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生视角探究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2022-12-28 04:44:49郑文芳
文化学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民族大学生

郑文芳

一、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社会存在虽然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发展、变化,规定社会意识的内容,但是社会意识同时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就在于它能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1]。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文化一旦被生产力当中的劳动者所掌握,就能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进而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会形成关于这个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习惯、民族精神,这些会增强社会认同,凝聚社会力量,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因此,加强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对传播中国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坚定文化自信是大学生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必然要求

每代人有每代人的担当,19世纪末20世纪初,面对列强的侵略,一代年青人担当起救亡图存的重任;20世纪50、60年代,面对新中国百废待兴,一代年青人担负起建设新中国的重任;新时代下,年轻的大学生担负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硬实力,同样还需要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文化强国的建设,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大学生作为全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其文化自信,有助于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各种社会思潮当中,有一双慧眼正确辨别各种错误思潮,坚定正确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有助于大学生在多种文化冲击、碰撞的过程中,能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有助于大学生在历史虚无主义的面前,坚决抵制其侵蚀,坚定对中国革命文化民族精神的弘扬,有助于大学生在文化霸权主义之下,增强对中国特色文化的认同。总之,加强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使其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具备先进的文化支撑,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才能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任。

(二)坚定文化自信促使大学生增加文化认同[3],更好传播中华文化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区别于“硬实力”的“软实力”概念,强调精神力量,强调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感召力和影响力[4],硬实力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软实力却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比硬实力更加地具有传播性、影响也更为深刻,特别在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之下,文化软实力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甚至超过硬实力。因此,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国际竞争力需要增强经济实力,也需要提升文化实力。中国今天的发展必须和世界各国交往,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交流过程中我们要树立好自己的形象,展现出中国文化的魅力,讲好中国自己的故事,确保我们发出的声音有感召力、有吸引力、有影响力,能够全方位地展示中国,让世界认识“中国文化”,听到“中国声音”,了解“中国理念”,保持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让世界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传播中国文化,青年大学生是主要力量,加强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助于大学生对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加深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信服,使其对中华民族文化价值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有利于大学生在传播文化的实践过程中,以更加积极的、自信的态度去传播中国文化,展示中国精神,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

(三)坚定文化自信是大学生成为“时代新人”的要求

“时代新人”这一概念自从党的十九大提出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这一基本点,在许多场合,就时代新人的内涵和要求都作了重要论述。[5]

“时代新人”应该是具有很深厚的国家民族情怀的人,是能正确把小我和大我相结合起来,在社会发展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是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是“时代新人”的主体。要培养大学生成为时代新人的话,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大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关键的时期,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让大学生全面系统了解中华文化,不断完善大学生的道德品格,提升大学生的理性爱国情感,由情感的认同,最后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更加坚定地完成新时代所赋予的使命,更具有社会责任感,并且在现实中会更加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努力学习本领,积极做好“时代新人”。

二、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面临的挑战

(一)外部环境而言,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网络化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带来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对每个国家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一方面是机遇: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全球化”引进先进技术、吸引外商投资,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挑战:以西方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中,利润大部分会流向发达国家,造成国家之间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而且经济全球化不仅对各国经济、政治、社会有影响,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会有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抓住机遇的同时,也要对挑战有清醒的认知,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更是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利用网络宣传西方的价值理念和思想意识,大学生如果每天面对的是有关西方的文化商品,网络上充斥的也是西方的价值思维,在这种外部现实文化环境的影响之下,一部分大学生很有可能会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对西方的价值理念所崇拜,产生对西方文化的向往。[6]

(二)从大学生自身而言,大学生心智的不成熟使得一部分大学生难以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蚀

尽管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环境之下,多元文化、西方文化侵蚀不可避免,但这些都是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再重要,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内部因素,外部因素要通过内部因素才能起作用,关键还是要看大学生自身的免疫力。对于大学生而言,一方面求知欲很强,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研究出的智力发展曲线中看出,人的智力在20岁左右达到顶峰,这也就意味着大学时期,大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更加渴望,思想观念非常活跃,容易接受新知识、新观念。另一方面,大学生虽然具有独立意识进行自主学习,但是由于其心智还不太成熟,同时对中国的发展历程也有可能不太了解,因此对事物的认知只看到表面现象,而不会透过现象研究出本质,无法形成正确的判断与评价。在这种情况下,面对网络和社会当中的不同的思想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念,大学生很容易形成雾里看花,看不清楚,看不明白,被不同的价值文化所迷惑和影响。长此以往,大学生就有可能出现政治信仰的迷失、价值观念的歪曲、对中华文化产生质疑、不认同等现象。

古人说“欲人勿疑,必先自信”,自信不仅对个人重要,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自信,就能无所畏惧、坚定不移地应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才能使大学生在各种思想观念碰撞冲突的背景下,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抵制住各种不良文化的冲击,并且不断传承、创新中华文化。

三、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

(一)从内因角度,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中华文化素养的培育,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青少年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在教学中积极宣扬马克思主义理论,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什么背景之下传播到中国的,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比较之后为什么会选择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必须中国化,通过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是实践的理论,是人民的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理论;要系统地去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当中基本的立场、基本的观点和方法,具有基本的理论素养,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让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当中能够清醒地掌握社会发展的本质,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行的。

在教学中还应该加强大学生的“四史”教育,让大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百年所走过的艰难历程,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革命、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了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奋发图强,使得社会主义由原先的一穷二白到现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巨大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历史的讲解中让大学生理解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理解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的发展证明了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的发展也证明了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由此让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7]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间断,这个“源”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是一个重视国家利益、整体利益的民族,一直是一个以和为贵,崇尚和谐、追求崇高精神境界的民族,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深深印刻在中国人民的血液里并传承了下来。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华儿女没有被侵略者所压倒就在于有着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中华民族在革命中培育和造就了伟大的革命精神,在斗争中形成了伟大的革命文化,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顽强不屈、团结奋斗的精神品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种文化概括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华民族所形成的文化,体现了一脉相承的民族品质、民族精神、民族意志。

因此,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应该成为高校加强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方面,高校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第一课堂的系统讲解以及结合第二课堂的实践体验,以这三种文化为主题展开各种形式的教育,通过教育使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坚定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程中形成的以红色文化为代表的民族精神,弘扬和继承民族精神,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从外因角度,营造、优化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环境氛围,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因虽然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外界因素在事物发展中的影响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大学生所处的校园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对其价值引领也有重要的作用。首先,高校应该积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题进行学校环境的建设,在学校宣传栏、走廊等各处加大宣传,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其次,积极组织各类文化活动比如读书会、校园文化节、[8]绘画摄影比赛、微电影创作等,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实践体验感,在活动中促进其文化自信的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感悟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参观革命遗址,采访老红军、聆听革命故事,感悟战争岁月;参观产业园区、综合改革示范区,感受中国的改革创新。通过这些真实走访,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在感悟中提升文化素养、坚定文化自信。再次,针对信息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的特点,高校还应建设好校园网络文化,利用微博、抖音、QQ、微信公众号等宣传中国文化,教师也可以借助网络的优势,录制一些时间比较短的一次只有一个知识点的视频,易于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这样在加强知识的学习同时,还可以就这一个知识点与老师进行交流,加强师生的互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总之,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积极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使大学生形成文化的自觉性,必然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拼搏奋斗、积极进取、奉献青春,做合格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民族大学生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