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蕾蕾 衣慧子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
在日常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当教师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如何将学生的情况告知家长,如何取得家长的信任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又如何与医院建立合作,学生就医后学校能否看到医生的诊断书?上述议题一直困扰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严重心理问题学生虽然人数占比不高,却是影响校园安全稳定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学校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家—校—医”三方联动的心理防控体系。本研究试图从“家—校—医”三方联动机制出发,将家、校、医三者有机结合,力求从预防、识别、诊断和跟踪四个层面,建构一套事前预防、事中联动、事后共责的心理防控体系。
近年来,笔者在从事高等职业院校(以下简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发现高职学生中被诊断为精神疾病的学生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目前,高职生中较为常见的精神疾病有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焦虑症、强迫症和人格障碍等。如果这些精神疾病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和干预,有可能会出现伤害自己或者伤害他人的行为,特别是严重抑郁症的学生,甚至会出现自杀等极端行为。为了避免因精神疾病导致的校园心理危机事件,建构一套完善的“家—校—医”三方联动的心理防控体系势在必行。
首先,“家—校—医”三方联动心理防控体系能够畅通学校心理危机干预转介渠道,对危机情况及时进行评估,有效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其次,“家—校—医”联动机制能够形成家校合力,让家长承担应有的责任。学生心理健康的养成,不仅需要学校教育的努力,更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影响,构建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家校育人合力,对改善学生心态、治疗学生心理疾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家长是学生的第一监护人,家长应当成为学生心理疾病患者的主要责任人。最后,“家—校—医”联动机制能有效推动心理专科医院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由于职能的不同,医院和学校之间缺乏沟通,“家—校—医”三方联动机制启动后,可以有效实现学校和医院之间的合作共赢,充分发挥医院的社会服务职能。
目前,各高职学校对“家—校—医”三方联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是目前“家—校—医”联动体制机制并不健全,心理健康的合力尚未形成。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主要依赖于心理辅导员和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家庭和医院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
首先,高职院校虽然都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是高职院校少有心理学或精神医学专业,专业师资比本科院校要薄弱很多。其次,学生如果在学校里发生了危机事件,学校有不可推脱的责任,但是在实际的问题处理上,学校层面经常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危机来临时,当事学生家长不配合,导致学校无法及时送学生去医院诊断与治疗;有的学生从医院诊断回来后,家长或学生经常隐瞒在医院就医的具体情况,学校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无法切实掌握,学校与医院的信息不对称。最后,部分学校层面的工作要求以求稳为主,没有积极主动地走出去,也没有与心理专科医院建立合作关系。
首先,家长观念滞后。家长对心理问题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认知,一旦被告知自己的孩子可能存在某方面的心理问题,家长就会出现排斥心理,进而出现不配合的表现。其次,家长对心理问题的认知不够。不少家长对心理问题不够重视,认为自己非常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是暂时的情绪上的问题,想不开是暂时的,过段时间后自然就好了,不需要小题大做。最后,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信息不通畅。孩子进入学校之后,离开家长独自学习与生活,大部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交流不多,一旦被告知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家长就认为是学校的责任。[1]部分特殊家庭的信息不畅问题更加突出,学校层面在处理这类学生的问题显得非常被动。
首先,心理专科医院参与学校心理工作的主动性不强。一般情况下,医院不会主动参与学校心理咨询和心理评估服务中,只有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被转介的情况下,才会参与其中。其次,医院和学校沟通不通畅。心理专科医院的医生每天接诊大量患者,一般情况下一个患者只有短短5分钟不到的看诊时间,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难免对学生的详细情况了解不够深入。如果医院和学校有合作关系,学校老师可以把学生在校的情况和表现告知对接医生,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医生对学生的诊断也会更加有针对性和导向性。
“家—校—医”三方联动的心理防控体系,从预防,识别,诊断与跟踪四个环节进行建构,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依存。预防是基础,识别与诊断是关键,跟踪是保障。家长是主体,家长要时刻把孩子的心理问题放在首要位置,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勇于承担监护人的责任和担当;学校是纽带,联结学校与家长,家长与医院,医院与学校,“家—校—医”三方有效沟通,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医院是权威,医院为家长和学校提供科学、专业、权威的鉴定以及建议。[2]
建立“家—校—医”三方联动合作理念,学校要积极与家长和医院合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益处,为学生带来方便;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和医院工作,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支持;医院要积极与学校合作,取得家长支持,充分发挥医院的社会服务职能。心理专科医院医生可以走进各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定期到指定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例如5月25日大学生心理健康日、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向高职生传递全面、科学、权威的心理健康科普知识,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提供全方位帮助和支持。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可以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在新生家长会上讲授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与家长建立联系,如建立家长微信群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设立家长心理工作坊[3],心理工作坊的主讲嘉宾可以是在校教师,也可以邀请心理专科医院的医生,协助家长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等相关方面的知识,拓宽家校联合渠道,让心理育人的理念延伸到每个家庭。如果学校能提前与家长建立联系,一旦碰到学生有心理问题,家长的配合程度会更高,对学校的工作也会更加支持与理解。
加强“家—校—医”三方识别能力,家长和学校是关键因素。学生虽然在学校就读,但是家长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家长要时刻关心孩子在学校学习生活情况,一旦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家长要第一时间告知班主任、辅导员或者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及时向学校反映孩子的情况。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寝室—班级—二级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四级心理防护网络,一旦发现有心理异常问题的学生,第一时间联系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经过心理咨询中心的初步评估,把疑似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转介到心理专科医院就诊。心理问题学生生活在学校,日常接触的是同学和老师,医院可以对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干部进行培训,提高对心理问题学生的识别率。学校可以邀请专科医院的医生进学校,对班主任、心理委员、辅导员进行心理培训,开展案例督导或者个案研讨活动,或组织教师到医院门诊实习,进一步提升学校心理工作者对异常心理问题学生的识别能力。
促进“家—校—医”三方信息沟通,医院是关键因素,家长和学校则需相互配合。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的专职心理教师不是医生,没有诊断权,对心理疾病的诊断要在专科医院进行。一旦发现有疑似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要及时联系家长,一般情况下由家长带领孩子到医院就诊。医院为心理问题学生开展绿色通道,方便学生就诊,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邀请精神科医生到学校坐诊,对可能存在精神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评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可以与医生建立长期的对接机制,心理老师向医生介绍学生的基本情况,帮助医生对学生进行诊断。家长需全力配合医院和学校工作,诊断结果出来之后,要向学校如实反映。
强化“家—校—医”三方合作制度,家长,学校,医院都是关键因素。心理疾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由于心理疾病的特殊性,治疗康复后容易复发。当学生确诊之后,需要家、校、医三方通力合作,落实三方合作制度。学校层面,学校需要与家长签订“家长知情书”“家长定期反馈承诺书”等科学、规范的书面文件。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专职心理老师和学院辅导员要和心理问题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定期给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并与医生及家长沟通了解学生情况。家长层面,家长需要督促学生服药,定期带学生到指定专科医院进行复诊,时常关心学生在校情况,如学生出现病情的波动与反复,需及时告知学校和老师并带孩子到医院检查。医院层面,医院应和学生建立定期随访约定,如果有需要,医院要向学校如实反馈学生的自杀风险程度以及是否适合在校就读等信息。
“家—校—医”三方联动的防控体系的实施路径,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才能保障“家—校—医”三方联动心理防控体系的运作。
明确各干预主体在实施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责任,落实责任制,强化学校、家庭、医院的责任意识,提高各个责任主体参与危机干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学校与家长建立联系,强化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双向沟通;学校与医院签订协议,强化学校与医院双向联动和转介诊疗机制。家庭、学校与医院,三方责任主体加强信息共享,管理协作和培训交流等,其中学校要通过制度对各主体干预措施进行规定和引导。“家—校—医”三方联动的心理防控体系核心在联动,关键在于制度的建立。
“家—校—医”三方联动的心理防控体系的建构重点在于制度的落实。在预防层面,学校是关键因素,主要是心理知识的预防和普及;在识别层面,学校和家长是关键因素,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要给出“心理问题学生评估建议”;在诊断层面,医院是关键因素,医院开通绿色通道,出具“心理问题学生诊断结果书”及“心理问题学生自杀风险评估”;在跟踪层面,家长、学校、医院都是关键因素,家长要签订“家长定期反馈承诺书”“家长知情书”,学校要建立心理问题学生心理档案,医院要向学校提供心理问题学生随访记录单。落实三方联动机制,学校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运用心理信息化系统,打通学校、医院、家庭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完善个案管理制度,在信息化系统中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完整地记录学生预防、识别、诊断、跟踪的全过程,从而保证“家—校—医”三方联动制度的落实落地。
建立一套完善的“家—校—医”三方联动的心理防控体系,是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内容。学校要根据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利用“家—校—医”联合会议,多方征求三方联动机制意见,提高学生家长对联动机制的认知程度,采用家长可接受的方式实施干预;要充分倾听专业医院,尤其是专家的意见,以提高联动机制的科学性、有效性。学校要承担心理育人功能,主动承担育人职责,建立良好的联动机制,有效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贡献一份力量。[5]
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探索和构建一套健全完善的“家—校—医”三方联动的心理防控体系是目前高职学生工作的迫切需要。本研究从预防、识别、诊断和跟踪四个层面出发,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家—校—医”三方联动的防控体系,充分发挥家、校、医三方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