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元庆中风病机理论阐释与临证经验总结❋

2022-12-28 08:21丁玉洁赵丽丽丁元庆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年6期
关键词:营卫中风病血脉

陈 哲,赵 哲,丁玉洁,赵丽丽,丁元庆

(1.日照市中医医院,山东 日照 276800;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 250355)

丁元庆教授是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工作指导老师。丁元庆及其研究团队近30年来对中风病开展了多项研究,涉及病因病机、证候演变、证治规律与预防调护等方面。在学习与继承古今医家理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临床实际进行理论创新并运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其中风病机理论与临证经验阐释总结如下。

1 有关中风病机理论的构建

1.1 强调阳气在中风证治中的重要作用

丁元庆师从名老中医卢尚岭先生,继承与发扬其“中风发病责在气机逆乱,治中风以调气为先”的学术观点,形成了稳定的传承现代中医中风研究团队,被称为“调畅气机派”[1]。同时认为阳气变动失宜是中风病乃至脑病发病的关键病机。三阳脉汇于巅顶,外固肤表以防邪,内化精微以养神。阳气受邪失制易壅而化火生热,耗气动血损及血脉、脑髓,发为中风[2]。

1.2 阐发营卫理论在中风防治中的重要指导作用

1.2.1 中风诸多危险因素均与营卫失常相关 临床常见慢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无症状颈动脉狭窄、血脂异常、代谢综合征等均为脑血管病可干预危险因素[3],丁元庆认为这些危险因素均与不良生活方式损伤营卫相关。人体生理活动如呼吸、循环、津液代谢、营养代谢、睡眠等与营卫密不可分,脏腑气化推动营卫化生并循脉而行,营卫又是脏腑气化功能正常发挥并互相影响的基础[4]。诸如饮食不节、运动过少、熬夜、吸烟等生活习惯影响了营卫正常的化生、消长与功能发挥,最终导致慢病发病[5]。

丁元庆以脉为切入点,将血压与营卫理论有机结合。《灵枢·逆顺》中记载:“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气之虚实有余不足也。”脉如环无端,其主在心,内行血气营卫,宗气贯心脉,津液行脉中,脉与营卫气血津液密不可分,是为“脉映血压”[6]。营气化血养心充脉,卫气固摄护脉,又鼓舞血行,与现代医学血压维持的三要素,即血液充盈度、心脏射血以及血管壁阻力环环相扣。营卫可以调节血脉,影响血压变化。各种因素导致的营卫失常是血压异常的发病基础,可通过调畅营卫以防范与控制高血压病。

丁元庆团队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卫气可以气态、膏、脂三种不同状态存在于体内,三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维持体内物质与能量代谢的均衡[7]。卫气失常是引发代谢综合征、糖尿病等疾病的重要病机[8]。过食高热量饮食、劳作运动过少使卫气化生过多而消耗不足,体内过剩的卫气化为膏、脂囤于脏腑、皮下、筋肉,而膏脂郁积过多会影响卫气正常功能,进而影响脏腑气化,化生痰瘀,痹阻血脉,扰乱神机。

1.2.2 营卫失常是中风发病之肇端 营气化血循脉,卫气循于周身,病则化火化热,四散熏灼,营气失常则痰瘀结聚为积[9]。丁元庆认为“脉积”即现代医学所述的“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是中风发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和危险因素,血脉脑络受损,气血营卫不能上荣于脑髓,邪气乘虚而入,神机失用发为中风[10]。

由此,用营卫理论与上述危险因素、脉积等中风病因病机融为一体,构建营卫失常、正虚邪结、血脉受损、气机逆乱、生风动脑的中风病机理论,其中营卫失常为基本病机环节并贯穿始终。

1.2.3 通调营卫是中风防治的基本法则 中风发病责在正虚邪实,其实证多责肝胃, 虚证常责脾肾[11],皆与营卫密不可分。《素问·经脉别论篇》曰:“食气入胃, 散精于肝。”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营卫之根本,肝肾藏纳精血,又助营卫敷布全身,脏腑以营卫为荣养, 营卫以脏腑为化源。中风发病责在营卫失常,通调营卫能调达脏腑气化,故为防治中风的基本法则。

1.3 心、血、脉失常构建中风发病病理基础

1.3.1 研究血脉理论阐述脉的结构与功能 中风为血脉病变。《灵枢·决气》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营卫入脉化血循脉而行,沟通内外,因而脉为血府,又为脏腑气化、神机传达、气血津液运行的重要门户和桥梁,因此研究血脉理论是预防治疗中风以及其他慢性病的重要方向[12]。

1.3.2 提出心主血脉失常导致中风发病的假说 心脑一脉相承,心主血脉是脑髓、神机活动的生理基础。中风病位在脑, 脑脉病损是其根源, 而心为一身血脉之大主,血脉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心、血、脉之调和顺畅。营卫失常导致心主血脉病变,或瘀血内结于脉, 脑髓失养失用;或络破血溢伤及脑髓,或阳气异动失和发生中风[13]。

1.3.3 提出“人迎脉积”的概念并阐述其病机理论 丁元庆基于血脉、络病理论,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rotid atherosclerosis spot,CAS)命名为“人迎脉积”,认为火热灼脉是其重要的病机环节,将阳气化火、火热致中联系在一起,补充完善了火热致中、阳亢化风的中风病机理论细节。在临证运用经方葛根芩连汤化裁治疗 CAS火热证,获得满意疗效[14]。

2 临证经验与证治规律

丁元庆总结营卫失常是中风发病的基本病理变化,邪实治肝胃与正虚补脾肾是中风病证治的基本规律[11]。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卫敷布脏腑而为脏腑气化所用,营卫失调则脏腑气机失常,气化失司。中风本虚标实,其邪实责在肝胃气机不利,阴阳失调,风火痰瘀诸邪丛生为发病肇端;而正虚常见气阴亏虚,因脾虚调摄化源不足,肾精亏耗,元气不充,脑髓失养,邪实乘虚入中。

2.1 邪实治在肝胃

2.1.1 肝阳生火化风、上扰清窍当治肝 营卫化于中焦,赖肝气疏泄,若肝气郁结、疏泄失司、气郁则化火生风;肝内寄少阳之相火,阴虚或肾水不足易失制而内动化风。《黄帝内经》谓之“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肝经风火是中风邪实的主要方面;肝主藏血,其疏泄功能失调,营血瘀滞, 津结为痰, 与风火相搏结,上扰清窍脑髓发为中风。中风治肝主要包括调气、降火、平肝、息风诸方面。

肝气郁而化火,上炎清窍,内扰心神,犯胃乘脾,下迫大肠,灼于膀胱,久则阴伤津亏为害甚广,治疗当以清泻肝火为要[15]。选用凉肝息风汤加减,以天麻钩藤饮化裁,着重加用丹皮、大黄、天竺黄、生地等养阴清热泄火之品使邪去正安;肝阳异动生风易见眩晕、肢体麻木等症,方宜镇肝息风汤。

若饮食失宜、湿热内蕴之体,中焦气机壅盛,肝胆疏泄不及,郁而化火,易与湿热伏邪搏结且难去除,蒙蔽清窍,扰乱心神,更易伤津耗阴,若用苦寒泻下之品恐阴津更伤,治须甘凉渗利之品,故选用白头翁汤合茵陈蒿汤化裁,加用瓜蒌、淡竹叶、泽泻、郁金利湿化火,土鳖虫、僵蚕利气疏肝[11]。

2.1.2 痰热腑实、痰浊痹阻治在胃 胃为阳明水谷之海,营卫化生之根本,气机升降之枢机,其气以降为顺。若饮食失制,胃肠受损,气壅不降则生里热,灼液成痰,炼血为瘀,痰瘀壅盛,气机逆乱,扰神闭窍。胃肠为市,诸有形之邪皆能停积郁滞于胃腑,正所谓“实则阳明”,常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或痰瘀痹阻证,是急性中风的常见证候,可见于中经络、中脏腑及闭证、脱证等重证。治疗重在通腑泻热, 调理气机,和中降逆, 恢复阳明胃气降行消导之功。

痰热腑实证可见于中风初期,亦可见于中风恢复期,常用调气通腑方,以大黄、枳实泻热导滞,瓜蒌、胆南星化痰清热,土鳖虫活血通络,其中以枳实为畅利调畅中焦气机之要药[16]。

痰热内结,壅滞气机,痹阻脉络则津血不畅,故痰热证常伴有脉阻血瘀的病机改变。用小陷胸汤加味,合用活血通络药如土鳖虫、丹参、川芎、苏木、桃仁等;若痰热壅阻致窍闭神昏是为中风重证,需迅速荡涤肠腑中积滞,使邪热下泻,痰火之势转衰,则窍闭渐开。临床可以大承气汤煎汤灌肠或鼻饲,配合醒神开窍药物如人工牛黄粉、羚羊角粉、至宝丹等。

若气机不利,郁生痰浊,症见喎僻不遂、眩晕、气短、乏力、体丰、苔白腻者,则以和中调气为主,常用利窍导痰汤,此方以导痰汤和中理气,再配伍石菖蒲、远志、白芥子、皂角以利窍化痰,解郁醒神。

2.2 正虚调补脾肾

2.2.1 气虚不足多补脾 营卫之源在脾。《灵枢·本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脾虚气弱, 气血精微化源、布散不足,卫气失常,肢体筋肉失于濡养,则见中风肢软、肌肉萎缩无力,气虚不运,津血运行不畅,易变它邪,盈营充卫益气当从补脾助运入手。

气虚不运、血行不畅则成瘀,气虚血瘀证常用补阳还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但中风之气虚血瘀可有原发与继发之分。中风后期,若因邪盛或调摄不当,亦可出现气虚血瘀,故补虚同时仍需注重祛邪。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载:“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气虚津液停滞,水不利则易化痰、化湿,故气虚常兼痰湿。临床可见偏瘫侧肢体浮肿、麻木以及眩晕、咯吐白痰,可用六君子汤益气燥湿的同时,加制南星、白芥子、生薏苡仁等增化痰渗湿之力;气虚脾阳虚、生化不足、营阴不充则见气阴亏虚,宜用顾步汤(《外科真诠》)加减,以黄芪配人参、当归,补气同时还可养血活血,又加用石斛、金银花等养阴清热,尤适用于气阴不足、瘀热内阻所致偏瘫侧肢体疼痛[11]。

2.2.2 阴虚要在补肾 营卫敷布以荣脏腑,脏腑精足则归藏于肾。《素问·奇病论篇》载:“肾藏精, 精充骨而生髓, 髓聚而为脑, 髓满而脑髓充, 精脱而脑髓消”,是以充营卫而能添肾精、充脑髓。卫气循行源于肾间动气鼓舞,肾虚精损则髓减脑消,卫阳不足邪气可乘虚而入中,故中风阴虚可滋化源、生营卫以添精。临证常用质润味甘厚重之品,而血肉有情之品更佳,常用熟地、山茱萸、制龟板、制鳖甲等。

肾藏一身之精,肾水不足,心阳肝阳则失约守,亢而生风,窜扰经络隧窍,表现为眩晕、耳鸣、口干、烦躁、不寐、舌红、脉细等证,可用镇肝息风汤或滋阴息风汤化裁,以代赭石、龙骨、牡蛎、珍珠母等重镇潜阳,以天冬、麦冬、制龟板、桑寄生等滋阴补肾[17]。

阴虚不能濡养脉络,血不畅行滞而为瘀,此为阴虚夹瘀;阴虚气化不足,津液不散停而为痰,此为阴虚夹痰。阴虚夹瘀夹痰往往攻补两难,攻邪太过则使阴伤更甚,而补阴之品多味厚质重,易使痰瘀之邪留恋难去,故论治当攻补兼宜,顾护阴液,配合适当温阳益气药物,可于阳中求阴,阴复邪去。

2.3 急性中风证治要点

2.3.1 调气通腑是痰热腑实证治疗的关键 调理气机是治疗中风痰热腑实证的关键,而调气之要在于畅利中焦,使“气得上下,五脏安定”,则痰热瘀结俱去,病情向愈[16]。丁元庆强调通腑不同于通便,大便畅通后仍需注意是否还有腹胀、嗳气等症状,且痰热壅滞难去非一时之功,后续用药当需注意调理气机,可合用厚朴、旋覆花、乌药、沉香、槟榔、炒莱菔子之属。

2.3.2 急性中风治重火热但不可过用苦寒 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气有余便是火,火热内扰是急性中风重要病机,尽快清泻火热有利于减轻中风症状,延缓病势,对预防病情反复有重要作用。火热常兼它邪,丁元庆临证时在清热泻火的基础上用药灵活,辨证联用开窍、凉血、通腑、安神、滋阴等法[2],将火热与依附之邪同除避免邪去再复。丁元庆还强调清泻火热不可过用苦寒,需适可而止,避免寒凝气血,邪滞不去,苦燥伤阴。正如《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载:“治痰先清火,清火先养阴,最忌燥剂。[18]”

2.3.3 阴虚是基本病理损害也是中风重要转归 阴虚不仅是中风发病的病理基础,还影响其预后,是中风后常见病证。丁元庆认为中风后阴虚形成机制复杂,易兼夹火热、痰热它邪,是中风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关键。在临床治疗中以育阴为求本之治,常用药物如熟地黄、枸杞子、女贞子、何首乌、天冬、沙苑子等;同时注意潜镇摄纳浮越之阳,温润于阳中求阴,常用药物如五味子、山茱萸、紫石英、制龟板、制鳖甲等收纳震摄,沙苑子、肉苁蓉、枸杞子、当归、人参等温润通补阴阳[19]。

3 结语

丁元庆长期致力于中风病机理论与临床防治及调护的研究,继承发扬卢尚岭学术思想,为创建中风“调畅气机派”做了细致翔实的工作。同时还结合当代社会发展以及中外医学研究成果,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将营卫理论、血脉理论、六经辨证等传统中医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新的阐发,并借以诠释中风发病的不同环节,为有效防治中风提供理论指导与临证借鉴。临床诊治中风以经方为基础,提出通调营卫是中风防治基本法则,“邪实治肝胃”与“正虚补脾肾”是中风证治基本规律。而基于中风预防关于清热泻火法干预CAS的系列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收到良好的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营卫中风病血脉
崔金海应用调气化痰法预防缺血性中风病复发的经验探讨
松龄血脉康胶囊
赓续红色血脉,再创安仁辉煌
张家界:赓续红色血脉,续写新的篇章
补益营卫方对衰老皮肤表皮角蛋白18的影响
血脉里的眷恋
历史各时期关于营卫理论的研究概况
基于《黄帝内经》浅论气郁生湿
中医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其诊治
补益营卫方对衰老小鼠皮肤端粒酶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