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导师制下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022-12-28 04:05同济大学医学院宋心语
区域治理 2022年42期
关键词:导师制科创本科生

同济大学医学院 宋心语

创新创业的精神是科创能力耦合培养体系的精神内核。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所当然应该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因此,高等教育要“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优化教育体系结构和学校布局结构,努力提升高校创新服务水平”,将这种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灌输给青年学生,进而满足国家现代化建设对创新创造人才的大量需求。

一、本科生导师制对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现状

同济大学医学院本科生导师包括基础医学阶段导师和临床医学导师。本科生进入医学院学习后,通过导师和本科生的双向选择结对,确定本科生导师。导师须与学生保持良好沟通,解决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培养专业素养,指导学生的个人成长。2016年起,为了提前选拔优秀学生实现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的平稳过渡,医学院基于自主意愿和优中选优的原则,选择一批学生将早期科研和临床训练部分与后期的研究生培养阶段进行无缝对接,推出基础-临床导师的全程双导师制,探索“全程导师、早期科研、贯穿训练、严格标准”的培养体系,参与双导师的教授涵盖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首席科学家等,指导学生扎实有效开展早期的科学研究。

同济大学医学院根据医学发展规律和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对2017年入学新生实行全程导师制,探索导师制的模式和规则。医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先由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并匹配,一学年结束后根据师生双方意愿反馈,针对需要调整的师生组合由本科导师制工作小组核实调查后进行及时调整。学院成立了本科导师制工作小组,并制定相关工作条例及实施细则。

二、影响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因素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取普遍和共性的信息,采用访谈法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化的需求、内心想法,广泛收集导师对于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合理化建议。从学生个体和学校培养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并得到如下结论。

(一)学生层面

通过我们对目标人群的前期调研发现,目前学生存在主动性差、好执行不爱创造、重绩点轻实践、投机心理重等特点。“95后”“00后”的学生很多不愿主动联系导师,究其原因,停留在思维固化且创新技能基础较差阶段并没有占到大多数,而是由于自我效能较低,宁愿停留在自己的世界,也不愿与他人分享是更主要的原因。其实自我效能是一种对自身信念的肯定,对个体的努力程度、问题解决、抗压能力等都会造成直接影响。科创活动项目需要学生高度参与,不仅需要强大的脑力支持,还需要有创新灵感和果断决策的判断力,这些都需要学生长期的高自我效能感的支持。大一、大二阶段是学生思维最活跃、想象力最丰富的阶段,只要稍加引导就可以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这需要导师持续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加强情绪唤醒,鼓励他们多参加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科技节、本科生创新论坛等活动。在活动和比赛中不断磨炼意志,取长补短,充分肯定已有成果,从而培养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低年级的本科生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长短板的认知不足,导致在科研领域的进度较为被动。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更加注重知识积累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学习,对于创新项目缺少自己的想法,只会埋头实验,做好“执行者”,而非“创造者”。部分同学认为大一是有个了解的过程,等到明确今后要干什么,在大二的时候再开始选导师,然后选能跟自己符合的导师会有更好的效果。此外,很多同学受到奖学金和保研体系对于成绩绩点的要求,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成绩绩点上,片面地认为课堂上的东西远比社会活动更重要,导致对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视度较低。另外,一少部分同学投机取巧的心理较重,全程依赖导师,借助导师的项目来锻炼实践能力,自己创造的成果太少,运用导师的成果较多。

(二)学校培养层面

近几年来同济大学在创新创业领域投入极大,无论从课程开设、活动开展还是项目孵化方面都提供了相当丰富的资源。在专业课中教学过程中制定了合理且科学的本科生创新能力考量标准和方法,将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大学毕业生的必备技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医学院的创新基地则为基础医学院及各附属医院师资联动搭建了平台,成立“大学生科创导师库”,吸引高水平人才加入导师库,负责对学生科技成果进行技术论证、质量评估、成果评审和推荐等工作。但目前的导师库主要集中在基础的专业教师和临床医生,缺乏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等社会上的专业化、职业化创新创业教师。

课程教学方面,目前学校开设的创新创业类课程较为充足,但是与医学生专业特色结合的课程则少之又少,且实操型课程缺失,导致创新创业的活动很多,但是与课程培养之间的联系模糊,难以形成合力。另外,在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方面,鉴于毕业、保研、奖学金、附属医院考核指标往往更多指向学生发表的学术论文,而对于其他的创新创业活动覆盖面较小,导致学生对于科研论文方面的热情很高,对其他活动的积极性较差。

导师配置方面,由于医学院的导师由基础和临床两部分构成,但是医学生大多是从大三才开始进入临床进行实习,大一大二阶段的医学生尚未接触临床教学,但是部分同学匹配的导师是医院里的临床医生,对于致力于临床的学生来说固然早些接触是好事,但是对于尚未对临床专业有概念或是一知半解的学生来说可能效果不佳。目前的培养模式下,尽管我们有本科生导师制记录本规定了导师每月至少与学生见面的次数,但很多都流于形式,实际操作中还是有学生表示与导师沟通较少。

三、本科生导师制在医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中的应用模式改进

(一)专创融合、夯实基础,设立阶段性培养目标,形成递进式、个性化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

“专创融合”需要高校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两者融为一体,形成与现代社会需求、行业产业需求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新体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引领未来的“栋梁式”人才目标,聚焦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着力打造“一二课堂联动、校院两级互动、师生共同参与、学习实践结合、学校社会合作育人”的模式,构建递进式、个性化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目标、内容,将途径、方式与方法、实践平台、考核评价予以具体考察但要避免因指标过于量化而导致的“唯成果,轻过程”的错误育人观。

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缺乏对创新创业培养模式的阶段性目标定位导致学生与导师的双重矛盾尤为突出,结合医学专业特色、教学目标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初探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阶段性培养模式如图1。

图1 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阶段性培养模式

首先是探索阶段,针对大一新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集中在接触科研、兴趣启蒙和发现自身能力短板上。大学是人生求学路上的重要转折点,对于学生的自制力、自学能力、钻研能力等有转折性的要求与改变。天南地北的不同生活习惯和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也容易产生差异和矛盾,进而滋生部分同学的不良情绪,影响学习、人际交往及日常生活。因此,对于大一的学生来讲,有本科生导师帮助其转变思维习惯,通过自身经验和专业知识为学生提供学习计划的制订及专业知识的阐述,更有利于学生提升学习兴趣,融入专业思维,确定学习目标乃至未来人生规划的启蒙。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兴趣引导尤为重要,可以聘请院士、海外留学学者、特聘教授以及各院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科创优秀大学生代表等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这对于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加深学生对“科教兴国”战略的认识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是技能提升阶段,引导学生培养文献检索、文献阅读的能力,进入实验室学习基础的实验操作,掌握文献综述的写作方法,巩固基础知识、加强知识储备。通过课上学习和导师课题组的组会学习,向学生讲授查阅论文的方法,选定一些与学习文献相关的论文进行初步了解,使参与人员掌握基本的论文查询方法,从中文论文入手了解技术的应用情况等;学习选定文献及翻译文献,通过对英文文献的翻译及学习,学生可以对技术应用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英文翻译水平;学习论文综述,加深技术优缺点的理解,总结应用前景,提出自己的思考,掌握书写文献的格式及注意事项。

第三是思维训练阶段,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基础实验操作方法后,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的方法、培养发散思维,提高认知水平,进行简单的学科交叉探讨学习。具体表现在导师可以结合自身的科研方向和学生的兴趣,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的申报及其他学术活动,提升学生的科研水平。

第四是个性化发展阶段,也是学生进入大三临床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分水岭时期。从促进校际交流共建,到全员发动求参与,以创新英才引领,今日小创想变成明日大创造,通过以赛助学的方式促使学生自我挑战并及时检验自身的科研水平。利用“院级-校级-省市级-国家级”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创新创业大赛,为不同阶段和不同能力的学生搭建适合其发展的平台。一方面促进在不同医院在科创方面之间的横向交流,在校内、院内营造出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另一方面通过推优拔尖、以评促建,纵向挑选出优秀的作品进行深度打磨。通过医学生学术节、青稞节、各类各级创新计划的实施,拓展有意义的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进行学生课外科研能力训练。将大学生科创从简单的垂直、直线的管理推动体制向复杂的网络化方向发展,以贴近学生的角度营造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

最后是成果产出阶段,经过一系列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科研训练,学生能够独立发表有一定水平的论文,有相关的发明专利产出,甚至有创业想法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可以在医疗领域进行创业实践活动。

(二)完善本科生导师考评机制,拓宽导师类型,找好陪跑员,形成引导合力

因材施教是科创教育中不可忽略的重要板块。不同的学生适合的科研方向与指导方式不同,但部分学生往往缺乏对自己的认知,需要学校提供一个更加灵活和科学的科创培养机制。本科生导师制由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学年结束后根据师生双方意愿反馈,针对需要调整的师生组合由本科导师制工作小组核实调查后进行及时调整,并报相关部门备案。对于这样的学生,学院应设立专人及时保持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为学生和专业教师之间搭建交流平台,降低试错成本,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方向,匹配最适合自己的专业导师,使“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个性化培养”融为一体。

加强教师创新能力培养和发挥广大教师参与双创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医学院因其学科特点,所以在设置导师时需要同时囊括基础医学院和附属医院的专家、学者和医生。但由于部分导师在临床医院,因时间和空间上的不便,无法有效保证与学生的线下沟通。因此可以将网络沟通、电话沟通纳入考评机制中,不拘泥于传统的职称评定和工作量计算方式,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考核。

同时,吸纳成功的创业者、企业家作为校外导师,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促进理论知识与创业实践的结合,为真正有创业想法和创业能力的学生提供全方位一体的创业指导,使“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个性化培养”融为一体。引入“朋辈教育”培养模式,由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进行科研活动,与专业导师形成引导合力,帮助本科生完成从听课到上手实验的过渡。作为师兄师姐的朋辈导师,更加了解低年级同学的科研需求,尤其对于主动性较差的学生来说跟同龄人的话题更多、沟通更加顺畅。充分发挥同龄人之间的“传-帮-带”作用,促进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可持续、有梯度、有效果。

(三)抬高天花板,与思政工作充分联动,以教备赛,以赛促教

传统双创工作大多从专业教师角度对本科生导师制度进行完善,将辅导员和专业导师的分工定义为“点面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管理模式,辅导员侧重于“面”的管理,而专业教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和科研创新能力,忽视了辅导员在其中的关键作用。而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思想启蒙者,是学生最亲近的良师益友,对于学生的心理状态极为了解,尤其面对“社恐型”学生,对其的科创启蒙优势可谓“得天独厚”,同时对于国家创新创业政策的宣传和理解也是最到位的。专业教师在科研创新领域有着极大的优势,但是辅导员不应仅停留在举办活动的层面,而应向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工作,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同感。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技术理论及实践经验兼备的专业人才来引导教学,需要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协同合作。辅导员应落脚在思想引领,扎实推进“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组织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活动,依托学生社团活动将大学生科创从简单的垂直、直线的管理体制推动向复杂的网络化方向发展,以贴近学生的角度营造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双创精神。

猜你喜欢
导师制科创本科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住院医师对“全程导师制”教学效果评价反馈分析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