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木柳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148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强劲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效益升级、动力变革成效显著,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发展的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1]。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这个观察中国经济发展的“显微镜”和“望远镜”,科学把握经济发展诸要素的辩证关系,即用发展的视角分析中国内生性发展带来的阶段优势,用联系的维度阐释中国发展蕴含的大国优势,用全面的视阈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彰显的制度优势,深刻把握中国经济未来强劲发展所具有的内在依据,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与发展之中,这是唯物辩证法的物质运动观。发展是由无序到有序、由低级无序到高级有序的上升性运动。社会领域中的新生事物具有顺应社会发展进步的新结构和功能,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要求,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必然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而不断发展壮大,从而推动社会在波浪式发展和螺旋式上升中不断进步发展。中国改革开放顺应社会发展的方向、顺应新生事物发展规律,合理有序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发展进程,使三者协同发展,形成合理有序的递进优势,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持续不断的发展契机。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的上升性运动,从时间轴上把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系在一起,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和大势。
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社会经济快速增长通常出现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看,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社会生产要素会呈现出由生产率较低的传统农业部门流向现代工业部门的流动趋势,不断推动市场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同时农业人口会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自然聚集到发展活跃的城市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领域,人口转移过程中就会催生新的社会需求,拉动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成长,带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商业金融服务、医疗养老、行政管理服务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经济腾飞的经验来看,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这些后发达经济体都经历了二三十年的持续快速经济增长。新中国工业化建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 多年来,中国走适合国情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是有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有了人口聚集,然后再发展城市化。也正是工业化先于城市化发展起来,中国才避免了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弯路,这正是成功的经验。中国的工业建设、城市建设先后有序,逐渐递进,使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现在我国的工业化正迈向新型工业化建设,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远未完成,潜力还远未释放完毕。一是从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来看,目前我国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发展进程的中后期,从重化工业阶段向以组装工业为重心的工业化挺进,正加速“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和“中国智造”转型。在这个阶段,生产的链条将延长并走向高端化,工业部门对上下游产业发展发挥着支撑和带动作用。我国新型工业化正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与发达国家大体处于相同的起跑线,中国工业化的基础和条件在应对挑战中得到不断强化,新优势得到不断显现。二是从城市化发展程度来看,我国城市化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2》指出,预计到203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70%,2050年将达到80%左右。目前我国的城市化仍有提升空间。现阶段中国确定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未来城市化是城乡统筹、城乡互动、城乡一体、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城乡之间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各类创新要素在城乡之间的畅通流动。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看,其潜在的发展能量也是明显超过传统城市化的。三是从现代化进程来看,我国已处在中高收入国家行列,但离高收入国家的门槛还有明显差距。发展差距也孕育着发展空间。中国正持续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2019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首破1 万美元,民生指标达到或超过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并在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逐渐具备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各种条件。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勾勒的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蓝图,届时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水平将迈过高收入门槛,稳固地处于高收入国家行列,经济规模更大,这将会给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更丰富的技术需求。
我国经济过程和基本趋势是着力发展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协同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融合发展、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整体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实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将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合理化,推动后发优势集中爆发,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2]。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不利因素对我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但这只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困难。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过程和基本趋势不会改变,中央提出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六稳”工作和全面落实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六保”任务,有效确保生产环节和市场主体的良好发展,就能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能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考察事物、分析问题的基本原则。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具有内在统一性:一方面,普遍联系形成事物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相互作用,引起事物运动变化;另一方面,由于运动发展又能产生新事物、新联系。作为锐意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正源源不断产生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从其内部结构要素来看,本身就具有大国独特的结构优势和组合优势。大国前行的发展大势所具有的劳动力优势、空间优势、内需优势和资本积累优势,必将源源不断给中国经济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3]。
中国有14 多亿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达到9.2 亿。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力人才资源,这是创新发展的最大“富矿”,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力大军正不断壮大,可以给社会生产发展提供有效劳动供给。改革开放40 多年,我国不断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逐年提高各级普通学校毕业生升学率,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提升人力资源的质量。正创造让人口就业、流动、取得收入、发家致富的体制机制,人力资源支撑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人口就可以为发展提供巨大的人口红利。
中国国土面积广、人口规模大、区域经济纵深优势明显、产业体系齐全,由此形成独特的空间发展优势:一是我国国土面积广、人口规模大、产业体系齐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大规模聚集,产生创新、应用和市场化的规模经济效应,促进规模化生产和经营的形成;二是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由工业门类、产品种类繁多细分出众多分工协作的产业,促进了分工的不断扩大;三是中国国土面积辽阔、区域发展差异性有利于形成梯度效应,随着东部经济发展,东部向中西部转移是经济发展的趋势,也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中西部因东部地区产业的梯度转移,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非均衡发展蕴含着潜在的经济纵深优势,促进了东部和中西部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这种空间优势产生的经济纵深优势也是我国经济回旋余地大、抗风险能力强的客观基础。
我国人口规模巨大和劳动力资源丰富,这种超大型的大国经济优势,形成了超大规模的市场需求优势,构成了巨大市场效应的基础和条件。目前我国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六成。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稳定持续增长,教育卫生、文化旅游、体育休闲、商业金融服务、医疗健康和养老、公共管理服务等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居民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从中高端消费到汽车等大宗消费,从文化旅游消费到绿色健康智能消费,内需在经济增长中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用“市场优势”托举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增长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显著特征就是高储蓄率与高投资率相并行。一个经济社会有充裕的储蓄,才能有较高的投资,方能有可持续的高增长。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长期并存,是劳动力得以持续转移、工业化得以持续推进以及市场化不断深化的前提条件。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已超过4亿,已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有14 亿多人口的规模优势,能使经济发展避免过度依赖外贸,会进一步以消费升级带动转型升级。
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发展空间为市场搭建宽敞平台,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资本积累是高投资和高增长的血液,大国持续发展蕴含着劳动力优势、空间优势、内需优势、资本积累优势,每个优势正日益发挥着独特赋能作用,每个赋能进行优势组合就能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当前,面对新冠疫情的冲击和各种国际经济不利因素的挑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刻把握中国现代化建设重要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着力“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坏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极大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更好联通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和拓展空间。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规律构成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和实质内容,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矛盾转化过程中不断创造事物发展所必需的新条件,从而不断推动着事物发展。矛盾的特殊性作为个性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矛盾的普遍性又贯穿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这要求我们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出发,坚持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解决发展问题的新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又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显示出巨大的制度优越性和先进性,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做到全国一盘棋,能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
有效用的制度设计能成为支撑大国发展的力量。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经济奇迹,离不开中国政治经济制度在发挥独特的制度优势。在制度设计上,积极吸纳了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遵循经济规律的程度与实行的经济体制密切相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遵循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十九届四中全会一个突出创新,就是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市场经济既可以与资本主义结合,又可以与社会主义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从传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创新,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使企业和个人成为独立市场主体,能自觉地面向市场,自由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有效调动了市场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价格主要由市场形成,使市场价格能够灵敏反映商品供求关系,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竞争作用日益充分展开,推动了技术、产品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使分工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分工与协作的相互联系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示出巨大的制度优越性和先进性,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
中国经济的持续中高速增长还得益于其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独特制度优势。制度优势植根于独具特色的中国国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资料是由私人占有,遵循着资本逻辑的发展走向,必然会不同程度存在贫富分化、经济危机、资本垄断、发展失衡等深刻的矛盾和弊病,无法解决自身资本逻辑导致的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与西方国家显著区别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在驾驭资本逻辑的行进路上,能不断协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逻辑,遏制资本的负面属性,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有效配置资源的长处,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自身驾驭资本的优越性,以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在一起。其中“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优势”[4]。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制度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把外部压力转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强大动力,推动经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相结合,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中央集权同地方分权相结合,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发展、改革与稳定相统一”,以高效的决策力和执行力,激发了社会各方面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力,汲取了各种制度的优点和长处,使经济社会运行具有更多的自觉性和前瞻性,强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中国是一个充满勃勃生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也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有时间上的递进优势、空间上的大国优势和制度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这三重优势叠加,彰显了实践的能动性,渗透了矛盾的特殊性,体现了规律的决定性,极大增强了中国主动创造发展机遇的能力,是中国仍处于大有作为发展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和经济发展趋势总体向好的基本格局得以成立的依据所在,三重优势叠加是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危局中开新局的内生动力,也是新发展阶段背景下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优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