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赛男
(浙江大学,浙江杭州 310058)
高校来华留学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一环,助推着中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1]。《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简称《办法》)中明确提出,招收国际学生的高校应当设置国际学生辅导员岗位。据此,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招收国际学生的高校根据自身需要选聘了一批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养、过硬业务素质和一定外语能力的教师担任国际学生辅导员。同时根据《办法》要求,国际学生辅导员在配备比例上要与中国学生辅导员配备比例基本保持一致,在待遇上要与中国学生辅导员齐平[2]。在实际工作中,国际学生辅导员工作与岗位设置预期存在差距,这支队伍在国际学生培养中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站在国际学生来华教育特色化发展和国际人才培养的角度,结合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要求,提高对高校国际学生辅导员角色定位重要性的认识,充分掌握国际学生辅导员工作现状,恰当定位国际学生辅导员的角色,是进一步推动国际学生群体建设的前提。
国际学生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来自全球各地的学生,其不仅要做好国际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还应该从全球精英人才培养、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建设等层面定位其职责与使命[3],这样才能给予岗位更加丰富且准确的内涵。
辅导员承担着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是开展学生思政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4]。《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了辅导员九大职责,让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工作开展有章可循。马小垒等人提出,国际学生辅导员主要在学校党政领导、外事部门、国际学生归口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国际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5]。在推进中外学生趋同化管理的大背景下,中外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标准趋于相似,但是国际学生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不能完全照搬九大职责,需要基于大外事工作原则,除国际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之外,还要根据国际学生的自身特点,在法律视域下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区分、调整和扩充,进而把握国际学生辅导员能做什么、该做什么、要做什么。
当前国际学生辅导员的工作面临着多重挑战。国际学生数量增加对高校国际学生教育管理方式和水平提出了新要求,原有“小而精”的工作模式不再适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全球思想文化交锋和意识形态挑战日趋激励,国外发展环境愈发复杂严峻,国际学生来华留学的思想和心态容易发生变化。无论是客观现实,还是外部变化,国际学生辅导员亟须立足时代背景,对岗位使命和职责进行再认识,从变化中寻求自身角色定位的不变之处,掌握并抓牢国际学生的教育管理重点。从岗位使命到工作内涵,从工作方法到工作路径,国际学生辅导员要深入探究趋同协同工作模式,寻求突破与创新,切实发挥岗位优势,助力来华留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国际学生辅导员不仅应做好国际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还应从大学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上去培养面向未来的全球精英人才。一是让来华留学生通过所在大学系统化的教育获取知识。二是使来华留学生在所在大学的文化影响和熏陶下逐渐认同其育人理念和价值观,从而延伸为掌握全面认识世界的方法,培养健全的人格,同时具有面向未来纷繁变化和挑战的视野与能力。国际学生辅导员在开展日常管理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遵从国际学生培养规律,探索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充分展现其专业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在做好管理、服务工作的同时履行好教育者的职能,进一步将大学理念、社会文化融入到教学管理之中。
当前,各高校对于国际学生辅导员队伍的认识不同,其作用发挥也不尽相同,以至于该岗位一直都在实践中探索思路和出路,但是鲜有理论性的角色定位研究,各高校对国际学生辅导员在岗位角色定位缺少制度性保障。因此,国际学生辅导员在职业发展、工作开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实际困难和发展困境。
角色定位模糊影响队伍管理和培训发展。目前,高校国际学生辅导员队伍管理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归口国际学生部门管理,一类从全校辅导员队伍中选派,归口学工部门和国际学生管理部门共同管理。不同的队伍所属影响着国际学生辅导员职业发展和晋升的方向,归口留学生管理队伍的“辅导员”属性不强,与留学生管理人员并无太大差异,难以形成较为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纳入学校辅导员队伍的国际学生辅导员则苦于实际工作内容与其他辅导员存在较大差别,导致多数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无法统一,难以服务自身职业发展。国际学生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清造成部分辅导员认为自身岗位内容边界感模糊,难以融入高校主流思政工作,职业路径发展困难,对于岗位的认同感较弱。
角色定位模糊导致工作职责模糊。不同学校对国际学生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划分差异性较大。部分高校在国际学生辅导员工作职责划分上主要依据已有工作模式和内容,工作内容与其他留学生管理人员并无太大差别,依靠“经验论”的工作职责划分方式难以满足本岗位应有之意。还有部分高校将国际学生辅导员作为一块“灵活的砖”,工作内容上多以日常事务管理、安全维稳为主,部分国际学生辅导员还负责学籍管理、学费收缴等教务和办公室工作。此外,面向国际学生的其他新增工作也会归于国际学生辅导员去落实,如文化交流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规划等,致使国际学生辅导员工作的原创性和主动性不足。
角色定位模糊难以获取学校层面的工作支撑。相较于高校围绕中国学生培养目标所制定并不断完善的培养体系,国际学生的过程化培养显得差强人意。对于国际学生辅导员而言,因缺少有效的工作理念和机制支撑,国际学生过程化培养的实施准则和方法缺失,在国际学生管理教育环节难以进行分工,无法形成全方位的培养支持,使得国际学生培养呈点状分布,学生培养范围难以铺开。同时,因国际学生教育管理仍未完全融入高校整体教育管理体系,国际学生面临的管理机制、资源利用、课程参与等各方面的问题最终都会落到国际学生辅导员身上,使其解决相关问题力不从心。
国际学生辅导员个体发展、工作推进和管理提升等各方面的问题,都与国际学生辅导员角色定位模糊的现状相关。应根据设岗目标对国际学生辅导员进行有侧重、有计划、有支撑的职能梳理,使国际学生辅导员生发职业认同感,具有较好的工作支撑和职业发展空间。
在推动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教学、管理和服务趋同化中,国际学生辅导员作为服务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角色没有变,既要提高服务意识,尊重理解国际学生的文化习惯、思维方法和宗教信仰,又要把握管理的原则,守牢底线,做到主动管理、预防管理,将服务和管理有机结合。在工作重点和方式上,国际学生辅导员要立足高校整体教育质量提升抓重点,更要深入认识岗位作用,在服务大局上下功夫。
从原本小规模能够实现“多对一”,即多名留学生管理人员对国际学生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服务,到如今学生人数激增后,服务管理模式转变为“一对多”,国际学生在华学习生活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较以往发生更频繁,部分高校的国际学生管理方式引发社会关注,个别国际学生行为失范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国际学生辅导员首先应该将自己定位为国际学生在华学习生活的助力者,以帮助国际学生又好又快地适应在华学习生活,做好各项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其次要做好国际学生签证管理、在华保险、法律宣传,以及在必要时为学生提供翻译帮助。
只有提前对国际学生的群体性问题有所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国际学生完成学习、生活、文化、心理上的适应和转变,这对国际学生辅导员加强始业教育提出了更加前置的要求,通过前期沟通和调研完善工作流程和细节,避免共性问题发生。第一,要完善国际学生来华行前支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专业的校园环境、社会环境、高校管理和教育体系的详细介绍。第二,在始业教育阶段,要融入国际学生在华可能涉足的各个方面,在教育内容上突出实效,为国际学生创造与中国师生积极互动的机会,开展学风建设,为国际学生长期在华学习生活建立全面的支持体系。此外,国际学生辅导员还需要应对国际学生安全教育问题,处理校园危机事件。
国际学生文化背景差异大,一旦缺乏对所处文化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便容易出现“文化冲突”“文化休克”等情况,部分国际学生会因文化不适应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除了在学习、生活上助力国际学生,国际学生辅导员还应成为大学文化教育的重要主体,助力文化适应和文化习得,通过设立完善严格的文化教育环境和评估机制,有效判断国际学生心理和行为层面的适应情况,并作出有效预警和反馈。
国际学生辅导员要以文化人作为国际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和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漫长的时间跨度得以传承与延续,因其本身所蕴含的深刻思想,代表着中华民族崇尚美好的价值追求。国际学生辅导员应辩证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其他文化教育之间的关系,保证其统一性、整体性,主动通过课堂、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各种方式让国际学生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国际学生学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二课堂,加强文化育人的顶层设计和系统推进,营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涵的校园文化氛围,深入挖掘、阐释国际学生热爱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国际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影响力。积极搭建校内外合作平台,充分利用当地文化特色,重视国际学生的文化体验和文化实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在面向国际学生的大学文化教育过程中,让国际学生由浅入深认识中国优秀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自觉将文化理念转化为行为方式,在浸润中习得、感染,成为真正爱校荣校的国际学生。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成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呼应,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表达[6]。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源于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对“和合文化”的真挚追求。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各地每日因感染新冠肺炎死亡人数不断增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产生了更为具体的现实意义。可以预见,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必将会出现需要全球面对的世界性难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树立为今后世界在面临病毒、战争等不稳定因素导致的现实事件时如何形成全球治理提供方案[7]。国际学生辅导员应当放眼中国发展和国际形势,将追求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融入实际工作,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传播者。
国际学生辅导员要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于工作实践。国际学生辅导员应将相互尊重、信任与合作作为与国际学生的相处之道,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与国际学生达成民心相通,筑牢相互之间思想基础、文化基础和情感基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加动力。国际学生能够在学科知识的吸收与社会特征的观察中切身体会到中国制度文化、道路文化,亦能够通过经历社会变化与感受科技迅速发展见证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魅力。同时,应该引导国际学生在进行国际比较和价值选择中,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参与者[8]。
在教育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学生辅导员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国际学生辅导员要充分认识自身工作的三重角色定位:一是协调好国际学生服务、管理和教育的三重角色,打下全面的工作基础,加强对国际学生的学业帮扶,形成较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助力国际学生适应在华学生生活。二是扮演好面向国际学生进行大学文化教育的主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国际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根据国际学生特点,整合大学文化资源和平台,利用感知与实践让国际学生融入校内外文化生活。三是传播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国际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理解,与国际学生构筑民心相通、互信互助的情感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