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非专业类军语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以政府白皮书为例

2022-12-28 09:47:38孙芸珏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英译军事原文

孙芸珏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江苏苏州 215000)

国人向来喜用军事用语,正如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友义教授在外教社2021年暑期外语教师发展论坛讲话中形容的那样:“中国人用餐要‘速战速决’,制订计划要‘排兵布阵’,改革要‘攻坚战’,干事情必须‘打好组合拳’。”军事用语言简意赅、颇有力度,契合中国本身的历史文化经历,因而国人早已习惯且竞相用之。

这类表述也延伸到了我国的外宣话语体系,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外国受众未必能正确认知,甚至还会产生误解;若草率翻译,极易让他国产生中国“好战”,想“称霸”世界的错觉,这对一直坚守和平发展外交政策的中国是莫大的不公。外宣翻译的目的就是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鉴于此,为了能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准确翻译外宣文本中的军语显得格外关键。

1 外宣文本中的军语泛化

1.1 军语定义

军语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军语即“军事用语”,早于“军事术语”出现;而狭义的军语指“军事术语”,它的出现和军事学科体系的成熟、完善相适应[1]。

在专业军事领域,军语已成为“军事术语”的代名词。广义的军语即军事用语,是“民族共同体的变体,军事概念的符号表现,本质上是全民共同语的一种变体”。它基本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即军事术语;第二类为含有军事概念的非专业类军事用语,这一类军语虽有军事之名,却无战争之实。该文的研究对象——外宣文本中的军语翻译主要针对的就是这一类别。

1.2 军语泛化对外宣翻译的影响

顾名思义,军语泛化指的是军语频繁跨领域使用及传播,呈现泛化甚至泛滥趋势。军语泛化现象在中国相当普遍:经济领域常说“商场如战场”;体育竞技常有“某人挂帅、征战某地”之说;医疗方面,抗击新冠疫情已成为全民参与的“总体战”“狙击战”。军语泛化现象与我国的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上下五千年,历经朝代更迭、治乱兴衰,从秦始皇武统一六国,到抗日十四年抵御外侵,再到武装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俨然一部“血泪战争史”;战争的经历也滋养了中国的兵家思想,《孙子兵法》《六韬》等著作围绕排兵布阵、克敌制胜展开,军事思维深入人心。但这不意味着中国是“好战”的民族,相反,中国人一直“以和为贵”,中国政府也一直坚持走和平发展的外交路线;中华民族的“和”文化才是中国人深入骨髓的文化基因。

泛化的军语表述如只供国人内部交流并无大碍,但外宣文本也存在军语泛化,而外国受众在此方面认知和国人大相径庭。以美国为例,美国人常采用模糊、替换等迂回手段美化军事行为,转移读者注意力,如“军事袭击”被委婉地称为possible movement(潜在行动),“随机轰炸” 摇身一变成为shock and awe(震慑和敬畏),部分军事委婉语甚至找不到一丝战争的影子,这与中国人的话语习惯形成强烈反差。话语的背后是思维和认知,外宣翻译若一味遵循中国人的话语风格,对外国受众的理解认知视若无睹,这样的翻译成品在外国读者眼中必然“火药味”“血腥味”十足,随之而来的误解曲解也是必然的。因而在外宣翻译中,译者一定要学会转变视角,换位思考,充分考虑外国受众的认知习惯和理解能力。

2 目的论视角下外宣文本中非专业类军语的翻译

2.1 目的论的定义及原则

兴起于20 世纪70年代的翻译功能学派成功将翻译的重心从源语文本转移到目标文本。汉斯·弗米尔的目的论便是其中的奠基理论,它将翻译定义为“有目的的人类活动,译者应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对原文进行选择性翻译;源语文本只是信息源头,并非译者关注的中心”[2]。

弗米尔认为选择性翻译时应遵守三大法则:第一法则为“目的法则”,是最高法则,要求译者根据翻译目的来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第二法则为“连贯法则”,要求译文符合语内连贯标准,具有可读性;第三法则为“忠实法则”,即原文与译文间应存在语际连贯,通俗地说就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文。三大法则中,“目的法则”位居绝对首位,有助于翻译研究打破“原文中心论”的束缚,赋予译员更大的自由。

2.2 非专业类军语的外宣翻译

2.2.1 外宣翻译的定义及目的

外宣翻译是“全球化背景下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信息为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外国民众为主要传播对象的交际活动”。黄友义认为我国外宣翻译的目的是“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建构中国国际话语权”[3]。朱义华将其具体阐释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避免国际争端、赢取国际支持创造条件”。按照目的论“目的决定手段”的基本原则,外宣翻译的这些目的直接决定了外宣文本中非专业类军语的翻译策略: 外宣译员应以实现译文的交际功能及外宣效果为己任,力求让外国受众准确认知这类表达在文本中的真正涵义,理解并基本接受其想要传递的信息及其价值观[4]。

2.2.2 外宣文本中非专业类军语的翻译方法——以政府白皮书为例

作为外宣文本的典型代表,政府白皮书自1991年至2021年底已发布近150 篇,全面介绍了中国政府在重大问题上的政策主张、原则立场,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受众广泛、影响力大”等特点[5]。下文以2020 至2021年白皮书文本及其英译为素材,对其中的非专业类军语的翻译方法展开探讨。根据不同的文本话题、表达目的及语境基调,笔者认为可基本采取以下两大翻译方法。

译法一:明确语境意义、译释并举的去意象译法。

中文的“战斗”并非一定是战场上“真刀真枪”的军事行为,白皮书中不少这类表达,虽带军事隐喻,却无战斗实质,主要用来鼓舞士气,渲染氛围。如一味机械直译,则会让中文中隐性的军事隐喻变成英文中显性的对抗性冲突,不仅曲解原文,还会招致误解。这样的译文丧失了基本的交际功能,外宣效果也大打折扣[6]。因此针对这类军语,不应局限于其字面意思,而应采用释译等方式,明确其在语境中的涵义,有所取舍地翻译原文的军事意象,以免受众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误解。

例1: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人民以“杀出一条血路”的胆魄和勇气,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在中国大地上掀起前所未有的改革热潮,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一砖一瓦建造起中国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中国的全面小康》,2021)

英译:After the launch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the Chinese people were bold in breaking new ground,and every successful step in modernization was gained through their resolute efforts.

“杀出一条血路”是中文俗语,原指战争中从敌人的包围圈中杀出一条生路; 现形容在危难中打开新局面。原文使用该语的初衷是强化渲染国人敢于直面困境、 找寻出路的勇气,从而鼓舞士气。华为CEO 任正非在2019年也使用过该表达,结果《华尔街日报》将其译为“surge forward, killing as you go, to blaze us a trail of blood”,此等“血淋淋”的译文实属反面教材,不仅曲解了原文语境意义,更产生了负面的传播效果。白皮书译文用“break”和“new ground”揭示了“杀”和“血路”在语境中的真实涵义,实现了译文交际目的的同时避免了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

例2:中国仍然面临严峻的贫困形势,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减贫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2021)

英译:But the country still faced a daunting challenge since it had to solve the most difficult problems in raising the poorest population out of poverty in the coming period. China's battle against extreme poverty had entered the toughest stage.

《管子·制分》云:“故凡用兵者,攻坚则轫,乘瑕则神。”“攻坚”意为“进击强敌或攻取坚城”;“攻坚拔寨”即“攻下对方坚固的营寨”。原文“攻坚拔寨”和“啃硬骨头”作为并列结构,都用来形容减贫工作进入最关键、最艰难时刻。“攻坚拔寨”一词军事画面感强,但若直译,语言繁琐倒是其次,只怕会给外国读者平添理解负担,不如该句“enterthe toughest stage”来得简洁直白,一语道出“攻坚拔寨”的语境意义。

例3: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落实扶贫工作决策部署的战斗堡垒。(《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2021)

英译: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are the cor nerstone of the CPC's rural work, playing a key role inensuring that decisions and plans on poverty alleviation are implemented.

在军事战斗中,堡垒指“用于防守的坚固建筑物”,如今堡垒已然渗透到各领域,成为通用语言,该词在本句中意为“在扶贫工作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坚实支柱”,无实质意义上的军事内涵,如机械地译为“fortress”或“stronghold”,显然偏离原文本义,影响外宣效果,因而阐释为“play a key role”更为准确。

例4:2017年,党的十九大科学把握党和国家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吹响了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的号角。(《中国的全面小康》,2021)

英译:At its 19th National Congress in 2017, the CPC demonstrated its understanding that China had reached a historic juncture and development stage...embarking on a journey to fully build a modern socialist China.

号角原为军队中传令用的管乐器,现意为重大活动开始的信号。吹响某一事业的号角,即开始这一事业。译文“embark on a journey”通过省去“号角”这一军事意象,减弱了译文的“火药味”,更明确了该表达的语境意义。

译法二:沿用战争隐喻、保留军事意象的顺应译法。

白皮书中部分话题,如抗疫、脱贫、治污也用到了军事隐喻,将疫情、贫困或污染比喻为敌人,英文中类似的隐喻也比比皆是,因而外国受众对此并不陌生且易于接受[7]。对于这类表达,白皮书大多保留原文的战争隐喻,采用直译的方法,生动还原了原文的军事意象,实现译文的交际目的。

例5:面对前所未知、突如其来、来势汹汹的疫情天灾,中国果断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 14 亿中国人民坚韧奉献、团结协作,构筑起同心战疫的坚固防线。(《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2020)

英译:Facing this unknown, unexpected, and devastating disease, China launched a resolute battle to prevent and control its spread; 1.4 billion Chinese people have exhibited enormous tenacity and solidarity in erecting a defensive rampart.

由于新冠病毒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敌人,因此白皮书对于抗疫相关的军语多采用保留战争隐喻的顺译法,比如:“疫情防控狙击战”直译为“a resolute battle”(决绝的战斗);“构筑抗疫防线”译为“erect a defensive rampart”(rampart 在西方是具有防御功能的土城墙)。生动地刻画了抗疫的艰难,人民抗疫的决心和大无畏精神。

例6: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2021)

英译:Since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in 2012,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with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at the core, has fought a decisive battle against poverty that is unprecedented in scale and intensity, and has benefited the largest number of people in human history.

脱贫是近年来政府工作的一大重心,将其称为攻坚战是为了凸显其任务之重、难度之大;白皮书英译保留了此战争隐喻,用中心词“battle”进行直译,用战争映射脱贫工作,增强外国受众对脱贫工作的认知。

例7: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七大标志性战役取得决定性成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1)

英译:The battles to defend blue skies, clear waters and clean land and the seven landmark campaigns fo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have achieved decisive results.

2018年习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要为生态环境打好“七大标志性战役”(蓝天保卫战、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等七大攻坚战)。译文中,无论是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还是这七大标志性战役,都沿用了原文的战争隐喻,“battle”和“campaign”(本语境中意为“军事行动”)直接移植了“战”或“战役”的军事概念,让外国受众感受到了中国政府治理污染的决心和所做的努力,实现了外宣翻译的目的,达到了预期的外宣效果。

3 结语

综上所述,译者应时刻牢记外宣翻译的目的,要有“大局观念”,懂得换位思考,在掌握国际流行话语体系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外国受众的认知习惯和理解能力[8],针对不同的表达,根据其不同的文本主题及语境,采用“明确语境意义、译释并举的去意象译法”亦或“沿用战争隐喻、保留军事意象的顺应译法”,完成译文的交际目的,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继而更好地传播中国思想、讲好中国故事。

猜你喜欢
英译军事原文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社会科学家(2020年8期)2020-02-21 08:28:30
要目英译
让句子动起来
尝粪忧心
卖身葬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军事幽默:局
军事文摘(2009年9期)2009-07-30 09:40:44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