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叙事手段在短视频中的应用
——以郝凡作品为例

2022-12-29 02:46:43李亚强陈桐军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7期
关键词:慢动作悬念媒介

李亚强 陈桐军

(作者单位:1.武汉传媒学院电影与电视学院;2.北京电影学院管理学院;3.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

随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快速发展,短视频不仅成为大众的娱乐方式,也逐渐成为商业营销的重要渠道。目前,仅在抖音短视频平台上的每日活跃用户数量已达到3.2亿人。短视频具有短小精炼的特点,符合大众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随时随地进行观看和分享的习惯与需求。除了专业生产内容(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PGC)模式和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模式,专业平台和个人用户进行结合的“PGC+UGC”模式也逐渐成为当下短视频制作的主流模式。

美国著名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曾提出“补偿性媒介”理论,他认为任何一种后来出现的媒介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媒介或其某一种功能的补救和补偿[1]。根据保罗·莱文森的观点,基于短视频的媒介形式而衍生出的叙事美学也是在快节奏、碎片化的大众日常中的一种人性化选择和补偿化演进。而在传统电影的叙事模式中,已经形成一套固有的类型化叙事套路,并且经过多年电影市场商业活动的检验,已成为故事叙述的经典法则。著名剧作学者悉德·菲尔德在其著作《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对于剧作的本性曾作出解释:“一个电影剧本就是通过影像、对话和描述来讲故事,并且把这个故事放置在一个戏剧性的结构环境之中。”[2]当90~120分钟的电影叙事容量压缩成15~300秒的短视频时,电影叙事结构基于媒介的变化也将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使故事文本在不同媒介形式上都能进行叙事,并呈现出特有的戏剧性。

郝凡是一位抖音平台上的UGC创作者,其同名抖音账号是他剧情短视频的发布平台。郝凡的剧情短视频以销售商品为目的,通过特定并有创意的内容来吸引受众,并在稳定粉丝量的基础上获得流量,进而进行商品营销获得经济收入。郝凡的剧情短视频以叙事性和创意性取胜,其在创作过程中将电影化的叙事策略和视听语言运用在短视频里,实现了由电影到短视频在媒介层面的跨媒介叙事。

1 激励事件和危机的前置

根据罗伯特·麦基对“激励事件”的定义:“激励事件是故事讲述的第一个重大事件,是一切后续情节的首要导因,它使其他四个要素开始运转起来——纠葛、危机、高潮、结局。”并且“激励事件必须彻底打破主人公生活的各种力量的平衡”[3]。由此可见,激励事件是整个叙事的前提,在激励事件的诱发下,人物面对情景中的变故而不得不做出行动,而人物也只有做出行动后,整个故事情节才会逐渐展开并进入叙事。在电影叙事中,激励事件的导入必须要等待成熟的时机,如交代完人物关系和事件背景之后才开始。而在郝凡的短视频中,故事在一开始就将激励事件推出,令人物马上做出相应行动。因为时间极短的短视频叙事,需要“争分夺秒”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所以要在第一时间就进入叙事。比如,在《教练,他用手臂上的鸡皮扎我》一集中,主角郝凡在和伙伴打篮球,短视频的第一秒是郝凡在防守伙伴的进攻,第二秒是郝凡的手臂触碰到伙伴手臂上的鸡皮,被扎出了红斑点,仅2秒、3个镜头就交代了人物的激励事件。由于人物必须要对激励事件做出反应,面对伙伴手臂上的鸡皮,郝凡不得不调整自己的防守策略。在短视频的第一秒就推出激励事件,等于在第一时间就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令观众有想继续看下去的欲望。因为在短视频的传播过程中,如果前3~4秒没有吸引观众,可能观众就会划过,开始观看下一个短视频。

不仅激励事件要在第一时间推出,危机也要紧接在激励事件之后及时解决,从而使短视频能快速进入高潮。在电影叙事五幕剧的叙事结构中,罗伯特·麦基对危机作出解释:“危机不许是真正的两难之境——是在不可调和的两善之间的选择或对两恶之轻的选择,或同时面临两种情况的选择,它能将主人公置于生活最大的压力之下。”“这一两难之境摆在主人公面前,当他与他生活中最强大、最集中的对抗力量进行面对面斗争时,他必须作出一个决定,要么采取此一行动,要么采取彼一行动,为赢得自己的欲望对象做最后的努力。”从中可见,危难就是戏剧性产生的前提,当人物处于危难之际,观众会迫切地想要知道人物接下来会采取什么样的决定来面对危难,以及人物是否能够从危机中突围,这也为后续的高潮作铺垫。麦基认为:“一般而言,危机和高潮都是在最后的时刻才发生的,而且发生在同一场景。”但是在郝凡的短视频当中,危机往往是紧接着激励事件的,这使得整个短视频都是一个高潮动作,对观众产生了持续和强烈的吸引力。郝凡的短视频通过人物迅速陷入危机之中,加深观众对人物是否能解决危机的期待,并且以此吸引观众对短视频进行持续观看,实现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流量价值。同样是在《教练,他用手臂上的鸡皮扎我》一集中,郝凡面对手臂上有鸡皮的伙伴的强势进攻,突然有第3个伙伴使用盾牌前来营救,此时音乐突变为沉重、悲壮的歌曲,使视频内容在产生戏谑和喜剧效果的同时,也强化了郝凡的危难处境,而危机感越突出,接下来的反转效果也会越明显。在千钧一发之际,郝凡用磨砂膏去除了伙伴手臂上的鸡皮,从而使情节突转,音乐也变为欢快的旋律,在不到一分钟的叙事时长里完成了整个故事节奏上的起承转合。同时,在危机、高潮和结局的叙事结构里,以夸张的方式强调了商品磨砂膏的作用和功效,产生了较好的广告效应。

2 悬念的设置与解答

在短视频中,一般是通过强化人物危机来“设置悬念”和“拖延悬念”,并以反转实现悬念的瞬间解答。美国戏剧理论家乔治·贝克在其著作《戏剧技巧》中,对悬念的概念作出界定:“所谓悬念,就是兴趣之不断地向前紧张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无论观众是否对以下内容一无所知,但急于探其究竟;或是对下文作了一些揣测,但愿使其明确;甚或是已经感到咄咄逼人,担心在这些不同情况下即将出现的紧张局势,无论观众是否愿意,观众都可谓是处于悬念之中。”[4]而在郝凡的短视频叙事里,往往一开始就让人物陷入危机,并且通过视听手段来强化人物的危机情形,此时的观众就已经进入叙事的悬念中,因为观众会迫切地想知道人物接下来的命运到底如何。中国传媒大学学者刘俊在《瞬时的爆点:短视频的戏剧性表达及其传播机制研究》一文中,曾提出悬念的实现分为“设置悬念”(设悬)、“拖延悬念”(抑悬)、“回答悬念”(释悬)三个环节[5]。在短视频里,当人物陷入危机时就已经设置了悬念;当创作者开始强化人物的危机情形时,则属于拖延悬念,也强化了观众对最终结果的期待;当以反转的形式进行结尾时,则是回答悬念。为了强化情节的反转效果,回答悬念往往是瞬间的,这样才可以保持短视频精炼的快节奏叙事,以及人物命运突转的喜剧效果。

在郝凡短视频作品《有时候举起手来不是投降,而是捍卫》一集中,郝凡和同伴在打篮球,作为进攻方的郝凡在面对防守方伙伴的腋臭时败下阵来,此时的进攻困境就建立起悬念,关于郝凡和队友的进攻最终是否能取得胜利成为观众继续观看的推动力。当郝凡的队友面对困境倒下,裁判却说比赛继续时,防守方的伙伴愈加“咄咄逼人”,此时在强化人物困境的同时,也拖延了悬念,增强了期待感。最后在千钧一发之际,郝凡掏出了去腋臭喷雾,消除了防守方伙伴的腋臭,继而突破了防守,取得了一次上篮机会,此时属于解答悬念。整个悬念的解答不到3秒钟,属于悬念的瞬间解答,并在快速反转的情节中强化了去腋臭喷雾的功效。郝凡在创作过程中采用快速设置悬疑和解答悬疑的策略,既保证了叙事节奏,也强化了戏剧性。

3 非现实时空的电影化叙事

戏剧冲突分为内部冲突和外在冲突。内部冲突为人物内心的冲突,如思想和情感上的斗争、纠结、犹豫等;外部冲突指的是人物之间、人物和外部世界之间的冲突,并且人物都有着明显的外部动作。由于短视频时间长度的限制,在极短的时间里难以刻画人物内心,因为对人物内心的刻画需要一个酝酿和铺垫的过程。在电影叙事里,一般是通过人物内心外化和动作细节的表现,将情感与思想细腻地呈现出来。而在一分钟不到的短视频叙事里,要实现人物内心的描绘和内部冲突的张力,客观上就存在限制与难度。在郝凡的剧情短视频里,他是运用现实时空向非现实时空的转换来解决内在冲突的表现问题。非现实空间是电影在叙事过程中的常用技法,虽然非现实空间的表现内容也是以外部冲突为主,但是其会将人物的想象、闪回、闪前等作为对内心世界的补充和描绘,这样既避免了内心刻画的时间限制,也可以保持稳定且快速的叙事节奏。

北京电影学院林洪桐教授对电影时间的非连续性作出界定:“一部故事片在连续放映的时间演进中,时间经常被切断、分割、插叙或倒叙一些段落,时间时而循序渐进,时而被‘闪前’或‘闪回’所打断,呈现出非连续性。”[6]时间的切换也必然带来空间的转变,而在这个时空重组的过程中,影像叙事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在郝凡的《过年聚会的酒桌文化论高低》一集里,某公司举办过年聚餐,3个同事争抢着敬酒时,酒杯要以比领导低的位置与其碰杯,前两位同事都败下阵来,第3位同事故意将酒洒出去,在领导给其倒酒时,趁其不备迅速在较低的位置跟领导碰杯,最后在“敬酒”上取得成功。而此时时空突然切换到现实时空中人物在敬酒前的画面,原来刚刚敬酒的画面都是其想象出来的非现实时空,最终敬酒时还是被老板识破而败下阵来。短视频在表现人物内心时,避免动作、细节、空间环境等人物内心外化的常规手段,而重点采用非现实时空的方式。由于短视频媒介特征适合表现外部冲突,从而能形象生动且高效地将人物内心世界的想法与情感呈现出来,实现了电影化叙事手段在剧情短视频里的灵活运用。

4 变速摄影对时空的重塑

时空处理技巧可以通过多个镜头之间的组合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单个镜头来完成,尤其是影像的速度变化可以创造不同的时间效果。比如,通过降格可以造成影像的“慢动作”,升格可以造成“快动作”“定格”等艺术效果。而郝凡的剧情短视频能将上述两种时间处理技巧灵活地运用在视频叙事中。

首先是慢动作营造的艺术表现。在电影叙事中,“慢动作”也被称之为升格,有多种叙事上的效果,如在巨大危机即将来临时,运用“慢动作”可以升华观众对危机来临前的急迫感和期待感。在人物面临外部事件的冲击时,运用“慢动作”可以强化人物的主观感受和内心活动。此外,“慢动作”还有营造浪漫氛围和意境的作用。在《不要放松警惕,除非你没有小肚子》一集中,郝凡准备向喜欢的女生递情书,不料却被老师拿过去,惊慌失措的郝凡拉住女生的手就往外跑,此时影像呈现的是“慢动作”,营造了校园恋爱的浪漫氛围,但其身后拉着的其实是老师,在叙事镜头组合里形成了“浪漫氛围”与滑稽情节之间的反差,最终两人被老师分别带走。分离之际也是运用“慢动作”效果,在荒诞情节中又强化了离别的沉重氛围。此时,“慢动作”具有营造氛围的作用,将其用于滑稽的情节叙事中,在滑稽之外又增添了喜剧感。

其次是低速摄影对时间的压缩。北京电影学院林洪桐教授曾对“快动作”效果进行分析:“‘快动作’既压缩了真实世界的时间,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又可以形成惊险和紧张的场面,并经常运用于喜剧影片,表现荒诞的情节,造成黑色幽默效果。”在郝凡的短视频里,“快动作”的主要作用是营造惊险紧张场面,以及滑稽、荒诞和喜剧效果。在《能对你不离不弃的,除了你妈还有它》一集中,郝凡在长跑比赛中因体力不支而落后,紧要关头拿出了“跟随行李箱”,从而可以从箱子中获取各种食物和水。视频为了强化郝凡恢复体力后的跑步速度,运用了“快动作”的处理效果,不仅使人物的跑步动作具有滑稽感和喜剧感,而且营造出惊险刺激的比赛场面,进而突出行李箱的广告效果。

再次是“快动作”和“慢动作”的有机结合。“快动作”和“慢动作”可以构成一个动作组合,呈现出唯美画面和滑稽效果的反差。在郝凡的短视频里也是如此,如《淡黄的长裙可有可无,但是蓬松的头发一定要有》一集中,一对情侣久别重逢,分别从道路两边迎面跑来,此时运用的是“慢动作”,营造了浪漫氛围。当女生发现男生的头发十分油腻时,马上坐在地上从男生身旁滑过,对男生唯恐避之不及,此时的影像是“快动作”的,营造出滑稽感和喜剧效果。当伤心欲绝的男生通过使用“去油吹风梳”,把油腻的头发变为清爽、蓬松的头发时,影像用“慢动作”来强化男生头发的飘逸感和个人魅力,此时女生突然又以加快的速度跑回来了,男生满心欢喜地等待,擦身而过的女子却只是从男生手中夺走梳子,此时的影像又是“慢动作”的。短视频将“慢动作”营造的浪漫氛围和“快动作”营造的滑稽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在叙事节奏上张弛有度,而且放大了剧情反转的落差感。

5 电影经典叙事技巧的融合

在叙事学中,故事结构是由要素、情节、人物及环境组成的。反转是叙事中的常用技巧,一般是将情节中的情境转变为相反的情境、将人物命运向相反方向进行转变的故事叙事方式。反转的目的是通过形成意外来制造悬念,并以此来增加情节的戏剧冲突。因为反转本身含有超现实的成分,所以反转的前提是需要将时间进行浓缩并进行夸张的处理,如果反转后的情节用现实时间来叙事的话,其表意效果则会被消解,如果不将反转后的细节进行放大处理的话,也很难对观众产生心理冲击。此外,相对于多线索叙事,反转技巧更适用于单线索且篇幅短小的故事剧情。因为单线索的故事情节简洁清晰、环环相扣,更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从而使其沉浸在情节里,而情节一旦发生反转和意外则会取得强烈的叙事效果。对于篇幅短小的故事来说,只有不断地使情节反转,才能让叙事一直保持紧张、刺激的节奏,这也特别适用于短视频叙事。

郝凡的剧情短视频里几乎都运用了反转的叙事技巧。在移动互联网媒介中,受众注意力的持续关注才能转化为流量和经济效益。因此,通过情节反转来抓住受众注意力就显得十分重要。郝凡创作的叙事短视频都带有营销目的,所以他一般是将反转的情节点设置在道具功能上,以此来强调道具的功能特性。

例如,在《此时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清新的味道》一集中,主角郝凡为了不被女友发现而躲在厕所里抽烟,不料厕所里的排气扇坏了,烟雾开始向卧室扩散。就在烟雾马上扩散至女友身边时,郝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开了“空气消毒机”,使烟雾立马被吸走,从而“化险为夷”。此处是剧情的第一次反转,“空气消毒机”的强大功效使郝凡躲过一劫。郝凡继续躲回厕所抽烟,当女友因需要用吹风机而拔下“空气消毒机”的插头时,发现厕所烟雾弥漫,将躲在里面抽烟的郝凡逮个正着,此处为视频的第二次反转。本以为躲过一劫的郝凡最终还是被女友发现抽烟,通过对生活中的场景进行戏剧化的处理,从而制造出意外的情节反转。

此外,郝凡的短视频还有夸张的叙事风格:一方面是放大人物的危机情形;另一方面是放大商品的神奇功效。当具有神奇功效的商品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处于水深火热的人物困境时,所形成的巨大反差也形成了反转和喜剧的叙事效果。

6 结语

短视频作为一种新的视听形态,在发展的过程中,试图在电影叙事技巧与短视频受众习惯之间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这需要在两方面进行不断探索与创新:其一是好莱坞经典叙事理论与短视频叙事之间的融合,因为好莱坞经典叙事理论历经数十年的商业市场实践,具有在规定时间内吸引受众注意力的特征,这也符合流量时代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媒介的叙事特点。其二是将电影摄制技术与剪辑理念应用在短视频的制作过程中,如无痕迹转场技巧、现实时空与非现实时空的转换、变速摄影的应用等。因为剧情类短视频和电影同样是属于叙事类视听产品,本质上都是将叙事作为根本目的,只是在不同的媒介平台上播放时需要符合不同媒介的叙事特点和受众 特点。

猜你喜欢
慢动作悬念媒介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环球时报(2019-12-20)2019-12-20 05:13:15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智斗知县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拒绝体
文苑(2016年1期)2016-11-26 19:25:07
慢动作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