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思想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研究

2022-12-28 13:13
关键词:创造性中华科学

黄 瑶

(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广州 510515)

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已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关注的重点,并在多个场合对其重要意义进行了阐述说明[1]。在《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2014)里,习近平总书记详细论述了中华传统美德创新发展、创造性转化的价值内涵,同时确立了上述“双创”问题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在全新的发展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确定为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其含义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对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等要素进行挖掘,并结合时代精神实现优秀文化要素的传承与发展[2]。基于以上背景,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相关内容,对新时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性分析论述,在探讨分析其创造性转化路径科学模式的基础上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进一步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能力与传承能力,在提升文化自信的同时促进文化建设事业科学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添砖加瓦。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创造性转化的概念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扎根于社会生产生活并根据封建统治的需求而形成与演变,具体以物质成果、制度规范、价值理念和行为模式等为表现形式[3]。中华传统文化表现出丰富的要素和复杂的内涵,其中所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可具体理解为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广大劳动人民在开展生产生活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以封建社会特殊环境为存在基础的,表现出积极时代价值、历史作用的物质文化成果,以物质成果、制度规范、价值理念和行为模式等为主要表现形式。

(二)创造性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双创”战略目标,不仅是新时期我国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科学目标,表现出十分显著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将创造性转化的内涵具体定义为基于时代特征和发展要求,以现存借鉴价值的陈旧要素为对象进行改造和创新,使其具备新的时代要素和表现形式,从而赋予其新生命力的创新行为[4]。由其概念内涵可知,创造性转化将具体从思想内涵、表现形式等不同层面出发实现转化,具体表现为在当代社会尚表现出一定借鉴价值的内涵,本身具备一定的潜在价值,可在改造、转化的基础上形成符合当代社会发展实际且满足当代发展需求的要素。

二、新时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面对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表现出特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特征。其必要性具体表现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内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客观需求。而可能性则具体表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创造性转化提供必要的主观与客观条件和外部要素[5]。因此,以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为对象开展创造性转化将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构成要素之一,也是提升当地文化软实力与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一)新时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必要性

对于公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基本观念而言,优秀传统文化将表现出巨大影响力,是个体道德观念形成与转变的关键所在。具体到价值观层面,目前我国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科学的理念体系,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实践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表现,是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认知结果的一种涵盖国家、社会、个人等不同层面和主体的统一认知。对于个体道德修养而言,优秀传统文化也表现出十分显著的强化与提升效果,能够有效推动道德建设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密切相关,因此在当代中国仍然保留着巨大的实践价值,能够为当代社会治理、社会建设活动提供科学参考和借鉴,也为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一定的思想价值,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表现出特定的应用价值。

(二)新时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可能性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经济与科技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奠定了充分的物质基础。政府在发挥其经济扶持功能作用的基础上可帮助公众更加全面、科学地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持。从十八大开始,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党中央、学术领域等共同关注的重点,加之公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共同促进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发展,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造了有利环境。伴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认可,引发了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潮。上述有利环境都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为创造性转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三、新时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面临的困境

在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对我国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对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不同领域都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具体到文化层面,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十分突出,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也对创造性转化造成了不利影响。

(一)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制约着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在全新的发展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客观差异,我国文化领域也存在需求不平衡、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解读、提炼、传承和创新等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限制和制约了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水平,导致文化内容欠缺、表现形式单一等问题。此外,结构、布局等的不合理问题也对文化建设事业造成了不利影响,落后的体制与机制仍将成为限制和制约文化创新的主要因素。

(二)新媒体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形成巨大挑战

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也对优秀传统文化造成了不利影响。具体表现为:一是受自身体系复杂、内容广泛等特征的影响,优秀传统文化在适应新媒体环境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困难。二是部分优秀传统文化甚至与新媒体环境相冲突,二者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不仅影响了社会公众的理念和行为,同时也对优秀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冲击,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正常传承与创新发展,加大了创造性转化的难度。

(三)市场化包含制约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成分

在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国家建设的核心目标,中国社会市场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不仅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积极助力,同时也因其固有的商业性、市场性问题对创造性转化造成了不利影响。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市场将发挥十分重要的支持功能。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市场的功能作用,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市场的有机结合,则能够显著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效果,也为其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但是在缺乏科学引导的情况下,过度商业化问题会造成优秀传统文化的错误解读,影响创造性转化的效果。

(四)全球化存在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因素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全新发展时期,对外交流日益紧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也不断深入,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但同时也对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冲击。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将被更多国家了解和接受,并且在文化碰撞的同时进一步认识到自身文化的缺陷和不足,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科学指导,以此提升文化创新的科学水平。与此同时,我国也面临着不同程度文化霸权主义的不利影响,这一定程度制约了文化创造和改造活动。

四、新时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对策

在民族复兴伟大事业实践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从思想、精神等层面提供支持和指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环境将日益复杂,进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造成不利影响。为了克服其不利影响,为创造性转化工作提供良好发展环境,须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促使文化实现平衡充分发展

现阶段须重点解决文化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重点落实落后地区文化建设事业的支持和扶持工作,尽可能缩小文化差距。加大支持和保障工作,不断提升文化创新发展能力,克服发展不充分问题。做好公共文化事业的财政保障工作,积极满足文化事业发展的资源需求。发挥文化设施、职能主体的功能作用,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和提供丰富、多样、充分的文化活动,在积极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促进文化事业良性发展。要重点做好落后地区文化工作者的培训工作,积极提升其文化传播能力。加强优秀文化作品创新、创作工作,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承载体。做好研究工作,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实现文化成果与社会发展的有机融合与科学统一,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作用,丰富文化传播,提升传播效果,提高社会公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可水平。

(二)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力度

为了确保新媒体的科学发展,政府须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在健全完善兼顾制度的基础上创造良好的传播环境,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提升文化传播水平。具体需要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做好媒体舆情监测分析工作,发挥文化监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并对新媒体进行有效监督和审查,及时发现不良因素并进行处置,避免不良文化的影响,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有效保障。此外,须制定科学完善的舆论检测机制,做好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全面提升新媒体创新发展科学水平,引导网络文化良性发展,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途径,严厉打击文化领域特别是新媒体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为新媒体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和有效支持,更好地发挥其文化传播功能。

(三)深化创造性转化的法制建设

为了确保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传承与创新发展,须做好制度保障工作,从立法层面出发,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传承提供有效保障,同时确保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科学水平。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须积极履行其职责,根据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工作的具体要求,制定实施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在引导优秀传统文化科学传承的同时也为其创造性、创新性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具体应明确不同部门的职能范围,明确各自职责任务,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共同推进知识产权法等法律的健全完善,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创造稳定的外部环境,有效避免外来不良文化的不利影响,确保文化建设事业良性发展。同时也要健全和完善宣传机制,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能力和传播效果,结合社会舆论、道德体系对公众理念、行为进行引导和约束,进一步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效果。

(四)丰富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方式

在当代教育领域,优秀传统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教育内容,是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因此,须充分保证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造有利环境。在具体工作中,需要提高学校管理者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认知水平,真正将其与学校教育活动进行有机融合,创造科学、严谨的教育方案,充分保证教育效果,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与科学传承。文化事业与教育事业均应突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结合时代需求创新工作机制,充分保证教育和传播效果,也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营造有利环境,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文化产业是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传承与发展载体,因此须充分保证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水平,为其快速发展提供积极有效的制度支持,在提升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奠定扎实基础,以此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猜你喜欢
创造性中华科学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