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志愿文化体系构建研究

2022-12-28 09:47:38王海燕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广州志愿志愿者

王海燕

(广州华商学院,广东广州 511300)

广州是一座移民城市,2020年常住人口18 676 605人。截止2021年11月,广州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426.17 万人,占广州市常住人口百分比约22.82%,占全省实名注册志愿者总数约30.73%,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志愿者之城。在广州实名注册的志愿者中,35岁以下青年志愿者共346.26 万人,占比81.25%。青年志愿者是这座城市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广州志愿服务的工作领域主要有助老服务、青少年服务、助残服务、社区便民服务等。早在2010年,广州就在全国率先提出要以举办亚运会为契机,全力打造“志愿者之城”的设想。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志愿者相关文件和政策,民间志愿团体和志愿平台的培育和发展,政府购买PPP 模式,“社工+志愿”模式,社会企业的发展等,为广州探索志愿服务多种发展形式提供了条件。同时,2010年广州亚运会、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等重大事件有力地促进了广州志愿服务的广泛发展与不断创新。中宣部、中央文明办高度评价广州的做法,认为其具有示范意义。到目前为止,“志愿者之城” 已现雏形。志愿服务逐渐成为广州市民参与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公益事业[1],参与志愿成为越来越多广州人的生活方式。科曼[2]和普特南[3]都认为志愿活动是社会资本的重要形式,丁元竹[4]认为建立志愿服务与社会之间相互信任和互惠互利的合作,无论对于社会融合与稳定, 还是经济繁荣都有利。该文主要从志愿文化体系建设的角度,阐明广州志愿服务发展的动因,志愿文化体系的内容及志愿文化的功能,以期对广州志愿文化建设进行总结。

1 文献综述

广州素以岭南文化著称,同时又对外来文化兼容并包,因而呈现出文化的杂糅特征。庞朴认为文化结构包含3 个层面:外层是物的部分,即马思所说的“第二自然”或对象化了的劳动;中层是心物结合的部分,包括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理论、 社会组织制度等;核心层是心的部分,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这3 个层面彼此相关,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苏国勋认为文化是一个价值体系, 它是由理念价值、规范价值、实用价值(即所谓道德理想、典章制度、器物行为)3 个层面共同构成的统一整体[5]。文化自觉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晚年提出来的一个命题,他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方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适应新环境、 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6]。衣俊卿认为:“自在的文化是指以传统、习俗、经验、常识、天然情感等自在的因素构成的人的自在的存在方式或活动图式”[7]。正是这种活动图式的重复灌输和重复实践,以及现实世界生产关系的发展,使得这种人的自在的存在方式的集合成为了一个群体固有的气质与精神,进而成为一种文化自在的起源与生长点。张祖冲等认为自觉的文化是指以自觉的知识或自觉的思维方式为背景的人的自觉的存在范式或者活动图示[8]。所以,文化自觉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建构,而是一个适应外在环境的自我改造过程。

志愿服务的产生,不只是单纯的出于人的本性,而且与民族的文化背景、经济发展程度、社会环境也有着密切联系。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志愿服务也迅速发展并形成了系统的志愿服务体系,而且催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志愿文化。学界关于志愿文化构建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张晓红认为应利用大型志愿活动进行志愿文化的传播,具体应该遵循品牌、时尚以及制度建构的策略[9]。张澄研究中国志愿文化的行程路径,认为经过对传统文化的摒弃和继承,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学习,西方志愿文化和中国的雷锋精神经过有机整合后形成了新型的中国志愿文化[10]。张祖冲认为我国志愿者文化建构有伦理道德、 社会功能、文化自觉3 个层面[11]。颜睿认为在中国,志愿文化的兴起除具备物质基础之外,还有两项重要的条件:一是志愿精神的内在发生,即社会心理方面的动力源;二是社会行动的深层动力源,即社会文化。张静认为,志愿文化的培育途径有以下几种,一是党和政府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以实现管理自主; 二是拓展活动范围、 加强多渠道多方面合作以实现发展社会化; 三是培育完善志愿文化支撑体系以实现志愿服务保障多样化; 四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实现精神成熟化[12]。张祖冲认为志愿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西学东渐、重构自我的过程。贺建芹认为志愿文化的建构最终目的是要塑造一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志愿服务体系,而这个体系反过来又促进志愿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走出一条以志愿文化建设优化志愿活动管理的新路径[13]。从学者们关于志愿文化构建的研究来看,志愿文化的构建主要需要解决以下3 个问题:第一,志愿文化的来源和形成原因;第二,志愿文化构建的主体及其关系;第三,志愿文化结构。认识清楚这3 个问题也就回答了广州志愿文化如何从自在转变为自觉状态。

2 广州志愿文化的来源和形成原因

志愿服务起源于19 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在世界上已经存在和发展了100 多年。1979年,第一批联合国志愿者来到我国偏远地区,从事环境、卫生、计算机和语言等领域的服务。20 世纪80年代中期,民政部号召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天津和平区新兴街是早期开展社区服务的典型。20 世纪90年代初,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社区志愿者和青年志愿者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两支志愿队伍。所以,志愿活动在我国一开始就带有政府自上而下组织和动员的基因,这是中国志愿服务的典型特征。志愿服务最近几年越来越成为一种国际潮流。从某种意义上说,志愿者的活跃程度、志愿者组织的发展状况是一个社会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广州志愿服务的兴起和发展与广州市场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广州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方。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市场主体间平等、公平的契约关系,与之相应,也需要公平、诚信、互助的文化。市场经济体现的是陌生人之间的交易关系,与我国传统的熟人社会、关系社会有很大区别。传统的仁爱思想等一般适用于家庭、熟人社会范围,而志愿文化调节的是陌生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人平等,关注弱势群体。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与之对应的文化环境。市场经济发展是广州志愿服务兴起的重要土壤,也是广州志愿文化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特征。同时,广州社会力量相对发达,这是志愿服务发展的重要条件,2020年广州社会组织登记数量8 135 个。在政府和市场之外,社会力量在各个领域起到了补充作用,激发了社会的积极性,调动了社会闲散资源。在微观层面,丁元竹提出“自我—社会满足感”这一概念解释志愿服务形成的机制。他认为人类具有社会性特征,个体的需求必须过共同体和社会生活获得满足。“自我”是指志愿行为都有志愿者自身的个人需要,利己或利他、自助或互助、自我或慈善。“社会满足感” 是指志愿行为最终会使志愿者本人从社会共同体、 公共生活、 人际关系中得到认同而产生兴奋、愉悦、归属、获得(知识)、幸福、贡献和舒适等感觉。个体通过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个体的利己与利他本性、社会分化下的社会福利制度,在共同体和公共生活中获得“自我—社会满足感”,形成志愿行为。

广州志愿文化主要来源于传统文化、 华侨文化和西方文化。广州地处大陆南端,广府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传统文化中仁爱、互助等思想流传下来,仍然在当代社会中起到规约作用。同时,广州在地理区位上临近港澳,有大量的华侨华人在粤港澳之间流动,这是其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的便利条件。香港和澳门的志愿文化或者义工文化比较盛行,广州与港澳不仅在经济上的关联度高于其他内地城市,在文化交流和发展中也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所以在我国,志愿者有南北两个叫法:北方称之为志愿者,南方则叫义工,因为香港、台湾两地就叫义工,台湾还设有专门的“义工法”。也有人将挂靠在政府的互助组织称为志愿组织,将民间自发形成的草根组织称为义工组织。两种组织类型在合法性来源、资源获取、组织方面有很大区别。广州存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类型的组织,民间自发的志愿组织通过志愿资源平台、政府购买、捐赠等方式也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数量很多。从文化来讲,相比其他地区,广州受到港澳、台湾文化影响较多,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文化模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志愿文化的发生、发展。

3 广州志愿文化体系的内容和构建

3.1 广州志愿文化精神内核构建及其表达

志愿服务的发展是广州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广州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涵在于结合中华传统的精神气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雷锋精神以及西方以“公正、包容、责任”为核心的志愿文化要素,兼容并蓄,形成具有广州特色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文化。通过对志愿者结构的分析发现,非户籍人口成为志愿组织队伍的重要部分,表明广州志愿文化的形成不同于传统的熟人文化和广州的“街坊”文化,而是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陌生人之间守望相助、共同抵御生活风险的文化。这种文化是陌生人之间的粘合剂,增强了社会信任,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社区志愿活动、线上志愿活动、民间志愿团体活跃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前线,及时满足了民众多样化的需求,通过自组织和自服务,整个社区、社会井然有序,成为抗击疫情的重要屏障。

3.2 广州志愿文化的制度体系建设

志愿者制度是为了激励志愿参与、 保护志愿者权益而设立的规章制度。志愿文化的制度体系是根据志愿精神文化的核心理念而构建的、 需要志愿者共同学习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广州目前的志愿者相关规章制度相对完善,《广州市志愿服务条例》《广州志愿服务联合会章程》《广州市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流程和活动项目实施方案》《广州市科普志愿者登记管理办法》《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系列管理规范》《关于推进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 等制度,有助于规范、激励和保障各类志愿活动、促进志愿组织管理和资源整合、保障志愿者权益,利于志愿精神的彰显和志愿文化的持续发展。志愿制度的制定体现了政府在志愿文化塑造过程中的作用。政府是志愿文化构建的引领者和组织者。同时,广州也注重志愿创新,从政府层面开展时间银行、微志愿等创新形式,使志愿服务的参与者范围不断扩大,参与形式不断多样化,参与的门槛逐渐降低,形成人人志愿的参与氛围。

3.3 广州志愿物质文化建设

志愿物质文化是志愿活动中的物质表现形式。广州志愿文化体系表现在与城市发展和城市精神相融合的志愿宣传标语、志愿服饰、志愿活动场馆、志愿活动建筑等方面。以广州亚运会的召开为契机,广州创造了“一起来,更精彩”等志愿宣传口号,配合统一的志愿标识,志愿服饰,从内涵到外在表达都达成统一,推动了整个城市精神面貌的提升。同时,广州注重志愿者活动日等重要节日的宣传和主题活动,营造浓厚的志愿氛围。广州注重志愿者组织建设,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成立了专门的志愿者培训机构、志愿者研究团队,开展志愿先进表彰活动等,切实提升了志愿者参与志愿的能力、志愿组织建设的能力,增强了志愿者的归属感和向心力,培育和深化了“花城有爱 志愿同行”“广州街坊”“长者心声热线”“关爱女童·护苗成长”“红棉关爱—暖心行动”等志愿服务活动品牌,促进了志愿服务和广州生活、建设的广泛深度结合。广州注重志愿平台建设和志愿活动交流,以广州志愿者交流会(志交会)为活动平台,促进了志愿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匹配,不仅为志愿组织提供了对接资源的平台,同时也为志愿需求方提供了更广阔的的选择平台,提升了志愿服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截至目前,广州志交会已经举办了十届,成为堪与广交会齐名的志愿交流“广州模式”。广州志交会上发布《广州志愿服务组织发展报告》蓝皮书,记载和总结广州每年志愿服务的发展和变化,成为记录广州志愿服务的重要载体。

3.4 广州志愿文化的构建特征

广州志愿文化是在广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由广州本土文化和西方宗教文化、 华侨文化等融会贯通而成的,具有鲜明的广州特色[14]。笔者将广州志愿文化的主要特征归纳为陌生人之间的互助文化。这种文化根本上是由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决定的,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广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广州志愿文化的建构主体来讲,主要特征是全员参与,政府、企业、高校、社会组织、公众都参与到志愿活动中来,成为志愿文化构建的主体。政府制定了志愿制度并成立了各级志愿者社团组织,在志愿发展中起到了引领作用;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高校组织志愿活动;社会组织也是志愿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平台;公众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助人自助,形成了全社会齐参与的广州志愿模式[15]。从志愿服务领域来讲,广州志愿组织类型多、领域分布广,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了其贴近群众、非盈利、专业性等优势,调动了多方社会资源,满足了特殊群体的需要。质言之,广州志愿文化的构建特征可以归纳为政府引领、 社会协同、民间自主参与。

广州志愿文化产生于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由中国传统文化、广府文化、华侨文化、西方宗教文化等融合而成,有力地调节了这座移民城市中陌生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信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广州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壮大[16]。同时,广州社会组织数量、志愿组织数量、志愿者数量在全国都排在前列,体现了广州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进一步促进了广州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广州志愿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与广州开放包容的精神气质分不开,志愿文化成为广州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国家、民族、群体、个人失去了文化自信的根基、灵魂,必将无所适从。因此,广州志愿文化的构建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广州文化自信,制度自信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17]。

猜你喜欢
广州志愿志愿者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环球时报(2022-10-14)2022-10-14 10:50:25
我志愿……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我是志愿者
少先队活动(2021年1期)2021-12-02 16:45:06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房地产导刊(2020年7期)2020-08-24 08:14:22
多彩广州
小读者(2020年4期)2020-06-16 03:34:08
为志愿者加油
商周刊(2018年15期)2018-07-27 01:41:28
我是小小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