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重要论述的多维阐释

2022-12-28 15:41靳思远
青年发展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医药总书记建设

靳思远

健康既是国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回顾习近平总书记的个人成长历程,他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就重视通过体育运动来强健体魄、磨炼意志,并以此和当地青年增进了解、建立友谊;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他组织举办了全县全民运动会,支持留村业余体校到县城办学;在福建,他大力支持发展登山运动,推动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同步发展;在浙江工作期间,他亲自擘画了“八八战略”,明确提出要加快“卫生强省”和“体育强省”建设。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重要论述在他青年时期和主政地方时期就已萌发。在中央工作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进一步深化了对建设健康中国的思想认识,他以整体性思维、历史性眼光、预见性视野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健康中国的新思想、新理念与新要求,从理论与现实、当下与未来、国内与国际相融合视角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建设健康中国、建设什么样的健康中国、怎样建设健康中国等一系列兼具重要性与紧迫性的重大问题,为新阶段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基本思想遵循与重要方法论原则。健康中国建设既是重大理论问题,也是重大实践问题,从现实维度、价值维度、实践维度和哲学维度等多维度透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重要论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现实维度: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提供全球健康治理的中国方案呼唤建设健康中国

(一)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要求建设健康中国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应该是全党全社会必须牢牢树立的一个理念。”[1]早在2016 年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了三明医改情况汇报时就对医改所体现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觉悟担当”予以充分肯定。从应然上讲,人民健康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源。建设健康中国既是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更是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必然要求。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一理念客观上要求提高国家健康治理水平,使我国的“人口红利”源源不断地向“健康红利”转化[2],从而不断释放并凸显“健康红利”,推进“健康红利”的高效转化。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然内在要求整体性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3]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以整体性视角赋予了健康中国建设的时代内涵,基于过程视角来看,即对人民健康的保障贯穿了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的全过程与整周期,也贯穿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全过程。全方位保障人民健康,既关照人民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还关照人民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社会适应等;既包括东中西部全区域人民健康,又涵盖各民族地区人民健康,还包括不同社会群体的健康。从实然上看,应对全球大蔓延、大流行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战也必须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在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我们党采取调配急需资源与先进设备、协同防控与救治、全力救治与完善防控体系等有力举措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让最优秀的医生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并强调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但在与疫情斗争的过程中,也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诸多方面存在的不足与短板。未来更有效应对重大疫情挑战,补齐国家健康治理的短板与漏洞,有力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就必须高质量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

(二)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需要建设健康中国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开创了现代化的中国版本——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持续发展更是彰显着新的现代性的强势在场。纵观古今,环视全球,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仅勾勒出当今世界最为壮丽的政治景观,也谱写了经济发展的绚丽华章,还推进了健康事业的阔步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健康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4]人民健康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追求和题中之意,建设健康中国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必然要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给人民生命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也给国家的医药卫生体系带来大的考验。在与疫情的斗争中,我国的医药卫生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疫情不仅是对国家卫生部门及医药卫生体系的大考,还是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大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5]中国在走向现代化道路中,健康领域不可预见的不确定性风险挑战依然存在,健康治理领域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矛盾依然突出,有效应对当下和未来的“大考”,必须提升健康治理能力,推进健康领域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可以说,现代化与健康中国是耦合共生的。作为一面棱镜,健康能折射出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反过来,健康中国的建设将为人民健康提供坚强保障,从而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与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更好地保驾护航。因此,未来继续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就需要将健康中国治理这一关键一环高质量纳入国家治理,进一步强化与凸显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

(三)提供全球健康治理的中国方案呼唤建设健康中国

长期以来,我国积极向世界贡献健康治理的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以参与并引领全球健康治理的有力举措展示了负责任大国与国际人道主义的良好形象。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第一时间向国际社会通报疫情信息,公布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等信息,竭尽所能、尽己之力为国际社会提供医疗援助,并第一时间向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的中国方案与宝贵经验,以负责任的有效行动支持全球疫情防控与救治,体现了负责、公开、透明的积极态度与国际形象。“在国际援助、疫苗使用等方面提出一系列主张。中国以实际行动帮助挽救了全球成千上万人的生命……”[6]需要指出的是,正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阻击疫情中的生动践行,我们才得以全方位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才得以在传染的有效控制、疾病的高效救治、药物的快速研发、科学推进复工复产等方面积累宝贵的经验,进而才使得我们可以在全球健康治理中贡献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以卓有成效的行动挽救人们的生命。当下,面对疫情在世界的大蔓延、大流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不仅要“继续履行国际义务……分享中国方案、中国经验”,还要携手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7]。未来,我国高质量推进健康中国行动,不断缩短全球卫生治理中国话语的出场间距,提升全球健康治理的中国话语权,为全球健康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呼唤进一步加强健康中国的建设。

二、价值维度:多重价值的映现与彰显

从价值维度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的重要论述体现了提高健康治理水平与推动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经济价值,彰显了制度优势与践行最大政治的政治价值,映现了弘扬健康文化与传承中医药文化的文化价值,凸显了增进民生福祉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呈现了建设宜居生态与满足人民健康生活需求的生态价值。

(一)经济价值:提高健康治理水平与推动经济社会良性发展

健康既是人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需求,还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正是在于“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而人类历史的发展当然离不开有生命的、健康的个人的存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强调要将人民健康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求“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实现健康和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8]。另一方面,健康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渐趋显著,健康领域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性矛盾也日益凸显。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健康生活的需求正显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特征,特别是青年群体对于一些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充满时代感的休闲运动如冰雪、健身、极限、山地等健康生活的需求日益多样,老年群体对于一些养老健康服务新业态的健康生活与品质的需求也不断增长,而这种需求反过来会对卫生服务以及健康产业的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出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要求,从而推动健康中国与经济社会良性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意义时所指出,这“是实现经济社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的基础”[9]。

(二)政治价值:彰显制度优势与践行最大政治

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所内蕴的显著优势在与全球大蔓延、大流行的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得以有力彰显。具体而言,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党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高效统筹调配医疗资源,全力以赴推进疫病救治,彰显了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制度优势。同时,我们党始终坚定地站在人类进步与历史正确的一边,不仅始终高度重视本国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心怀世界,力所能及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医疗援助,积极参与并引领全球健康治理,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民心是最大的政治。”[10]践行这一最大政治的关键就在于顺应民心。新时代主要矛盾的逻辑转换要求顺应民心就在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内嵌于“美好生活需求”之中。健康中国的建设连着民心、关系民生,是国家政治生活的兜底性工作,是顺应民心的基础性工程。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我们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这项重大民心工程摆上重要日程。”[11]

(三)文化价值:弘扬健康文化与传承中医药文化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发展健康文化、移风易俗、培育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具体健康要求。在疾病的诱因中,不良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青年等群体为重点对象与抓手,发展健康文化,利用多元媒介加大健康科学知识的普及力度,以更加鲜活的新媒体拓展与优化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健康生活意识与健康生活素养,有助于从源头上形成与强化健康治理意识,形成人人关注健康文化并践行健康生活方式的良好局面,从而整体性改善社会健康风貌。从更宏观的国际视野看,有助于变健康治理领域的我国国际形象的“他塑”为“自塑”,塑造良好的健康中国形象,进一步增强健康文化与健康软实力。中医药学内蕴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健康理念及丰富的实践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医药事业在赢得自身大步发展的同时,也为保障人民健康作出了显著贡献。根植于数千年中华民族历史沃土而生成的健康理念以及丰富实践经验在中医药学中获得鲜活呈现,中医药学可谓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12]。未来,我们要把这一凝聚与彰显着中国人民智慧的中华文明的瑰宝“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服务于人民健康”[13]。同时,我们承继中医药文化还要高效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将传承中医药宝库的精华与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相结合起来,对外更好地展示中医药文化魅力。

(四)社会价值:增进民生福祉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当前,就美好生活的健康领域而言,我国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当前,城乡、地区以及群体之间的健康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仍然较低”[14]。因此,改善健康领域的民生福祉对于满足人民对美好健康生活的需要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离不开健康。要大力发展健康事业,为广大老百姓健康服务。”[15]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的重要性论述充分彰显了增进民生福祉的社会价值。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平性要求、凸显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特质等重要论述中也映现了健康中国建设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价值。推进健康中国的高质量建设,让全体人民病有所医,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我们绝对不能走全盘市场化、商业化的路子。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都要毫不动摇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16]

(五)生态价值:建设宜居生态与满足人民健康生活需求

健康中国与美丽中国相生共荣。美丽中国与健康中国须臾不可分离。“美丽中国就是要使祖国大好河山都健康,使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都健康。”[17]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有利于有效控制威胁健康的生态环境危险因素,预防并减少伤害,维护并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不仅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民生问题。”《“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建设健康环境”进行了全面部署,要求改善人们生活环境,有力推进影响人民健康生活突出环境问题的解决,建设健康宜居的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18]解决影响人们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对于增强人民对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对于美丽中国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反过来,美丽中国的建设又将为人民健康生活所需要的宜居生态提供重要保障。

三、实践维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多重实践

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卫生健康问题呈现鲜明的叠加性特征。所谓叠加性,一方面表现在卫生健康领域多重问题的交织,我们面对着“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19];另一方面表现在同时面对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卫生与健康问题[20]。据此,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需要多重实践的协同发力。

(一)严加预防:健康中国建设的有效策略

前提性问题往往更具有根本性。从医学疆与界的视域来看,预防始终大于治疗。相较于治疗,预防可以使问题在萌芽、成灾之前得到有效化解,因而是最经济有效的健康策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以及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等会议中都强调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将预防关口前移。”[21]新形势下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加强预防工作可从以下方面着力:其一,前移预防关口,强化健康知识宣传,提高人们的主动防范意识,使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由看病治病意识转变为疾病预防意识。其二,从制度入手理顺关系,以制度的保障为有效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托底。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实施精准有效防控;提升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健全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与应急管理体系;健全疾控机构与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其三,加强基层防控建设,织密织牢第一道防线。增强基层防控能力,夯实联防联控的农村与社区基础;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向基层倾斜;加强农村与社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其四,创新学校健康教育模式。以常态化宣传与集中式教育、课堂宣传与课外实践、教学活动与多样教育活动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强化预防的宣传工作,加大科学预防健康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力度。

(二)创新科技:健康中国建设的锐利武器

成功分离出世界上首个新冠病毒毒株并完成病毒基因组测序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作用,实践证明科技在疾病控制、病毒溯源、疫苗研发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抗疫战就是科技战。在抗击疫情中形成的伟大抗疫精神就内蕴着尊重科学精神,尊重科学就要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作用。“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斗争的锐利武器。”[22]纵观人类与疾病斗争史可以发现,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未来建设健康中国的有力武器也必然在于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第一,完善科研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完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23]第二,将关键变量的全新信息技术转化释放为大的增量,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借助大数据信息技术提升疫情防控的精准度,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制定更有操作性的防控指南,为卫生部门的决策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重要参考,不断提升健康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其三,攻关生命生物安全的重大科技。通过面向科技前沿、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整合生命生物安全与医药卫生设备的联合攻关,努力实现保障人民健康“国之重器”的核心技术的突破,从根本上实现健康领域高水平重大科技自立自强。

(三)传承文明:健康中国建设的宝贵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话语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医药理论和话语,如用“猛药治疴”的话语表明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坚定决心,用“刮骨疗毒”的话语展示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推进自我革命的深厚底气。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医药学“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24]。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独特优势的中医药为国家健康治理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应对疫情中临床著名的“三药三方”就源自于古典医籍的经方。因此,建设健康中国就要把中医药这一宝贵财富继承好,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守正创新。一是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总结中医药防治疫病的理论和诊疗规律;二是引导制药企业树立质量与责任意识,研制和生产质优价廉疗效好的药品;三是坚持守正创新,既要探索符合中医药实际的服务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又要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四是建立健全与中医药发展相适宜的评价机制以及相关法规与管理体制;五是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与推动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相结合,既推进中医药和西医药相协调发展,促进中医药的研发和产业发展,又推动中医药昂首阔步走向世界。此外,还要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加强诊疗技术的保护与抢救,改革完善中药审评审批机制,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引导青年关注中医药文明瑰宝,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的培育与建设。

(四)加强体育: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手段

“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25],对于人们丰富精神家园与丰盈精神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意义。同时,体育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风向标与强大动力,是彰显社会文明程度、展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平台。建设健康中国内在呼唤加快推进体育建设。在深入推进竞技体育发展的同时要加强群众体育建设,坚持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全面发展。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在世界重大赛事中取得耀眼成绩,世界体坛中的体育中国形象频频出场。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两者不可偏废,竞技体育的崛起是体育大国的应然要求,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全面发展才是体育强国的有力彰显。早在从政起步的正定县工作期间,习近平就重视群众体育工作,大力支持推动全县全民运动会的举行。他认为:“精神也要丰富起来,身体也要健康起来,让老百姓感到幸福,搞全民运动会这件事情意义重大。”[26]在这次运动会之后,正定县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也广泛开展了起来。2017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巴赫时指出:“我们将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平衡发展,推进全民健身事业,不断提升人民健康水平。”[27]群众体育关乎每个社会个体体魄的强健与生活的幸福,加强群众体育实质上是对体育本质的回归。其一,广泛开展全民体育活动。全民健康是健康中国战略的根本目的,为此,需要开展全民体育活动。以北京冬奥会为例,以此为契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对于增强人民群众体质、引领全民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对于亿万百姓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具有显著积极意义。其二,以体医融合为抓手,深度融合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不仅是建设体育强国的有效路径,也是新时代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新要求。因地、因时探索、创新体医融合模式,强化人民的健康意识,扭转轻运动、重诊治的健康观念,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对于“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28]的积极作用;其三,以重大体育赛事筹办为契机,引领全民体育活动。发展群众性体育运动项目,开发适合于不同人群和地区实际的多样化特色运动项目。

(五)改善环境:健康中国建设的必要举措

我们致力的现代化要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又要实现人民生活的高品质,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改善人民生活环境需要解决威胁人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第一,坚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这一运动是党“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成功实践”[29]。坚持预防为先,大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并根据新的实践创新工作方式,推动一般意义上的环境卫生整治转向关系人民健康的更具有全局性、长期性的全面社会健康治理。第二,统筹推进城乡环境整治与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深入持久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30];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第三,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攻克人民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以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与严格的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制度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第四,践行文明健康、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祖国大好河山和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都健康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要坚持全社会共同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守护好祖国的绿水青山。

(六)关注青年: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曾将青年时期形象地比作“小麦的灌浆期”。这一关键的灌浆期也是青年培养优良锻炼习惯、强壮体魄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是体育迷,年轻时喜欢足球和排球。在梁家河的知青岁月中,习近平就常常在劳动间隙与村里年轻人进行游泳与摔跤等体育活动。这一时期,习近平对于体育运动强壮体魄、磨砺精神意志的积极作用具有切身体验。在正定县工作期间,习近平也非常重视学校体育工作,支持农村业余体校到县城办学。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青年的体育锻炼。早在2014年看望青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他就指出青年强、中国强的多方面内涵,其中就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体育精神”[31],2015 年在会见国际田联主席迪亚克时指出:“我们……把体育锻炼作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方式。”[32]2019年在陕西省平利县老县镇考察调研时也强调要文明青年的精神,野蛮其体魄。推动健康中国建设需要抓住青年这一关键环节。其一,学校、家庭与社会要为青年强健体魄创造条件。作为正式、系统、全面地进行人的社会化的关键场所,学校对于健康事业的发展和青年强健体魄发挥着重要作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于学校体育建设设施、青年在学校体育活动的时间和强度以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等提出了量化明确要求。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33],将提升青年身体素质作为核心素养与核心目标。家庭要塑造体育健身进家庭的良好家风,社会也要营造全面健身运动的良好氛围,积极宣传健康中国建设的意义、目标、任务、举措,以典范报道、社会舆论、积极引导形成健康中国建设的良好氛围,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共同鼓励学生体育锻炼的机制。其二,积极宣传重大体育赛事中我国体育代表团的精彩表现和体育精神,以此引领、带动广大青年投身体育锻炼,通过青年体育锻炼活动的广泛开展引领全民运动的健康社会风尚。其三,强化健康第一的意识是实现自我良好发展的前提与基础。青年要加强自我健康管理意识,认清自我健康责任,自觉将参加体育活动作为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自主自律、符合自己实际的健康生活方式。

四、哲学维度: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

19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强势出场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依然在场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我们观察、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望远镜”与“显微镜”,是我们党在领导健康中国建设征程中的哲学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的光辉典范之一。

(一)建设健康中国的历史观基础:人民史观

唯物史观散发出磅礴伟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就在于人民史观。历史的真正本体只能是体现了物质生产活动总要求、体现了具体的社会关系总和的人。在马克思历史观的视野里,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只有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的事业才能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正义事业。[34]一句话,人民是历史的真正主体。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从“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要求到“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的强调,从“把体育锻炼作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方式”的表述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话语,从“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的观点到“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表达,从“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思想到“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要求,无不体现着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健康治理理念,无不内蕴着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人民、为民担当的深厚情怀。因此,人民史观全面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重要论述的本真指向与价值目标,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历史观基础。

(二)建设健康中国的唯物论基础: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贯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重要论述的一根主线。习近平总书记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理论视野和思想逻辑出发,实事求是地直指、分析健康中国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如针对当前青少年“眼镜化”现象以及由于体育锻炼不足引起的身体健康程度下降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要野蛮青少年的体魄,强调“‘野蛮其体魄’就是强身健体”[35]。针对城市存在的威胁人民健康的环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人口最密集、污染排放最集中的地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36]再如,面对仍在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部分西方国家给出的答案是将疫情政治化、病毒标签化。殊不知,这种不负责的“甩锅”只会让世界人民面临更大的“健康鸿沟”。在遭遇如此重大变局和挑战的21世纪,当人类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人们不禁发出“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不禁发出“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多边主义还是单边主义”的时代之问。[37]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指出:“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面对共同挑战……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38]坚持团结合作,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才是应对现实挑战的根本出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从实际出发谋划健康治理工作,倡导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也正是根据世界健康治理的实际状况和基本规律而提出来的。因此实事求是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唯物论基础。

(三)建设健康中国的认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的论述是建立在健康治理的具体实践基础上的。习近平总书记注重调查研究,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看病难、看病贵等医疗卫生的难题与困境,在调研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健康中国建设的新思想、新论断与新要求。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基础上指出:“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39]为了进一步指导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在具体实践中总结新的经验,提炼新的理论。针对疫情暴露出的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诸多方面存在的不足与短板,习近平总书记有针对性地要求“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等重大问题,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40]。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的论述从健康治理的实践中来,又回到指导健康治理的实践中去,并在健康中国建设的过程中升华与深化,映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客观规律。

猜你喜欢
中医药总书记建设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习总书记“下团组”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