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辨治机理❋

2022-12-28 08:21杨玉娟金智生王春媛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年6期
关键词:络脉温阳瘀血

杨玉娟,金智生,王春媛,杨 菲

(1.甘肃中医药大学,兰州 730000;2.西和县人民医院,甘肃 陇南 74210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es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四肢远端麻木、疼痛、蚁行感,双下肢有袜套样感觉减退或缺失,感觉障碍、腱反射减弱等[1],是因长期高血糖引起代谢紊乱和微血管病变导致的神经病变,常累及微血管,是足部溃疡及坏疽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DPN属于中医学消渴病并发症范畴,古籍中并无该病名记载。后世医家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血痹”“痛证”“麻木”“痿证”“脉痹”等范畴[2]。近年来,基于中医学对“脉”的论述,探讨中医脉络病变与西医血管病变之间的密切关系,提出了“脉络-血管系统病”概念[3,4],而DPN常累及微血管,属于“脉络-血管系统病”范畴,故本文运用中医络病理论对DPN的病机进行探讨,同时为“通补”结合法防治DPN提供理论依据。

1 络病理论

中医络病学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一个独特组成部分,在中医发展史上经历了3个重要阶段,即《黄帝内经》奠定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奠定证治基础,清·叶天士大力发展[5]。“络”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脉度》中提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将络脉分为别络、孙络和浮络,三者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渗灌气血,贯通营卫,对络脉的循行、分布以及功能进行了简要阐述,为络病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曰:“营卫不通,血凝不流”,首次提出了络脉瘀阻之病机,开创了后世虫类通络药应用的先河。叶天士创造性地继承并发扬了前人的学术成果,提出了“久病入络”和“久痛入络”之观点,强调“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指出络病总体以络脉瘀滞为主要病机,提出了“络以辛为泄”的著名观点,创立了辛味通络诸法,广泛运用于各种内伤疑难杂病,为后世医家活血化瘀通络疗法奠定了基础。

“络病”是指疾病发展到某阶段出现的络虚不荣、脉络绌急、络脉瘀阻、热毒滞络等病理范畴[6],络虚不荣、络脉瘀滞是其病机特点,总属虚实两端。络脉分布广泛,易虚易滞,易入难出,易积成形[7],气滞、血瘀、痰浊则是络病常见的病理产物[8],其互相胶结,损伤络脉,故络病是众多慢性疑难杂病的重要病理环节。近代吴以岭院士[9]认为,络脉渗灌气血、贯通营卫之功效,与现代医学中的“神经-免疫体系”及“血管-微循环”相似。近几年,随着络病学说的兴起,认为神经、血管病变属于络脉损伤,络脉失养或络中痰阻、血瘀,不通则痛,与DPN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故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在络病理论的指导下,可发挥中医药在DPN治疗中整体调节作用优势。

2 从络病理论探讨DPN发病机制

DPN属于消渴并发症范畴,常见于糖尿病中晚期,其病程长。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大多认为与高血糖引起的代谢紊乱、氧化应激、微血管病变、生长因子缺乏等相关。现代有学者认为[10,11],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所涉及的大血管、微血管病变均属于中医“络病”范畴,建议将糖尿病所隶属的消渴病改称为“糖络病”,定义为由血糖增高引起的络脉损伤疾病。由此可见,DPN的发生发展与络病密切相关。而DPN临床表现出的“久”“痛”“顽”“杂”特征,符合“久病必瘀,久病入络”[12]之说,故可将其归于“络病”范畴。贾斌[13]从“久病损络,久病多瘀”出发, 认为DPN发病的病机主要是络虚-不荣则痛,络瘀-不通则痛。卜献春[14]认为DPN是在气血阴阳亏虚的基础上,夹有痰浊、血瘀而发病,痰瘀阻络是其发病关键。总之,DPN是由消渴病久、气阴两虚、血行瘀滞、脉络瘀阻所致,属本虚标实证,气血阴阳亏虚为本,瘀血痰浊阻络为标,总以脉络不通为主。

2.1 气血阴阳亏虚、络脉失养是DPN发病之本

气、血、阴、阳亏虚所致络脉失养统称为“络损”,贯穿于DPN病变整个过程中[12]。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至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15]”消渴日久,耗损正气,气阴两虚,使脉络空虚,正虚邪凑,外邪乘虚而入损伤络脉;然“无阴则阳无以生”, 阴损及阳以致阴阳两虚,阳虚则脉络失于温煦,故而出现发凉、麻木、疼痛等症。《灵枢·百病始生》中提到:“是故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消渴病久影响脾之运化动能,生化乏源,以致气血不足,津液匮乏,脉络空虚,失其濡养,不荣则痛,从而引发麻木、疼痛。而现代有研究显示[16],络虚不荣可能与损伤神经元异位电活动、外周感受神经元以及局部血流的异常等有关。这与现代医学对DPN的认识相似,故气血阴阳亏虚、络脉失养乃DPN发病之根本。

2.2 瘀血痰浊阻络是DPN发病的关键

DPN的发生发展与瘀血、痰浊等痹阻经络密切相关。《临证指南医案》中多次提到瘀证:“经年宿病,病必在络;久痛必入络,气血不行;络脉瘀闭,不通则痛”[17],认为瘀多由病程日久、久病入络、络脉受损、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另《类证治裁》提到:“诸气血凝滞,久而成痹”[18],指出久病可使瘀血内结,血液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引发肢体疼痛、麻木不仁等症。中医学认为络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也是病邪传变的重要途径,而气血是经络各项功能活动得以顺利实现的载体[19]。消渴病久,气阴两虚,阴损及阳,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流速度减慢,阴虚生内热煎熬血液,血行瘀滞,阳虚则寒凝经脉, 致使脉络瘀阻。糖尿病人过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脾虚水谷精微不化,聚湿成痰;或因消渴病久,气虚、阳虚致使痰湿内生,痰浊与瘀血互结留恋于络中,痹阻脉络,不通则痛,引发肢体疼痛、麻木等。现代医家对瘀血与消渴之间的关系,多认为两者相互促进疾病的发展,瘀血既为消渴病日久而产生的病理产物,也促进了消渴病变证的出现[20],故瘀血痰浊阻络是DPN的发病关键,且贯穿于DPN整个病程始终。

3 从络论治DPN

络脉的生理特点和病理本质决定了保持络脉通畅为其治疗原则,即“络以通为用”[10]。叶天士在运用通络法治疗时提出了“通补最宜”大法,即补其虚,通其利。就DPN而言,络脉失养是其发病基础,脉络痹阻则是致病关键,故荣络、通络是治疗DPN的根本法则,益气养阴温阳以荣络,化痰祛瘀以通络,通与荣兼施,标本兼治。

3.1 益气养阴温阳荣络

气阴两虚是外邪乘虚而入的内在基础,也是病程日久的必然结果,更是DPN发病的根本所在。阴虚是发生DPN的关键,气虚是迁延不愈的症结[21]。消渴日久,络中气阴两虚,以致气血阴阳亏虚,络脉虚损,不荣则痛。然“治病必求于本”,故我们认为益气养阴温阳是本病扶正固本的重点,又是推动血行、疏通络脉的需要。研究显示[22,23],应用健脾益气、养阴生津类中药,对于痹证日久气血亏虚无力濡养脉络之肢体麻木具有较好疗效。“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则气血旺盛,津液充足,脏腑肌肉经络得以濡养;阴阳相互促进生长,养阴同时佐以温阳,阴阳平衡脉络得以温煦,百脉得利,病自渐佳。王旭[24]运用具有健脾益气养阴生津功效的参芪麦味地黄汤治疗DPN,效果较佳。暴鹏等[25]研究发现,温阳健脾法治疗DPN时,可降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抑制炎症,保护血管内皮,改善其神经传导速度,疗效显著。

3.2 化痰祛瘀通络

《素问·调经论篇》中提到:“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为后世通络法提供了理论依据。瘀血痰浊阻络是DPN的发病关键,且贯穿于整个病程始终。故治疗DPN时当采用化痰祛瘀通络之法,推动血液运行,使得络脉通畅,气血得以循行,瘀去络通,经脉得以濡养。《本草便读》中提到:“凡藤类之属,皆可通经络。[15]”藤蔓之属,缠绕蔓延,犹如网络,纵横交错,无所不至,为通络之佳品。冯兴中[26]运用具有通经活络、舒筋止痛的鸡血藤、络石藤、首乌藤等藤类药物,改善DPN患者麻木、疼痛或运动障碍其疗效显著。苗建英[27]结合自身经验,以化瘀通络止痛为基础治法,运用自拟方活血通络方治疗DPN,收到了满意疗效。另有研究显示[28-30],应用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DPN,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同时可协助更好的控制血糖。

4 典型病案

郭某,男,62岁,主因“发现血糖升高5年余,伴双下肢麻木半年”于2020年5月22日就诊:患者5年前体检发现血糖升高,在当地医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先后口服二甲双胍、瑞格列奈等降糖药,血糖控制欠佳。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麻木,有蚁行感,在当地医院行相关检查后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给予维生素B12、甲钴胺片等口服,症状稍有改善。此后症状反复发作,今渐感加重故前来就诊。刻下症见口干,疲乏无力,双下肢麻木、疼痛,膝关节以下为甚,有针刺感,下肢末端皮温低,纳食可,夜寐安,二便调。舌质暗红,苔少,脉弦细。中医辨病为消渴痹证,证属气阴两虚、脉络瘀阻。西医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以益气养阴、祛瘀通络。处方:黄芪30 g,桂枝10 g,白芍15 g,太子参15 g,麦冬15 g,五味子6 g,丹参20 g,鸡血藤30 g,地龙10 g,威灵仙15 g,川牛膝15 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2020年5月29日二诊:服上药后口干、乏力减轻,双下肢麻木症状减轻但仍有疼痛,上方加乳香、没药各6 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2020年6月4日三诊,下肢皮温恢复,疼痛明显减轻,仍见麻木,上方减乳香、没药,加桃仁、红花各10 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患者坚持复诊,以上方加减治疗,2个月后诸症皆除。

按:患者为老年男性,消渴病程较长,耗气伤阴,气阴两虚,故而口干、疲乏无力;久病入络,气虚则血行不畅,瘀血内结,脉络瘀阻,出现双下肢麻木、疼痛,结合舌脉辨证属气阴两虚、脉络瘀阻,治疗当益气养阴、祛瘀通络。故药用黄芪、太子参、麦冬、五味子补气养阴,气旺则血行;桂枝、白芍和营温通经脉;丹参、鸡血藤活血通经络;威灵仙、地龙通经络止痛;牛膝引药下行,逐瘀通络止痛,携药直达病所,全方共奏益气养阴、祛瘀通络之效,标本兼治,通补结合,使气阴得补、瘀祛络通,筋脉得养,疗效显著。

5 结语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DPN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理论中,DPN发病主要是因消渴病久,气血阴阳亏虚,络脉失养,不荣则痛;或因虚致瘀、痰瘀互结、留恋于络中、不通则痛所致。DPN病程长,缠绵难愈,其“久、痛、顽、杂”的病理特征与中医络病缠绵难愈的特性相似,其发病机制与络病存在密切联系。故中医从络病理论出发,可以更好地阐明DPN的发病机制,根据“络以通为用”“通补最宜”的原则,确定益气养阴温阳荣络、化痰祛瘀通络法在DPN治疗中的优势,且疗效显著。因此,从络病理论入手开展深入研究,可以为临床防治DPN提供理论依据,相信随着大量现代研究的不断完善,基于络病理论的DPN临床治疗也会取得新的进展。

猜你喜欢
络脉温阳瘀血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中医教你识瘀症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基于“毒生病络”探讨恶性肿瘤的中医治疗
络脉望诊理论探析*
露已冷 草木在喊固本温阳
再见初恋
络脉理论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遗失在岁月深处的宝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