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莹
(华能罗源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福建 福州 350602)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难免会遭受到许多的风险威胁,尤其是在信息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经济背景下,各个风险因素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更为明显。因为企业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所以必须确保企业风险管理的全面性,才能在最大程度上确保企业免受较大的风险威胁,对此企业必须从全面风险管理角度出发,构建全面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
全面风险管理是一类过程性的管理内容,其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了企业经营目标的落实情况,一般都需要企业董事会、管理人员以及基层员工一同参与,从而将部分影响到企业经营的潜在因素发掘出来,同时根据其风险偏好范围来实施风险管控,以更好地推动经营目标的实现[1]。根据经营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划分为经营目标制定、企业风险评价以及控制等措施,以上因素互相关联与协作,融入到了企业整体生产经营过程当中。而内部控制是一类动态过程控制,其含括内容众多,主要是风险评估以及环境管控等要素。一般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理会、管理人员以及基层员工共同参与,以实现目标过程管控的目的。根据过去的工作经验,笔者认为预防是内部控制的切入点,因此应当要将其融入到生产经营的每一环节当中,可以采取事前、事中以及事后控制等方式来对内部控制的制定与落实进行评估,从而得到内部控制体系的有关信息,进而针对性地优化与改进内控体系,以确保企业管理的全面性、为企业决策的制定提供可靠参考,从而达成整体控制目标。
企业内部控制以及全面风险管理间不但存在一定联系,同时也具有相应差别,具体分析如下。第一,管理与控制的执行主体相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对象对企业所有工作人员,其管控主体为企业董事会管理人员还有每位员工,以有效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第二,管理与控制范围互相包含。由管理与控制范畴来看,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内部控制体系是一项非常重要内容,而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动因主要在于企业辨识与管控风险。内控属于一类管理职能,而在企业经营管理每一环节中均渗透着全面风险管理。第三,管理与控制重点有所差别。由管控层面看来,内部控制重点在于站在防范角度来减小企业内部控制所面临的各类风险,更注重运营与财务;而全面风险管理则侧重于运用前瞻性角度来处理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各类风险,更加注重于战略。第四,管控的目的具有一定差别。由管控目的看来,全面风险管理主要是通过分析企业的市场、财务、战略、运营以及合规等多种风险,对其取得的机遇进行评估,以起到预知或是规避影响的目的,但是内部控制就并未清楚区分机遇与风险。
综上所述,企业应当全方位分析与评估风险零容忍度、偏好以及处理方案等内容,构建起初始信息框架,这亦是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所以需要保证企业经营战略与风险偏好相一致[2]。内部控制是基于分析机遇以及内部风险来制定各类处理方案,风险系数越大那么内部控制措施的必要性就越强,同时结合风险内容与制定来确定相应的控制机制与方法。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可以采取有效的内控方式来管控、评估不同类型的风险,进而实现对各类风险隐患以及发生的监管与控制。
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风险威胁,但是即便如此,仍然有许多企业管理人员缺乏对全面的风险管理意识,缺乏对全面风险管理的高度重视,特别是没有将全面风险管理意识融入到企业的战略决策当中,导致了决策的执行面临较大的风险威胁。再加上,许多管理人员认为企业经营风险是偶然的,不可预测的,因此进行提前预防、控制的意义不大。因此,这些企业大多采取的是事后控制的风险管理方式,建立风险防控体系是一件耗费成本且意义不大的事。
在经济发展新形势下,企业面临着更多更为严峻的风险威胁,也因此对其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更多要求,但是企业的财务、会计等内部控制制度未能与时俱进地进行完善,甚至存在较大缺陷,导致企业面临较大财务风险与生产管理风险。尤其是企业普遍缺乏全面的财务风险意识,在财务管理方面仍然延用传统粗放管理模式,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财务管理的范围不全面、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达不到企业财务管理现代化发展要求。同时在组织结构方面也未进行相应调整,企业财务内控缺乏足够严谨性,使得企业面临较大的财务管理风险。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资金管理涉及的范围最广,各项生产业务、管理业务、投融资的开展都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而目前不少企业缺乏对资金运作的科学、全面管理,使得企业发展严重受限,甚至发展倒退。无论是制造生产还是设备技术更新、项目投资建设等的较大投资都会产生较大的资金流动,而企业缺乏合理的资金管理制度,导致资金分配不合理等问题,若是遇到生产效益无法及时补充资金损失,极易由于资金回笼速度过慢而使得企业陷入发展困境,甚至面临破产威胁。
许多企业过于重视生产规模扩大带来的短期效益,或者是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对生产成本的压缩,对于财务内控,尤其是精细化模式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企业内部控制不够全面,不能实现有效的财务内部控制。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许多企业的财务管内控较为松散,无论是对于企业管理者还是具体的财务工作人员都缺乏严格有效的考核体系,导致企业出现资金问题时只能通过扩大融资这种粗放的方式处理。精细化意识薄弱与管理不全面导致企业财务管理内容缺失,对企业的正常运行造成不良影响,带来较大的管理风险。
在企业内部控制中一项有效途径就是内部审计,该结构具有独立性,用以对企业内部管理活动的合规性以及合理性进行评价。其凌驾在企业内部控制上,属于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当前不少企业的内部审计监督机构设置上仍存在不少问题,使得内部控制结果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具体表现如下。一是有效落实内部控制制度,且基本获得预期效果。该类情形下内部审计监督机构的检查难度较小,并且可以正常开展工作。二是没能有效落实内部控制制度,相应结构未能根据规定流程开展作业。除此之外,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强,使得其工作受到制约,相应的监管力度也有所下降,特别是部分高层人员难以对其开展全方位的监督与检查工作,使得内部审计应有的效用没能得到发挥。
企业在对风险进行防范过程中,首先必须全面提高财务风险防控意识,配合完善的风控体系对企业财务、会计、生产等风险进行全面监控,如此,方可实现对管理风险有效防控[3]。对此,企业应树立全局风险管理意识,提高企业全员对于风险防控重视程度与参与度。其次,企业还应积极转变财务管理等内控体系,建立起完善风控体系,包括风险责任制度、风险监控制度、风险评估制度等,为企业实现管理、生产、决策等提供平稳的管理制度环境。同时,企业还需对自身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生产管理流程中等进行合理地优化,提高其合理性,规避由于组织职能混乱、生产流程复杂等影响内部控制管理效率,以及避免较大的管理风险。
首先,优化资金管理流程,提高资金管理的全面性。企业通过资金管理流程可以清楚并掌握资金的流动情况和运转过程,明确的资金管理流程能够帮助企业员工熟悉企业各项管理规定并严格遵守。企业高层要对企业进行严格的资金管理,确立统一的全面资金管理意识,将企业经营过程中涉及的采购、生产、研发、销售、投融资、科技创新等涉及的资金运作流程进行全面梳理,优化资金管理流程,明确企业每个员工在资金管理中的权利与义务,推动企业资金管理的发展[4]。其次,构建完善、全面的的资金管理体系。企业不管采用什么管理模式,都是以营利为目的,争取实现利润最大化。所以,企业需要根据现阶段发展情况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体系。出台实操性高、科学合理的资金管理制度,针对部门资金的使用情况、企业发展需要给予资金指标,同时建立企业内部资金使用情况奖惩规定。此外,企业还需要加强资金的审计工作,进一步规范企业审计制度,建立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管工作。
企业内部控制精细化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离不开完善的精细化管理制度保障。然而实际上,企业想要确保精细化管理制度的科学性有着较大难度,需要实现对企业人、财、物等资源的合理规划,其过程涉及一些管理流程的的优化重组,难免存在一些部门、人员的排斥。对此,企业需在制度上明确财务内控在精细化管理方面的相应权利,确保制度实施的一定强制性,同时结合企业自身实际,以及在实现财务管理流程优化的基础上,对精细化管理的各项内容、流程进行明确,确保制度体系的全面性。加上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成为了企业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集中力量实施有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对企业各个环节信息的有效掌握与实时调控,也是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精细化模式构建的重要内容,也需加强对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制度建设。此外,需要在制度中明确各个部门在财务精细化管理中的相关义务与职责,明确相关考核体系,将精细化制度的落实与员工绩效相挂钩,确保精细化管理制度得以充分贯彻落实[5]。
企业应当要开展全方位的风险评估工作,制定相应评估报告,用以对内部控制工作进行针对性的优化与改进,构建起合理的业务风险控制框架,围绕风险管控,面向生产运营内部控制体系慢慢过渡至基于风险型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具体可由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第一,合理构建业务框架。内部控制体系框架应当要由以往的资金、存货等会计视角转变为采购、市场营销等业务视角进行构建,并且由企业各个阶段着手来将每一重要环节中的数据稽核要求予以明确,将数据管理采集以及实物管理稽核样本正确划分出来,以达到强化全过程风险管控,提高数据可靠性的目的。第二,设置关键控制,对事前与事后评估工作予以充分关注。随着企业业务类型的多元化发展,运用联合促销以及多渠道整合营销等方式对于双方资产以及资金的安全有着较高的要求。加上根据原则性的控制要求,需要逐步细化具体方法的控制要求,以达到提升重要关键控制的目的。例如,在采购业务中因为采购的方法和业务流程存在差别,所以需要划分为招标、非招标以及集中采购三种不同模式,并对其具体控制要求予以明确与细化[6]。而当前不少企业的业务流程中,并没有清楚规定事前评估与事后监控的闭环要求,所以企业应当要基于业务流程评估来增设前后评估环节,以实现内控效果的提高。第三,将同质控制予以合并。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探索发现,如果将相同业务放置于不同流程内,会出现各业务部门认识不一致以及管理方式不同的问题,所以要求企业能够将繁杂重复的业务流程删除与精简,同时将同类型业务进行归并整理。
在企业内部应当要基于风险导向来构建起内外部审计监督体系,当前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中,其存在一个共同之处在于务必要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要想确保审计的公平与公正,避免徇私舞弊等行为的出现,内部审计工作必须严格监管与评价企业的每项经营活动,从而实现管理水准的提高。风险导向主要指的是在实施内部审计过程中,审计部门会基于风险的角度来实施审计,采取系统的审计方式来辨识、评估每一部门与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尽快采取解决方案。内部审计要求企业全体工作人员都参加到审计活动中去,同时参加到各个环节,并独立审计与监督企业内部活动。在此过程中一旦发现异常就应及时反馈到上级工作人员处,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相关信息,为决策的制定与调整提供参考。而且还可以起到风险防范与预警的效果,企业能够据此来实现防范风险的发生,从而将其带来的损失减小。除此之外,还需要积极完善外部审计机构体制的构建工作,通常是由企业投资 人员、行业中的专业审计机构以及政府监管部门作为外部审计监督部门的主体,其能够在适当的时机来检查与监督企业执行情况,以切实提高企业审计工作质量,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为了配合企业建立全面的内部控制新模式,企业还需要根据不同的需要制定奖励处罚、情况反馈、问责追责等辅助机制,以此来增强员工责任心,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例如:在各部门主管的考核中加入部门资金、预算、安全等内控管理情况,部门内控金管理不到位将直接影响部门主管的绩效奖金发放;开通反馈渠道,给予发现内控管理问题的员工一个向上反映情况的渠道,帮助企业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模式;同时还要建立问责追责制度,对于内控管理出现问题的部门和员工要进行问责并进行严厉处罚,不能马虎了事,企业内部要一视同仁。企业还要优化绩效考评制度,客观公正地记录每位员工的工作表现,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奖励。此外,还应加强对企业风险的全过程控制,建立有效的事前预测分析,事中控制,事后反馈完善的风险内控机制,实现对企业内控风险的全过程全面控制,将风险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
综述可知,虽然当前新经济形势为企业带来了新发展机遇,但同时企业也面临较大的风险威胁。对此,企业必须加强对全面风险管理意识的提升,对存在的内控问题的进行深入分析,进而基于全面风险管理角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实现对企业风险的全面控制,为企业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