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信行模式下青少年眼健康调查与防治
——基于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专业学生的考察

2022-08-16 01:28魏雪翁攀峰
青年发展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视力青少年专业

魏雪 翁攀峰

一、问题的提出

近视、远视、散光、弱视及其他眼部疾病均可导致青少年视力不良,其中近视是导致青少年视力不良的主要因素,成为亚洲国家或地区青少年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2014 年我国7~18岁儿童青少年的近视检出率为57.2%,比2005年升高了9.8%,全国有10个省份属于近视的高流行区。[1]近视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2020 年初中生为71.1%,高中生超过了80%。[2]青少年近视的高患病率潜在影响人口质量乃至国家安全。目前,我国青少年近视患者已超过3 亿。[3]2020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陕西老县镇中心小学时说:“现在孩子普遍眼镜化,这是我的隐忧。还有身体的健康程度,由于体育锻炼少,有所下降。”[4]他要求青少年的近视眼防控工作者,要结合深化教育改革,拿出有效的综合防治方案,并督促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抓好落实;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5]近视不仅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素质的重要问题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学界以往研究认为,引起青少年近视主要原因有: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长时间近距离的工作[6]、合理睡眠时间无法保证[7]、课业负担过重、户外活动时间较少等[8]。而上述因素个体可以通过进行自身行为调解,以避免造成对视力的永久性损伤。因此,近视的防护不仅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外部环境的监督,个人的自我保健意识更是近视得到有效控制的关键。

知信行模式(Knowledge,attitude,belief and practice model,KABP model)最早是英国健康教育委员会(Health Education Council)公共医学健康教育专家柯斯特(G.Cust)博士在20世纪60 年代提出,用来说明知识、态度和行为在帮助个体健康行为改善方面的能动作用。其中,“K”即知识,指对知识的把握与理解;“A”即信念,“信”不仅指正确的信念,也包括积极的态度;“P”即行动,最终导向是行动的改变。该理论把人们行动的改变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知识获取阶段,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主要包括两个步骤:削减以前掌握的知识和重新学习建构新知识体系。在相关知识范畴领悟越准确、越深刻,行为倾向也就越强。第二阶段是信念的建立,在掌握相关知识后进而产生积极的态度,通过独立思考,内化于心,形成信念,从而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第三阶段是行为变化阶段,获取有效知识并自我转化产生坚定信念,通过努力改变自身行为。在实现知识和信念统一的过程中,发生行为的变化。从知识到信念再到行动,受个人习惯、社会文化和周边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知”到“行”的转变,需要链接不同层次的能量,动员集结政府部门、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完成一种行为的转变。

KAP 模式相关研究中,朱雪梅以学龄前(0—6 岁)儿童作为观察测试的对象,发现基于KAP 模式下的儿童眼健康教育方案对其视力保健知识、信念、行为具有正向激励作用。[9]徐晔通过对中小学校保健老师、学生家长和社区卫生服务眼防工作者调查发现,中小学校保健老师近视防护知识缺乏,家长缺少近视高危因素相关知识,与之相关的专家讲座、活动咨询以及屈光发育档案、复诊干预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等,中小学生近视有效防控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三方合力。[10]石晓燕在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初中一年级学生的用眼卫生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进行调查,认为学生有效的护眼意识和行动取决于是否能够获取有效知识,因此建议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眼健康教育活动。[11]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视力的影响因素调查和对中小学生知信行方面的近视防护调查,而目前关于大学生近视现状及近视相关知识、态度及眼健康行为管理方面的研究较少,当然也包括医学生这个代表群体。本文选取了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专业大二学生作为调查主体,同时选取了同级非眼视光医学类专业学生作为对比研究。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是我国规模最大、层次最高、最早开展视觉科学教育和研究的机构,形成了集教育、医疗、科研、产业、公益、推广六位一体、协同育人的眼视光体系。在实际教育宣传工作中,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积极组建专家宣讲团、大学生宣讲团等科普志愿队伍走进校园、社会,队伍中有很多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专业大二学生。因此其调查样本具有典型性与示范性。本次研究围绕知信行模式设置相关问题,旨在通过对比分析本校眼视光医学专业与医学其他类专业大学生的近视相关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干预方案。

二、研究对象与结果分析

(一)研究对象

2021 年9—10 月,采用便利抽样方法于分别选取温州医科大学医学眼视光医学专业、非眼视光医学类专业的大二学生进行测量,样本量分别为138 名、202 名,有效样本量为135 名、198名,有效率分别为97.8%、98.02%。问卷内容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的《全国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方案(2018 年版)》中的学生视力不良及影响因素专项调查表为蓝本,进行了一定的合理调整与优化,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和个体用眼知识、态度与行为习惯(读写姿势、近距离用眼、屏幕使用时间、户外活动和睡眠、近视情况等)、家庭相关情况、社区视力矫正市场(眼健康教育的开展、配镜前检查是否合理等)。其中KAP 模块的计分规则如下:基本知识,主要考察调查对象近视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近视形成原因及近视矫正方式等常见误区,共7 题,答对1 题计1 分,答错计0 分。基本态度,调查对象对视力保护的信念和态度,共7 题,每题答“是”计1 分,答“否”计0 分。基本行为,调查对象日常用眼行为、习惯,共7 题,统计其不良用眼行为率。认知与态度部分得分以百分制换算为相应标准分值,再划分为不同区间。表1为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表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二)结果分析

近视是指视像聚焦于视网膜前的一种临床常见的屈光不正,相较于远视、散光、弱视等其他眼部疾病,近视是眼科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也是目前导致我国青少年视力不良的主要原因。通过整体描述,以及医学生近视防控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分析,发现目前近视防护工程具体存在的问题,以期提出更合理有效的建议。

1.医学生近视整体情况描述性分析

本次调查显示,眼视光专业学生近视患者数量为107 人,近视检出率为79.26%,非眼视光专业学生为175人,近视检出率为88.38%,居于较高的水平。虽然相较于《中国眼健康白皮书》中全国大学生近视发生率水平较低,但笔者认为这与本次调查对象集中于低年级群体有一定的关联。在调查对象中,女生近视检出率为82.61%,明显高于男生的近视检出率75.7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683,P<0.05)。女生近视检出率高于男生,这可能与女生学习更加努力、户外活动及体育活动时间较少有关。[12]

通过数据汇总发现以下特征:整体近视发生率早,且认为近视原因是没有注重培养健康的用眼习惯及学业负担过重,近视后配镜场所、配镜前的检验都存在不合理之处。1)近视发生时间早。调查显示(详见表1),研究对象发生视力困扰的时间段集中于小学与初中这两个阶段,整体近视率合计超过75%,其中小学近视人数占比最高。儿童、青少年近视已成为中国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13]。近视患病率受年龄和学龄的影响,随着年龄和学龄的上升而提高,学龄对近视的影响比年龄更为重要。2)配镜之后度数持续上升。超过50%的学生反映配镜之后度数持续上涨。虽然大学生眼球发育基本成熟,近视增长幅度减缓,但是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不良用眼行为及用眼环境等可促使高度近视的发生和发展。[14]同时,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中小学阶段近视等眼部疾病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及视力损伤之后个体未对其进行有效防治。3)个体自省近视原因。关于近视原因,92%的学生认为是没有注重健康的用眼习惯,58%的学生认为是中学时期负担过重导致,另有18%的学生认为是遗传导致近视发生。一直以来,医学专业作为专业素养要求较高的一类学科,具有学业负荷重、就业竞争压力大等特点,群体长期过度用眼的现象更为常见。4)眼健康教育科普与落实有待加强。在这一点上不同专业学生趋向一致,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接受过学校、社区眼健康相关教育宣传,但论及上述教育活动对预防近视的作用时,12.15%的学生表示无效,53.27%的学生表示有点作用,只有28.04%的学生表示比较有用。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改变受教育者的健康行为,但上述教育模式并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健康行为。5)近视的影响。近视之后89.72%的被访者表示自己的生活产生了诸多不便,63.55%的大学生认为近视对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认为近视对自己就业有影响的占49.53%。众所周知,近视不仅影响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就业,而且还会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如并发性白内障、青光眼、近视黄斑变性和视网膜脱离等多种严重的中高度近视眼并发症。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主任陈有信也指出:“近视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高度近视以及高度近视引起的病理性近视。”[15]

2.医学生存在近视知识误区

根据表2显示,眼视光专业的学生对于近视知识的掌握整体程度为71.6%,非眼视光专业的学生为54.54%。医学生基本具备一定的近视知识,但也存在相应的误区。对于眼镜的错误认知:眼视光专业27.59%、非眼视光专业54.05%的学生认为,配戴眼镜会使度数加深;眼视光专业45.23%、非眼视光专业70.71%的学生认为近视手术可以治愈近视;同时整体调查对象超过70%认为佩戴眼镜会使眼睛变形。实际上,戴眼镜会加深度数、使眼睛变形本身属于一种认知上的误区,更多地受自身日常用眼习惯的影响。眼睛由于屈光不正,合理配置眼镜后,视力矫正到正常,在日常维持了清晰的视觉质量,能够有效避免眼部疲劳的发生,减缓近视发展的速度。而佩戴眼镜使度数加深,与眼镜变形和用眼不合理、长时间疲劳用眼有关。同样,手术并不能治愈近视,目前近视矫正手术主要包括角膜手术和ICL 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前者相当于在角膜上磨出一副眼镜,后者相当于在眼内置入了一副眼镜。总之,近视手术只是将眼镜从眼睛外面换到了眼睛里,而不能逆转眼底的损伤,所以近视手术并不能治好近视眼。对近视形成原因一部分学生也存在误区,如非眼视光专业16.67%的学生认为眼部感染会引起近视,19.19%的学生认为近视不会引起眼部并发症。

表2 大学生对近视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以上数据说明,近视知识的误区不仅普遍存在于社会,同样发生在具备一定医学知识储备的医学专业学生当中,当然也包括眼视光专业的医学生,只是相对其他专业整体存在较少误区。我们认为发生认识误区的主要原因是在低年级阶段主要专注于学习基础课程,缺乏对眼科知识的学习。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总数超过4000 万,其中近视的学生超90%,对近视防控相关知识掌握多少,存在多少误区盲点,我们虽无法一一调查,但从目前样本中可窥见一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切实有效的近视防治,以避免高度近视、视力损伤给生活带来的困扰,这一问题引人深思。对事物正确而全面的认知是个体进行自我管理的有效前提。

3.医学生近视防护态度整体积极向上

本次调查显示(详见表3),大学生对于近视防护的态度整体积极向上,态度良好,眼视光专业学生的重视程度为91.11%,非眼视光专业学生的重视程度为97.98%。具体分析来看,对于保护视力的意愿态度中,整体有超过95%以上的同学表示愿意为了保护视力健康,学习相关保健知识,改善不良用眼习惯,进行体育锻炼,调整不良饮食习惯,定期检查视力。除此之外,只有在低视力不会影响整体健康这个问题的看法上,非眼视光专业13.64%的学生表示赞同,与眼视光专业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同时,虽然整体有超过95%的同学认为应该定期检查视力,保护好自己的视力,但实际操作中,眼视光专业14.46%、非眼视光专业25.41%的同学在过往的一年中没有做过视力检查。总而言之,大学生整体对于眼健康心理上重视,非眼视光专业学生决心更甚,但是囿于实际,相关知识欠缺,缺乏系统学习与简单操作性强的保健技巧防控近视,因此需要社会、学校、相关专家的协作填充此部分的欠缺与不足,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拥有健康明亮的未来。

表3 大学生对近视防控的态度调查

续表:

4.医学生眼健康行为管理有待加强

虽然大学生对于近视防护的态度良好,但在实际操作中的眼健康行为管理方面,普遍存在不良的用眼习惯。据本次调查显示(详见表4),学生普遍的不良用眼习惯有:1)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在一周内每天使用电子移动设备(手机、平板电脑等)平均时长≥6 小时的学生中,眼视光专业学生占比57.03%,非眼视光专业学生占比74.75%。目前,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学生拥有手机的比例大于99%。[16]王非等调查显示,每天使用电子产品上网≥2 小时的学生发生近视的风险是每天使用电子产品上网<2 小时的学生的1.358 倍。[17]本次调查中,每天使用电子产品时长≥2 的学生总体占比97.2%。而选择在天黑后看电子屏幕经常或者总是关灯的眼视光专业学生为43.7%、非眼视光学生为56.57%;经常或者总是趴着或躺着看电子屏幕的眼视光专业学生为50.37%、非眼视光专业学生为55.05%;走路或者乘车时经常或者总是看电子屏幕的眼视光专业学生为45.79%、非眼视光专业学生为55.05%;在使用电脑或者看书写作业时,距离过近的眼视光专业学生占比37.78%、非眼视光专业学生占比为37.88%。近距离工作姿势不良也被认为是近视的重要影响因素。[18]以上数据说明医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健康保健知识,但由于学业负担重,且对如何有效保护视力认知不足,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导致不良用眼行为比例较高。2)配镜过程中的不合理行为。近视后眼视光专业77.27%、非眼视光专业74.59%的学生选择去眼镜店配镜,而不是眼科医院。而在眼镜店配镜时平均只有47.66%的学生接受过眼轴长度测量。目前,陈旧的验光配镜理念还在影响着很多眼镜行业从业人员,导致眼镜验配不当,造成戴镜后视力疲劳,甚至可能加速近视的进展。在配镜之后,整体超过65%的学生表示眼镜度数持续上升。在过去的一年里,没有做过视力检查的学生中,眼视光专业的有14.02%,非眼视光专业的有23.23%;做过一次视力检查的眼视光专业学生有47.66%,非眼视光专业学生有43.42%。定期的视力检测是预防近视的有效方式之一,有利于个体尽早发现近视,防治疾病进一步的发展。用眼习惯[19]、作业时长[20]和视力检测情况[21]是青少年近视的影响因素,与既往报道结果相同。3)睡眠时长与运动:每天睡眠时间低于8小时的眼视光专业学生占比为88.89%,非眼视光专业学生占比75.25%;每天的户外运动时长不到1 小时的学生占比30.17%。一项涉及2912篇相关文献的Meta分析显示,经协变量调整后,近视患者每增加1小时户外活动,能降低2%的近视风险[22]。《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指出,每天睡眠时间≥8小时为睡眠充足,保持充足的睡眠可以有效保护眼睛。流行病学研究也表明,近视与睡眠时间长短有一定关系[23]。

表4 大学生不良用眼的行为现状

续表:

三、讨论与对策建议

通过样本整体性描述及知信行模式分析,发现青少年眼健康行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大学生视力损伤发生时间较早;第二,没有良好的用眼习惯被认为是造成视力损伤的首要原因;第三,眼视光专业学生也对近视相关知识有很多误区;第四,大学生对近视防护态度整体良好,并愿意为保护视力做出改变;第五,眼健康行为管理有待加强,存在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配镜不规范、运动时间与睡眠时间不足。综上,青少年作为近视高发的重点人群,需引起高度重视,正确认识近视发生的内外因和演变规律,实行常态化的防控措施。同时,这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医疗卫生机构、学校、家庭上下联动积极防控体系,全面贯彻国家卫生方针。以预防为主,动员全社会参与,依靠科技与教育,为青少年的视力健康服务。

(一)政府层面

1.加强组织领导

眼健康是国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全年龄段人群全生命期。国家卫生健康委2022年1 月11 日最新发布的《“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 年)》(以下简称《规划》)指出:“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眼健康相关工作,强化落实责任,将其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点工作统筹推进。加强与残联、教育、民政、财政等部门沟通协调,形成政策合力,保障工作取得实效。”[24]同时应加强相应的监测评估,定期监测评估工作进展,及时发现问题并研究解决。同时,教育部也指出:“相关部门应加快修订相应政策,成立全国中小学和高校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地方教育部门与学校科学联合,开展青少年近视防控和视力健康管理等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综合开展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相关工作,强化地区引领示范作用。”[25]近视防控具体工作扎实有序有效的开展,离不开科学的领导与各部门的默契配合。

2.加强眼科专业队伍建设

眼健康医疗服务保障体系的高质量发展,依靠高素质人才建设和高标准的人才培养机制。《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末力争眼科医师总数超过5万名,每十万人口拥有眼科医师超过3.6名”[26]的目标,也进一步明确了眼科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基数。在此基础上,《规划》同时特别强调重点培养高水平复合眼科人才,重点关注高水平领导人才和创新团队,这与眼科健康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理念相一致,核心是确保眼科医生团队稳定、合理、高质量的发展。相关部门应鼓励和支持高校,特别是在高等师范院校、医学院校开设验光、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相关专业,并根据社会需要开展人才储备。培养近视预防和治疗、视觉健康管理专业人员和健康教育教师,并在此基础上对青年视觉健康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在培训体系方面,《规划》重点关注住院医师标准化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重点关注以临床诊断和治疗能力为核心的培训方向,指导眼科教育,提高临床技术能力水平,使眼科医生更加标准化。即加强对基层眼科医生的培训,提高视力筛查、常见眼病诊治和急诊治疗能力。

3.严格监管验光配镜行业

对于近视性屈光不正,目前常用的矫正方法有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27]、角膜屈光手术[28]和眼内屈光手术等[29]。而青少年最常使用、性价比最高的选择是配戴框架眼镜,所以有效的屈光不正覆盖率是重要衡量指标。本次调查中不同专业选择加权平均后,我们发现在无法明确眼部问题的情况下,大学生首先会选择配镜来遏制视力,77.27%选择在眼镜店而不是眼科医院配眼镜;其次,在配镜之前只有45.88%的学生接受过眼轴长度测量,这也就意味着配镜之前检查过程的不合理与不规范;再次,配镜之后68.22%的青少年度数在持续上升。近视之后的相关治疗、眼镜佩戴也对近视的防治非常重要。因此,眼视光产品的监管应予以重视,规范眼镜市场,对于其生产、流通和销售渠道都应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坚决抵制不合格的产品流入市场。同时个体也应选择正规的近视医疗机构防治近视,不轻信虚假宣传,维护好自身合法权益。

(二)医疗卫生机构层面

1.建立视力健康档案

本次调查显示,研究对象发生视力困扰的时间段集中于小学与初中这两个阶段,整体近视率合计超过75%,其中小学近视人数占比最高。《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至2025年要实现0—6岁儿童每年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达到90%以上,儿童青少年眼健康整体水平不断提升”[30]。因此,在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中开展屈光不正的筛查十分有必要,在及时发现问题的情况下配以科学矫正,减少因未及时矫正而导致的视力损害。各相关部门应严格落实青少年眼保健和视力检查工作要求,定期开展学生视力监测。及时建立个人视觉健康记录,定期监控,有助于青少年培养良好、可持续的视觉健康意识,实现眼病的早期筛查、诊断和干预。因此,在视觉健康管理的背景下,视觉专业人员需要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全面、专业的眼部健康检查和评估,对视觉健康的风险因素进行早期预警和干预,结合丰富的视觉健康科普教育和档案建设,加强青少年对视觉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提高青少年的视觉健康意识。

2.规范诊断治疗

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应在按要求贯彻落实《近视防治指南》等诊疗规范的基础上,不断优化眼科健康专业服务能力,强化眼科医生依法执业意识,严格遵守医疗质量安全核心相关要求,以确保医疗质量安全。在日常诊疗中,根据青少年视觉症状,进行专业、科学的验光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结果,并严格按照诊疗规范进行矫正治疗。对于高度近视或病理性近视患者,应明确疾病的危害,提醒患者采取预防措施,以避免并发症或减少伤害。专业人员应在工作中积累大量病例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近视防治相关的针对性研究,从而加强近视防治科研成果和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强化眼健康科普宣传教育

青少年近视作为一个社会公共问题,应充分发挥医疗机构相关从业人员如眼科专业、营养学的专业技术优势,以公共卫生服务为基础,提升健康教育的质量,使青少年知行合一,自主建立健康习惯。《规划》指出,“内容应以‘关注普遍的眼健康’为主线,以全国爱眼日、世界视觉日等时间节点为重点,加强眼健康科普宣传”[31]。结合本文调查结果,针对青少年日常近视防治知识不足,以及近视对自身健康、生活的严重危害认识不足等问题,可以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发挥相关学科专家的指导作用,积极在学校和社区推广预防青少年近视的视力健康科普知识;二是加强对学生营养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并在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熟练地掌握并运用。

(三)学校层面

1.加强眼健康相关教育

2018 年9 月10 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重申学校教育必须要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坚持“健康第一”,必须要消除当今社会上种种不科学、不合理的健康教育理念与方式,真正将健康置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首要位置。2018 年9 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了《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 版)》,就青少年如何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如何保护眼健康,如何进行合理膳食与科学运动以及要求远离烟草与毒品,加强生殖健康、心理健康、增强自身安全防范意识等方面做出了科学的解释[32],是新时代青少年健康教育重要行动指南。在本次调查中发现,88.79%的学生认为造成视力损伤的首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用眼习惯;虽然眼健康教育的校园科普率达到82.24%,但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此类活动在现实指导中只有一点作用。具体行为的改变需要有效的知识和坚定信念作为基础与动力。这启示我们应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眼健康教育,扩充个体视觉保健的知识,使学生不仅能够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主动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也能够及时适时地前往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视力检查和疾病诊断治疗。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工作、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都应进一步重视融合近视防控相关知识。在校园文化塑造层面,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利用新媒体等多种方式开展近视防治知识讲座,提高其主动保护视力的意识和能力。近视预防重于控制,控制重于治疗,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在大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且已经近视的情况下,应积极防护,防止近视发展到高度近视。通过开展科学的用眼健康教育,改善大学生的视力防护意识和行为。

2.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保证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长,严格落实国家体育和健康课程标准,确保青少年在校每天1 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时间。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每天的户外运动时长不到1 小时的有32.17%。国内外有研究表明,户外活动时长是预防近视发生、发展的独立保护因素,其保护作用与光照强度有关。以往研究证实,适当增加户外体育锻炼时间,多进行球类运动对于预防近视大有裨益;每天坚持2 小时以上的户外运动可有效预防个体近视的发生与发展。因此,学校可以延续初高中阶段一些强制性措施,确保户外体育活动,如大学校园跑等项目,通过将体育运动纳入综合素质考评中,提高学生户外运动的积极性,增加运动时长,在锻炼体魄的同时避免近视的发生与发展。

(四)家庭与个体层面

1.营造健康环境,加强监督

父母应当了解相应的科学用眼护眼知识,以身作则,在生活中带动和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尽可能提供一定的居家视觉环境。家庭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虽然本次调查对象基本已离开家庭,但从建议反馈中,部分大学生认为眼健康教育应从中小学阶段开始,进行有序有效的开展,做到防患于未然。幼年时期是青少年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作为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家长应尤其重视帮助孩子早期进行视力保护和养成健康的用眼习惯。具体行为如:督促青少年户外锻炼运动,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频率方式方法,监督并随时纠正孩子不良读写姿势,保证其睡眠和营养供应,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及时预防和控制近视的发生与发展。

2.树立自我防护意识

每个学生都应当建立并强化“个体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意识。在社会、相关部门、学校相互配合,加强爱眼护眼科学知识宣教,改善用眼环境,营造预防近视健康氛围的同时,学生要主动学习并掌握科学合理用眼的常识与技巧,在此基础上树立定期视力检查、眼睛不适及时就诊的健康保护意识。首先,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网络资源及学校科普资源学习近视防护的相关知识,正确而全面的认知是有效行动的前提。自主掌握实用的护眼小技巧,并根据个体情况进行适时地调整。其次,定期进行眼科检查是保护视力的最佳手段之一。大学阶段近视率超过90%的情况下,学生需要更加频繁与规律的眼部检查。规律的眼科检查可以校正因年龄增长而带来的视觉变化,发现并减少视觉疲劳的来源,以及提供相应的眼部护理建议。最后,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避免出现视力疲劳。在学习一段时间后,87.85%的学生选择浏览手机、平板电脑中的各类APP 放松心情解压,课间取代课外运动最多的是电子产品。此类休息方式会加剧视力疲劳,并不能起到对眼部的调节。

本次调查借鉴已有研究基础,结合温州医科大学学科特色及政府相关政策性文件进行了论述。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一是限于客观条件,同时鉴于大学生有一定的自主鉴别能力,对自身情况有基本的了解与认识,主要采用主观问答式;二是缺乏纵向、横向对比性研究或者跟踪调查,纵向横向对比会使数据所呈现的内容更为丰富和具有层次性,也更具有参照意义,这是后续研究有待改进之处。青少年近视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相关部门共同构建青少年视力保护协同机制,营造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相互配合、学校与家庭有效的教育关注、个体自律的良好氛围,让大家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和光明的未来。

猜你喜欢
视力青少年专业
上午给眼睛“充电”或可改善视力
青少年发明家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保护视力等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视力测试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