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思项羽
——霸王祠诗词的当代思考

2022-12-28 07:31斌,徐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诗云项王乌江

徐 斌,徐 漫

(安徽和县文化研究会,安徽 和县 238200)

霸王祠位于安徽省和县乌江镇凤凰山上。两千多年前,项羽垓下突围,渡过淮河,越阴陵山,“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乃自刎而死”[1]189,至此,楚汉战争硝烟消弭,尘埃落定。乌江百姓敬其勇气,怜其殒命,收其衣冠,建庙祭祀。唐时建祠,李阳冰为之题匾额曰“西楚霸王灵祠”,李德裕作《项王亭赋并序文》,据说鼎盛时期,厅厢殿室达99间半之盛。

今霸王祠分为祠内和祠外两大部分,设有多个景点,占地面积108亩。享殿及碑廊留有100多首历代名人咏项羽、霸王祠等诗词,皆为当代书法家书写,引得众多参观者、旅游者驻足观赏、思考。可谓项羽虽死,影响未止。

一、项羽为什么失败?

(一)胸无大志说

项羽虽然说过“彼可取而代之”[1]171,他也有可能实现这个目标,但是他的真实心理,只是割据一方做霸王而已。项羽的志向只是眼前。项羽攻占咸阳后,有人劝他于此定都,可是他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1]181随后东归,定都彭城。

对此决策,很多诗人予以批评。如宋代李新《项羽庙》诗云:“空使秦人笑沐猴,锦衣东去更何求。何怜了了重瞳子,不见山河红雍州。”[2]170宋代徐钧《项羽》诗云:“猴冠不肯王关中,衣锦思归意气雄。一曲虞歌数行泪,悬知无面见江东。”[2]174金人李俊民《读项羽传》诗云:“鸿沟时暂割山河,楚国山河一半多。欲去故乡夸富贵,不知沛有大风歌。”[3]117清代汪绎《项羽》诗云:“一炬咸阳火未残,楚人真是沐猴冠。英雄岂学书生算,也作还乡昼锦看。”[4]621清代郑板桥《咏史》诗云:“云里关门六扇开,天边太华鸟飞回。汉家安受秦家业,项羽东归只废才。已背齐盟强自雄,便应割据守关中。如何宴罢鸿门去,却觅彭城小附庸。”[5]193

这些诗词都批评项羽只想衣锦荣归,爱慕虚荣,无大理想。有此想法,自然不能打败刘邦一统天下。况且,秦朝实行郡县制是种进步,他却分封诸侯,开历史倒车,妄想割据称王,更难成功。

(二)刚愎自用说

持此观点的人颇多。唐代孟郊《和令狐侍郎、郭郎中题项羽庙》诗云:“碧草凌古庙,清尘锁秋窗。当时独宰割,猛志谁能降。”[2]158唐代胡曾《鸿门》诗云:“项籍鹰扬六合晨,鸿门开宴贺亡秦。樽前若取谋臣计,岂作阴陵失路人。”[2]162宋代陈洎《过项羽庙》诗云:“八千子弟已投戈,夜帐犹闻怨楚歌。学敌万人成底事,不思一个范增多。”[2]166宋代陆游《项羽》诗云:“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2]168宋代林景熙《项羽里》:“计疏白璧孤臣去,泪落乌江后骑追。遗庙荒林人酹酒,至今春草舞虞姬。”[2]172元代艾性夫《项羽庙》诗云:“容心绝少忌心多,背楚疑增自倒戈。羞渡乌江依故老,竟乘乌骓泣娇娥。”[2]174清代严遂成《乌江项羽庙题壁》诗云:“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原来是逐臣。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不独为灵均。”[2]185

这些诗歌,都说明项羽独断专行,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师心自用,去范增,失韩信、陈平,留着项伯在跟前,却无异于包养内奸,焉能不败?

范增对于项羽的意义,可谓天赐贵人。他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且看得长远。初入军营,就出谋划策,项羽叔侄言听计从,因而所向披靡。刘邦入关以后,立下“约法三章”,以笼络天下人心。范增看出刘邦的心思,主张杀掉刘邦,消除祸患,未被采纳。他砸玉斗,大骂项羽:“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1]181一语成谶。最后居然因刘邦阵营离间而被疏远,以致出走病死。他的死亡预示着项羽的最终失败。当然,他即使不死,也难以改变项羽失败的结局。

也有人认为他错用范增。宋代王安石《范增》诗云:“中原秦鹿待新羁,力战纷纷此一时。有道吊民天即助,不知何用牧羊儿。”[2]166意思是说,项羽不该听从范增的话,尊楚国王室后裔、正在放羊的孩子熊心为楚怀王。刘邦西征入关之后,“牧羊儿”熊心又被楚霸王项羽立为义帝,这当然不是项羽的本意,没多久项羽就暗中派人杀了他。这义帝简直就是项羽成事的绊脚石。义帝偏袒刘邦,对项羽不公,让他打章邯,啃硬骨头,又拒绝项羽称王的意图,坚持让刘邦做汉中王。其被杀又使项羽授人以柄。不仅如此,义帝还是项羽与范增分道扬鏣的导火索。从项羽杀义帝任命的宋义时起,项范之间隔阂已生。

(三)放虎归山说

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杀掉刘邦,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

唐代许浑《过鸿沟》诗云:“虎倦龙疲白刃秋,两分天下指鸿沟。项王不觉英雄挫,欲向彭门醉玉楼。”[2]158宋代王禹偁《鸿沟怀楚》诗云:“侯公缓颊太公归,项籍何曾会战机。只见鸿沟分两处,不知垓下有重围。”[2]164宋代徐競《项亭》诗云:“图秦争汉两无成,霸势先随玉斗倾。惟有乌江夜深浪,至今犹作楚歌声。”[2]170元代黄庚《项羽台》诗云:“失计鸿门根未消,一生霸业亦徒劳。当时漫筑台千尺,争似歌风地步高。”[6]1640

平心而论,鸿门宴项羽不杀刘邦,从政治军事上言,无疑是幼稚的,“项籍何曾会战机”就明确指出他不能把握良机。刘邦逃回霸上,才有以后的楚河汉界、垓下被围、乌江自刎。但是杀了刘邦,项羽未必就能胜出。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没杀刘邦,而在于自身性格弱点。他杀了一个刘邦,以后定会涌出更多的刘邦。

(四)不修仁德说

古代强调实施仁政,爱民如子。陈胜、吴广之所以“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8]230,秦朝之所以“一人作难而七庙隳”[8]231,是因为秦始皇实行暴政,株连九族,“天下苦秦久矣”[1]783。

项羽失败也是因为不施仁政。唐代汪遵《项亭》诗云:“不修仁德合文明,天道如何拟力争。隔岸故乡归不得,十年空负拔山名。”[2]162宋代张耒《项羽》:“沛公百万保咸阳,自古柔仁伏暴强。慷慨悲歌君勿恨,拔山盖世故应亡。”[2]167

项羽不修仁德而强暴的事例在《史记》中俯拾即是。在新安,章邯率部归降,项羽竟因害怕降卒不服而“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1]176。

张大可先生认为:“项羽在反秦斗争中的这种复仇主义,虽是痛快一时,却大失人心,这是导致他成为悲剧英雄的一个重要大原因。”[9]298入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1]181,令秦人大失所望。有人因劝说项羽留守关中以霸天下而不被采纳,抱怨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烹说者。”[1]181汉二年冬,因封侯不当,田荣起兵反叛。项羽平叛后,“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1]185。至于“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坑之”,后听“外黄令舍人儿年十三”之言,“乃赦外黄当坑者”[1]187,并非仁慈,只是怕引来更多怨恨而已。

(五)天命难违说

项羽最终饮剑乌江,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不完美的句号。项羽至死都将失败的原因归之为时运不济。很多人竟也认同此观点。

唐代孟迟《乌江》诗云:“中分岂是无遗策,百战空劳不逝骓。大业固非人事及,乌江亭长又何知。”[2]162元代周权《鸿门宴》诗云:“岂知天命非人谋,玉玦三提事何益。兴亡楚汉两干将,开辟乾坤双白璧。喑呜漫说万人敌,隆准天人竟谁识。玉斗声中霸业空,乌江江水还流东。”[2]176

明代庄昶《题项羽庙》诗云:“一从天命舍歌讴,龙战中原苦未休。天地我能悲楚汉,古今谁敢罪商周。英雄可庙人千古,赤子何辜血九州。惟有长江知我意,对人无语只东流。”[10]242

清代张玉书《谒项王庙》诗云:“英雄坎壈识天意,失路东归亦何济?万户轻身赠故人,一死何颜见义帝?”[11]109

然而,真的只是时运不济使然?时运之说自古就有,当下似有抬头之势,其意就是命该如此。在笔者看来,此说不过是某些人的故弄玄虚或者自我开脱而已。所以连陈胜、吴广都不相信,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1]784。当下人的智慧是倒退,还是无力?笔者认同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8]209之言。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很多时候是“人事”的结果。

(六)贪恋女色说

试图以“色”为线索寻找项羽失败原因者,不管论者本意如何,文字半吐半掩也罢,但都给人或多或少的“色祸”暗示。

唐代张碧《鸿沟》诗云:“项籍骨轻迷精魂,沛公仰面争乾坤。须臾垓下贼星起,歌声缭绕凄人耳。吴娃捧酒横秋波,霜天月照空城垒。力拔山兮忽到此,骓嘶懒渡乌江水。”[2]158宋代王安石《过虞美人墓》诗云:“虞美人,态浓意远淑且真。同辇随君侍君侧,六宫粉黛无颜色。楚歌四面起,形势反苍黄。”[12]102将英雄的失败归咎于红颜祸水,古已有之,但是项羽、虞姬非属此类。

元代王恽《虞美人》诗云:“重瞳鲜情人,钟爱独虞美。五年有天下,宠幸想无比。”[7]123

所谓项羽好色,实是对于虞姬专情。刘邦才是好色,而且抛弃妻子,喜新厌旧,最不能专情,故不能以“色祸”论成败。

(七)有勇无谋说

也有一些诗人认为项羽实为武夫,缺乏谋略。

宋代吴龙翰《乌江项羽庙》诗云:“盖世英雄只恁休,千年遗恨大江流。汉提义帝作张本,当日君输第一筹。”[2]174宋代胡宏《项王》诗云:“快战马知霸术疏,乌江亭上独唏嘘。万人三尺俱无用,可惜当年不读书。”[2]172宋代袁说友《霸王庙》诗云:“志大无遗策,天亡有愧心。威棱空炯炯,祠殿独阴阴。”[11]88宋代陈普《项羽》诗云:“倚强恃力却诬天,一样人心万万年。广武十条逃得过,乌江政自不须船。”[11]110明代陆光祖《彭城》诗云:“铁骑八千冰乍合,咸阳三月火犹红。英雄转斗无完策,四面悲歌入帐中。”[13]47

无遗策、无完策,即失策。而失策原因就是项羽不爱读书。这大概是读书人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吧!

二、项羽该不该过江?

项羽该不该过江,历来就有两种意见,各以唐人杜牧与唐人胡曾为代表。

(一)杜牧一派认为应该过江

唐代杜牧《乌江亭》诗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2]158唐代周昙《秦门项籍》诗云:“九垓垂定弃谋臣,一阵无功便杀身。壮士诚知轻性命,不思辜负八千人。”[2]160唐代李山甫《项羽庙》诗云:“为虏为王尽偶然,有何羞见汉江船。停分天下犹嫌少,可要行人赠纸钱。”[2]163

宋代李清照《绝句(其二)》诗云:“霸气震神州,凌云志未酬。乌江夜若渡,两汉不姓刘。”[2]167宋代贺铸《题项羽庙》诗云:“楚都陈迹久灰埃,一曲虞兮尚寄哀。不作偷生渡江计,可须千里更西来。”[2]171宋代李新《项羽庙》诗云:“一夕楚歌四面起,伯图未就人怀邦。自古功业有再举,何不隐忍过乌江。”[2]171

宋代林景熙《项羽庙》诗云:“夜半追兵入楚营,鸿门玉碎卯金兴。江东父老犹羞见,地下如何见范增。”[14]89

明代林弼《虞姬怨》诗云:“江东地虽小,星火亦可燃。愿身化孤燕,随渡乌江船。”[2]181清代吴伟业《项王庙》诗云:“战马台前拜鲁公,兴亡何必定关中。故人子弟多豪杰,弗及封侯吕马童。”[2]184清代龚鼎孳《乌江怀古》诗云:“萧萧碧树隐红墙,古庙春沙客断肠。真霸假王谁胜负?淮阴高冢亦斜阳。”[2]187清代阎尔梅《乌江浦》诗云:“阴陵道左困英雄,骓马长嘶万里风。成败何妨争面目,不随亭长渡江东。”[2]188清代何士颙《项羽》诗云:“忍辱从来事可成,英雄盖世枉伤神。但知父老羞重见,不记淮阴胯下人。”[2]195清代王苏《乌江》诗云:“事功不成死未晚,仆者复起诚难量。鸿门一误乌江再,杜默何缘涕泗滂。”[2]195

在后来不少人看来,越王勾践能卧薪尝胆十年,终于灭吴雪恨;项王如果能够回到江东,谁能说不会东山再起?于是,谒西楚霸王灵祠,奉“大丈夫能伸能屈”,“君子忍胯下之辱”为信条者,每每惋惜几声或摇头而去。

(二)胡曾一派认为不应该过江

唐代胡曾《咏史诗》诗云:“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2]162据笔者资料检索,这是最早提出项羽不该过江观点的诗作。唐代窦常《项亭怀古》诗云:“力取诚多难,天亡路亦穷。有心裁帐下,无面到江东。命厄留骓处,年销逐鹿中。汉家神器在,须废拔山功。”[2]161唐代于季子《咏项羽》诗云:“北伐虽全赵,东归不王秦。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2]160唐代汪遵《乌江》诗云:“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英雄去尽羞容在,看却江东不得归。”[2]163唐代冯待征《虞姬怨》诗云:“拔山意气都已无,渡江面目今何在。终天隔地与君辞,恨似流波无息时。”[2]165唐代释归仁《题楚庙》诗云:“容难更返江东,谁问从来百战功。天地有心归道德,山河无力为英雄。芦花尚认霜戈白,海日犹思火阵红。也是男儿成败事,不须惆怅对西风。”[2]165

宋代王安石《题乌江项王庙》诗云:“百战疲劳壮士矣,中原一败事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15]181宋代陆游《湖山》:“逐鹿心虽壮,乘骓势已穷。终全盖世气,绝意走江东。”[16]120其《秋晚杂兴》:“江东谁复识重瞳,遗庙欹斜草棘中。若比咿嘤念如意,乌江战死尚英雄。”[17]122元代尹廷高《项羽》:“多疑难逞拔山雄,失道阴陵计已穷。更恐舣舟人见绐,不缘无面见江东。”[14]91

战争的胜负关键在于人心向背。百姓思定,宁作太平犬,不作乱世人。况且项羽有过全军覆没的惨痛教训。即使过了江,也不会招到兵马。陆游认为形势发生了变化,英雄在“势已穷”时选择自刎,不仅是豪迈气概之壮举,也是他面对现实理性之思考,可使“盖世气”,得以善终,得以保全,得以使人生更壮烈、更完美,永世长存,万古流芳。

范文澜《中国通史》评曰:“刘邦屡战屡败,身受重伤十二次,最后垓下一战,取得全胜。……项籍战败,不敢回彭城,也不敢渡江回会稽,因为他知道没有民心可靠的根据地。”[9]516认为项羽大势已去,渡江无益。

三、为什么纪念项羽?

霸王祠庙自项羽自刎即已存在,至今两千多年,游人不绝。人们来此,自然是纪念项羽。那么,纪念项羽什么呢?

唐代李贺《马诗(其二十三首)》:“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18]323在马的心目中,项羽就是英雄;在李贺心目中,当然也是。

宋代李冠《六州歌头·项羽庙》诗云:“念花无主,凝愁苦,挥雪刃,掩泉扃。时不利,骓不逝,困阴陵,叱追兵。呜咽摧天地,望归路,忍偷生!功盖世,何处见遗灵?江静水寒烟冷,波纹细、古木凋零。遣行人到此,追念益伤情。胜负难凭。”[2]166宋代辛弃疾《浪淘沙·赋虞美人草》诗云:“儿女此情同。往事朦胧,湘娥竹上泪痕浓。舜盖重瞳堪痛恨,羽又重瞳。”[2]167宋代陈淳《西楚霸王庙》诗云:“气压关河力拔山,绝人武勇更无前。若于今代当戎寄,子弟何须用八千。”“辙乱旗靡绕旧畿,烽烟起处羽书驰。思君一剑为平荡,盖世英魂知不知。”[2]172

明代徐渭《过项羽故宫》诗云:“独破秦师无一人,亲将隆准放鸿门,英雄绝世无等伦。牧羊之子一竖耳,谁遣黄袍拥在身,一为放弑蒙恶名。”[2]179

项羽故事妇孺皆知,项羽精神影响深远。王增文先生把这种精神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拔山盖世的英雄气概,二是光明磊落的率真品格,三是重情重义的侠义精神,四是生死与共的凄美爱情,五是悲壮豪迈的刚烈性格。[9]334这些从以上诗词中均可看出。霸王祠享殿中的两副对联,“漫云天竟兴刘,四百载江河而今安在?到处人多说项,数千年香火振古如斯”,“彼可取而代也,白眼视秦皇,一时气盖人间世;汉皆已得楚乎?乌骓嗟不逝,千古悲风垓下歌”,也能表达出人们对项羽的敬重。

四、对项羽的反思

项羽自刎、楚汉战争终结两千二百余年以来,项羽其人已经成为一个话题、一种现象。对项羽失败原因的分析总体趋于一致,只是各有侧重;对项羽的纪念更多地反映出后人对于人的完美人格的追求;其中涉及对刘邦的重新评价,其实既是对项羽人格缺陷的纠正,也是对于现实的反思与回响。

(一)项羽的失败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项羽没有一统天下的理想,时常表现出浅尝辄止的心理。他缺乏政治远见,缺少文韬武略,不懂得“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道理,所以时常表现出被动,他是战场上的拼命三郎,以勇气冠于诸侯。有论者认为,鸿门宴会,项羽不杀刘邦,是因为当时的主要任务是保住自己的霸主地位,再利用霸主地位去谋求自己最大政治利益。项羽说出曹无伤名字,不是天真无邪,而是为了推卸责任。鸿门宴实际上是项羽兵不血刃,不费吹灰之力夺得关中,既降伏刘邦,又维护自己反秦盟主的地位的杰作。这实在是高看项羽了。

项羽的性格悲剧还表现在他的刚愎自用,唯我独尊。韩信始在他麾下,“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1]1278;陈平效力于项王,“累谏不受,乃封其金与印,仗剑亡,归汉于武”[1]867。此二人均有经国之志,济世之才,然而却不为项羽所用。亚父范增,尽心尽力,鞠躬尽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是韩信;七出奇计,困项王于垓下的是陈平。他很残暴,杀人如麻,使人害怕,也因此失去民心,他在和县阴陵山红草湖圩问路被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至于说到命运不济、重色误事,笔者并不认同。张大可先生认为《项羽本纪》深透地揭示了项羽失败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兵法不精,以力斗智;二是用人唯亲,贤才遭忌;三是残暴不仁,失去民心;四是政治幼稚,封王失计。[4]305这种说法非常准确。在笔者看来,项羽应该放弃过江,否则很可能自取其辱。他已失去人心,未必能够招到人马,即便招到人马,最后也是失败。

(二)对项羽的纪念是对其人格优点的肯定

项羽毕竟是员猛将,暴虎冯河,有勇无谋,而不知后退为何物。但他还算光明磊落,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道义和信用,没有杀死他后来最大的敌人刘邦。他有一点爱民之心,他悲悯百姓所受战争之苦,所以想要早点结束战争,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在鸿沟要与刘邦决战。

宋代李清照《绝句(一)》诗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2]167人杰即是人中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鬼雄即是鬼中英雄。李清照把兵败自杀,不肯退回江东的项羽视作“人杰”“鬼雄”,点明人们怀念项羽的原因。此诗借古讽今,抒发悲愤,豪气干云,气势磅礴。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作“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全诗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可谓字字珠玑,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正气。在笔者看来,项羽被人纪念,最大的原因是他有一颗勇于认错的羞耻之心。

至于有论者认为他的种种不成熟行为,源自他高贵的贵族身份,似有宣扬血统论嫌疑,这是一种理论上的倒退,不值一驳。

(三)对于刘邦的重新认识可以看出人的发展的可能性

应该关注刘邦的变化,不能重唱门第论的老调。刘邦出生卑微,有很多缺点,狡黠、油滑,爱吹牛皮,酷似流氓;但不能因此把人看死,而要看到他的成长。虽然起初表现平平,但他善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以高标准来要求和完善自己,弥补先天不足,培植优秀品质。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绝不只是靠运气得来的。人们纪念项羽,也从项羽对手刘邦身上看到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人们纪念项羽,更多在他的身上分析失败,而刘邦作为项羽的宿命之敌,人们在他身上更多则是总结成功。

猜你喜欢
诗云项王乌江
又见乌江
难忘的中秋节
On Edith Wharton’s Feminine Consciousness through the Images in The Age of Innocence
浣花笺上月下柳
——徐诗云素描
自刎乌江(二)
自刎乌江(一)
《史记·项羽本纪》(节选)
四面楚歌
乌江,乌江
亚父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