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琪
(太原工业学院 思政部,山西 太原 030008)
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马克思立足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体进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以及现实的人的需要角度出发,探索出人类社会在共同体层面上演进的基本规律,开辟了研究人类历史走向的独特视角。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新经济全球化时代,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为指导,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思,旨在解决世界范围内的矛盾和冲突,实现人类和谐发展的美好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表现,也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实践展开。
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恩格斯在借鉴古希腊时期以来早期思想家的共同体思想,反思卢梭,黑格尔等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家立论的基础上,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形成以“真正共同体”为核心的共同体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共同体思想的早期探索定位于人类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于生存和繁殖的需要,形成了以人的依赖关系为特点的人与自然共同体,“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1]。在人类社会初期,人们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氏族部落,人的依赖关系指的就是对家庭和氏族成员的依赖。1877 年,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揭示了氏族是原始社会公社制的基本细胞。19 世纪下半叶,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全面、系统地探索了人类社会早期发展阶段的特征,论证了两种生产的理论,得出由于此时活动范围有限,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依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以血缘和情感为支撑的家庭和氏族部落这一自然共同体形态的结论。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私有制、交换和财富的日益增多,自然共同体也遭到了瓦解。可见,人与自然共同体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人类为了生存而适应自然法则形成的共同体。
人类社会进入到阶级社会以后,原始社会的社会结构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和社会变革的需要,以人的依赖关系为特点的自然共同体进入以物的依赖关系为特点的市民社会共同体,“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1],在这里马克思所论证的“物”是相对于人在自然共同体中从自然界之中直接获取生活来源的“物”而言,指的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而出现的以商品交换为特点的“物”,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尤为突出,其背后隐藏着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剥削的关系。正是由于生产力有所发展而又发展不足,无法满足人类社会的普遍需求,由此催生了私有制与阶级对立,出现了国家这一阶级统治的工具。可见,国家体现了人类社会中一部分人(少数人)对另一部分人(多数人)的统治,是人类理性和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抽象共同体。
在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中,黑格尔认为:“‘理性’统治世界,同样也统治世界历史。”[2]国家是绝对精神和理念的存在,而市民社会则是外在的国家精神,国家制约着市民社会的发展。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观点持否定态度,马克思认为:“有一定的市民社会,就会有不过是市民社会的正式表现的相应的政治国家。”[3]不是国家制约着市民社会,恰恰相反是市民社会决定并制约着国家。马克思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发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虽然生产力获得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物质财富超过了人类以往社会创造的财务总和,但是资产阶级凭借着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无产阶级虽然是自由人,但却自由的一无所有,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使得无产阶级本身及其劳动开始异化,最终结果是资产阶级越来越富有,无产阶级越来越贫穷,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市民社会共同体实则是一种“虚幻共同体”。
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阶级剥削和压迫被消灭,国家不复存在,一部分人凌驾于另一部分的“虚假共同体”也不复存在,代替的是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称之为“真正的共同体”,是共同体发展的最高阶段。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最初的臣服、征服转变为尊重和保护,人与人关系也由异化变为的高度和谐;各种矛盾都能协调统一;人的劳动也真正复归于人本身,劳动的目的不再是满足自己与家人的生存需要,而是为了满足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是人对人本质的真正占有,是向社会的人这一属性的真正复归。自由人的联合体与空想社会主义所论及的乌托邦有本质区别,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未来社会能够实现的共同体形态;自由人的联合体亦区别于人类社会早期“人与自然的共同体”,相对于后者而言,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由于科学技术的极度发达,认识能力达到质的飞跃,人类开始掌握和利用自然规律,人类在自然界面前真正实现了自由,实现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依据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呈现出“人与自然共同体”——“虚幻的共同体”——“真正的共同体”的逻辑路线,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蕴。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以共同体为视角审视整个人类历史。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揭露了私有制的存在是导致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压迫和剥削的根源,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一虚幻的共同体中,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分工也更加明确,但是资产阶级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矛盾冲突也在不断加剧,当资产阶级个人利益无法得到满足时,就会联合成一个共同体去反抗共同利益,这就是虚幻共同体的本质所在。虚幻共同体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并且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虚幻共同体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也将不复存在。虽然,在最近的160 年中,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科技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社会阶级呈现出新的特点,显示出在一定时间内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还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将暂时长期共存的态势,“虚幻共同体”并没有退场,“真正的共同体”还未来到。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繁荣昌盛的背后,“资本主义社会的毒瘤”依然存在,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共产主义社会必然胜利的趋势没有改变。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产生于19 世纪社会矛盾比较尖锐的资本主义社会,较之以往社会,在资本家打着“人权、自由、博爱”思想的幌子下,虽然个人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获得了一定的独立和自由,但是却陷入了对商品交换的物的依赖。关注现实的人的生存与发展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马克思在肯定黑格尔强调人的意识的基础上,反思和批判了费尔巴哈脱离实际将人的本质虚拟化,得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人的劳动发生异化,使现实的人脱离了人的本质。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在虚幻共同体中的被异化的境遇出发,剥开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层层外衣,揭露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剥削虚幻的本质,继而进一步指出现实的人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寄希望于无产阶级革命,消灭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消灭阶级与阶级对立,消灭剥削和被剥削现象,变革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变异化劳动为自由自觉的劳动,才能摆脱资本主义制度的桎梏,获得自我解放。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依据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 年手稿)》中提出的三个社会发展的阶段,其中“自由人的联合体”是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设想,具有超越性和彼岸性,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价值追求。正如马克思所言“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条件”[4]。未来“自由人的联合体”能够消除阶级剥削对人的束缚,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促进人的自由联合和发展,实现“人人免于匮乏、获得发展、享有尊严的光明前景”[5]。可见,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已经超越了一国局限,是从全人类社会的命运出发,对人类社会的走向做出了科学预测,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好未来。
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之后,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后继者对世界经济政治发展趋势做出了新的战略性判断。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列宁对帝国主义时代垄断的产生和发展,金融资本的形成和统治等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进一步得出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寄生性和腐朽性,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从而坚定了对自由人联合体的信心。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做出关于“三个世界”的战略分析,提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和平共处,求同存异,永不称霸的外交战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在对国际局势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做出了“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提出解决发展问题和矛盾的“科学发展观”,主张以人为本,从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出发;进入21 世纪后,面对世界局势的大发展和大变革,针对和平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胡锦涛同志提出要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安全方面要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6]。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指导下,紧密结合实际和时代发展,对国际局势做出了科学判断,为“真正共同体”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奠定了现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就国际而言,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强权政治显露,国际冲突和矛盾不断,全球性生态气候恶化,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频发,国际治理难度增加,每个国家都不自觉地共处于同一个命运共同体中。面对复杂的世界局势,迫切需要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促进国与国之间的紧密相依,休戚与共,以期开辟人类历史发展的美好前景;就国内而言,我国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政治影响力不断加强,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和维护者”[7],我国愿意主动承担国际治理的责任,也愿意与世界人民分享“和平与发展”主题下改革带来的红利。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 年年会上,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以及在2019 年10 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一再强调:推动共建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时代呼唤和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传承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理论内涵丰富,层次多样,涉及到了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等方面,要求政治上构建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政治共同体。经济上构建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经济共同体;文化上构建多元多样,兼收并蓄的文明共同体;安全上构建共同安全,共享共建的安全共同体;生态上构建尊重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紧密结合世情国情以及时代发展的变化提出的新理念,不仅丰富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而且推动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新发展。
1.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论证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
人类社会究竟走向何处,不能脱离现实去考察,而应从实践出发,做到实事求是,给出正确答案。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出发揭秘其剥削本质,得出资本主义国家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打碎资本主义国家机器,实现人类的解放,建立一个无阶级剥削的“真正共同体”,为人类历史走向提供了理论蓝图。资本主义社会在过去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由于自身存在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它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全球生态环境恶化,金融危机频发等全球治理难题,如何减轻资本主义社会这一“虚幻共同体”给人类社会的继续发展带来的困难,成为了我们当下需要面对的最现实的问题,为此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力图破解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难题,从而使人类社会朝着马克思所设想的“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真正的共同体”方向发展。
2.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解决全球治理危机和难题提供了新的智慧方案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所批判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社会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社会过渡,随着资本的不断积聚和生产的不断扩大,国内市场不能满足资本扩张的需要,资本家开始寻求世界市场,资本开始向国外输出。当西方资本主义掌控了国际市场以后,开始主导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建设,政治上推行霸气主义,经济采取掠夺政策,文化上宣传西方文明,否定和排除非西方文明,形成了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旨在维护西方国家核心利益的全球治理模式。在世界局势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依然存在,以西方资产阶级为中心的治理模式试图把广大发展中国家纳入其主导的蓝图,形成全球单一制度体系,其结果使得世界面临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继续,人类生存环境继续恶化,重大传染疾病持续蔓延。要想解决这些危机必须触动资本主社会制度本身,彻底摧毁资本的统治。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新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继承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优良传统基础上,在马克思“虚幻共同体”转向“真正共同体”世界图景的指导下,以负责任的担当和作为参与全球治理,试图通过对话而不对抗的方式解决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重问题,开启了全球治理体系的新变革,为解决全球治理危机和难题提供了智慧方案。
3.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促进各国人民紧密团结提供了新的重要平台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促进各国人民的紧密团结提供了新的重要平台。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虚幻共同体”时,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8],一方面由于资产阶级已经到不能养活自己的奴隶,而让自己的奴隶养活的地步,另一方面是因为无产阶级已经成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在各个民族国家的独立问题上,马克思明确指出:现存的所有制关系是一个国家剥削压迫另一个国家,世界被压迫国家和被压迫民族需要团结起来,借助于无产阶级革命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在全球化的浪潮的今天,不少发展中国家积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综合实力在不断壮大,开始拥有在国际舞台上更多的话语权,其中以中国为代表,踊跃参与国际合作,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并为之付出了实际行动,为促进各国人民的紧密团结提供了重要平台。各国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紧密团结在一起共筑一个世界,主动参与世界发展共商、共建、共享之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迈进。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新实践。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积极推动与各国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开拓“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模式,并且提倡各国携手共同应对人类面临公共卫生安全新挑战,均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新实践。
1.积极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全人类利益以及生活在21 世纪现实人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的挑战(如粮食安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跨国犯罪、公共卫生危机等等)出发,要求在国际上寻找最大公约数,加强国与国之间合作以形成国际治理共识,为各国发展生产力创造和平的环境,同时通过国际交流共享发展成果,使各国人民受益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永不称霸的原则,坚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方针,不断开拓多边外交战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友好合作关系,积极争取睦邻安邻富邻,推动新型国际关系的建立。我国持之以恒深化中非、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针对国际经济政治动荡带来的不利影响,现有的国际秩序不能提供有效的解决途径,只有通过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交流,协同发展,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与难民危机,应对恐怖主义和公共卫生危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实现人类的永续发展。
2.积极开拓“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内我国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积极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为实现改善现实人的生存条件,满足现实人的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不懈努力。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外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2020 年1 月17 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从周边做起”。“一带一路”是从经济基础层面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带一路”是开放的路,包容的路,是许多“路”和“带”的相互交融与发展。“一带一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指导下,秉承开放包容与平等互利的原则,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造福于所参与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开辟了一条国际合作的新道路,形成了一种国际治理的新模式。此外,中国倡议并积极推动建立亚投行以及重视并积极参与G20 峰会,这些举措对于维护世界金融稳定,加强区域合作,集聚世界共识,搁置不同文明之间的争议,增加国与国的理解,共建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携手应对人类面临公共卫生安全新挑战
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在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风险和挑战面前,世界各国唯有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格局,携手同进,加强合作,才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当前,在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总体向好的形势下,我国积极加强同世界卫生组织的沟通和交流,分享我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公共安全事件不会是最后一次,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还将继续存在和发生,国际社会必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做到守望相助,同舟共济,携手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才能共建共享人类美好的地球家园。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两者提出的历史方位和现实境遇虽然不同,但两者之间是源于流的关系,目标诉求具有内在一致性。在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下,应以马克思恩格斯“真正共同体”为奋斗目标,积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力求解决世界问题,化解世界范围内的矛盾和冲突,实现人类和谐发展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