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佳
(江苏省盱眙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淮安 211700)
随着企业经营管理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想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获得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必须不断提升内控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增强风险、隐患的防范、抵御能力,确保一切风险的可防可控。企业内部控制是一项涉及企业人员管理、财务管理、业务管理、制度管理等多项内容的全面性工作,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个环节都息息相关。所以,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还需要企业所有人员共同努力,正视其在内控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的改革措施,推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不断完善,进而切实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全面预算管理可以覆盖企业的所有部门、所有业务,能够有效提升预算方案的广度与深度,更加精准地了解、分析、研判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运行情况,保障各项内部控制措施的落实。但是审视当前多数企业的预算情况,由于部分管理层缺乏全面预算意识,不仅随意确定预算目标,且全面预算方案的编制也缺乏科学性,在实际经营管理活动中,全面预算管理并未得到有效实施,难以与内部控制相结合。在编制预算方案时,大多都是以年度为单位,以“增强预算法”作为重要的编制方法,而且由于缺少业务部门的参与,做指定的预算方案极易造成资源的浪费与预算的松弛。而且由于缺少月度预算、季度预算,也不利于预算控制的有效实施,进而使得全面预算失去了其严肃性、客观性与权威性,导致预算编制成为空文一纸,最终流于形式。另外,部分企业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并未建立与预算编制相匹配的预算分析、预算调整机制,导致企业内部各个部门难以做到有效对接,进而导致超预算问题的出现。
在企业运行、发展过程中,企业资产是极为重要的物质基础。在资产管理方面,加强内部控制,能够有效促进企业财务保障能力的提升,推动其健康、稳定的发展。但是部分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并未充分认识到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出现管理漏洞。如部分企业的监事会形同虚设,在资产管理方面并没有实际权利,导致资产管理随意性较大,约束力不足。再加上部分部门本身自我监督意识不强,缺乏财务控制能力,而导致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甚至造成资金的严重浪费。此外,在存货管理上,由于缺乏完善、具体的存货管理制度,导致存货管理混乱无序,进而出现账实不符的问题。由于储存量失真,而导致重复进货,占用企业大量资金。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对财务内部控制缺乏全面认知,对其重视程度不足,难以做到根据企业的实际业务发展需求,对内控机制进行及时调整,内控管理相对之后,严重影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
在运营过程中,部分企业并未根据内控需要,优化、调整内部组织机构,难以实现管理权限与监督权限的有效制衡。而且在很多时候,内部控制都只是停留在口号层面,对内控作用与意义的宣传不足,导致部分员工缺乏内控意识,内控执行力不足,甚至不配合内控工作的推进。此外,很多企业并未构建与内控体系配套的内控制度,缺少对关键岗位、相关业务流程的详细说明与规定,导致内控的执行缺少相关制度的支持,经营管理业同样缺乏规范性,越权管理的现象更是时有发生。此外,在内控活动设计方面,很多企业都侧重于对流程的设计,且在采购付款、项目处理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详细的说明,但对于执行监管方面的制度却不够完善,特别是在一些突发、特殊情况的处理方面更是存在严重疏漏。如内部关联交易的控制标准不统一;内控流程设计不够具体、完善,导致部分制度形同虚设,得不到有效落实;应急后备人员配备不足,从而造成经营管理内部控制的缺失。
企业任何经营管理活动都是存在一定风险的。而有效防范风险,将经营管理活动的风险降至最低,就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但是在运营过程中,部分企业由于自身缺乏风险防控、评估意识,从而导致其财务报表核算缺乏准确性、投资决策分析缺乏科学性、投资管理机制缺乏完善性,为投资审核工作困难重重。从企业经营管理风险管控的视角来看,部分企业由于对内部控制原理与具体要求的把握不足,认为只要按照工作要求认真完成就可以,并未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与风险防控之间的关系,不能及时发现运营过程中一些潜在的风险因素。以融资活动为例,由于部分企业难以做到科学把控融资规模,认为融资规模越大越好,却没有全面认识到过量融资为企业带来的运营风险。融资规模的盲目扩张,不仅会加重企业的偿债压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的使用成本。一旦投资失败,企业则可能会面临无法收回预期的投资收益的问题,进而导致资金链断裂,威胁企业的资金安全。
通过对内部控制各项基本要素的全面解读可以发现,企业内部的监督与评价,将直接关系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整体质量与有效性。但是,很多企业并未真正意识到监督、评价内部控制机制的重要性,而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机制。首先,从对内部控制的监督来看,很多企业只是对各部门的运行状况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审查,尚未实现内审的常态化,再加上监督反馈不足,即便在审查过程中发现问题,也并未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追责、处理;其次,从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来看,很多企业在评价时,只是简单地、表面化地评价已经完成的工作,不仅没有制定详细的评价指标,并没有建立完善的评价框架。由于评价不足,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问题并不罕见。
构建稳定、完整的企业内控体系,首先需要良好的内控环境的支撑。而健全的组织架构,则是构建良好内控环境的关键所在。健全、稳定的组织架构,更有利于企业组建高水平、执行力强的内控团队,促进内控体系的高质量实施,优化内部控制流程,提升内控风险管控效果。具有较强专业性、可靠性的内控团队,往往能够建构更加稳定的内控架构,从而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明确内部的责任主体,确定责任目标。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内控责任权限的明确划分,切实将内控责任落实到具体的执行人,确保内控体系的规范化运行。此外,考虑到部分企业的行业性质,如制造业、电商企业,其内控机制设置应尽量精简,确保内控工作网络能够全覆盖即可。在企业内部,营销、财务、生产、仓储等各个部门,从上到下,全面落实内控责任,夯实内控基础,共建完整内控网络。
若想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一方面要重视对制度层面的管理,形成统一的制度规范;另一方面应把握好人员管理,合理划分不同岗位人员的职责,保证人员和内控管理内容的契合性。另外,企业应明确制度的各个流程,完善拟定制度、审核制度、发布以及检查制度等环节,这样方可避免制度出现交叉、重复的情况,从而加强制度的统一性。企业还应结合不同部门的工作流程、制度条款、潜在风险等进行统筹规划,保证工作流程与制度的契合性。同时,企业应加强员工的管理培训,强化检查评价制度,完善内控测试的相关机制,以此保证制度管理和人员职责同向同行。只有不断完善管理办法、管理细则和操作指南,方可更为高效地实现对企业人员的管控,从而为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企业通过宣传培训能够进一步强化管理制度在管理团队中的渗透作用,从而在无形中促使管理团队的综合水平提升,保证内控体系能够有力运行。企业通过构建宣传培训机构,能够不断提升各个部门间的合理沟通,从而更好地发挥出培训效果,将宣传培训的作用提升到最大程度。在开展宣传培训时,企业还应重视考核评价,结合员工的业务培训、专业及技术培训等内容,提升宣传培训效率。同时,应强化企业高管人员的宣传培训。要知道,企业高管是内部控制水平提升的关键,只有不断提升他们的内控水平,使其对内控制度、流程、关键点更为了解,方可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得到有效提升。另外,企业开展宣传培训活动时,不能脱离内控环节,这样方可逐渐提升企业员工的内容意识,让内控责任落到实处。另外,企业高管应把握好培训与执行的关联,不断提升基层员工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保证上下级间的沟通更为高效,及时发现内控制度在执行时存在的各类问题。为提升内部控制培训效果,企业可尝试引入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手段,以互联网为基础开展更为高效、生动的内控制度培训,完善培训形式,以远程培训、在线培训、微视频培训等方式,节省培训成本。
为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效果,要重视对业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这样方可更为高效地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地,从而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现代化管理体系,提升企业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竞争优势。企业内部控制业务信息中,选择一批作为信息化应用平台建设的重点工程,并以信息技术看成是基本标准,以决策管理控制为主要导向,持续深化信息化系统建设工作。另外,要积极提升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度,对现有的信息化资源开展有力整合,避免出现信息孤岛的情况,以此保证对业务内部控制的高效性,尽可能在工作中实现“过程留痕、责任可溯”。同时,对于一些风险事件要做好相应的预警工作,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解决。
系统、完善的内控流程,能够有效保障内控制度的落实。作为现代化企业,应避免空泛、繁琐的内控流程,通过精简化的内控流程,提升企业各项业务的开展效率。在具体经营管理活动中,企业管理者应最大程度地精减各项成本,从而在优化企业工作流程的同时,保证其具备高效性、简洁性特点,以此实现对内控执行的减负增效。这一目标的实现,首先需要设计脉络清晰的业务流程,实现内部管理流程的简单性、明了性;其次,保证各个业务流程的高效衔接,以产品生产制造环节为例,应对其关键环节的流程做到更为清晰地表达与囊括,让员工能够一目了然整个流程的关键节点,保证工作内容的突出性、简明性。另外,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为各个岗位的人员编写一个流程手册,让他们按照手册进行合理操作,保证流程的简介高效,以此实现企业生产活动的减负增效。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还要实行授权、审批控制的权责分离,以实现对企业资产管理、销售业务、采购业务、各项资金活动等环节的有效控制,加强对企业资产流动的管理,避免资金流失等问题的出现,从而有效规避超支风险。
若想严格审批控制,首先要明确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权限,针对不同部门负责的业务类型和具体工作内容,为其设定相应的权限。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员工的权限也应保证随时变化、及时更新,对于一些特殊工作项目,可以为员工赋予特殊的授权,并做好授权期限的管理。其次,企业要进一步明确各个岗位的具体职业,让各个岗位员工明确自己的职权范围、岗位职责,督促其严格按照公司规章制度开展各项工作;与此同时,明确各个岗位职责权限,避免出现职责交叉问题,从而降低责任推诿等情况的出现概率。最后,企业应通过日常监管、内部测试与审核、外部监督等多种途径,加强对各个岗位具体工作的监管,及时纠正、处理各种违规问题,增强企业内控的约束力。
持续监督可以看成是企业进行内部控制,提升内控效果的有力措施。对此,一方面,企业应加强日常监测与监督机制的有机结合。以制造企业为例,在其内部管理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一些量化的内控测试。对此,企业应在日常随机测试、季度测试的基础上,建立常态化、持续性的考评机制,通过两种考评方式的结合,进一步提升监督效果。另外,在考评中,要有对考评结果的横向、纵向比较,确保各个部门能够在考评、比较中,及时发现自身问题,规避可能存在的各项风险。另一方面,要充分激发员工进行自我测试的积极性,细化考核指标,将其落实到个人,从企业的实际需求把握被控要求,不断激发企业员工的潜力,使其能够做到持续自我完善。通过开展持续监督,能够有效保证内控实施效果,从而帮助企业逐渐实现自己的经营、生产目标。
除了完善监督、考评等制度,还应重视对员工的激励,通过完善激励奖惩制度,能够让企业实现更为高效引导控制。在激励奖惩机制的驱动下,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能够明白自身的岗位职责,从而构建一个严格、明晰的内控环境,提升企业员工对各项制度的执行能力。激励奖惩制度的实现要以考核为基础,让利益成为驱动员工完善自身行为的力量;通过激励奖惩工作,能够帮助企业更为高效地发现人才,使其更好地彰显出自己在企业中的价值,将责任意识转化为工作中的执行力。除了对员工的激励奖赏,还应做好责任追究工作,对于那些不履行岗位职责的员工,要追责严办,及时填补企业内控工作漏洞,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
总之,面对新的经济发展形势,现代企业应做好内部控制的宣传工作,增强员工的风险防控意识,为内控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环境。与此同时,企业还要进一步健全内部审计监督机制,推进信息化建设,依托完善、强大的内控管理体系,提升内控实效性,实现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