下自觉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2.5 缺乏绿色金融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

绿色金融所需的专业人才不同于传统金融行业所需人才,绿色金融涉及金融、环保等多个领域,其需要的是既懂金融又懂环保的复合型人才。由于目前国内还没有高等院校在本科专门开设绿色金融专业,在研究生的学历层次上,也只有极少数的院校有导师专门做绿色金融的研究方向,因此我国绿色金融方向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稀缺。

3 对策分析

3.1 加强顶层设计,将绿色金融列入银行发展战略

商业银行应积极践行绿色金融的发展理念,根据国家政策和战略方向,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将绿色金融的发展列入自身长期发展规划之中,以建设“双碳绿色银行”为目标,坚持绿色发展和金融效益相结合,持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助力国家“3060”双碳目标的实现。同时,可将绿色金融各项业务纳入年度考核指标体系。例如,兴业银行在业内率先提出并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司治理理念,并将ESG高质量发展作为公司未来5年发展的指导性原则,同时将ESG管理纳入银行自身战略体系,并着力完善ESG治理架构,培育绿色低碳文化。目前,兴业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在国内银行中排名靠前,ESG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离不开银行从战略上重视绿色金融的发展。

3.2 加大产品创新力度

一方面,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不能局限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应增加业务品种,完善绿色金融业务体系。同时,可围绕碳中和进行产品业务的创新与开发。另一方面,银行要加大产品种类的创新,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不同地区的产业政策,创造更加有针对性的产品以契合客户的需求,而不是在传统金融产品上进行简单的复制与再创造,冠以“绿色”二字,即成为绿色金融产品。同时,在产品创新上,客户群体不能局限于企业,还应多关注普通大众这个庞大的客户群体,创造更多的针对个人的绿色金融产品,提高市场参与度,让绿色金融市场更加活跃。

3.3 完善银行内部绿色金融业务制度,加强风险控制

目前,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的业务体系、业务操作流程、风险控制等方面还未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商业银行应逐步建立独立的绿色金融业务条线,将绿色金融业务独立打造成一个体系,其业务的受理、风险的审查等都独立进行,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保障绿色金融业务的有序开展。商业银行在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确立对绿色产业企业的风险忍耐度[4],同时要建立健全不良资产预警系统,探索新的针对绿色信贷不良资产的合理处置模式,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不良资产的产生。

3.4 加强与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合作与交流

第一,要加强与国际先进的绿色金融机构的交流[5]。欧美等国家在绿色金融的发展与实践上起步较早,其已经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业务机制也较为健全。在此基础上,我国商业银行应主动走出去,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可利用海外分行、子公司等渠道,学习借鉴和引进海外先进经验与发展模式。

第二,国内中小银行要加强与大中型银行的合作交流。不能认为发展绿色金融是大型银行的事,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小银行更应该抓住黄金机遇,提高站位,紧跟市场变化,借鉴国内绿色金融业务领先银行的经验,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绿色金融业务,优化资源配置,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5 大力培养绿色金融业务人才

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认识到在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人才的重要性,不断加强绿色金融人才队伍的建设。商业银行应当完善岗前培训体系[6],可以与高校合作,借助高校资源对员工开展绿色金融政策、绿色金融业务培训,还可定期举办行内绿色金融产品培训,使员工能够掌握更多的绿色金融知识,为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奠定人才基础。同时,银行应积极吸纳国内外兼具金融和环保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促进自身人才体系的不断完善。

猜你喜欢
金融业务信托信贷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国际金融业务拓展策略探讨
环球市场(2020年22期)2020-01-18 13:30:42
信托QDⅡ业务新征程
中国外汇(2019年9期)2019-07-13 05:46:28
商业银行发展住房租赁金融业务的路径探析
商业银行发展县域网络金融业务的策略探讨
现代金融(2016年7期)2016-12-01 04:50:19
黑龙江省物流企业创新物流金融业务模式与风险控制分析
山西农经(2015年7期)2015-07-10 15:00:57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
土地流转信托模式分析
金融理财(2014年11期)2015-01-19 09:24:15
让与担保和信托
从不同视角解读信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