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文静
(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对于物质文化需求日渐蓬勃的现代社会而言,策展对传递文化和精神的导向性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和作用,策展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是衡量地区经济活力的一项重要标志,世界各地都希望通过举办各种展览以达到与世界对话的目的。现代展览业的发展为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贸易的增长,特别是对举办地的城市建设、交通、通信、旅游以及就业等事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同时,随着展览中的人员交流机会的增加也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更新。
策展不同于其他展览,主要侧重于和艺术家、会展主办方的沟通、策划,要求社交能力强,需要深入了解策展领域的当前议题及实践,培养批判性、分析性等相关研究技能。我国策展与策展人存在明显的发展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时代在发展,策展人也在新技术冲击下不断地革新并丰富策展的方式方法。但面对越来越广泛的策展题材,为了展现更加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以及为了吸引更多的“流量”,策展人的工作也日趋复杂。正如Adrian George在《策展人手册》中说道:“策展人(curator)一词在当代所指涉的内涵比以往更为广泛。策展人为人所熟知的身份往往是为一个展览选择艺术作品并做出说明的人。然而,如今这个角色融合了制作人、专员、展览规划员、教育工作者、管理者以及组织者的身份”[1]。在互联网日益发展的大趋势下,当代策展人的工作不再是纯粹的艺术组合,这意味着他们需要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平衡复杂社会利益和展览本身对艺术的追求。随着艺术市场方兴未艾,策展行业在全国各地悄然兴起,它不再受传统专业领域的束缚,更多的是商业和经济价值内涵的体现。在西方,策展人依靠博物馆和基金会的鼎力相助,优秀的方案就可能被接受,得到经济赞助。但这种策展的规范制度模式体系在我国并未得到推广和普及[2]。为了实现一个好的方案,策展人往往需要克服种种困难,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向商业化妥协的问题。名义上大部分策展人会因为投资商的赞助而导致工作依附性过强,使得策展人的身份认同存在巨大的争议,策展人的门槛也不断降低,并且大部分非官方的展览是否成功,也主要取决于哪些作者愿意出钱或哪些投资商愿意接受哪些作者。
我国策展行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全国各地对于展览需求激增,在展现繁荣景象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许多问题,相较于全球范围内知名度高的大规模展览而言,我国有创意、有影响力的高水平策展成果较少,受多重限制导致的同质化、模式化现象突出,与我国当前社会城市经济发展脱节情况十分明显。因此,对策展而言,需要从一场展览的最初萌芽计划开始做活动概念、活动与会议营销、会展设计等,并对策展的预算、赞助、效益等经济方面进行计划。对策展人而言,这是一项艰巨的挑战,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艺术相关知识,也需要拓宽对于商界的认知。大多数大型的艺术机构组织会专设部门负责寻找赞助等不同方式的经济支持,小型机构或独立工作的策展人则需要亲力亲为。策展工作很大程度上需要满足现有赞助商或资助者的需求,甚至是命令。这样的生存发展环境对国内策展人的成长困境十分不利。
传统的文化展、美展大部分具有免费入场,不收取门票的非营利性质,资金投入大多依赖国家或地方政府支撑,而对于非官方的小众美展而言,依赖政府的资金投入完成展览并不现实。根据我国当前的策展行业大背景,基础且受限的美展活动是不可避免的,思考基础中的“不基础”加分项才是当务之急。近年来,新型艺术展览逐渐沦为“自给自足影楼背景”的网红展览不在少数。这些展览看似简单,但背后蕴含的却是不可小觑的流行文化的传播与商业价值的体现。以“正当红”的Teamlab为例,其品牌展览绝不仅是单一的艺术展示,它兼具时代特色、数字化艺术品、软件硬件创新、商业空间设计,在公共环境网络上迅速蹿红,不是平淡的文物展示,也不是难以理解的抽象艺术,而是通俗易懂被称之打造、文创衍生产品等多元、丰富的营利机构[3]。对于目前我们所处的策展行业生存环境而言,“看展的人不要挡到拍照打卡的人”,是近年来行业内一句常见的自嘲,同时也透露了策展人的无奈。从“禁止拍照”到“打卡胜地”,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杨小彦也曾表示:“观众就是一切!美术馆没有观众就失去意义”,但在今天,互联网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一切,最好的传播效应是网红。在流量为王的时代里,流量很大程度上起着检验关注度和商业价值的作用,在急功近利的商业大背景下,也有许多的策展人会走入“商业怪圈”过度消耗艺术品成为流量噱头。在期许策展革新的同时,也为传统策展的发展倍感担忧,过度的商业氛围营造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资源的浪费和亵渎。
2018年,所谓“草间弥生&村上隆作品双联展”牵动了社会范围内对于艺术真假和范围界定的争议,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且不排除用赝品仿品展出的可能性的情况下,不仅对于展览观众没有任何的解释说明,又暴露了策展人对于艺术品除了价值之外的研究的匮乏,既违背展览初衷,又误导大众认知,产生恶劣影响[4]。如果长期纵容盲目的经济导向型艺术策展,不仅影响我国普通大众对艺术品资源价值的认知,更在另一方面默许了策展人的不正规、不严谨的策展态度,使策展行业偏离重心陷入无尽的恶性循环。虽然当前我国大部分的观展人对于展览相关艺术领域的了解并不充足,但展览或策展人有责任发现问题的本质,并以身作则给予正确的前瞻规划和引导唤起社会各界对于艺术家和艺术产权的尊重。
结合目前我国策展行业的发展现状,针对上述案例反映的行业不良的市场竞争、不规范的行业环境、不成熟的管理水平等矛盾因素,亟须探求适宜中国市场环境的新策展模式,笔者结合实际归纳为“低商业依托”“同商业共生”“全商业策展”三种策展模式。
我国不断丰富的策展活动对策展人的数量和创造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反过来说,不同文化和地域策展人会对一个地区的艺术生活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设计策划成果。近年来,除了名声在外的大规模电影节之外,有许多格调不同的电影展映活动逐渐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FIRST主动放映”。其将各自放映的主动权向各地策划人和政策展机构开放,将电影名录中的电影与当地不同的文化环境结合起来,其负责人王一殊在采访中特别强调了观众与视频空间对话的意义,使自主放映主动成为被动的形式,这样,除了具有良好影展环境的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外,打开三、四线城市的需求开关。让王一殊印象深刻的是,在四川省简阳市图书馆这样的艺术空间里,选择了一部讲述临终关怀的纪录片,与受邀观众在放映后访谈的常规模式不同,此次放映的策划人邀请了同样是主持人的志愿者团队进行了放映后的交流。作为国内推广文艺电影最重要的力量,《自主放映》希望为非主流院线电影开辟观看空间。
目前的“自主放映”没有表现出强烈的资金依赖需求,是普通大众触手可及的美学教育机会。近两年来,各类品牌对其关注度有明显的提升,并主动提供各类衍生资源。第一届“影像周”的大部分成本由场地主办方承担,第二届则是由地方文化、公司、学院和工作室联合主办。这样策展的本身并不是单一的放映展示,而是结合不同城市地域特点的艺术表现活动。在这种模式下,策展人可以更好地把握主动权,更加巧妙地结合文化资源优势,引发情感共鸣,让小众影展产生创造更多可能的机会,让艺术氛围更加自由、纯粹、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发挥出策展行业最大化的价值。
当然,除了减少商业依赖的方法之外,国内也有“商业艺术”双赢的情况。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不仅包括基本物质层面的满足,也体现在精神层面的认同。作为大部分消费动作的发生场所,通过策展将艺术活动融入商业的方式不但可以提高当代商业空间的水准质量,创造丰富的感官视觉体验,在获得精神上的满足的同时也能为空间的精神内涵增光添彩。两者的相互关联体现了艺术与商业空间上不断融合的必然趋向[5]。如K11和芳草地,2009年中国香港K11引入艺术概念,开业时展示超过千万港元的艺术作品,万众瞩目,做到开业同时便成功盈利。此后,上海K11也多次举办莫奈展览会、“跨界大师鬼才达利”展览会等优秀的融合艺术策展成果,同样掀起了不同凡响的艺术热潮。为了更好地将艺术的普及与商业模式结合起来,2010年成立K11艺术基金会,凭借商业的收益协助基金会运营各类艺术策展活动,实现商业与艺术的协同、良性发展。
深圳市益田假日广场也因为愈演愈烈的商业竞争而选择了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方式突出重围,与百家湖文化投资集团共同合作,先后举办过不同受众的文化艺术展览,例如,品位较高的《橄榄树下的雷诺阿》艺术展览,受到年轻人群追捧的《天天爱消除》IP展以及合家欢式的《小猪佩奇》儿童展览等。百家湖的工作人员也表示了此类合作的优势,一方面,相较于传统的博物馆、美术馆展览,此类商业合作减少了许多关于展览收费、种类等限制条件,展览回收成本的把握性更强;另一方面,相较于专门的展览馆,此类商业合作的人流量更高,展览设置空间更加自由。展览期间安排了丰富的互动环节,如VR让观众有“真实进入”雷诺阿的庄园和画室的体验,儿童绘画体验小课堂、艺术相关衍生品的出售等参与活动[6]。
特别是在电商侵蚀市场的时代,艺术的融入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实体商业的竞争力。这是在消费社会里艺术被赋予了商品的属性后,实现“商业活力”和“美学感觉”的新路径,即使是受到商业力量干预的情况下,仍然呈现艺术策展的本质价值。
策展活动并不是纯艺术作品的专属,也是众品牌设计能力体现的重要机会,对于当今消费市场而言,“酒香不怕巷子深”早已无法支撑各类产业的需求和发展。在互联网时代大背景下,传播方式、生活方式的不断推陈出新,商业发展日新月异,各类品牌之间的界限在愈发模糊的新社交形态下,“粉丝经济”伴随着数量大、敢花钱、移情快等群体特征在销售购买中占有非常可观的价值。“去中心化”的发展模式也让以年轻人为代表的“粉丝经济”优势趋向明显。有人的地方就有市场,在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经济中心的时代,各类有创意的品牌展览、打卡活动已经成为现代商业升维传播的重要环节。
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品牌都缺少策展概念的加持,更加缺乏对于品牌策展创新创意设计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大部分注意力仍然停留在生产和利益的获得上。有针对性的品牌策展活动的开展能够更好地链接市场与消费者,帮助消费者深入了解品牌的价值。特别是对仍处于传统发展模式的品牌而言,更好地发挥历史文化策划的艺术力量。1892年张弼士在烟台创办了张裕,开启了中国葡萄酒的先河。在以葡萄酒为中心的葡萄采摘、主题旅游、酿造品鉴相关产业体系都日趋完善的基础上,品牌博物馆等有需求的策划展览项目的建设也成功落地,成为其自身展示品牌文化,受众了解张裕、走近张裕的最佳文化载体可以深刻感受到张裕百年来的文化积淀和不断的突破与创新。是品牌的成功,也是能呈现出针对性商业策展价值的典范成果。
此类通过企业品牌发展需求的信息定位,并依据品牌的发展目标展开有价值的艺术策划展览,在提升其自身商业潜能的同时,也打下了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虽然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注重将产品与体验相结合的传播方式,但大多数的品牌策展仍然存在设计局限性大、艺术形式单一及规模缺乏突破性等问题,展览活动很难引起消费者的兴趣,甚至产生审美上的疲劳。有创意的、有意义的策展融入不仅可以让品牌活动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青睐,还能开发品牌本身的艺术性、趣味性和文化性,更加有效地突出品牌本身的优势。这种有明确的策展目的,且仅根据单方品牌需求进行策展的模式,在依附于资本经济的同时,可以减少因各类资本的博弈产生妥协的被动策展状态,且本身也是一个更好突出策展人综合能力与创造力的机会和平台。
综上所述,基于新媒体流量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策展行业也需要不断打破自身局限。新时代的策展人和会展企业,应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展望策展行业在题材、技术、模式、理念和服务等多方面的创新发展,避免盲目的资本倾斜、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在众多的商业诱因中规避投资赞助依赖,寻求新的多元创新策展模式。目前,策展行业在我国仍然处于成长的过程中,相较于西方国家而言发展得并不成熟,因此,我国策展人应该牢记“使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结合我国当前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地域特色等优势因素,促进我国策展行业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